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乳山這個村莊,有一段關於“山參”的傳說故事

此前給大家介紹過威海乳山市諸往鎮的神童廟村,這個村莊不僅名字有特點,還有其他一些民間故事,比如關於“山參”的傳說。


說是“山參”,其實只是一些歲數較大的村民的猜測,因為應該並沒有人見過“它”的真實面貌。不過,為我們講述這段故事的老大叔說的是“山參”,在這裡就以“山參”為代替。

威海乳山這個村莊,有一段關於“山參”的傳說故事

(配圖均為神童廟村周邊場景)

神童廟村的地理位置上次已經簡單介紹過,這裡地處乳山和海陽的交界處,村莊向南向東都是連綿的山脈,從廣義上說,這裡屬於岠嵎山脈向北的延伸。這片山區的氣候相對溼潤,樹木叢生,周邊的村莊風景都不錯,海陽一側的叢麻院,甚至生長著一大片的竹林。

神童廟一側的山上,雖然沒有竹林,但柞樹和桑樹有不少,這些都是適合養蠶的樹種。從很早開始,神童廟村就有人以此為業。

威海乳山這個村莊,有一段關於“山參”的傳說故事

據說放蠶都是選在天朦朦亮的時候進行,不知何年何月,神童廟村有位村民就步行來到村莊南面的一處柞樹林裡,開始忙碌。此時,山中寂靜無聲,只聞樹葉梭梭響。

不過,一陣由遠及近的腳步聲逐漸打破了山中的寂靜,放蠶人抬頭一看,林外的山路上,有一位紅裝婦人正在趕路。

放蠶人雖然覺得對方有些面生,但未及細想,習慣性打招呼:“吃了吧,這是上哪裡兒?”

紅裝婦人沒有停下腳步,但也腆然答道:“回孃家。”

一問一答,在一瞬間完成,雙方都不覺有異,放蠶人繼續放蠶,紅裝婦人繼續趕路。等到放蠶人再抬頭的時候,已看不見對方的蹤跡。

威海乳山這個村莊,有一段關於“山參”的傳說故事

等到天色大亮的時候,放蠶人的活也忙了個差不多,他走出柞樹林,在山路的旁邊找到一塊大石頭坐下,一邊休息,一邊回味起之前的對話。

這一回味不要緊,他越想越覺得不對。首先,剛才的紅裝婦女很面生,好像在神童廟村沒見過這個人,別村的媳婦也沒有必要繞遠走這條路;其次,起個大早趕路回孃家這個理由,雖然聽起來在情在理,但這裡只有神童廟村上山幹活的小路,再往前走就是荒山,與神童廟村隔山相鄰的赤家口村則在另外一個方向,回孃家是回哪個地方呢?

威海乳山這個村莊,有一段關於“山參”的傳說故事

感到不可思議的放蠶人,趕緊回到村中,把此事告訴同村人。幾個老者聽了之後,都認為放蠶人見到的其實不是真正的“媳婦”,而是山裡的“精靈”,很有可能是“山參”變幻而成,所謂“回孃家”,就是回到在山上生長的地方的意思。

威海乳山這個村莊,有一段關於“山參”的傳說故事

消息傳開之後,村裡一些膽子比較大的小夥子,多次上山尋“參”,但都沒有結果。不過,故事倒是一輩又一輩地傳了下來。現在村裡六七十歲以上老人多少都能講述一番,筆者就是從一位七旬左右的許姓大叔那裡聽到的。

有趣的是,在山的東面比較遠的地方,有個叫做王母夼的村莊。這個村與神童廟村一樣,都屬於諸往鎮管轄。在王母夼村附近,有一座媳婦山。這個媳婦山,與神童廟村的傳說是不是一回事呢?眾說紛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