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龙传奇(二):崛起的巨星之路

年少的成龙是个让父母头疼的孩子,由于父母都在法国大使馆工作,成龙就跟着父母生活在富人区,周围都是有钱人家的外国小孩,成龙这个很穷的中国小孩,受尽了歧视。

他太过于调皮,不爱读书,不服管教,经常打架,读到小学一年级就辍学在家了。

成龙传奇(二):崛起的巨星之路

房道龙没啥文化,老子走了什么样的路,儿子就走什么样的路。老子小时候不爱读书,就练了功夫。所以房道龙把自己的成长之路复制在成龙身上,送他进入了于占元的戏班子“中国戏剧研究学院”学戏曲。

在成龙7岁的时候,由于法国大使馆的大使调任澳洲。为了生计,成龙的父母不得不把成龙独自留在香港,他们跟随大使到了澳大利亚工作。其中整整十年时间,成龙都在戏班学习,只有父亲极少看望过几天。

成龙传奇(二):崛起的巨星之路

成龙7岁到17岁这段时期,一个孩子最重要的人生阶段,人性和性格的养成期间,没有父母作为指引灯照亮人生的道路,这样的缺少陪伴对成龙的一生影响很大,从成龙后来的人生看来。原生家庭对他最大的影响,其实是表达和接受爱的能力。

成龙没父母的陪伴,在戏班里的兄弟姐妹才是他的家人,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成龙在成名之后把武行的兄弟姐妹看得如此之重的原因,他的人生第一信条是义字当头。

成龙传奇(二):崛起的巨星之路

能认出哪个是成龙大哥吗?

在戏班,成龙学习舞台化妆以及舞台表演技,结交了一大帮兄弟,洪金宝、元彪、元奎、元华、元武、元泰就是这个时期认识的,按照论资排辈,以元打头,陈港生改名叫陈元楼。

成龙传奇(二):崛起的巨星之路

那成龙的父母如何抚养他呢?

每周房道龙从澳洲寄一盒磁带给成龙,是他给儿子录的一段话,邮件里面还夹着5英镑。成龙说,一开始他还会跑到楼梯间听爸爸的录音,一边听一边哭,久了以后发现爸爸说的都是一样的话,就不听了,拿了里面的钱就把磁带丢一边了。

成龙传奇(二):崛起的巨星之路

那个时候学戏是要和梨园师傅签“生死状”的。

按照旧时梨园行的规矩,房道龙同戏班也签了生死状,在约定期限内,成龙的生杀大权都在师傅手中,于占元师傅的教育方式基本上是老戏行规矩的严厉与苦练。管束孩子做事,练功的方式就“打,罚”,不到四天,成龙就后悔了。

最初的那段日子,成龙常常在晚上暗自哭泣。每天大清早五时便起床练功,练至晚上十二点止。早上练各种功,吃过饭后就练声调嗓或读书。读书时间就是打盹时间。每天这样过着有规律的生活。

戏班吃的饭其实就是大锅饭,烧饭就由女孩子轮流负责,饭是够吃,至于配菜,就得用抢的。戏班里讲究排资论辈,刚到戏班的成龙只能坐在餐桌最偏僻的角落。成龙曾回忆道:“洪金宝是大师兄嘛,等他吃完菜,元秋喝完汤,剩下我就只能吃白米饭了。

成龙传奇(二):崛起的巨星之路

洪金宝、成龙

成龙传奇(二):崛起的巨星之路

现在的洪金宝、成龙

到了成龙17岁,顺利出师,房道龙才从澳洲回来参加成龙的出师典礼。孩子长大了,不能继续在戏班住了,父亲用辛辛苦苦赚来的钱给成龙买了个小房子,花了4万多港币,那是1971年。

成龙传奇(二):崛起的巨星之路

崛起巨星之路——之前是个死跑龙套的

1971年,成龙在学艺期满后开始担任武师;同年出演武侠片《侠女》,正式开始其演艺生涯。

成龙一开始并不是成龙,他进入娱乐圈,一开始只是一个死跑龙套的和替身。

成龙传奇(二):崛起的巨星之路

最开始的时候成龙只能演死人,第一次演的时候,导演狠狠地骂成龙,“不要动,你已经死了,肚子还动什么”,这时候成龙很沮丧,觉得自己居然连死人也演不好。

他对于演技和电影的最初的思考是:如何死得让导演满意。

这段经历被周星驰拍进了《喜剧之王》中,周星驰扮演的尹天仇在片场被导演要求扮演死尸,是个脸上被喷了血浆,连正脸特写都没有的片场小角色,因为连演如何死都没让导演满意,被工作人员骂只是个跑龙套的。

成龙传奇(二):崛起的巨星之路

除了扮演死尸,成龙作为一个武行,演的最多的就是电影中的坏人。他印象最深的是在李小龙的电影中演一个日本人,当时拍了三遍,他也被李小龙扎实地“揍”了三回,然而结账的时候就得到了五块钱。

成龙传奇(二):崛起的巨星之路

成龙作为武行,那段时间吃住都在片场,那时每天一大早就在片场等着武术指导的召唤,而自己的角色也很简单,只要挨打不回手就行。

无数次的摔打和爬起来,导演问:陈元龙,你有没有事?

