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理論,分析《朱迪》中的主角人像及給我的感受

在上個月奧斯卡頒獎大會上,《朱迪》這部電影的主演蕾妮•齊薇格獲得了奧斯卡獎最佳女主角獎項。因為蕾妮•齊薇格的出色演技,這部電影也獲得了第77屆金球獎電影類/劇情片最佳女主角、第22屆英國獨立電影獎最佳女主角及第73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女主角提名,豆瓣評分7.4。

《朱迪》這部電影是由導演魯伯特▪古爾德執導的音樂傳記片。電影鏡頭在14歲的朱迪和40歲的朱迪之間穿插,由這兩條線主要講述了一代巨星朱迪▪嘉蘭童年和去世前一年的演繹及生活經歷。這部電影還揭露了巨星不為人知的成長之路。

看完兩遍這部電影之後明白:那些巨星其實也是普通人,她們也有普通人的所思所想。就像朱迪一樣,14歲的她只希望能在該睡覺的時候睡覺,能在該吃飯的時候多吃點飯。而40歲的朱迪,她只是一個一心想要陪在孩子身邊的母親。然後從這兩條線進行分析,會發現好萊塢巨星朱迪的心路成長曆程其實符合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理論。

從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理論,分析《朱迪》中的主角人像及給我的感受

接下來我將根據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理論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這部電影當中朱迪的人像,最後分享兩點我的感受。

一、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理論下朱迪的心路歷程

1、童年時期的朱迪,以“叛逆”為代表的“本我”

童年時期的朱迪,米高梅為了保持銀幕中完美的少女形象,她的一舉一動都被監控,飲食被嚴格限制,即使餓了也不能吃。為了控制她的食慾,工作人員會給她吃藥,讓她暫時忘記飢餓感。為了拍攝進度,她的睡眠必須配合著電影進行,想睡覺的時候,吃藥,達到最佳狀態。到空閒下來,可以入睡的時候,她卻毫無睡意,公司自然又是給她吃藥,讓她入睡。

電影當中,米高梅管理層的人員為了提前給朱迪過16歲生日,於是舉行了一個假的派對,這個假派對需要犧牲朱迪本有的一個小時午休時間。這個時候的朱迪為反抗管理層,而縱身跳入水中游泳,那一刻在水中的朱迪是享受到自由的朱迪,並露出了歡樂的笑容。

從朱迪的笑容可以看出,那一刻的她追求到了內心的快樂與滿足,長期積壓在內心的不滿情緒,以及長期工作得不到休息而疲勞的身體終於得到釋放,如魚得水。而這,就是所謂的“本我”。(本我就是“我想要”,內心追求快樂原則,也包括潛意識下的慾望,不受其他調節的控制。)

從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理論,分析《朱迪》中的主角人像及給我的感受

由此看來,那些處在叛逆階段的孩子就是“本我”表現,綜藝節目《變形計》裡面生活在大城市裡的孩子常常是非常叛逆的孩子。當那些孩子的父母批評他們時,他們會頂嘴,大聲吼叫,然後甩門,翻眼睛,講髒話,對父母的態度極不禮貌。

為要反抗父母的權威,甚至吸毒,吸菸,賭博,沉迷在電玩的虛幻世界裡。家裡常常充滿父親的吼叫,母親的流淚,關係緊張惡劣,但都無濟於事。父母好像在做一場惡夢。

青春期的孩子渴望被關注,同時也追求著他們內心所謂的自由(吸菸、賭博、沉迷於遊戲),在他們的內心世界裡,做這些事情會給他們帶去快樂與滿足,完全不受父母的控制。

本我就是本能的我,在我看來,“叛逆”就是在“本我”驅使下的一種反抗。猶如朱迪對抗管理層,孩子反抗父母的權威。

2、適應“體制”後的朱迪,以“接受現實”為代表的“自我”

電影當中有那麼一個片段,朱迪游泳完之後,有一段米高梅和朱迪的對話,從這個對話當中,我們知道了,朱迪的真實名字叫弗蘭西斯▪吉姆,她本是一個矮胖又齙牙的拉皮茲女孩,沒有任何家庭背景,能被米高梅看重,完全是因為她擁有一個唱歌好聽的喉嚨。

從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理論,分析《朱迪》中的主角人像及給我的感受

在朱迪明白了自己只是米高梅的一個賺錢工具之後,她開始慢慢適應製片廠的“體制”,服從管理層的安排,按時服藥,勤奮練習,不敢再拖慢電影拍攝的進度。成年之後的朱迪,依然依靠藥物減少食慾,依靠藥物幫助睡眠。

