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教育不了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父母该如何教育?

传承-誓言


家長的煩惱

问题:我家孩子今年是高三了,原来在普通班,期末考试之后,由于成绩优秀,他们学校进行了调班,我儿子被调进了精英班。但是进了这个班之后,孩子压力巨大,有点力不从心,然后孩子就老说这疼那疼,初三的时候就闹腾过一段这样的情况,带去医院检查没有任何毛病。这次回家还跟我说,妈,我心里总有一种想法,要是我现在休学出去打工,我就不会这疼那疼了,我试着想把他带到基地看看,但是他的态度很坚决,我没敢明说,像我儿子这样的情况我该怎么办啊?

答:家长应该跟孩子聊一聊,如果孩子知道他需要什么样的帮助,而又知道什么地方可以帮助他,他就愿意去了。这里边的核心词是帮助, 家长会让孩子感觉到是帮助吗?这个是关键。

其实他这儿,说这疼那疼,家长还带着孩子去医院,你还带他去什么呀,你知道不是的,不用去你也知道不是的。

所以呢,你之间的沟通,就是孩子,明明你知道孩子说的不是这个,你还跟他一块儿去唱这出戏,说明你们之间是不能诚心地沟通的,家长不能诚心地沟通,要帮助孩子就很难。

所以家长要更坦然,跟孩子一块儿面对问题,那么你怎么做到跟孩子一块儿面对问题?就是让孩子觉得你是柔和的。怎么能做到这一点?就是你觉得孩子都是对的,都有道理的,其实这就是接纳。

如果这个做不好,你所说的话,孩子就看似听,其实他听不进去,所以你们要是越做到接纳,跟孩子的沟通就越简单,孩子就越能把心里的话真心的讲出来,那么家长当然就跟孩子商量,一块儿分析,到底他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

其实孩子现在为什么说想去打工?就是我们说要在学校里呆住,呆在学校里要有三个条件:1.坐得住,2.跟得上,3.学得透。

现在孩子是有点学不透,所以跟不上,慢慢就快坐不住了,这些问题如果不去解决了,不能让孩子学透,如果不能让孩子学透,轻松跟上,那么他就会越来越坐不住,孩子真的离开了,再回来,就很麻烦。

所以这位家长,你可以试着去跟孩子做这样的沟通,就是很坦然的讲,但是,这里边的问题在哪?在于家长往往是不接纳孩子的,所以呢,我要求家长们坦然的讲。

家长都不知道怎么坦然的讲,就是你不学那个,你想,我说的那个接纳,我们上过家长课的都知道,接纳有多么难做,而十一月五六号这个,就专门讲接纳,这个亲娘班就是做接纳,我们不断的上课,都在做这个,这个所有的沟通的第一步,这个做不好,其他的都甭说,所以先做接纳,希望答案对你有帮助吧。



天津收金使者


要教育出一个优秀的孩子,首先得培养出个有教养的孩子。教养是表现在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状况,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修为的结果。尤其是家庭教育从小养成的行为道德水准。孩子的言行是家庭的一面镜子,种下什么样的因,就结什么样的果,孩子身上藏着父母最真实的品行。最近几天的热搜:起床后宿舍内放音乐大一女生被室友挥刀刺伤。如果被划伤的女孩会体谅、尊重别人,不大声放音乐;如果挥刀相向的女孩懂知道宽容,谅解别人,那么惨剧就不会发生。当惨剧发生时,作为父母的我们是不是更应反思一下孩子的教养问题。当很多人急于通过名包,名表,名车来炫耀时,还不如想想怎么培养出一个有教养的孩子来,教他会尊重别人;不麻烦别人:说话做事有分寸;平等待人;包客,体谅别人。父母的修养决定了孩子的教养,无论穷养还是富养,都不如教养。一个有教养的孩子才会让人喜交,所到之处,如沐春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一个人的人际关系决定了他能飞多高,一个人的教养决定了他能走多远。同时孩子的教养也决定了他的生命层次。所以教养孩子从父母自己做起,言传身教永远重于口头说教。


