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帕爾"無謀之戰",日本10萬大軍攻打印度,後勤不及慘敗而退

日本在二戰時期野心慾望龐大,與德國、意大利組成了對抗全世界的軸心國,戰火幾乎燒遍了世界各地,日本雖說是當時的亞洲霸主,但資源相對其他國家較為匱乏,最要命的是個島國,在國土之外作戰,補給運輸經常不及時,所以打仗只能以戰養戰,不僅入侵朝鮮、中國,就連印度、老撾、緬甸也不放過,中國大半個國土被攻下,抗日戰爭打了十四年之久,犧牲了無數先輩,才換來了今日的和平年代,中國是亞洲戰後損失最大的國家之一,而鄰居印度也曾被日本侵略過,日方曾出動十萬大軍,卻打了一仗不敢再戰,這究竟是為什麼?

應帕爾

二戰時期的印度,實際上是英國殖民地,之所以攻打印度,是因為它獨特的地理位置,若要按照計劃擴大版圖,那麼日本就非打印度不可,其實駐印英軍不是英國的主力部隊,所以實力並不強,全部是由當地的殖民者組成,戰鬥力根本比不上日本人,所以有人調侃,英國人一聽炮響了,連忙紳士地投降了。一個聯隊的日本人,甚至可以攆著一萬多英聯邦軍隊到處跑,可見想得到,聯邦軍隊實力有多麼弱。日本士兵受軍國主義洗腦,打起仗來根本不要命,死了還以為自己是光榮的,進而導致聯邦軍隊相繼受挫,唇亡齒寒,鄰居出事自己也不好過,所以中國也派出遠征軍,但也被日本人所擊敗了,整個東南亞幾乎被日本人掌控。

應帕爾

佔領亞洲的希望就在眼前,日軍像瘋了一樣進攻,攻城拔寨無往不利,對比日本的勢如破竹,遠在歐洲的德國可不好受,歐洲戰場上全部英、美各國的主力部隊,雙拳難敵四手,時間長了德軍也疲憊不堪,德國在歐洲承受巨大壓力,為了緩解壓力,只能讓日本入侵印度,畢竟印度是英國的,不可能坐視不管,說白了是另類的圍魏救趙。接到希特勒的命令後,日方開始研究作戰方案,最終決定攻佔盟軍佔據的英帕爾,而這場戰役也以英帕爾命名,日本人在此吃了大悶虧。1944年2月,日軍派了不少兵力進攻英帕爾,結果被駐印英軍及時反擊,日本一下子傷亡八千餘人,見傷亡如此之大,日方長官牟田口廉也得知後震怒不已。

應帕爾

牟田口廉也"赫赫有名",此人主導了中國的七七事變,但其實沒有多少軍事才華,日軍一開始之所以損失那麼大,多少因為進攻印度時準備不足,牟田口廉這個人指揮能力也不強,口號倒是喊得不錯。戰爭初期,日軍取得小範圍勝利,結果因為補給線過長,加上盟軍的干擾,導致發動英帕爾戰役的日軍,陷入彈盡糧絕的地步,作為長官的牟田口廉也,居然說出了此類話,說所有的士兵,只要向天空開三槍,敵軍就會自動投降,還有諸如日本帝國的子民,向來是吃草長大的,只要吃草就可以活下去,同時指責找尋食物的士兵,說此地叢林茂密,不正是食物嗎?之類的話,看到這兒,不知該說牟田口廉也是真傻,還是故意裝出來的,日本再怎麼殘忍,他們也是血肉之軀的普通人,沒有人光吃草就可以活下來,除非是動物。

應帕爾

除了補給的問題,天氣也是日方失敗的一大原因,日本與印度的氣候不同,英帕爾戰爭進行時,正值印度的梅雨季節,下過雨的道路上全是泥巴,在雨林中最容易生一種病,那便是痢疾。牟田口廉初戰失利後,急著找回場子,於是領導日軍15師、31師、33師,以及4.5萬戰俘的傀儡部隊,組成十萬大軍企圖反攻,結果有三萬士兵染上了痢疾。盟軍司令蒙巴頓得知日軍有所行動後,很快分析出日軍依賴補給,必定圍繞運輸線作戰,於是組織部隊轟炸日軍運輸隊,切斷了日方的補給,導致日軍陷入彈盡糧絕的境地。為了突破困境,日軍33師和15時分別對英帕爾攻擊,31師攻擊側翼的科希馬,科希馬被日本人佔領以後,盟軍立即孤立無援,不過這只是開始,遠遠沒有結束,日方與盟軍幾次攻防下來,英國聯合印度組織了敢死隊,不少失地相繼被收復。

應帕爾

就想先前所說的,日方選擇的進攻時間不正確,五月正處於雨季,馬路全部泥巴,日本運輸隊不僅要面對盟軍的襲擾,路上也不好走,這也導致日軍只能以野草為食。科希馬被英軍收復後,等於日軍的補給線完全被卡住,此時的日方,就像被掐住喉嚨瀕死的人,為了能活下來,軍心開始潰散,日軍指揮官的佐藤,首當其衝不服從牟田口廉也的命令,帶著31師撤退。佐藤走後,牟田口廉也決定破釜沉舟,與英軍展開決戰,他召集了33師和15師的全部兵力,試圖攻下英帕爾,不過英軍沒有給牟田口廉也機會,幾萬日本衝向英帕爾時,等待他們的不停掃射的機槍,以及各大小炮的轟擊,英軍早就組織了強有力的防線,正等著日軍自投羅網。

應帕爾

進攻失敗後,日軍高層立即下命令撤退,結果撤退命令被盟軍截獲,蒙巴頓立即組織部隊乘勝追擊,幾萬日軍狼狽逃竄,強行要渡江,被守在渡口的英軍打得措手不及,飛機大炮一起轟炸,致使日軍在英帕爾損失了大量的兵力物力,這也是日軍損失最為慘重的幾場戰役之一,十萬大軍血本無歸。日本之所以不敢再打印度,是無法再承受如此大的代價,也沒有能力打,而且也不敢打,而且那時盟軍在全世界已經取得大範圍的勝利,軸心國只不過在抵死頑抗而已,總的來說,英帕爾戰役給日本軍方帶來巨大陰影,也讓他們不敢再發動第二次英帕爾戰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