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坐」靜坐的意思,靜坐的好處和方法是什麼?

「靜坐」靜坐的意思,靜坐的好處和方法是什麼?

靜坐(佛教解釋)

  靜坐,是修養身心的一種重要方法,可以澄清思慮,增進健康。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免不了有種種疾病,一切疾病又可分為身和心兩方面,除身上所發生的疾病以外,凡一切貪慾、憤怒、憂怖、驕慢等等不正常的思想現象,都叫做心病。我們平時往往只注意身病,對於心病,一般都不予重視。

靜坐的基本解釋

  一、排除思慮,閉目安坐,是氣功療法採用的一種方式。

  二、為達到某種要求或表示抗議安靜的坐著。

靜坐的好處

  靜坐的好處,在佛法的立場來說,是能得聖道、能夠轉凡成聖、能成為阿羅漢、能得無上菩提,或者說是能得神通。若是靜坐能得到禪定,從禪定之中再修習神通的方法,就可以得到神通了。若是不靜坐、沒有禪的功夫,是不會有神通的。假使有神通,就是所謂報得的神通;報得的神通是很小的,有的時候也靠不住。由禪定者的神通,不一定靠的住,但是靈的、準確的比較多一點。靜坐能得禪、能得神通,容易成就智慧——所謂般若波羅蜜,這是在佛教的立場,說禪定得到的一些功德。

  其次,就是一般性的功德,就是對身體的健康有幫助,能減少病痛,不能說沒有病痛,不能那麼說。舍利弗尊者是佛的大弟子,智慧第一的弟子,也是有神通的,但是他也有病痛;阿那律尊者也是大阿羅漢,他也有病痛,我們從《阿含經》上看,有這個記錄的。所以坐禪的人只能說減少病痛,不能說沒有病痛。

  靜坐,如果你的方法沒有錯誤,你能夠有恆心,是能減少病痛,能夠幫助身體健康,也能夠強壯人的神經,能夠使令神經健康;神經健康,辦事能力也就強一點,犯的錯誤就可能會減少,也有這種好處。或者有什麼樣的病痛,長期地靜坐也可能會好。這是一般性的好處。

  此外,有的時候有什麼難題不能解決,你若靜坐一個鐘頭,喔!那個問題就解決了,他從靜坐之中就會想出來辦法。所以知道靜坐能幫助開智慧、解決問題。(妙境法師)

  另外,靜坐是打通經絡的最好方法。經絡是很神奇的東西,許多疾病都是由經絡的不通造成的,什麼便秘、腦血栓、心梗、膽結石、腫瘤等等,光看病名就知道了。其實所有的疾病都和經絡不通都有著一定聯繫,經絡一旦暢通無阻,病邪根本滯留不下來。

  而在現代醫學中,經絡仍是比較虛玄的東西,雖然敏感的人在針灸時會感應得到,但說到經絡的實質,人們總是覺得既看不見又摸不著,現代先進的醫學儀器也透視不出來。從古代經脈圖譜中我們瞭解到各條經脈的詳細走向、交結,那麼古人又是怎樣看得一清二楚呢?其實方法就兩個字:“內視。”

  經絡本就是體內的景象,只有內視才能看到。現代社會高速發展,快節奏的生活,五花八門的儀器讓我們逐漸失去了一些本來應該具有的能力。古代社會接近天然,古人顯然比我們要聰明得多,身體靈敏度也高,較容易向內覺察到經絡的運行。

  內視必須在入靜的狀態下才可以獲得,通過靜坐調息,我們可以感知氣機在經脈中的循環。靜坐到了一定程度,下腹部的丹田位置就會有一股熱氣循著經脈的走向自然流注循環。因為練習的火候到了,丹田裡產生的真氣充滿流溢,開始向全身運行,這就是打通經脈的過程。此時,你的意識也要隨著氣機流轉,做到“神與脈合”。如果練習的火候沒到,丹田內的真氣就仍在醞釀之中,切不可著急。