五月石榴H


这个话题很沉重,首先不是父母,不会教育孩子,压根就是父母没有学习过,如何教育孩子,又拿什么教育孩子呢?每一个进入社会的人,如果他想获得工作都必须进行岗前培训,要求有职业资质,哪怕是一个新入职的快递小哥,至少他要熟悉运送路线,一对年轻人自由恋爱了,结婚了,生孩子了,做父母了,没有任何岗前培训,这个世界上最需要岗前培训的两个人,父母,无证上岗了,想想都可怕,司机无证上岗,会要别人的命,父母,无证上岗,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怪胎都有可能,可我们的整个社会,把这个现象看作自然,没有人呼吁,没有人不安,这是人伦社会隐藏的最大的危机,不能想,尤如立在崖边上。


汉字宝宝


可怜天下父母心,教子无方枉费神。那么,怎样才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呢?

其实,这是对父母提出的高要求,它要求父母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正确的家庭观、世界观。第二,有良好的素质修养,有良好的个人形象。第三,既使忙,也一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多了解,多沟通。

先说家庭观、世界观,具备了正确的两观,才有和睦的家庭,有孩子成长的良好家庭氛围,才有对孩子正确的是非、对错的教育。

再说素质修养,具备了这一点,才能使孩子敬畏你,从心里配服你,尊敬你,愿意听你的话,也才能使你对孩子的缺点、错误平心静气地对待,使他们愿意接受错误、改正错误。

最后,讲陪伴孩子,只有陪伴才能第一时间发现孩子的短处与不足,才能有的放矢及时督促、纠正。

当然,还有很多很多,篇幅有限,难以言尽,总之,教育好孩子,首先是我们成为好父母,那么,我们做到了吗?




刘丙午1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大家都说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事实证明确实没错,在我们农村都有一个现象就是对男孩都比较宠腻,就是重男轻女对女孩管的就比较严。有的就是男孩不管做错了什么大人都可以原谅不舍得打不舍得骂。所以很多不良习惯都被惯出来了,到后来长大了什么都管不了了只能任他为所欲为。这种教育方式只会害了他的一生。还有做父母的不管做什么都要给孩子一个好的榜样,因为如果父母都做那些见不得人的事自己的孩子以后也会效仿自己。做父母的从小就要告诉自己的孩子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要教他们做人的道理,以后他踏入社会才不会误入歧途。





湘农顺哥


生而为人,人人平等,教育孩子,先育自己。

现代父母的两难处境
  • 在《孩子,挑战》一书中说到:“在人人具有平等意识的社会里,我们不能控制和命令别人。平等,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做决定的权利。这使得丈夫失去了对妻子的统治权,父母亲也失去了对孩子的统治权。”


对于教育,育人先育己是做父母最应该具备的思维观念。在教养孩子方面,每种社会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孩子的独立意识已经开始逐渐形成,而父母的意识却没有得到转变,所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希望以自己以为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而孩子却开始用自我的方式主宰自己,所以,现在的父母有的给予孩子无限的自由,结果孩子成了“小霸王”,父母成了孩子的仆人。孩子承受所有的自由的权利,而父母则承担所有的责任和义务,也会导致很多孩子没有人生方向,没有做到教育真正的本质意义不是让孩子有多大知识储备量,多高的文凭,而是让孩子内在具备力量,成为未来真正主宰自己人生的优秀公民,成为完整的自己。

了解孩子
  • 如果我们想改变孩子的行为方向,必须先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信念),否则我们几乎难以改变他们的行为。