陈元龙回答:没事,导演。

陈元龙永远说没事,因为说有事,明天就不用你了,你就不用来开工了。

这个时候的陈元龙还不是成龙。

每天赚5元钱的陈元龙,要攒4个月的钱才能买一条牛仔裤,他很羡慕有钱人,他到商场去买衬衣,导购都嫌弃地说不要乱摸,你买不起。

成龙传奇(二):崛起的巨星之路


做武行不仅辛苦而且酬劳非常少,于是成龙决定转行做武术指导,在进入了邵氏片场后,他很快做了武术指导,这时候他已经能拿到一个月三千块钱的酬劳了。

到1976年,成龙已经在片场摸爬滚打5年,这一年,他终于遇到了陈自强。

成龙传奇(二):崛起的巨星之路

陈自强成龙合照

陈自强是成龙最早的伯乐,是陈自强向执导李小龙主演的《唐山大兄》的罗维推荐了成龙。陈自强想要成龙来主演《新精武门》这部戏,结果到处找不到这个人。

谁想,在片场混不下去的成龙跟随父亲回到澳洲,陈自强的电话打过去的时候,陈元龙在工地搬砖。

正是这个电话,让成龙回到香港拍戏,并成功出演了《新精武门》的男主角。

陈自强说:以后你不要叫陈元龙了,就叫成龙吧。

自《新精武门》后,成龙正式展开武打演员的生涯,两年后,陈自强再介绍成龙给吴思远,拍摄袁和平执导的《蛇形刁手》,同年再拍摄的《醉拳》票房大卖,成龙一炮而红,奠定武打巨星的地位。

《蛇形刁手》对成龙的意义很大,在这部片子里他不再模仿李小龙,而是开始以喜剧和动作相结合的方式来表演,也即是谐趣功夫片的诞生。到了《醉拳》,这个形式被进一步放大,《醉拳》沿用并强化了《蛇形刁手》中成功的元素。成龙功夫小子的形象进一步得到加强,不仅如此,《醉拳》中的黄飞鸿,比《蛇形刁手》中的简福性格更加活泼跳脱,对观众也更具有亲和力。

成龙传奇(二):崛起的巨星之路

图为《醉拳》剧照

《醉拳》大卖,需要剧本的成龙找到了古龙。

古龙和金庸、梁羽生被誉为中国武侠小说三大宗师,古龙在中国文学界是有一定地位的。当时古龙的武侠片最火,谁拍谁赚,谁演谁红。

成龙传奇(二):崛起的巨星之路

古龙(右)

古龙好酒,成龙就陪着古龙喝酒,一杯一杯的酒下肚,迟迟不表态的古龙当着所有的人的面,终于说了一句:我小说的男主角是给姜大卫、狄龙那样的人拍的。

换言之,古龙在说成龙丑。

成龙一听,非常尴尬,借故去洗手间,一边吐一边哭。

成龙传奇(二):崛起的巨星之路

狄龙和成龙,大家觉得谁帅呢?

也许在那个时候,成龙确立了凡事靠自己的想法。

1979年2月,成龙自导自演动作片《笑拳怪招》,影片一上映,点燃了香港的电影票房,火爆卖座,创造了当时香港的票房纪录,而成龙成为了香港有史以来最年轻最卖房的导演。

这一年,成龙22岁。《笑拳怪招》让他赚了480万。

成龙传奇(二):崛起的巨星之路

电影《笑拳怪招》剧照

1980年,成龙又自编、自导、自演了动作片《师弟出马》,他在片中借鉴了卓别林和基顿的表演手法,通过武打动作来展现谐趣的电影风格,该片上映后以1002万港币的票房成绩又打破香港票房纪录。

成龙传奇(二):崛起的巨星之路

电影《师弟出马》剧照

一夜暴富的成龙终于是成龙了,但是也是个暴发户。

由于自己做的是武打演员,每一部片子都靠命来演出,常常有高危的动作,在这个时期的成龙有个短期心理是:我怕自己有命挣钱,没命花钱,所以有多少花多少,拼命花。

他恨不得在短时间内把自己所有想买的东西全部买下来。穷太久了,一夜暴富的成龙,很难做到对钱有一种自然的态度,自卑容易,自信难,自然更难。

成龙传奇(二):崛起的巨星之路

有钱之后的成龙过上了奢靡的生活,整天喝酒,而且还酒后开车,经常在路上出现事故,早上撞毁一辆保时捷,晚上撞毁一辆奔驰,每天都是一种眩晕的状态。有时候面对记者的采访,他就会故意让自己的朋友把衣服脱下来,盖住车牌号,而且还恐吓记者:“你敢拍一张照片,我就打你一拳。”

他还去商场里面疯狂试衣服,试了的衣服全部打包带走,把最贵的衬衣的扣子全部解开,看着忙得晕头转向的导购心里开心极了,只因为当时他穷的时候在那个商城买衬衣,导购看到一副穷酸样直接说他买不起。

他有一次到了加拿大,逛一个表店,因为表店工作人员说喜欢他的电影,他就给随行的助理和成家班的工作人员买表,花了几十万。他给自己买表,买的是全世界排名前十的名表,整整买7支表,因为一个星期有7天,他每天换着名表戴,然后特意请人家吃饭,就为了炫耀自己手上戴的名表。

最奢侈时他有50多辆车,占了嘉禾所有的车位,连嘉禾老板邹文怀都叫他“嘉禾小霸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