  靜坐是完全靠精神內守使氣機自然而然地融會貫通,一股沖和之氣運行經絡之間,化解鬱積之處。這樣地去通經絡將是長久有效的,比起推拿、針灸等外界方法不知要高明多少倍。

靜坐的方法

  靜坐前的準備

  (1)、靜坐最好能另覓靜室,假使條件不許可,那末可就在臥室中。窗門宜開,使空氣流通,但有風處不宜坐,門能關閉更好,以免別人的騷擾。

  (2)、坐時或另備坐凳或就在床上,但總以平坦為宜,座位上需鋪被褥或墊子,務使軟厚,以便於久坐。

  (3)、在入坐之前,應寬鬆衣帶,使筋肉不受拘束,氣機不致阻滯,但在秋冬等寒冷時,兩腿必須蓋好,以免膝蓋受風。

  靜坐時的姿勢

  (1)、靜坐時的兩腿

  (a)、靜坐時的兩腿必須盤起來。先將左脛加到右股的上面,再將右脛扳上來加到左股的上面,這種坐法普通叫做雙盤膝,也叫做雙跏趺;因為這樣的姿勢,可使兩膝蓋的外側,都緊靠著褥墊,全身的筋肉,正像弓弦的伸張,坐時自然端直,不至於左右前後的倚斜。不過這種坐法,假使初學和年齡較高的,覺得難以仿效,那就不必勉強,可改用下列第二種方法。

  (b)、盤時可隨各人的習慣,或將左脛加到右股之上,或將右脛加到左股之上,這種坐法普通叫做單盤膝,也叫單跏趺,比較雙盤膝有些缺點,因為假使將左脛加於右股之上,那末左膝蓋外側必落空,不能緊靠著褥墊,身子易向右傾斜,假使將右脛加於左股之上,那末右膝蓋外側必落空,不能緊靠著褥墊,身子易向左傾斜、初學的人,不能雙盤,自以單盤膝為宜,但須注意姿勢端直,能使身體不傾斜,那末功效還是一樣的。

  (c)、初學盤腿的時候,必將發生麻木或痠痛,必須忍耐。練習久後,自然漸進於自然。當麻木到不能忍受時,可將兩腿上下交換,假使再不能忍受,那末可暫時松下,等麻木消失後再放上去。假使能十分忍耐,聽其極端麻木,漸至失去感覺,此後它能反應,自然恢復原狀,經過這樣階段,幾次之後,盤坐時便不會再麻木了。

  (2)、靜坐時的胸部、臀部和腹部

  (a)胸部可微向前俯,使心窩降下,所謂心窩降下,就是使橫膈膜鬆弛。胸內肺與胃之間有橫膈膜,恰在胸部兩脅間凹下的地方,叫做心窩。我們初學靜坐時,常覺胸膈閉塞不舒,這是說明心窩沒有下降,這時可用下面所說的調心一節、繫心臍間或臍下的辦法使橫膈膜鬆弛,心窩處輕浮而不著力,久後自能降下,而得調適。