如我们所知,人的行为都有一定的目的,是朝着某个目标前进的。有时候,我们清楚自己的行为动机,有时候不清楚。对于成年人来说,每个人可能都问过自己这样的问题:“我为什么这样做?”而我们知道自己的行为有动机,只是多这个动机没有主动意识,孩子也一样。就像冰山理论一样,看似冰山一角,其实水下已经暗涌流动,孩子在做出所谓错误行为时,背后的行为动机需要父母了解,只有真正了解了孩子背后的信念,父母就能很好与孩子之间进行情感链接,足够地走进孩子内在。

  • 除了责备,孩子更需要父母的接纳与同理

案例:小贝,女,7岁 刚上一年级 有一天在孩子练习钢琴时候与父母之间发生了冲突,妈妈说:“你怎么这样简单的指法都不对,你不应该这样弹,你这里错了......”妈妈说了很多负面的话语,这个时候小贝脸上已经逐渐出现了有情绪的状态,可妈妈不以为然继续说,最后的结果就是小贝受不了妈妈的唠叨,爆发了自己的情绪,与妈妈发生了争吵,孩子做出了这样的行为,大人内在一定是不好的,情绪更难受,这时小贝做出了极端行为,抬上凳子,准备跳楼。而爸爸这时介入进来,对小贝进行打骂教育,最终小贝不开心,心里很难受,三个人陷入冷战。如果这时候,这对父母懂得了解孩子的内在这样做的目的是因为妈妈的唠叨导致孩子出现烦躁的心绪而大脑不受控制,做出过激行为,妈妈在感受到被激动的同时冷静处之,可以这样说:“小贝,妈妈注意到你这里弹的指法和之前有冲突,妈妈希望你可以好好弹,仔细一点,妈妈相信你可以比上一次弹的更好!”这是一种鼓励,因为孩子只有在感觉好的时候才能做得更好,无论孩子,成年人同样如此,孩子不需要父母的责备,则需要父母的接纳与同理之心。

鼓励&表扬
  • 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没有鼓励,孩子的性格就不能健康发展,孩子就没有归属感。鼓励孩子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重点在于给予孩子自尊和成就感(价值感)

鼓励是教养孩子最重要的部分,可能孩子出现不良行为的根本原因,就是缺乏鼓励。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个丧失信心的孩子,我们目前的教养方式却持续让孩子感到失望和沮丧,就像上述例子,在小贝眼里,妈妈和爸爸打她,不理解她,让她对爸爸和妈妈逐渐感到失望、沮丧,不愿意跟父母做沟通和交流,父母也会越来越觉得无法走进孩子内心。然而现代父母过度的表扬孩子,让现在的孩子逐渐依赖成人的夸赞行事,得不到父母的表扬赞美话语,就会总是需要寻求别人的认可,久而久之这样的孩子就会成长为“寻求上瘾者”心理逐渐扭曲,而不是自立、独立、充满正能量的人。

  • 作为父母,要鼓励孩子的行为。

比如:“你很努力,你应该得到它”然后“你真棒!你真是一个乖孩子!”二者差异很微妙,但会改变孩子的感知,从而达到长期效果。孩子们在长期受表扬之下的效果就是孩子依赖他人评价自己的价值,鼓励则会让孩子自我反省和自我评价,表扬无法帮助孩子培养应对失败的练好技能——如果他们因为好的结果得到表扬,而不是因为努力等到鼓励,当他们在长大成人之后犯了重大错误时,对他们的自我价值感会造成更大的伤害,甚至有的孩子会出现心理偏差,做出过激行为,酿成无法弥补的后果。

赢得孩子的合作,而非赢了孩子
  • 鲁道夫.德雷克斯说:”竞争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必须的。竞争使得平等的实现成为不可能,一个人越不竞争,越能经得起竞争。竞争心强的人只有自己获胜才能经得起竞争。”

