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還是不喜歡,這是一個問題(文/朱迪)

2019我的音樂觀點 | 喜歡還是不喜歡,這是一個問題(文/朱迪)

莎士比亞在他的經典代表作《哈姆雷特》中有一個名句,原文是“To be, or not to be - that is the question”,翻譯成中文的意思就是——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問題。 這句名言同樣經典,因此長久以來被人們引用或者改編成為各種各樣的句式,以此表達出一個面臨選擇時的兩難心態。今天來談我個人的音樂觀點,我想來想去,想到了這句名言。在對待音樂的層面上,與我而言,喜歡還是不喜歡,這是一個問題。

回想起開始買唱片並開始系統欣賞音樂,已經是快三十年前的事情了。那個時候的我就是個初哥,在身邊一些發燒友的影響下也搭配起一套廉價音響組合,就這樣莫名其妙地走入發燒愛樂的圈子。對待音樂,我其實沒有太多的經驗,更沒有所謂的態度和觀點。開始買的自然都是流行音樂,記得生平買的第一張正版唱片是平克·弗洛伊德樂團的《月之暗面》,因為大學裡喜歡這張專輯,轉錄的磁帶聽得滾瓜爛熟,CD花了一百多塊,當時覺得貴得要死,但是打開唱片看著嶄新精美的CD,翻著同樣精美泛著墨香的封套冊子,又覺得其實挺值。而後在不斷往返於新華書店和音響店的那些年裡,買的唱片逐漸多了起來,像

劉星的《一意孤行》Telarc的《Round Up》“白頭佬”《狂想曲》喇叭花的《多手仔》瑪麗·布萊克的《不是前線》……這些唱片讓我的音樂視野得到了拓展,涉獵到了以往很少甚至於從未接觸到的音樂領域。因為不再滿足於音響店老闆們單調而粗淺的推介,同時也渴望領略音樂海洋更廣闊壯美的風光,我買了很多音樂書籍惡補基礎知識,同時在音樂音響前輩們的指南榜單類書籍指引下按圖索驥,持續大量聆聽,不斷嘗試未知領域,並且從中吸取營養。隨著唱片越來越多,隨著聆樂經驗日益豐富,我慢慢形成了屬於自己的音樂觀點和喜好傾向,從一個被動的初級的較低欣賞層面的愛樂者,成長為一個建立了一定欣賞結構同時又有屬於自身甄選標準,相對成熟的愛樂者。

整體而言,我是一個雜食性的愛樂者,欣賞口味並不侷限於某一音樂類型,恢弘秀美又典雅精緻的古典音樂,靈動不羈又巧奪天工的爵士樂,個性鮮明又直抒胸臆的流行音樂,都是我的心頭好;與此同時,自然真摯的中國民樂,畫面感十足的電影音樂,輕鬆寫意的新世紀音樂,和音響性出類拔萃的發燒音樂,也獲得我無保留的喜愛。各種風格涇渭分明,特色各一的音樂,在我看來就像身邊個性不同但每一個都極其珍貴的親朋好友,各擅勝場又個個魅力十足。我總覺得,人生短短數十載,我等愛樂者應該珍惜與音樂的緣分,在有限的聆樂生涯裡能夠欣賞到更多好音樂,或者發現音樂中蘊含著的更多內涵,是一件無比幸福的事情。

2019我的音樂觀點 | 喜歡還是不喜歡,這是一個問題(文/朱迪)

音樂聽得多了,唱片收藏得多了,自然迴避不了喜好的問題。相信每一位在讀本文的愛樂讀者都有和我相同的如下情況:唱片收藏中總有一些甚至相當比例,平時聽得比較少,這些“可憐”的唱片俗稱“站衛兵”;也總有一些音樂,雖然大家都說經典錯過可惜,都說偉大都說好得不得了,但是“我”就是不愛聽,或者就是不知道它有什麼好。在此我得坦白,這樣的情況我遇到很多,家裡“站衛兵”的唱片不勝枚舉。比如我非常喜歡鄧麗君,但是我很不喜歡蔡琴;我對巴洛克愛不釋手,但是我對勃拉姆斯和布魯克納興趣索然;我愛聽琵琶古箏笛子簫管就是對古琴二胡愛不起來;我一直聽不出到底哪裡好的發燒經典包括《Esther》《卡列拉斯:中南美洲彌撒》《黑教堂》《戀戀風塵原聲帶》《鬼太鼓座》……要完整列舉出來名單還得好長(笑)。我這樣舉例可能有的讀者要舉手反對了,第一,你不喜歡聽不代表著別人不喜歡聽;第二,你不喜歡並不代表這些音樂徒有虛名,為什麼不想想是你自己欣賞水平不到位的問題呢?對於這兩點質疑,我個人完全贊同。首先我們先得統一一個觀念前提:

欣賞音樂並不是為大眾服務,而是相對私人的一種生活情趣,對音樂的喜好與否並不傷害和影響他人,因此,每個愛樂者無論是初哥還是老鳥,對音樂欣賞的喜好憎惡有完全的自由。再則,音樂的優秀或者經典與否,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是相對客觀的(比如勃拉姆斯和布魯克納的偉大是公認的),並不會因個別人的不喜歡而受到影響。汝之蜜糖,彼之毒藥。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單一標準強加於每個人身上不僅不正確,也毫無必要,對於欣賞音樂這一私人休閒方式更是如此。在堅持每一個愛樂者都有完全的選擇自由的前提下,我倒是建議大家在評價音樂時秉持相對客觀的態度。比如我們可以大大方方坦承自己對勃拉姆斯和布魯克納不感冒,但是不妨承認他們音樂的偉大,這兩者並不矛盾。純粹因為自己不喜歡而去恣意貶低音樂作品,不僅顯得自身音樂素養淺薄,而且容易貽笑大方。那麼,問題又來了:在與同好交流中批評自己不喜歡的音樂可以不可以呢?答案當然是可以的,不過我認為這更具挑戰性,因為這樣一來通常一場“為什麼”的討論是避免不了了,你最好說得出一個拿得出的理由,至少是個有一定道理的理由吧。如果非要酷酷地回答“沒有為什麼,我就是不喜歡!”也不是不可以,只是通常場面會有一些冷,有些較真的同好,可能會產生小誤會也不一定。

搞清楚這一點,接下來我們談談反過來的命題——水平不見得很高,也不見得多經典的音樂,我們可不可以很喜歡?我的觀點是:當然可以!按照上述邏輯,喜歡和不喜歡某種音樂是我們的自由,我們可以大大方方的坦承,但是同樣的我們也應該知道我們為什麼喜歡它們,它們當中有什麼特質吸引著我們。前兩年,我應朋友之邀在他的文化會所開班給一批學員們講音樂欣賞。在課間學生們經常問各種音樂方面的問題,下面這樣的問答最是常見。


“朱老師,您最喜歡的古典音樂家是誰?”

“亨德爾和肖邦。”

“……貝多芬和莫扎特不是更偉大嗎?”

“不錯,貝多芬和莫扎特是更偉大,他們的音樂我也喜歡,不過並不是他們所有的作品我都喜歡,比如莫扎特有些作品風格差不多,貝多芬呢有些作品我覺得很難,暫時還理解不了。不過亨德爾我特別喜歡,因為我是巴洛克粉絲,而且亨德爾的音樂太有親和力,旋律也非常美;肖邦呢,他的鋼琴音樂實在無人能及。”


“朱老師,您聽音樂二三十年,聽的音樂肯定都是很高雅的古典音樂吧?”

“聽古典音樂是有啦,不過我平時聽得最多的是爵士樂,我平時也聽流行音樂和電影音樂,以及奇奇怪怪的音樂(笑)不過你們肯定不相信,朱老師還很喜歡聽卡通音樂,也很喜歡劉德華!”

“……(驚訝狀)卡通音樂和劉德華?!您說的卡通音樂是宮崎駿的那些嗎?還有,劉德華不是四大天王裡面唱得最糟糕的那個嗎?為什麼?”

“朱老師喜歡的卡通音樂不僅包括好萊塢卡通和宮崎駿,還有你們不知道的很多日系卡通音樂。因為年輕時候瘋迷卡通,有幾年沒日沒夜地看片,幾乎看遍了市面上的所有影視卡通片,瞭解了這個生態,也自然喜歡它的音樂,當然這些卡通音樂拿來跟我們課上講到的音樂簡直沒有可比性,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喜歡它們啊,這是一種很難解釋的情懷。至於劉德華,唱功是一般,但是我覺得《長夜多浪漫》《秋意中等我》《愛不完》

是真的好聽哎……”

2019我的音樂觀點 | 喜歡還是不喜歡,這是一個問題(文/朱迪)

通常在聽完我口沫橫飛的解釋後,學生們的表情都是一副將信將疑,很顯然,我的這一套說辭很難說服他們。卡通音樂和劉德華,實在很難和他們想象中的在音樂上無所不知的朱老師聯繫起來。要不是朱老師課上得還馬馬虎虎,保不準他們會排隊去要求退費。不過當我問他們是不是都喜歡同一個偉大的政治人物,喜歡看同一部經典名著,認同同一個影視明星的漂亮或帥氣以後,他們開始慢慢認同:音樂欣賞的喜好憎惡,是每一個愛樂者的自由。

在文章的最後我必須申明,其實我現在在選購唱片的時候,並不是只選擇自己喜歡的類型,有些經典但是自己現今不喜歡的,我也不完全排斥(比如勃拉姆斯和布魯克納的唱片)。這與其說是一種習慣,不如說是為了有備無患。聽音樂這種事情誰說得清楚呢?現在不喜歡的是暫時沒有緣分,保不準哪天緣分到了,喜歡得不得了於我也是常有的事情。還是那句話:喜歡還是不喜歡,這始終是一個問題。


往期回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