  (b)臀部宜向後稍稍凸出,使脊骨不曲。脊骨的形狀,本來三折如弓,在臀部處,略向外彎,所以坐時臀部宜向後稍稍凸出;但不必有意用力外凸,可依循自然的姿勢。

  (c)腹的下部宜寬放鎮定,鎮定下腹的目的,是在使全身的重心安定。

  (3)、靜坐時的兩手

  (a)、兩手仰掌,以左掌安放在右掌上面,兩拇指頭相拄,安放在臍下跏跌之上。

  (b)、假使單跏趺,是右脛加在左股上,那末應將右掌安放在左掌上。

  (c)、兩手這樣安放,既自然,安適,且最能助長定力。

  (4)、其他

  (a)、頭頸正直,但須自然不可故意挺直。

  (a)、兩耳宜如不聞。

  (a)、眼宜輕閉。也有主張兩眼微開的,這叫做垂簾,大抵坐時易於昏睡的,宜用這個方法。

  (d)、口宜噤閉,舌抵上顎,也是使筋骨團結的意思。

  (e)、呼吸宜用鼻,不可用口。

  (f)、坐時臀部也可墊高一二寸,以各人的舒適為度,並須使腎囊不受壓迫。

  (g)、身宜平直,脊骨不要曲,要自然安穩地端正而坐,因為身正則氣正,氣正則心也正。

  (h)、坐畢將起,先想氣從全身毛孔放出(否則以後坐時,可能會感到煩躁不安)。然後漸漸動身及舒放兩臂,並將兩手搓熱,撫摩面目,然後放足,用手按摩足部畢,緩緩起身。

  靜坐時的呼吸

  (1)、呼吸方法的研究

  呼吸與我們生活機能,關係很大,一般人只知飲食可以維持生命,不飲不食,勢必餓死,實不知呼吸比飲食更為重要。不過由於飲食非金錢不能獲得,所以覺得可貴,而呼吸是攝收大氣中的氧氣,是“取之無盡,用之不竭”的,所以不覺得可貴。但要知我們斷食,雖七日尚不至於死,假使一旦閉塞口鼻,不使呼吸,不久便死,這樣也可見呼吸的重於飲食了。我們學習靜坐,調和氣息,是下手時一項重要的功夫,而要調和氣息,先將呼吸的方法來研究一下,也是非常必要的。

  我們的一呼一吸叫做一息,呼吸肌肉有二個部份,一是肋骨間的肌肉,一是膈(即橫膈膜)的肌肉,呼吸運動也受中樞神經系統的控制,在大腦下方的延髓中,有一部份神經細胞是管制呼吸的,叫做呼吸中樞,它跟呼吸肌肉發生聯繫。呼吸的機構,外面是鼻,裡面是肺,肺葉的位置,是在兩胸部內。呼吸時,肺部的張縮有天然的規律,我們平時的呼吸,大都不能使肺葉儘量張縮,只用肺的上部,而肺的下部幾乎完全不用,因此不能盡吐碳吸氧的功用,以致血液不潔,百病叢生,這都是呼吸不能合乎規律的緣故。呼吸的方法有自然呼吸和正呼吸兩種:

  第一自然呼吸,也叫做腹式呼吸,因為在呼吸時,一呼一吸,必須都能達到下腹部。在吸氣時,空氣入肺,充滿周遍,肺底舒張,抑壓橫膈膜,使空氣下降,這時胸部空松,腹部外凸,在呼氣時,腹部收縮,橫膈膜被推而上,上抵肺部,使肺底濁氣,外散無餘。可見呼吸作用,雖與肺葉有密切關係,但它的伸縮,常須依靠下腹和橫膈膜的運動,方能合乎自然大法,使血液循環流暢。我們不但在靜坐時,須用此法,實際上,不論行、住、坐、臥,應該隨時使用。關於自然呼吸法的調和方法如下:

  (a)、呼息時,臍下腹部收縮,橫膈膜向上,胸部緊窄,肺底濁氣可以擠出。

  (b)、吸息時,從鼻中徐徐吸入新鮮空氣,充滿肺部,橫膈膜向下,腹部外凸。

  (c)、呼息吸息,均使自然,漸漸細長,達於下腹。

  (d)、呼吸漸漸靜細,出入很微,反覆練習,久之自己不知不覺,好像無呼吸的狀態。

  (e)、能做到無呼吸的狀態,那末沒有呼息,也沒有吸息,雖有呼吸器管,好像不必用它;而氣息彷佛從全身毛孔出入,到這一步,可以說達到了調息的極功。不過初學的人,切不可有意去求,必須聽其自然。

  第二、正呼吸,這一方法,主張呼吸宜細長,宜達於腹部,以及使橫隔膜上下運動等,都與自然法,沒有兩樣。不過呼吸時腹部的張縮,完全相反。因為反乎自然呼吸,所以也叫做逆呼吸。關於正呼吸的調和方法如下:

