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司鼓怎樣配合唱腔?

用戶3671710168800


京劇的伴奏分為兩部分:文場和武場。文場即為京胡、三絃、月琴等器樂,武場為司鼓(鼓佬)、大鑼、小鑼、鐃鈸等,文場以京胡為首,武場以司鼓為首。

伴奏整體上是以司鼓為中心,鼓佬掌握著整體的節奏。至於司鼓與演唱如何配合,說說我的看法:

1:要打出劇情

打擊樂在司鼓的指揮下要根據劇情打出相應的感情,同樣的“慢長錘”不同劇目、不同唱段應該打出不同的節奏,不能千篇一律一個節奏。要打出人物的感情和性格來。司鼓要吃透演員的表演方式習慣,進而根據演員的表演賦予鑼鼓活生生的情感內容。

2:司鼓是演員演唱和文武場伴奏之間的紐帶

司鼓即是演奏者又是指揮者,鼓佬不僅要對伴奏劇目的一切內容爛熟於胸,還要有高超的技巧,掌控的單皮、檀板擊打的清脆悅耳,靈動有生氣。同時還要指揮所有伴奏人員精確的配合演員的唱唸做打。

3:要根據演員的表演風格節奏確立文武場風格節奏

不同演員有各自的表演風格,同是四大鬚生,譚富英先生就要打出“脆、爆”的感覺,楊寶森就要打出“穩、文”的感覺,請注意譚先生的大鑼基本都是“亢、亢”的聲音,高亢嘹亮,急促清脆,而楊三爺的大鑼一半多是“筐、筐”的聲音,渾厚低沉,舒緩沉穩。其實這就是司鼓乃至整個文武場對演員風格的配合。

4:文武場在司鼓指揮下一切圍繞演員

看了前面幾個回答,都認為司鼓是指揮,演唱者應該按司鼓的指揮節奏走,其實這是一個誤區,京劇的一切都是以演員為中心的,司鼓概莫能外。司鼓是總指揮不假,但指揮的是文武場,指揮文武場更好的配合演員的表演,唱的節奏快與慢,打的節奏疾與遲,完全取決於演員。為什麼名演員都有自己的司鼓,即使演出一出最常見的戲,也要用自己的鼓佬,就是他能瞭解掌握演員的表演節奏。

說到底演員是中心,司鼓是在熟悉演員風格、節奏的前提下,帶領整個文武場配合演員的表演,同時某種意義上替演員掌控節奏,防止演員場上失誤。並非是我怎麼打你就怎麼唱,司鼓打多快演員就得唱多快。

只有司鼓配合演員,從沒有演員服從司鼓。

圖一為程派鼓師白登雲先生,圖二是譚鑫培曾孫譚世秀先生,操琴者為王鶴文先生,圖三為著名鼓師王玉璞先生。

明揚51,個人淺見,歡迎指正,期待關注。





明揚51


題主把二者的位置搞顛倒了!

司鼓相當於一支樂隊的總指揮。

類似於器樂演奏中控制節奏的節拍器。

樂隊中所有人員的演奏,都必須以總指揮掌控的節奏為準,

而不是總指揮去遷就樂隊中某一人的演奏。

在器樂演奏中,是器樂的演奏去迎合節拍器打出的節奏,

而不是節拍器去遷就器樂的演奏。

在京劇表演中也一樣,京劇演員的動作與唱腔,都必須切合司鼓敲擊的節奏。

因此,該問題的正確提問應該是“京劇演員的唱腔如何配合司鼓敲擊的節奏”。








千枝萬葉74080886


京劇司鼓是整個劇團的總指揮。司鼓的一舉一動都有內涵在。走路,唱腔前的前奏過門都要看司鼓的手姿。有板有眼就是這樣。文場上很重要。唱的好都要文場配合。那才叫好戲。文場上有功夫唱的人也輕鬆。


許嶽炳


京劇是一項技巧很高的藝術,至於唱、鼓的主輔關係只有演員和鼓佬才能表述清楚。


飄雲滴水74651168


門外之漢,斗膽妄言:唱腔司鼓 ,京劇藝術;唱腔為主,司鼓為輔;相互配合,共榮共辱;分工不同,彼此水乳。


卑微者181


就是一規矩:全部樂器聽司鼓。司鼓有一套敲法,怎麼敲怎麼變,只有他們內行人才知道。誰奏錯了大家要糾正、指責他。


按宮商


角兒為主!一切伴奏必須圍繞著角兒的起承轉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