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破“为你好”魔咒?“达克效应”告诉你什么才是“为你好”


当1~3岁的孩子蹒跚学步并开始探索世界时,大人们忍不住要替孩子们完成任务。

譬如,孩子跌跌撞撞地拿玩具时,大人们递给他;

孩子四处爬来爬去时,大人们因担心而制止他;

孩子快乐地玩耍并大喊大叫时,大人们警告他们小声一点……

大人们为了安全,为了“爱”孩子,剥夺了孩子探索世界的机会。

孩子长大后,帮孩子解决一切难题,替孩子做所有的决定,当孩子拒绝接受时,就以“爱”的名义强迫孩子接受。


01 "为你好”令人心有余悸的原因

如何打破“为你好”魔咒?“达克效应”告诉你什么才是“为你好”

在传统社会,每个人接触最频繁的是自己的亲人、同学、朋友、同事,构成了一种十分稳定的社会关系,即“强联系” (Strong Ties)。

在我们的生活中,为你好“的发声者,经常是父母、伴侣、老师、上司、密友,这些强联系的社交关系,是和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情感产生直接联系和密切相关的角色,是自己在内心情感上非常在意的人。

他们真实地认为他们的建议和想法是以你的利益为出发点,并且能够给你带来“好”的结果。

所以你就应该听取他的建议,“所以你应该听话“。

“为你好”之所以让我们心有余悸,是因为“强联系”的社交关系,会让我们本能的对他们产生信任和依赖,他们的建议和想法会给我们做最终决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采纳发声者的建议或态度是利于保护“强联系”的社交关系,但是大部分时候“为你好”的意见并没有真正产生“好”的结果。

如果我们不采纳发声者的建议或态度,会影响发声者与我们之间的关系,发声者会感到不被尊重、可能会怀疑这种“强联系”的可靠度,或委屈、抱怨甚至产生极端情况。

我们看到过这样的新闻,家长因为和子女在婚姻、求职问题上意见不和,会以极端手段逼迫子女就范,美其名曰是我都是为了你好。


02 “达克效应”帮你甄选合适建议

著名经济学家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中提出“通往地狱的道路通常是由善意铺就的“。

如何打破“为你好”魔咒?“达克效应”告诉你什么才是“为你好”

马克·吐温曾说过:“不懂的事情,你自然会加倍小心;惹祸上身的多半是你自以为懂的事情。”

达克效应(D-K effect),全称为邓宁-克鲁格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它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决定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但是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辨别错误行为。

这些能力欠缺者们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的优势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却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

有时无知自信的根源是元认知的缺失或因无知导致的无知,它是一种认知偏见,源于人们在某方面缺乏能力但却不能认识到自己的无能。他们不仅不能认识到自己的无能,而且还误以为他们有能力,并因此感到自信。

正是因为”达克效应“,很多时候我们会误以为自己的能力水平是在线的,从而将自己的思维方式、想法意见当成正确的经验和有效建议,传递给“强联系”的人群,并从内心认为是将自己的“好”传递给别人,也理应获得对方的接受和感恩。

生活中,很多父母希望子女选择“体制内”的工作,认为稳定是职场第一要义。

我们可以利用“达克效应”来分析“为你好”的建议,是不是能够获得“好”的结果。

在现代社会,所谓的“体制内”主要是从政和从学两方面,即公务员、事业单位、教师等有编制的工作。

相对于从商,进入企业,尤其是相对于民企和外企,更具备职位的稳定性,但同时收入水平相对较低,事业成长的空间也是有限的。同时,“体制内”的工作对从业者的教育背景、政治思想、心态性格都是有一定要求的,要能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

如果父母在“体制内”工作,或者了解“体制内”工作的情况,了解选拔标准和发展路径,了解收入水平和晋升机制。他会明白“体制内”犹如一座围城,并不是适合所有的人。

虽然稳定,但会消耗热情,更多的体制内工作都是非常辛苦的基层工作,以遵守和执行为标准,对从业者的创造性要求不高,甚至可能还会有抑制效用。

父母如果能把这些现实情况和优劣势明确分析出来,我们可以据此事实来考量自己和“体制内”工作的匹配度和适宜性,“好”的建议就可能会产生“好”的结果。

如果父母是在“下岗潮”褪去后裸泳的人,感受过一夜之间失去了稳定的收入和规律的生活,吃过不稳定的苦,自然希望子女能够以稳定为第一求职目标。

但“体制内”的稳定也是即时的,不是永久的。在当年下岗潮来临之前,国企是非常稳定的,是人人追捧的“铁饭碗”,相比较现在的“体制内”有点异曲同工的意思。随着国企改革、简政放权,所谓的“体制内”的稳定,犹如镜花水月,破灭起来也可以不费吹灰。