  (a)、呼息宜緩而長,臍下氣滿,腹部膨脹,胸部空松,橫膈膜馳緩。

  (b)、吸息宜深而長,空氣滿胸,胸部膨脹這時臍下腹部收縮。

  (c)、肺部氣滿下壓,腹部收縮上抵,這時橫隔膜上下受壓逼,運動更為靈敏。

  (d)、在靜坐時,呼息及吸息,宜極靜細,以自己也不聞其聲合宜。

  以上兩種呼吸方法,有主張吸息宜比呼息加長的,也有主張呼息宜比吸息加長的,但根據一般實驗,似以長短相等為宜。此外,無論自然呼吸和正呼吸,目的都在使橫隔膜運動。正呼吸是用人功使腹部的張縮逆乎自然,而加強橫膈膜的馳張和收縮,使更易運動。不過,由於這一方法參用人功,學時有宜有不宜,並不是人人可學,總不如自然呼吸的毫無流弊。

  (2)、呼吸的練習

  為了使呼吸能夠正常而熟練,自宜加以練習,且由於我們平時的呼吸,每次只能吸入約350立方厘米的空氣,這樣氣體的交換,並不是經常夠用的。如果能加強呼吸的深度,那末每次便能吸入1500至2000立方厘米的空氣,做到充分交換肺裡的氣體。但靜坐時,必須逐步做到無思無慮,假使注意呼吸,心便不能寧靜,而且在靜坐時,決不宜行深呼吸,因此呼吸的練習,宜在靜坐的前後,無論自然呼吸和正呼吸,有共同之點如下;

  (a)、盤膝端坐,與靜坐的姿勢相同。

  (b)、先用短呼吸練習純熟,漸漸加長,最長時每一呼一吸約能佔時一分鐘,但決不可勉強,務使自然。

  (c)、呼吸的氣息,宜緩而細,靜而長,徐徐注入到下腹。

  (d)、呼吸時應用鼻而不可用口,因為鼻是專司呼吸的器管,內有毛,可以障蔽塵埃。口並非呼吸器,假使用以呼吸,等於侵奪鼻的功用,漸漸有使鼻孔阻塞的可能,而且塵埃入口,易生疾病,所以無論什麼時候,口宜噤閉,不但在靜坐時應該這樣。

  (e)、每日清晨可擇空氣新鮮的地方,練習五分鐘至十分鐘。

  (f)、至於靜細的呼吸,每口不論什麼時候.隨時隨地,都可練習。

  (3)、靜坐時的調息功夫

  上面已經說過,調和氣息,是學習靜坐下手時的一項重要功夫。因為息不調和,心便不能安定。而所謂息,共可分為四種相狀:一、風相,凡氣出入有聲的叫做風相;二、喘相,出入雖然無聲,但結滯而不通利的叫做喘相;三、氣相,出入雖無聲,也不結滯,但不能靜細的叫做氣相,(這三種都是不調和相);四、息相,既無聲音,也不結滯,也不粗浮,雖在極靜的時候,也不覺鼻息出入,氣息若存若亡的,叫做息相,息相方是調和的相。

  凡平時能練習靜細的呼吸,以及靜坐已有相當時間,心念安定的人,一入坐,不數分鐘,氣息便得調和,而自己也不覺得有呼吸一回事,這樣原不需要再著意去調,反使心不安定,因為心念安定不動,氣息便自然調和。但初學的人,每每不免有心煩意亂、息不調和的情況,耶末町根據下列兩.種方法來加以調和:

  (a)、數息就是在坐定以後,默數自己的呼吸/一呼一吸叫一息,或在入息時數一,出息不計數,再入息數二;或在出息時數一,入息不計數,再出息數二。這樣數至十,乃再從一數起,漸漸純熟以後,可數至一百為一個單位。假使沒有數到十或一百,而中途心起雜念,那末重新從第一數起,這樣循環安詳地徐徐而數,久久純熟,便可收心息相依、身體輕安的功效,並可消除初學靜坐最易發生的雜念紛飛和昏昏欲睡的兩種毛病。

