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达海 战略通道优势重塑西南开放新局

编者按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推进,战略通道优势正成为西南地区撬动“开放”梦想的支点。近日来,“通江达海”成为西南地区发展的高频词,尤其是成都《关于加快构建国际门户枢纽全面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意见》《建设西部对外交往中心行动计划(2017—2022年)》两份重磅文件的出台,聚焦“四向拓展”战略通道优势,吸引各方关注,同时也意味着西南地区的全方位开放将站上新的起点。

论势

本报记者 王彩娜

通江达海的西南,一改往日的偏安一隅,重庆、四川、贵州、广西、云南等地开始各放异彩,借由建设战略大通道的优势,内陆开放高地棋局有了新解。

不惧时空

6月初始,贵州通江达海“黄金水道”乌江干流关键性工程——构皮滩水电站通航工程建设接近尾声,今年年底,将全面进入调试阶段。

作为贵州融入“长江经济带”和通江达海的主要水运通道建设,贵州省已将乌江纳入贵州交通建设的总体布局,要求尽早打通黔中腹地通往出海口的水运“黄金通道”。

待构皮滩工程建成通航后,将全线打通贵州通江达海的水上通道,单向过船时间仅需38分钟,500吨级船舶可以从贵阳的开阳码头依次通过构皮滩、思林、沙沱、彭水工程(船闸),最后在涪陵进入长江到达出海口。

正埋首冲刺世界城市的成都,也有大动作。

6月19日,成都市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国际门户枢纽全面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意见》和《建设西部对外交往中心行动计划(2017-2022年)》,对成都全面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高水平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和内陆开放高地、构建立体全面开放新格局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

其中,在战略大通道建设方面,着墨颇多。成都提出“5项计划”,实施国际客货运航线拓展计划、航空货运重点发展计划、国际班列提能计划、数字“一带一路”信息通道建设计划、国际供应链体系建设计划。

比如,鼓励国内外航空公司、全货运基地航空和航空快递企业在蓉集聚发展,对新开通国际定期直飞航线和国际航空货运的战略性航线给予专项扶持,并在航权及时刻资源协调方面给予支持,布局“48+14+30”的国际航空客货运战略大通道。

再如,依托7条国际铁路通道和5条国际铁海联运通道,形成以国际铁路班列、国际铁海联运班列为支撑的陆上物流体系。

战略大通道的建设,让地处西南内陆的省区市有了不惧时空的底气,地理上的劣势转化成了新优势。

“四向”发力

与缅甸、老挝、越南三国接壤,边境线长约4060公里,地处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地区和印度洋周边经济圈的关键位置,但由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云南的区位优势在过往一直并未得到充分施展。

优势在区位,但云南未来的出路在开放。

近年来,云南围绕“一带一路”倡议,着力打造路网、航空网、能源保障网、水网、互联网五大基础设施网络。待立体交通网络全部建成后,将构筑起云南交通通江达海、连接周边的枢纽中心,使云南由原来全国路网的末梢地位,战略性地转变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大通道前沿,融入“长江经济带”以及“一带一路”建设。

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的贵州,在全方位扩大开放方面也是狂飙猛进。随着高铁、水运、高速公路和国际航班的不断完善,贵州的全方位大开放有了新突破,通江达海后快速通过长三角、珠三角和东盟自由贸易区、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拥抱全球。

事实上,近年来,贵州一直高举开放大旗,努力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快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建设,推动大数据、大旅游和大生态发展,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截至目前,已与全球200余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往来关系。

再观“南向通道”建设主力军之一的广西,“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的“三大定位”正在落实中,通过深入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四维支撑、四沿联动”的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已经雏形显现。

其中,作为“南向通道”和中新互联互通建设的重要依托,广西北部湾港发展迅速,与7个东盟国家的47个港口建立海上运输往来,定期集装箱外贸班轮航线达29条,年货物吞吐能力超过2亿吨,形成内陆腹地走向东南亚、印度洋、太平洋、地中海等地的海上大通道。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在历史的地缘脉络里,成都的商船自古便可通江达海,而今,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更加聚焦“四向”拓展,全面构建联通全球通江达海的战略大通道。

开放促发展,西南地区的战略地位近年来得到显著提升,实现了由西南边陲到东向、南向、西向、北向开放合作前沿阵地和窗口的蜕变。

积厚成势

西南的故事到此并未结束,建设的铁路也还在向海洋延伸。

未来,贵州的高铁路网将织得更紧、更密,通江达海的梦想成为现实。《贵州省铁路网规划》明确,到2020年,贵州将初步建成“北连川渝、南通两广、西通云南东南亚、东连长三角”的对外铁路大通道网络。

与此同时,北上长江、南下珠江,多条水运通道为贵州进一步融入“长江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新的机遇。根据规划,到2020年,贵州省通航里程将达4100公里,水运能力达5000万吨,港口吞吐能力突破4000万吨,初步形成贵州通江达海的水路运输体系。

成都的开放愿景中,还有一抹亮色:打造西部对外交往中心。

根据《建设西部对外交往中心行动计划(2017-2022年)》,成都将大力增强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功能,坚持“服务国家外交战略全局;服务区域对外交往发展;服务城市发展战略目标;服务企业人才发展需求”的基本原则。到2022年,将成都建设成为国际门户枢纽、打造内陆开放经济高地、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建成“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同时要把成都建设成为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和国际友好往来门户城市,从而推动泛欧泛亚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目前已有17家获批领馆,是内地“领馆第三城”,已与全球89个城市缔结友城或友好合作关系,281家世界500强,106条密布空中的“飞的”线路,从蓉欧快铁拉来的“万国超市”……这样的成都,足以承担西部对外交往中心的角色。

巴基斯坦驻成都总领事穆罕穆德·提普日前在成都市对外开放大会上表示,“我们十分看重中国西部,尤其是四川成都,希望借助众多合作基础,在成都设立巴基斯坦文化中心。”

积厚才能成势。在开放上,奋蹄疾行的成都,将聚焦“四向拓展”战略通道优势,大幅增强国际通达、洲际中转和国内连通能力,全面贯通“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和长江经济带,构建全方位立体口岸,建设以成都为核心的供应链体系,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到2022年,全市国际(地区)客货航线总数突破120条,形成48条客运、14条货运、30条文旅航空战略通道和7条国际铁路货运通道、5条国际铁海联运通道,航空旅客吞吐量突破7000万人次,航空货邮吞吐量突破110万吨。国际铁路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万标箱,国际班列在国内开行城市中持续保持领先地位,服务贸易规模达到2000亿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