為什麼朱迪會妥協,會適應製片廠的“體制”?在我看來,是因為朱迪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沒有背景,沒有資質再去放縱自己,只有接受現實,才能走得更遠。不能擺脫體制,那就去適應體制。這也就是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理論當中的“自我”。(自我就是按現實原則行事,是“現實的人”。自我就是“我能要”,遵循一定的現實原則,會進行自我控制。)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的身不由己,在看清現實之後,我們不得不接受現實,按照現實原則行事,然後才能重新開始。

曾看到一位網友分享了一段自己的經歷,她體檢時發現自己的胸部有了惡性腫瘤,之前的一年,她承受了很多災難。她的父親中風,兄弟因車禍去世,然後丈夫有外遇,要求離婚。

我在想也許是因為這位網友內心負荷太重,因而影響了健康。這位網友做完手術之後,醫生告訴她:狀況沒有想象中嚴重,不需要痛苦的化療。那一刻,她很欣喜,感覺上天繞了她一命。

從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理論,分析《朱迪》中的主角人像及給我的感受

從她的分享當中可以看出,在經歷了這些世事無常的變故之後,她開始平靜如昔,沒有怨天尤人,而是接受了現實,更加的珍愛生命。

在生活當中,如果你是在體制之內工作,那麼有很多的規則是你無法改變的,在工作之外,時間、疾病、天災人禍等等這些也常常是我們不可控的因素。

生活當中有些東西,雖然難以改變,比如朱迪所在米高梅公司的管理制度,比如上面那位網友遇到的生活打擊等等,但是可以改變我們的心態。事情已發生,既然不能改變,那就接受現實。而自我就是面對現實生活中的我。

3、為爭奪子女撫養權的朱迪,以“母愛”為代表的“超我”

影片當中,朱迪特別愛她的兩個孩子,帶著兩個孩子去演出,不管到哪裡,她都希望自己能和孩子在一起。但是由於生活極度窘迫的她沒法給孩子提供住所,這個時候朱迪為了和她的第四 任丈夫爭奪孩子的撫養權,也為了還清債務,她不得不暫時和孩子分開,然後孤身奔向倫敦巡演。

倫敦巡演的過程當中,朱迪邂逅了她的第五任丈夫米奇。她把她的所有希望都寄託在米奇身上,並且也相信米奇幫她談的合作能成功,然後還清債務,就可以儘快回到兩個孩子身邊。但是現實總是殘酷了,米奇談的合作最終以失敗告終,朱迪來倫敦的最初理想也受到了破滅。

從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理論,分析《朱迪》中的主角人像及給我的感受

在我看來,朱迪拋下兩個孩子孤身前往倫敦去巡演,其實這是一種特殊的母愛。因為朱迪只有去巡演,才能獲得收入,才能給孩子提供一個住所,才能好好陪在孩子身邊,而這份母愛就是超我。( 超我就是“我應該要”,是按社會理念和價值觀念來進行自我約束,可以理解為是理想當中的我。)

到了倫敦的朱迪,儘管前兩場表現獲得了不錯的成功,但是生命後期的朱迪因為生活不如意經常酗酒,表演遲到、上臺前或者舞臺上情緒失控成常態,甚至還會跟臺下的觀眾吵架,最嚴重的直接唱著唱著摔倒在舞臺上,導致被提前解約。

看完電影,我們可以知道,朱迪沒有獲得兩個孩子的撫養權,而她最終也沒能回到兩個孩子的身邊。所以超我就是理想化的我,如同朱迪。在這裡朱迪的社會理念和價值觀念就是她必須和孩子生活在一起,這是由“良心”和“自我理想”組成。

可憐天下父母心,誰不想和自己的孩子生活在一起,誰又不想讓自己的孩子過上好的生活,但是生活有時就是這樣,不可能事事都令人滿意,所以朱迪最終也沒有完成她的自我理想。

從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理論,分析《朱迪》中的主角人像及給我的感受

如果說,以叛逆為代表的是本我,適應規則後接受現實的是自我,那麼看清本我和自我之後,開始追求更好的生活就是超我的體現。

二、在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理論觀照下,這部電影給我的兩個感受

在上面幾個部分當中,我主要講述了在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理論下,朱迪的“本我”、“自我”與“超我”表現。接下來我將講述在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理論觀照下,這部電影給我的兩點感受。

