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往事》——家是什麼?

疫情,仍然在蔓延,一邊是隔離,一邊是封鎖,但我們卻有機會和父母共處一室,直到這個時候,我們才再一次感受到家,距離上一次感受到家,可能也是很多年前再也回不去的童年了,就像導演侯孝賢的作品——《童年往事》他用他自己真實的經歷,把自己的童年拍成了電影,

告訴我們家是什麼。

《童年往事》——家是什麼?


家,應該是漂泊之後停歇的港灣。

男孩阿孝咕的父親年輕的時候經商沒有什麼頭腦卻熱愛讀書,後來考上了中山大學,便帶著妻子梅芳和祖母從大陸遷到臺灣工作,並養育了五個孩子。但是父親一直患著肺炎,為了不把疾病傳染給孩子們,他常常把自己的物品與孩子們分開,又很少和他們親近,這塑造了父親一副嚴肅又冷漠的形象,祖母一直希望能夠回到大陸去,但是隨著孩子們長大,她漸漸沉默在榻榻米上,直到悄無聲息地死去。阿孝,喜歡在大樹下藏東西,和弟弟一起集郵,用水淋浴洗澡,在家門口的大樹打陀螺。日子變成過去,一家人什麼也不奢求,就這樣安定在了臺灣。

阿孝的故事和我們每個人沒有什麼不同,我們的父母闖蕩一生,從青澀單純到鬚髮斑白,好不容易打拼出來一席家地,搭起灶來,熱湯熱飯,早出晚歸,養兒育女。但就是這樣的小家,暖暖地填滿了我們的胃,又裝下了我們的夢鄉。漂泊奮鬥之後,家就是港灣,每一艘小船都將享受它的靜謐安詳,港灣照見我們經歷的星辰大海,等待著兒女們準備好後的歸來與出海。

《童年往事》——家是什麼?


家,是生死的巢穴。

阿孝的兄弟姐妹在家裡出生,長大,母親一遍又一遍地講述孩子們的過去,弟弟阿忠體重只有39公斤,當不了兵,但是阿孝的身體很好,母親說:“生阿孝的時候早產,回來又要煮飯灑水,生阿孝的時候則不同了,那時家裡有錢,又有牛奶喝。”

父親則最早離去,一天夜裡,他在藤椅上短了氣,等孩子們發現,叫來醫生,只得到一句:”對不起,沒辦法了。”孩子們安安靜靜地守著靈,父親的體溫一點一點消逝,一個家裡的頂樑柱,說走就走了,母親還是控制不住地衝向靈體,一遍一遍喊著“分明”——那是父親的名字。

《童年往事》——家是什麼?


母親在孩子們正青春韶華,卻得了喉癌,勞累一生,為照顧家庭操勞一生的她本在孩子們面前那麼強大,卻突然也只能無力地跪在榻榻米上,咳到氣盡臉白,直到入了棺材。

阿孝說祖母去世的那一個月一直躺在榻榻米上面沒有起來過,直到螞蟻爬上祖母的手背才知道祖母已經去了。老人們經歷了兒女的婚姻生育,有的卻也要殘酷地參與兒女的生死別離,最後落得一個孤單,落得一個平淡蒼白的眼神。那眼神是對人生的看盡。

一代人來了,一代人又離去,家,是一個隨時在更替生死的地方,即使不願意,即使痛苦。但我們懂得了什麼叫在有限的空間和時間了裡珍惜值得珍惜的人。不要去抱怨那些我們無法掌控的死亡,我們的血液和精神永遠是鮮活的,流淌著家風,記憶著一代又一代人,繼續生活,讓生死的巢穴詮釋愛。

《童年往事》——家是什麼?


家是謊言遺憾與痛苦的包容所。



阿孝偷了母親的錢,埋在大樹下,向母親坦白之後錢卻不見了,母親不信她,用藤條拼命地抽打阿孝,阿孝苦不堪言。

姐姐的成績一直很好,明明可以上學,但是家人卻沒有同意,而是讓弟弟們去上學。這成了姐姐一生的遺憾,直到最後嫁人,離開原來的家。

母親也說過自己年輕當老師的時候有個男同事很談得來。但是不敢和爸媽講……

蕭伯納說:家是世界上唯一隱藏人類缺點與失敗的地方,它同時也蘊藏著甜蜜的愛”

在社會上,我們不得不為了工作和人際關係疲倦地給自己戴上面具,枷鎖和鐐銬。但家,始終是那個能讓我們放下面子呈現真我的地方,我們不必“做作”不必點頭哈腰,不用送禮領導,我們有時調侃爸媽又落後了,或者厭煩孩子的頑皮,也許還會不顧形象地來上一個“葛優躺”

這一切的任性都來源於家的包容,都基於我們深知愛我們的人能夠原諒,也因為我們愛我們的家人。沒有缺點,沒有爭執,正襟危坐,完美無缺的不叫家,叫會議室。

《童年往事》——家是什麼?


