赵本山的《卖拐》第一部,体现出了社会的哪一面?高秀敏的演技如何?

圆梦杨洋


赵本山的《卖拐》,体现了社会中存在好多坑蒙拐骗的现象,而且骗子非常狡猾,骗术让人防不胜防,一不留神就着了道;同时,也间接告诉大家,好人难当,让人误解,好心得不到好报。



当然,这个小品也在提醒大众,骗子无处不在,只有擦亮眼睛,保持警惕,不听不信,才能杜绝上当受骗。这也和目前的电信诈骗差不多,只有不贪小便宜,坚信天上不会掉馅饼,就不会被骗。

另外,这个小品也为营销提供了借鉴意义,创造出需求,忽悠出市场,也就形成了更高层次的营销策略。在这个小品中,主要是赵本山和范伟,高秀敏老师是个配角,演技还算可以吧。我是成哥聊娱说影,关注我,一起交流哦。


成哥聊娱说影


《卖拐》是赵本山、高秀敏和范伟在2001年春晚上合作演出的小品。主要讲述的是赵本山饰演的“大忽悠”如何通过一张巧嘴将一副拐杖卖给由范伟饰演的身体健康的饭店大厨的故事。



虽然这个小品在春晚现场表演时长还不到11分钟,但它却是由三位最善于编故事的人(何庆魁、宫凯波、张庆东)历时八个月没日没夜熬出来的。而该小品的原始素材则是取自于小品编剧之一的宫凯波给范伟讲的几个真实故事。其中有一个是关于大夫和小病号儿的,范伟非常喜欢,觉得很适合改编成文艺作品。

于是,宫凯波和其他两位编剧一起,用这个故事做底,创作出了小品《卖拐》,不同之处是他们将人物身份由大夫和小病号儿改成了大忽悠和饭店大厨。



尽管这个小品首演距今已经过去十八年,却依然有人记得它,除了小品无论是内容本身,还是演员的表演都很精彩以外,它所折射出来的社会中虚伪阴暗的一面直到今天仍然存在,才是根本原因。这也是小编将要回答题主的第一个问题。

这个社会永远有这么两种人:一种是昧了良心、不事劳作,专靠坑蒙拐骗来赚取钱财的人;另一种是毫无主见、宁可相信别人的花言巧语,也不愿相信自己直觉的人。这两种人就像是三国演义里的周瑜和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最终的结果是骗人者心安理得,被骗者坦然受宰。我们还发现,经济越是发达,这样的事情出现的频率越高。



说到这儿,我们就不得不提上世纪80年代前,还没有改革开放的时候。那个时候的人认为劳动是光荣的,劳动者是最美的人。我们相信,只要流汗付出,我们就会过上我们想要的幸福生活。可为什么改革开放了,经济搞活了,我们也比以前富裕了,劳动光荣的概念却越来越模糊、不劳而获的思想却越来越盛行了呢?小编认为不外乎以下两个原因:

一、享乐主义思潮的泛滥扭曲了人们的价值观

改革开放在不断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同时,一些西方的腐朽的享乐主义思潮也乘虚而入。这种思潮导致人们把人生就是享受当做不二信条,而靠劳动赚钱显然是辛苦的,赚快钱、赚省事儿钱是他们追求的目标。于是,各种歪门邪道的赚钱方法被披上华丽外衣堂而皇之的摆上台面。

二、法规的约束力弱使得“失信”的成本过低

一个说谎的人会被判刑吗,如果判刑,会判几年?有过失信记录的人,他的生活到底会受到多大影响,会不会带给他悔恨终生的打击?如果以上的疑问没有令人满意的答案的话,小编有理由相信,尝到甜头的骗子是永远不会收手的。与快速增长的经济相比,我们国家法律法规建设的脚步还是有些慢。

值得欣慰的是,借助强大的互联网,国家对失信者的惩戒愈发精准,行骗者以后的日子将愈发不好过了。

对于骗人者,我们会求助于法规的约束制裁,而对于受骗者,额,小编只能希望他们没事儿多听听那英的那首《雾里看花》了。

高秀敏是小品演员中的一朵奇葩,她鲜明的东北女人性格,使得由她饰演的每一个东北女人角色都那么立体、深刻。不论在小品,还是在电视剧中,你可以说她角色范围窄,但你绝对不能说她没演技。她的喜和悲是发自内心的,她是一位将演技与现实生活结合的非常紧密的出色的性格演员。




这样的演员在当今的演艺圈是非常宝贵和稀缺的,她的过早离世不但是观众的损失,更是这个行业的损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