1、情緒是把雙刃劍,好情緒會激發更多的潛能,而壞情緒只會讓事情更糟糕

電影當中可以看到有幾場演唱,朱迪的狀態都十分不錯,臺下也是呼聲一片,而越到後面朱迪的情緒得不到控制,演唱也越來越糟糕。或許那是朱迪積壓太久之後的一種情緒大爆發,一種“本我”的釋放,總之我們從電影中可以看出朱迪那跌宕起伏的情緒變化以及帶給她的影響。

情緒是把雙刃劍,好情緒會激發更多的潛能,相反,壞情緒只會讓事情更糟。由此看來。管理好情緒也是一種自我控制,一種“自我”體現。

就像這個經典故事:一位職場媽媽,在給小孩準備早餐時,打破了牛奶瓶,因此打亂了正常節奏,工裝要更換,家裡的衛生要清理。等忙完這些,趕到公司時,又因為遲到,捱了領導批評,心情更加糟糕。後來接待客戶時,情緒不當,簡單粗暴,嚴重影響了客戶對公司的評價。最終導致訂單不僅沒談成,自己也因此失業了。從“打破牛奶瓶”到“失業”,只隔著一個未能及時調整的壞情緒。

從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理論,分析《朱迪》中的主角人像及給我的感受

拿破崙也曾說,能控制好自己情緒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將軍更偉大。那麼對於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我有以下兩個建議:

  • 改變認知。就像上面那位職場媽媽,從“打破牛奶瓶”到“被領導批評”,其實這個刺激事件本身不會直接導致她有壞情緒和粗暴的言語行為,而導致她情緒不當的是她對這個刺激事件的想法和信念。也就是說在面對壞的刺激事件時,我們需要改變對這件壞刺激事件的認知和思考,將其轉變為積極情緒。即使在很糟糕的事情面前,也要保持對美好事物的思考。
  • 先別動,倒數十下再說。情緒有時是瞬間急劇攀升,並在短時間內到達一個頂點。只要捱過了這個頂點,高漲的情緒就會開始回落。所以,當你察覺到到達這個頂點的時候,告訴自己,先等一下。
    無論你是憤怒,還是緊張、激動、羞愧……永遠不要在最衝動的時候作出任何行為,先停下一切行動,在大腦裡默數十下再說。大多數情況下,10秒後,你就可以開始進行理性的思考了,並且,你通常會對剛才的狀態感到震驚,會很慶幸約束住了自己。這個方法,需要平時有意識地進行鍛鍊,將其內化為一種本能的條件反射。

2、每個成功人士的背後都有不為人知的痛苦與艱辛

朱迪短暫的一生創造過很多輝煌的事蹟,成為了一代巨星。但是朱迪所承受的那些痛苦與艱辛,不是常人所能體會到的。小朱迪10歲的時候就被媽媽要求服藥,目的是讓她在臺上保持興奮和活力四射的狀態。而進入米高梅公司,這個習慣也被電影公司保留了下來。

從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理論,分析《朱迪》中的主角人像及給我的感受

16歲的她為了演好12歲的“桃樂絲”,公司又讓她服用藥物瘦身、束縛胸部,以她看起來更年幼。也正是因為這樣,從童年時期便養成了吃藥的習慣,以至於嚴重影響了她的身心。成年後的朱迪對藥物產生了嚴重的依賴性,甚至患了抑鬱症,年僅47歲的朱迪就離開了人世。

有時我們會羨慕那些光鮮亮麗的明星或者名人,也渴望能有他們那樣不平凡的生活,但其實我們只看到了表面,熟不知每個成功人士的背後都有不為人知的痛苦與艱辛。

飾演朱迪的演員是蕾妮▪齊薇格,她憑藉這部電影獲得了今年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項。其實蕾妮的演藝生涯並非一帆風順,她也曾經歷過事業上的大起大落,整容失敗、身材變形等負面消息讓她在演藝圈沉默了十多年,而如今她能把人們緬懷的巨星朱迪演繹得惟妙惟肖,這背後蕾妮付出了多少痛苦與艱辛,非當事人不能體會。

其實我們也沒有必要去羨慕那些光鮮亮麗的人,一方面因為成功之路是不可複製的,另一方面我們在羨慕著別人的時候,說不定別人也在羨慕著我們現有的生活,所以想要得到什麼就得付出什麼,平平淡淡才是真。

從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理論,分析《朱迪》中的主角人像及給我的感受

結語:這部音樂傳記片再一次將一代巨星朱迪的人生故事演繹給大家,深深地引起了人們對朱迪的緬懷。有的人說這是一部商業性的傳記片,也有的人說這部電影不足以闡釋朱迪的人生,而我想說,人生不是演戲,因為沒有彩排只有現場直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