更何况,有的父母所谓的稳定还不是“体制内”的层级,可能就是家乡的一个国企,拿一份维持生计的待遇,过一个一眼能望到退休的生活。这样的建议是不能够参考的。因为这种单位连所谓的安稳都没有保证,只是传统意识让父母觉得安稳而已。

参照“达克效应”,发声者由于认知偏差而没有翻阅过“愚昧之山”的时候,我们就不要对所谓的“为你好”抱有太多希望。

认为自己万能,认为关心万能,认为善良万能,认为有善良就不需要能力有资质,可以随意去越过边界,去做不应该做的事。这些想法都是错误的。

发声者只有在“为你好”的领域真的了解,有所擅长,才有发言权,才有可能结出善的果。


03 曲线救国,不要和“为你好”的人正面冲突

如何打破“为你好”魔咒?“达克效应”告诉你什么才是“为你好”

1. 不接受,不反驳

“为你好”的发声者,大部分都是与你有强社会关联的人,即使不接纳他们的建议,也要考虑他们的情绪,因为你的反馈可能会引发他们一系列新的行为,而这些效应也许超过你的预期,我们可以要求自己不断努力,扩大认知边界,用”达克效应“鞭策自己,但是不能要求身边每一个人都如此。

不接受的时候,也不要正面反驳,表达出会仔细考虑的态度就可以了。

2.保持独立性

独立性是与”强联系“社交保持和谐共处的基础,独立的核心是经济的独立和思想的独立。是选择大城市奋斗还是”体制内“工作,是个人职业的选择,但是这种个体选择的独立性,是建立在经济独立的基础上,一方面花着父母的钱,一方面鄙夷着他们的建议和想法,这显然是不适宜的。要么乖乖听话,要么独立切割,没有第三条路可以走。

3. 用事实说话

我们靠什么说服别人?很多人说以理服人,但是在一个道理或者认知没有得到共识之前,别人不会认为你的理站的住脚,这时我们需要靠事实而非口才。

当我们不接纳别人的建议时,就要为自己的决定负责,用一个”好“的效果来给”为你好“的发声者一个回馈,告诉他们你可以为自己好,而不是一定要附议他们。

如何打破“为你好”魔咒?“达克效应”告诉你什么才是“为你好”


04 拒绝双标,不要成为下一个“为你好”的发声者

每个人终究将会变成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前几天,刚上大学的侄子和我聊起学校生活,兴致勃勃的讲起他担任班级职务和社团身份,每天忙碌于这些活动,乐在其中。

我下意识的反应说,你应该少花点时间在这些活动上,多专注于基础课程学习,把英语提高了,对你以后更有帮助,都是为你好。

此话一出,忽觉惊出一身冷汗,说好了不以爱之名绑架别人的那个自己呢。

赶紧自省,自己为什么会提出这个建议。

自己在大学期间,担任过班长、学生会干部,社团负责人,为这些职务和活动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却在最后一个学期才通过六级考试,勉强获得学位证书(过六级才有学位证),而这些社交活动经验也并未在求职过程中获得加分。

综上,通过个人经历和感知,是不是就能判断大学生不应该多参加社团活动?当然是不能。

1.合理规划

合理的分配时间,有效提高效率,通过活动可以结识优秀的学长,前辈的经验能够让新人更快速了解大学,适应学校生活,各方面少走弯路。他只是大一啊,在课程不多的时候广交朋友,不断尝试新东西是很好的,为什么要干预呢。而自己是四年都在热衷这些社交,严重降低了对主业的投入,才影响了主业的成绩。

2.性格培养

侄子的性格原本就内向,这些身份能够更好的锻炼他的社交能力,比我这种“自来熟”的性格更有收获。

3.经验的时效性

十年前的就业环境和招聘标准与四年后侄子的时候,有多大区别不得而知,用过往的经验来推导未来,本就不靠谱。

吴军老师在《大学之路》中讲,“教育中最可怕的事情是用上一辈的思想教育这一辈的人如何去迎接20年后的未来。”

如何打破“为你好”魔咒?“达克效应”告诉你什么才是“为你好”

别人主动向你求助,你才能伸出援手,这个援手还要看你是否具备专业知识,如果不懂,就不要自己帮助,应该带着去找专业人士求助。

不能以丰富的经验和比较成功的成绩案例来提供帮助的时候,请做好一件事:

那就是保持沉默。


05 结语

你不能干涉别人的人生,就算是为了对方好。——《偷影子的人》

用“达克效应”帮你打破”为你好“魔咒,经济和思想的独立,能帮你用事实证明自己。

不要以爱之名,束缚他人。愿每个人都能被世界温柔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