当父母理解并尊重孩子当然看法时,他们就会感受到鼓励。

1、对孩子的想法和感受表达理解。

2、表现出共情,但不宽恕具有挑战性的行为。

3、分享你曾经有过类似感受或行为的经历。

4、分享你的想法和感受,孩子只有在感觉被倾听后,才会倾听的你。

5、一起关注于解决方案。

“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二者结果截然不同。赢了孩子,会招致孩子的反叛或者放弃。赢得孩子,会带来合作。试图控制孩子是不尊重的,会让孩子疏远、敌意、反叛、报复,偷偷摸摸、导致孩子形成“我是一个坏人”的信念,相反,尊重的方法会带来亲密、信任与合作。赢得孩子的最好方式之一,就是和孩子一起做事,而不是针对或者替他们做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逐渐建立思考的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自己和他人,一旦建立连接的方式,父母与孩子就形成了一种共同关注于解决方案的氛围,增加亲子间情感与信任。

每个成人曾经都是孩子,每个孩子最终都会成为大人。而每个人的思维逻辑和行为方式是受父母带养方式直接影响的,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是否愿意为了孩子与之共同学习成长的父母。育儿先育己,让做父母的自己成长在孩子之前,真正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就是父母做好孩子的榜样,懂得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与之建立情感链接,做到与孩子之间的情感分离,让孩子独立、自信、乐观、责任,成为完整的个人。


悦成长妈妈咪呀


孩子从出生开始接受两种教育,一个是家庭教育,一个是社会教育。但是很多父母都不觉得教孩子原来也要学习,认为自己只顾挣钱,在孩子小的时候把他丢给老人,大了丢给学校就可以了。
殊不知真正的教育是从一出生就开始的,父母以身作则,孩子终会潜移默化,孩子真的是有样学样。为什么有的是书香门第,有的却是纨绔子弟。所以作为父母的我们,不仅要学习一些基础的育儿知识,还要做好孩子的榜样,最重要的事相信自己的孩子。
学习育儿知识,是方便我们了解孩子,从而才能实现正确的对待孩子。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的事情是父母不用考证就可以直接上岗,孩子出生不带说明书。所以我们要多学习一些育儿基础知识,了解孩子的各方面心理,并学会如何和他合作。父母懂得越多,养孩子就会少走弯路,孩子也会少受罪。
做孩子的榜样,有句话就是,你想让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首先就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也许你没有时间看书,那就记住这句最基本的,在这之间,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孩子拥有一个成长型的思维模式,我们都不能伴其一生,但一定要告诉他这个世界上很多东西,通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乔丹也不是生来就是球星,也是练出来的!
相信自己的孩子,我爸说我这一辈子就这样了,没救了,他这样说我的时候我一直在哭,我认为我一辈子就这样了,我有一种一眼望到老的感觉,仿佛自己就这样平庸老去。这种打击是特别伤人的,所以,父母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孩子,别人说你的孩子不行的时候,如果你也否定,这种否定真的就像判死刑。

盛夏书香


关于教育的几点,大家都会考虑和深思,我也在不停的思考,怎样才能做一个好的父亲。从而教育好自己的子女。

第一,父母首先要学习。学习什么呢?学习如何在新的时代下教育孩子。社会在进步,教育在进步,孩子在进步,父母为什么不学习呢?顺应时代,与时俱进的教育才是永不落伍的教育。

第二,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短期见效果,教育是一个长久的,坚持的,不停的过程。需要付出极大的耐心和付出

第三,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更早的适应这个发展的社会,做父母的,首先教育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健全人格的人。

第四,教育是大自然赋予父母的历史使命。生而不养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负责任的教育是父母必须坚持的准则


奶爸1加1


什么样的父母教出什么样的孩子,因此父母要以身作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自出生以来,接触最多的是父母,说话是跟着父母学习,走路也是在父母的带动、帮助下开始学步。以至于饮食习好、吃饭习惯、性格等等,无不和父母有关。要想教育、培养好孩子,还是从自身做起,别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更不要在孩子面前说老师的不对,孩子犯错了该打的要打,该骂的要骂,绝不姑息迁就。


凡人力量大


这个问题有点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