我們為什麼需要家?

家庭具有兩大基本功能——繁衍生息和經濟合作

對於很久以前的人而言,獨立生存是極其困難的,所以建立家庭也就漸漸成為了一種自然選擇。但是除了這方面的物質需要以外就是精神需要。我們被父母養大,逐漸滋生出依賴感,家庭是能夠給我們安全感的地方,因為只要是人,就有支持,歸屬和安全的需要。

支持,能讓我們敢於實現自己的價值,直到人生價值的意義。歸屬,就好比一張地圖,讓我們定位自己,知道自己從哪裡來,往哪裡去就不會恐慌和迷茫,安全是人生安全,年少弱小有人照顧,年老脆弱有人送終。



《童年往事》——家是什麼?


家一定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傳統的家庭模式已經不是唯一選擇,據統計,目前中國有百分之36的女性不願意結婚。為什麼大家都漸漸不願意組建家庭了,尤其是女性們。隨著社會思潮的逐漸進步,男女平等得到提倡,女性主義也獲得宣傳,女性越來越有能力養活自己,但是與傳統家庭模式衝擊的正是女性獨立的生活方式,在《童年往事》裡,姐姐被勸說讀書對女孩子沒什麼用,只要做好“灶頭鑊尾,針頭線尾,田頭三尾”如果一位女性選擇了更加偏向個人發展的生活方式,她在工作的專注,不可避免會影響到生育。現在也存在這樣的社會現象,職場因為擔心女性會有懷孕的情況影響工作便不給予要旨,為了追求更好生活的她們就只能選擇先奮鬥,再組建家庭,傳統的男性思維,則需要通過男性自己賺錢養家,女性依附,成為家庭主婦來彰顯自己的男性氣質。這其實是一種十分畸形的自我滿足,剝奪了女性的經濟權力其實間接地控制了她們。

《童年往事》——家是什麼?


在當今,與時俱進的家庭,不應該畸形地要求這種男女分工,而是應該在充分考慮雙方事業想法的基礎上,選擇一種夫妻直接能夠互相扶持理解的家庭組建方式。《童年往事》裡父親也支持過母親的教師職業,而母親為了家庭也做了妥協,搬到臺灣服侍父親20年。即使是侯孝賢那個年代毋庸置疑的傳統家庭也是健康和諧的。




《童年往事》——家是什麼?


《童年往事》能給當今處於疫情下的家庭相處提出哪些建議?

珍惜當下,所謂的珍惜當下不是要每天都對父母孩子說我愛你,而是為她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包容她們的小缺點,一家人互相學習和進步。父母可能對於病毒不甚瞭解,但不要學網友嘲笑和調侃,耐心地教會他們口罩的使用,基本的防護技巧,就如同兒時牙牙學語父母的千百次耐心。問問家人想吃什麼?一起動廚,一起做室內互動,和家人認真度過苦難還存有幸福就是珍惜。

《童年往事》——家是什麼?


認真生活,不要因為疫情造成的恐慌就消沉頹廢,利用好時間,與家人一起學習進步。電影裡阿孝沒有因為父母去世就消沉,他漸漸轉變了幼稚的血氣方剛,開始承擔一個男人的責任。




《童年往事》——家是什麼?


瞭解溝通,也許因為我們長大了,很多心事不願意說,或者說的時候也只是向父母倒苦水,傾聽父母還是必不可少。阿孝的姐姐總是和母親還有兄弟姐妹們聊天,她甚至傾聽母親對於過去未成眷屬男同事的遺憾。好的家庭一定是相互的饋贈,試著避開鋒芒,問問家人想要什麼,又被什麼煩惱,當那層隔閡的牆被打破,我們能獲得一種家庭裡實實在在的安全感放鬆感

《童年往事》——家是什麼?


《童年往事》是一部看起來會覺得沉悶的片子。稚嫩的孩童少年,以及不過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家庭生活,長大,老去,不捨,獨立。白色的襯衫,榻榻米的日式小家,家門口附近那棵好像一點也沒有變的大樹,。這一切看起來都那麼平淡和冗長,可這就是家啊,我們一點點長大,老去,想念,又懷念無比的家和童年攪合在一起,漸漸成了鄉愁。

《童年往事》——家是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