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應崔堡村歷史上的“參將”

老家崔堡歷史上為人文薈萃之地,明末到清朝,有文字記載的有舉人4名,生員(秀才)38人。有沒有入伍從軍之人呢?回答是肯定的。最近寫《崔堡小志續集》的相關部分時,又仔細研讀《崔堡小志》,還真找出二個記載,其中還有一個為武官正三品的“參將”。

寶應崔堡村歷史上的“參將”

網絡圖片

一則是“人物”中記載的南王氏人物王鬱華,光緒時的邑庠生,《小志》之所以作為人物來記載是說其“有至行,事親孝。母病,割股以進,果獲愈。後母歿,哀毀逾恆。”而對於投軍一事只是附帶說了一下:“清末,行徵兵制,鬱華素豪俠,乃往南京應募,徐統治楨予隊長職,父子南聞之,急電召回,以是居家,常怏怏不樂。一日雲往清江浦,行至故沙河,投水死。”本來作為一個文化青年到當時的兵營參軍,也是一條生活的出路,剛到兵營統治徐楨就給他一個隊長職務,應該是器重他的,但是那個時代“當兵的”是遭人看不起的,所以其父王子南“急電召回”,回家後悶悶不樂,得了抑鬱症,投河而死,真是可惜。

另一則是“雜記”中記載西堤吉萬順投軍的事。西堤是崔堡西邊的小村莊,後來叫西堆,歷史上屬崔堡,今屬黃塍鄉。根據推算,事情發生在清道光、咸豐年間。原文如下:

“西堤吉萬順者,幼業農,佃種王會圖之田,欠租被控,貧而無力繳,乃潛匿。王聲律母俞氏憐之,夜縱去,遂投效軍營為炊夫。一日,拾得一信,萬順本不識字,方倒持間,統領某見之,萬順呈閱,乃營兵某私通敵書也,查明敘功擢萬順把總,改名長泰。會因戰敗被敵所追,他兵開炮抵禦,慌亂不發,長泰至,一擊而中,又論功升守備,統帶百餘人,為一哨。尋又敗北,割屍耳百數回營,詭稱殺賊,統領信之,復進秩。四五年間積功至參將,居然紅頂花翎,其實皆幸獲也。亂平歸裡,儼然官紳。未幾卒,子雨田以廕襲,為督標戈什哈,出差時客死江西。”

上述文字的意思是,吉萬順自幼務農,後投軍為炊事員,由於拾得一個營兵通敵的信件交給上司而升為把總,改名為長泰。一次戰敗為敵兵追趕,其他士兵慌亂,長泰一炮擊中,立功升為守備,統領百人。又有一次被打敗,他從屍體上割一百多個耳朵回去邀功,統領相信了,又升官。四五年間,因軍功累積,升到參將,居然戴上紅頂花翎,其實是僥倖獲得的。平亂後回到鄉里,像個官宦士紳。沒有幾年就去世了。他的兒子因為他的功勞而被封為督標高官的侍從護衛(戈什哈:清代高級官員的侍從護衛),出差時客死江西。

通過這段文字,我們知道了這個叫吉長泰的崔堡人官至“參將”。參將究竟是什麼級別的官呢?查清兵官制,清初定時,滿兵旗用黃、白、紅、藍四色。漢兵旗用綠色,以後便稱漢兵為綠營。綠營的最高組織為“標”,下面有“協”、“營”、“汛”等。標分為督標、撫標、提標、鎮標、軍標、河標、漕標等不同兵種。實際各省綠營的獨立組織為提標、鎮標。統率提標的是提督,為地方最高的武職官員,武職從一品官,管理一省軍政,也稱為“封疆大吏”。統率鎮標的是總兵,其地位略低於提督。總兵為武職正二品官,管轄本標及所屬各協、營,鎮守本鎮所屬地區,各鎮總兵所屬有副將、參將、遊擊、都司、守備、千總、把總、外委等官。其中副將為武職從二品官,參將為武職正三品官,參將有的獨守一城,有的與上級武官同守一城,相當於今部隊師職幹部。吉萬順的兒子叫吉雨田,後也“廕襲”為督標領導人的侍從護衛,看來也是受到重用的。

《崔堡小志》的作者王宗筠老先生對這位武職正三品官並不看好,沒有把其列入人物傳略,並且言語中充滿了不屑一顧:“居然紅頂花翎,其實皆幸獲也。”“亂平歸裡,儼然官紳”。過去經常兵匪作亂,生靈塗炭,人們對當兵的十分鄙視,儘管軍隊是國家機器,於一國來說不能沒有兵,但是“好鐵不打釘,好人不當兵”這句話還是流傳千年,這種看法雖然片面,然而在那個年代是可以理解的。至於文中提到的“割屍耳”“詭稱殺賊”及其它“幸獲”之事是否確有其事,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為我們提供了清朝兵役的“募兵”和“世襲”的例證,使我們知道故鄉歷史上曾經出過一位“將軍”,這無疑在人文薈萃的故鄉歷史長河中激起了一朵異樣的浪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