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博——运河和黄河的那些事

在共同战“疫”的特殊时期

每一天的疫情都牵动着我们的心

众志成城,风雨同舟

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特推出

“运河故事游我来说”特别节目

让我们共同战“疫”

愿春日早归


欢迎收听本期主播张广俤为大家讲述《运河和黄河的那些事》

运河和黄河的那些事——张广俤来自文旅聊城00:0005:33


悠悠运河,流淌千年。在这部流传了2000多年的水上文明史里,一直有一个特殊的存在——黄河。今天就让我们来聊聊运河与黄河的那些事。

云游 | 运博——运河和黄河的那些事


由于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江大河基本上都是东西走向,唯有中国大运河横跨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纵贯南北。这其中海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四水系交汇处地势平坦,交汇相对自然。然而,自战国时魏惠王开凿了沟通黄河与淮河的鸿沟开始,运河与黄河之间就产生了割舍不开的联系,可以说它们之间既是“亲家”,又是“冤家”。


  之所以说是“亲家”,是因为运河在水源不足的时候引用了黄河水,为漕运畅通提供了水源保障,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引黄给运”工程。但是黄运交汇也存在着不同的情况:两者处于水源充足、地势悬殊不大的区域,黄运交汇就相对自然和谐,然而由于黄河淤沙和水量的原因,二者融洽相处一段时间后,要么黄水冲毁运道,要么淤沙堵塞运河,最终导致黄河改道或运河废弃。

  那么,运河在历史上是如何穿越黄河?又是怎样克服了水位悬差问题,保证漕运畅通的呢?

云游 | 运博——运河和黄河的那些事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黄河的流经区域与变迁。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自西向东流入大海,由于其淤沙含量大,水量丰枯变化无常,因此,在2000多年以来,黄河决口泛滥达1500多次,其中大的改道就有26次。为此,我们可以将黄河变迁大致划分为四个时期、三个流区。分别是:一、北流期,在天津附近流入渤海;二、东流期,从山东北部入海;三、南流期,从江苏北部夺淮水故道入黄海;四、回东期,咸丰五年到现在,黄河下游干流再次偏东,从山东大清河故道入海,即黄河现道。


  这里我们仅以咸丰五年(1855),运河穿越黄河的情况向大家进行讲述。

云游 | 运博——运河和黄河的那些事


咸丰五年,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改道大清河入海,黄河冲毁运河堤坝多处后于阳谷张秋同运河相交,导致“运渠高垫,舟行地面,昔日河岸,今日漕底”的局面。于是河运废弛,十有余年。同治年间,政府为疏浚运道,在黄运交汇处的运口北岸兴建船闸三座,实行“启一闭二”的梯次过闸方法,如图所示:中间水闸开启,两边闭合,一是解决了水源不足的问题,二是控制黄河与运河的水位落差,水涨船高,保证漕船顺利通行。但是,这样的做法也仅仅限于当年的九月至来年的六月上旬黄河水少的季节。当黄河涨水时,与运河水位落差加大,则要关闭船闸设置堰坝,防止黄河水倒灌运河,严防浊水入侵。此时航船只能盘坝通行,若为重船则先卸载货物,利用绞盘拖空船过坝后重新装载货物继续航行。尽管如此,由于黄河治理力度不断加大,河水均被束缚在黄道内,导致了河道淤积迅速。没过几年,黄河水位便大大高出运河河道,成为名副其实的地上悬河。


云游 | 运博——运河和黄河的那些事

云游 | 运博——运河和黄河的那些事


光绪元年(1874),运河穿黄处黄河水分为两股,一股南注十里铺,一股北经八里庙。这时由南而北的漕船,往往由黄河南溜借自西向东水势下行,随黄河河道至阳谷陶城埠附近转入北溜,然后经纤夫逆水拉纤将船拖至八里庙的黄运交汇处进入运河。


  至光绪七年(1880),再次因黄河北运口淤积严重,行舟不易,于是在陶城埠另开新河转至阳谷阿城闸入运河,此后的运道便不再经过阳谷张秋,一直到1901年,因河运艰难,津浦铁路建成,战乱迭起,大运河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漕运也逐步停止。

  如今的的大运河,仅在济宁向南至杭州通航,黄河以北至京津河道早已断航。而人们近年来热议的:京杭大运河全线复航的问题,也只有在解决了运河穿黄的问题后才有实现的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