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麥子收割的時候,有小販來農村收購溼麥子,這些收購的溼麥子到哪裡去了?

看農村說農事


這兩天正是小麥收割的季節,今年,小麥的品質很好,顏色金黃籽粒飽滿。剛收割下來的小麥1.02元/斤,也就是對著收割機的口接的溼小麥。

其實,之前糧食收購商收購溼糧食,都是做了折價後低價才買的。比如,溼小麥的水分含量有多少,一百斤溼小麥曬乾後可以掉多少斤秤。幹小麥可以賣多少錢一斤,再除掉其它的費用等等。收購商都是根據這些數據,折算出來後才收溼小麥的。

再個就是有些糧食加工企業有自己的烘乾設備用溼小麥的成本相對較低。

去年小麥收割的季節,陰雨連綿,有的小麥在地裡都出芽了。小麥的質量差,我們這,有一種了三百多畝小麥的種糧大戶。收的溼小麥拉到別人那去烘乾,光烘乾費就兩毛錢一斤。最後小麥七毛錢一斤賣的,除掉烘烤費什麼的,才合五毛錢一斤,賠的是鼻子拉稀的。

俗話說:貓有貓路,鼠有鼠道。所以,那些收了溼小麥的糧食販子,是有門路處理他收的溼小麥的。不然他是不敢收溼小麥的。


豫南鄉農


如今農村很多年輕人種地,講究的就是高效。過去每到小麥成熟的時候,收割、脫粒、晾曬等這一套活兒下來,都會累得不輕。可如今,有了機械收割小麥,農民就輕鬆多了,收割脫粒一體化,很是方便。近幾年,又有小販到農村的地頭直接收購剛脫粒的小麥,這樣連往家拉都免了。那這些收購的溼小麥都到哪裡去了呢?

其實,這些小販收購的溼小麥當天就被送到了糧食加工企業,或者是小販們自己上有烘乾設備,自己烘乾後再賣給那些麵粉加工廠。

俗話說“南京到北京,買的沒有賣的精”,可這句話用在小麥收購上,可就不適用了,變成買的比賣的精明多了。這些收購溼小麥的小販,摸透了現在農村一些人的心思,直接將車開到田間地頭,只要是收割機割完小麥,直接過稱買走。這樣一來,農民不用再花力氣往家運輸,省去了運輸費用,還不用晾曬,也少了一道手續。

從經濟上來算,雖說直接賣掉溼麥子從價格上能比干麥粒便宜一些,但去掉運輸費用,晾曬折幹,算起來也差不了多少。但小販們自有他們的小算盤,直接到地裡收購溼小麥,從價格上能夠壓低收購價,從稱重上,可以刨掉一些雜質的重量,講價的時候也有迴旋餘地。他們早就算好其中的利潤,所謂無利不起早,這裡面都是有賬算的。

綜上所述,農民直接賣掉剛收貨的麥粒,省去了運輸、晾曬、儲存等環節,省事省心,不用愁以後曬糧食的時候天氣不好。而小販們收購溼小麥自然有他的銷售渠道和處理辦法,而收購溼小麥中間的差價比起直接收幹小麥利潤還大。所以一種兩者都有賬算的買賣,自然受到農民歡迎,至於這小麥流向哪裡,農民很少有去關心的。


建行漸遠


看新聞,這兩天有些地方已經開始零星收割麥子了,但是還沒有大規模收割。而且麥子的收割時間在各地也是有所差異的,一般是南方要比北方早。想起以前,每年到了麥子收割的季節,很多在外打工的人,就會請假回家去幫著搶收麥子。畢竟麥子的收割期很短,如果麥子成熟了,就必須要在幾天之內全部收割回來,不然這個期間的天氣變化不定的,一旦下雨了那對產量和收割都會有影響。

而近些年,農民種植麥子,也基本都是採用機械化了,確實要更加輕鬆了。而且還有很多的小販到農村收購溼麥子。當麥子收割以後,也不用再拖回家去了,可以就地賣給收麥子的小販。那這些溼麥子到哪裡去了呢?

