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論語》中說:君子不器,“不器”二字是什麼意思?

孔子在《論語》中說:君子不器,“不器”二字是什麼意思?

孔子劇照

為何孔子的話難以理解?

孔子,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教育家,生於春秋年間,公元前551年,距今兩千五百多年了。兩千五百年的時間,在人類歷史上已經相當漫長,漫長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習慣和交流方式。

因為生存資料的無比匱乏,春秋戰國時期人們的物質生活與我們今天定然天差地別。但是文化,卻得以穿越千年,流傳至今。與春秋戰國時期的人們比起來,我相信一個普通之人的日常思考,幾乎沒有太大的差別。古人之憂愁歡喜,亦今人之憂愁歡喜。所以在今天,我們依然能夠讀到孔老夫子遺留下來的“之乎者也”,實在是一件奇妙的事情。

我們已經難以查證在遙遠的古代,日常交流中古人是否一如現代人一樣使用言語繁瑣,但是語義直白的口語。然而兩千多年前流傳下來的文字著作,卻表明古人使用的書面表達比我們今天所使用的白話文簡略得多。幾乎所有的古籍,都是三言兩語就表達了一個很複雜的意思,難道古人都如此“惜字如金”嗎?

孔子開創了儒家學派 ,儒學從誕生兩千五百多年來,一直是支撐封建統治的基礎。《論語》作為儒家經典,承載著孔夫子的思想,就如一隻紙船兒搖曳著,飄蕩到了今天。眾所周知,《論語》是孔子的門人及其再傳弟將孔子的言行輯錄成集,整理而成。

孔子所生活的時代,毛筆還沒有發明,紙張的出現則更晚。所以孔夫子的弟子們,只能用小刀把近五百章的《論語》刻在竹簡上。試想一下,用小刀在一片長不滿尺、寬不盈寸的竹簡上刻字,那得多累啊!為了節省精力,讓《論語》變得輕便而易於攜帶,用越少的字表達越複雜的思想,就越好。所以我們今天讀到的《論語》,已經到了“不能刪減一字”的程度。

古人惜字如金,我們今天理解起來,就大傷腦筋。比如這句“君子不器”,用今天的話理解起來,實在是莫名其妙,模稜兩可。

孔子在《論語》中說:君子不器,“不器”二字是什麼意思?

竹簡《論語》

何為儒家所宣揚的“君子”?

子曰:君子不器。出自《論語·為政》,本章主要講孔子主張的“德政”,即君子如何輔佐君王,教化和統率萬民,說白了就是孔子教弟子們如何做官,如何治理老百姓。

這裡的“君子”,即孔子眼中的“仁德之人”。什麼樣的人才能稱之為君子呢?

在春秋戰國之前,君子指“君王之子”。君王是天子,君若父,黎民若子,君子也就是君王統率之下的普通人,就是平頭老百姓,並無特殊之處。但是到了孔子生活的春秋時期,“君子”逐漸與一個人的道德品質掛鉤。

到了春秋時期,百家爭鳴,儒學誕生。孔子宣揚周禮,主張克己復禮,於是君子的稱謂,就專門用來指代那些道德高尚,學識淵博的成年男子。君子在儒家看來,成了一種理想的人格化身,甚至近於聖人。

君子仁而愛人;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總之,君子的言行必然與小人形成鮮明對比。在《論語》中,有很多關於君子和小人的定義,比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君子畢生修養追求的目標。孔子說:“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語出《論語·憲問》。

也就是說,在孔子看來,君子必須具備三種人格特徵:仁、知、勇。作為君子,首先尚仁,達知天命而不憂;其次尚知,充滿智慧而不惑;其三尚勇,果敢堅決而無畏。

除此之外,還有“君子三畏”、“君子五恥”、“君子九思”等標準。按照儒家設定的標準,能夠達到君子水平的人少之又少。但是孔子這樣的苛刻要求,對後世之人的人格培養與精神追求起到了一定的積極影響作用。

孔子在《論語》中說:君子不器,“不器”二字是什麼意思?

孔子講學

如何理解“君子不器”這句話?

“君子不器”中的“器”,指器物。《易·繫辭》:“形乃謂之器。”

“器”就是“形”,那什麼是“形”呢?形狀,就是事物的“相”,也就是我們眼中看到的樣子,事物外在的,可以觸摸和觀察到的形狀。相,是物的外化表現,也就謂之“形”。比如,“相由心生”這個詞中的“相”,就是這個意思。

孔子注“易”,儒學中的很多理論其實來源於古代經典《易經》。《易經》中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這一思想被儒家繼承,在後世發展成為玄學。“不器”,就是“不形”、“不相”。玄學中,有“形而上學”和“形而下學”,即對事物原理的兩種相反的分析方式。

什麼是“形而上學”?什麼是“形而下學”?簡而言之,就是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

形而上學的唯心主義認為,先有精神意識,才有物質世界,精神乃是世界的本原。《易經》中宣揚的所謂“道”,是根據某種規律來推導萬物的本性,想什麼是什麼,謂之“唯心”,也就是“形而上學”。

所謂的“器”,則是根據萬物的本質來總結出某種規律,見什麼是什麼,謂之“唯物”,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辯證唯物主義”,也就是“形而下學”。形而下學的唯物主義認為,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才是第一位的,精神意識是物質世界的投射和反映。

在古代,從春秋時期的儒學一直到宋朝的理學,推崇的是“形而上學” 即所謂的“道”。認為只要悟透了某一種規律,就能通達萬物。

所以“君子不器”中的“器”,本質上是指與“道”相反的“器”,也就是形而下學,唯物主義。

理解了以上的意思,無論是“不器”、“不形”還是“不相”,就比較容易理解了。“君子不器”就是說,君子不能犯形而下學的毛病。應該致力於對“無上大道”的追求,而不是囿於某一事,某一物的看法或見解。

君子不器,即君子要圓融通達,知會大道;而不是拘泥於一事一物,偏隘狹小。從個人修養和品德上來講,這句話是勸導人們要開闊胸襟和眼界;但是從分析事物的方法論來講,唯心主義是經不起科學的推敲和檢驗的。

從春秋時期到現在,兩千五百年之後,雖然文字和文化本身依然在傳承,但是我們的意識形態發生了改變。古人的話,也不可偏信,即使說這話的人是萬世景仰的孔老夫子。

孔子在《論語》中說:君子不器,“不器”二字是什麼意思?

孔子劇照

END.

我是博書君,更多精彩內容,關注我的賬號:博書。看完文章,記得點贊和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