  (b)、隨息學習上面所述的數息法純熟後,息既虛凝,心念也漸入漸細,這時便可進一步放棄數息,而用隨息的方法,就是不再計數。但一心依隨息的出入,念茲在茲,心不散亂。這一方法純熟後,漸觀漸細,自覺此息彷彿從八萬四千毛孔中出入,好象雲蒸霧散,到這一地步,便能身心空靈,諸病消除。

  隨息純熟以後,心念更覺凝靜,便可放棄隨息功夫。更進一步來做好下面的調心功夫。

  靜坐時的思想

  靜坐的目的,不但在於促使身體的健康,而最最重要的,還是在於求妄心的調伏,妄心調伏則智慧明朗,身體的健康,尚是餘事。

  前面所說的數息,隨息時,雖是調息的方法,實際上,也正是調心的良好方法,因為專心數息時,心息相依,念頭便無法馳散,所以在佛法上,教多散亂的眾生,用數息觀來對治。這裡為了文字記述的方便,不得不將調身,調息,調心,分別來說明,在實踐時,原是同時進行無法分開的,不過我們的思想,紛紜雜亂,最難控制,數息、隨息等,尚是初步的調心方法,自有進一步由粗入細,加以調伏的必要。關於調心的方法如下:

  (1)、繫心一處法我們的意識界,恰像舞臺,各個念頭,恰像演員。忽來忽去,時時隱現在舞臺中,沒有頃刻的停止。所以欲使妄念不起,極為困難,不過根據心理學的公例,當我們心意所注的一點愈明顯,那末其他的雜念,便愈隱伏。因此我們在靜坐中能注意於某一點,那末妄念便漸漸消除。繫心一處法就是放下一切雜念。而專心存想臍間或鼻端,這樣因心有所緣,漸漸純熟,便不至胡思亂想,正像將猿猴鎖於一處,它便無法跳騰一樣。

  學靜坐最易發生二種現象:一、初坐時心中浮散,支持不定,二、靜坐稍久,妄念較少時,心中昏沉,容易磕睡,注意臍間的辦法,不但可以對治散亂浮動,而且根據生理上的定則,我們心念專注在什麼地方,血液也必集中在什麼地方,繫心臍間或臍下,能使血液下降,有治病健身的作用。至於治昏沉的辦法,最好注意鼻端,使心念向上,精神振作,而且有助於調息。一般說來,在晚上靜坐時,由於日間勞倦,容易有昏沉現象,若早晨靜坐,便不會發生。

  (2)、返照內觀法上面所說的繫心方法,不過是集無數的妄念歸於一處,使不馳散,還是一種較淺的,對治浮沉的止心辦法。實際上,既有所著,仍不離攀緣妄想,不是究竟的安靜,因此,對治得效之後,必須捨棄,再進一步的由淺入深,用內觀的方法。這種內觀方法,也可叫內視術;就是我們平時的兩目,都注視外物,當靜坐時,可先放下身心一切萬緣,將兩目合閉,來向內細細返看自己的念頭。那時一定覺得妄念來來往往,生滅不停。對於這些妄念,我們既不要去攀緣它,也不要去遣除它,只要知道它本來空寂,耐心靜靜觀照,甲念起時一返照,甲念便空,乙念起時,再返照,乙念又空,這樣念念生起,念念返照,便得念念空淨,這實是正本清源的調心方法。

  初學靜坐的人,往往有這樣一種感覺,“不學靜坐,妄念尚少,一學靜坐,妄念反多”,這是不正確的。要知道我們的念頭,忽生忽滅,本來很多,不過平時在動亂之中,不易察覺,一旦習靜之後,方能了了看清,比如室內雖有飛塵而不見,假使門窗透入陽光,方見塵埃紛紛飛舞,所以能察覺妄念多的正是自覺的第一步,我們只要一切摒棄勿想,用堅定不移的毅力,精勤地練習觀照功夫,到相當時間,妄念便能自然銷落而達到,心意寂然的境地。這種觀照功夫,假使在靜坐中練習純熟,漸漸能在平時日用之間,刻刻用心,凜然覺照,做到雖不靜坐,也能如靜坐時的心志靜定,自將得更大的受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