在以前,當麥子收割了以後,就要全部運回家裡去,然後在對其脫粒,之後再把麥子進行晾曬,除雜,最後才會裝袋、售賣。有些為了買個好價錢,往往先不著急賣,而是觀望一段時間,等到麥子漲價了以後,才會考慮售賣。可是現在到了麥子收割季節,很多的商販就會去農村裡收割溼麥子,其中就有很多人在自家的麥子收割了以後,直接就在地裡售賣了。

至於這些溼麥子的去向,那肯定也是流向到了市場的。溼麥子的價格是不高的,好像也就是幾毛錢一斤,而這些小販收購的溼麥子,先會運到他們的倉庫裡面,然後他們會通過烘乾設備,快速讓這些麥子烘乾。記得前幾年,我們這裡有很多人種植水稻,可是水稻收購了以後,就天天下雨,這樣水稻是很容易發芽的。不少人就用拖拉機運到了市裡的一個加工廠,讓它們幫忙烘乾了。而這些售賣溼麥子的小販,也是有這樣的設備的。

其實,這些小販收購溼麥子,就是為了多掙點差價。因為農民把麥子運回家,曬乾了之後賣,價格肯定要高很多的,這個過程中也是需要投入很多的精力和時間的。而小販收購溼麥子,然後自己通過設備來烘乾。他們也是掙一個差價,畢竟溼麥子和幹麥子的價格相差懸殊,並且他們有烘乾設備,還有銷售渠道,因此相比於直接從農民手中購買幹麥子,其實他們會掙得多,這也是很多小販原因收割溼麥子的原因。


農夫也瘋狂


這是很正常的天經地義,我是南方人,我們這裡沒有小麥。但是有穀子,我們這裡也每年收穀子的時候,也是很多商販到這裡來收購穀子,估計他們的運作模式是一樣的。

他們收穀子和小麥到哪裡去到那些賣給大的加工廠。然後就在中間賺取利潤,應該是這樣的。


巧寫鄉村


過去農民賣“溼麥子”會被認為是不務正業,別人也不會去收購。因為過去聯合收割機沒普及以前,人們將麥子收割完,拉到打麥場裡集中脫粒,然後是揚曬和入倉。等小麥市場行情好了,才會聯繫糧食販子進行售賣。整個流程下來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場地。

但現在情況大不一樣了,人們對種地的積極性不高了,並且還有其他的主業要做,收麥子不僅費力,還消耗時間。人們常開玩笑說,請幾天假,工錢都比麥子的利潤高了。另外,由於現在收麥都是機械化作業,過去專門的打麥場已經沒有了。小麥的晾曬成了大問題,晾曬到路邊還不安全。

所以人們就有了將收割機收割完的麥子馬上賣掉的需求。對糧食販子來說,專門的機械烘乾已經沒有技術障礙了,租好場地,算好差價,就可以收購了。

剛收割的麥子含水量一般在25%左右,在入倉前需要完成烘乾、清除雜皮等工序,將小麥的水分降低到14%左右。對糧食販子來說,烘乾後水分的消耗及雜質消耗都要計算出來,烘乾費用一般在兩三毛錢一斤,根據規模及小麥的具體情況不同,。

【大鄉】,專注科普三農領域的“冷知識”、“趣知識”,快來關注、點贊吧!

大鄉


小販們收購的溼小麥,一般會在經過烘乾設備烘乾之後再轉手賣給一些麵粉廠或者一些對小麥有需求的地方。還有就是直接將溼小麥轉賣給了一些有需求的廠家,廠家們自己烘乾使用。

小販之所以收購溼小麥,只是因為價格上比干小麥有優勢。有一些小販自己有烘乾設備,他們可以收購之後用設備烘乾再行出售,以獲得更大的利潤。

雖然說溼小麥在烘乾之後可能會適當的降低重量,但是其收購成本還是要比直接收購幹小麥要低,這樣小販們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利潤。

另外,收購溼小麥和我們這邊小販收穫鮮大蒜再行曬乾出售一個道理,無非是為了更高的利潤。


農村王小霞


看年景,今年可能沒有小販子收了,因為糧價不穩定,大多數小販是幫麵粉廠或者是烘乾單位收的,還有一些是價格差大小販子自己收的,在弄乾了在賣等,說得不好不全面別批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