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孔子不畏艱險,終其一生的仁政大道之路

大家對孔子都不陌生,尤其是最近李小璐在離婚申明中,錯把“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作者錯當成孔子,更是給咱們的孔老夫子足足打了一把廣告。

從小就開始學的禮教,再到初中學習《論語》,到後來學習中國歷史中有關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就註定與之結下不解之緣。

《孔子》:孔子不畏艱險,終其一生的仁政大道之路

電視劇照

孔子是我國古代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開創了我國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主張用仁政治理天下。

孔子儒家思想對我國乃至世界文化產生重要影響

作為對我國文化影響深遠的思想,我們無時無刻都在受到孔子禮教與儒家思想的影響。

據統計,其思想學說著作《論語》在全球最重要的十部名著中,被翻譯的語種數量居第二位,

就連北宋第一位宰相趙普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論斷。

孔子思想對我國乃至於世界影響深遠,伏爾泰形容孔子為“東方的一位智者“,英國李約瑟形容孔子是“無冕皇帝”,美國愛默生更是把孔子比喻為“哲學上的華盛頓“,美國1980年出版的《人民年鑑手冊》曾孔子被推舉為

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足見對孔子評價之高。

《孔子》:孔子不畏艱險,終其一生的仁政大道之路

電視劇照

孔子既然有這麼多成就,這麼大影響力,那麼,歷史上的孔子究竟是怎麼樣一個人呢?他是怎麼成功的呢?孔子的成功也不例外,他的學說成長是一段艱辛苦逼的道路。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孔子》這部電視劇,瞭解最真實的孔子吧!

《孔子》:孔子不畏艱險,終其一生的仁政大道之路

1.禮法啟蒙階段:孩童時代孔子,於懵懂中初識禮法

這時期的孔子跟其他孩童一樣,屬於懵懂階段,但孔子又區別於其他孩子,通過觀看祭奠、葬禮禮樂,讓他對禮法產生極大的痴迷。

1.1偶闖祭壇,初遇禮教

春秋末年,諸侯混戰,戰亂頻繁,禮樂崩壞,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孔子就是在這樣的年代背景下出生。在孔子出生三歲後,父親就去世了。孩提時代的孔子跟其他普通小孩沒有什麼兩樣,普通的不能再普通。

在一次與同伴玩耍抓野兔的過程中,誤打誤撞進入祭祀場地,親眼目睹了出征前祭祀儀式,還有後來出征歸來對死亡將領的安葬儀式,孔子大為震驚,表現出了對於禮樂的極大興趣。

《孔子》:孔子不畏艱險,終其一生的仁政大道之路

電視劇照

1.2泥偶遊戲,舉止獨特

目睹了祭祀場景跟安葬儀式孔子,就不斷向母親詢問有關祭祀的事情,以及自己製作泥俑祭品,練習安葬禮儀,表現出了對禮樂的極大樂趣。

雖然這些行為遭到了其他小夥伴的嘲笑,但孔子卻不以為然,保護著自己的泥俑祭品,表現出了異於常人的禮樂情節。

這個階段的孔子,接觸到的都是一些零碎的禮法知識,並沒有系統瞭解禮法,直到後來少年時代,才系統學習六藝。

《孔子》:孔子不畏艱險,終其一生的仁政大道之路

2. 禮法塑造階段:少年孔子,迫於生計,卻不忘禮法學習

真正開始對禮法的全面學習階段,還得從少年時代開始,這時期他將父母合葬、演奏亡樂,季府赴約、周遊各國學習禮、樂、射、御、書、數六藝,為孔子思想奠定了基礎。

2.1找尋父親墓地,只為合葬父母

說來也不幸,孔子在很小因為戰亂,先是跟母親逃離,後又在17歲母親過世,留下了孔子獨自生活。

在母親去世的時候,為了遵照我國古代有在死後夫妻同葬一個地方的習俗,孔子為了盡孝道,想把自己的母親跟父親葬在一起。可又苦於不知道父親埋葬地方,所以只能選擇將母親棺材放到路邊,跪地尋求路人幫助。

《孔子》:孔子不畏艱險,終其一生的仁政大道之路

電視劇照

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的孝心感動了別人,沒過多久,他就打聽到了父親的埋葬地,然後馬不停蹄的與同父異母的哥哥一起,把母親與父親合葬。

從合葬父母這件事上,我們看到的是孔子的孝心,更多看到的也是他禮樂的初始探索。

2.2駕馬車、吹奏亡樂謀生

在母親過世後,最開始孔子過著食不果腹的日子,常常在讀書的時候,肚子餓了,以喝水充飢。後來,一次偶然的機會,發現吹奏葬禮禮樂能夠有飽飯吃,還有酬金。、他並沒有因為自己讀書人的身份而恃才傲物,反而遵循他“不恥下問“的觀點,披麻戴孝去參加葬禮禮樂。

就算後來被他挽父知道,讓他跟隨自己在季孫氏家養馬、駕車,讓他別再給死人奏樂的時候,孔子並沒有答應挽父,而是回答駕馬車要學,奏樂也要學。

《孔子》:孔子不畏艱險,終其一生的仁政大道之路

電視劇照

從這件事我們足以看出,孔子對於禮樂,無關貴賤,一併重視。

2.3自制儒服、冠帶,趕赴季孫氏大宴,被拒之門外

時間就這樣過去了,好不容易盼到魯國豪門季孫氏為了籠絡人心,準備大宴賓客,款待達官顯貴。孔子覺得自己是下士,理應受到邀請。

於是乎,孔子自制白色儒服與冠帶,前往季府,卻被季府的家臣陽虎以沒有邀請函擋在門外,還夥同眾人嘲笑奚落孔子。

孔子並沒有被嚇到,反而據理力爭,還指責季孫用天子八侑之舞樂是破壞禮制,這話被陽虎聽到,很是不高興,還放狗撕咬孔子,孔子當然只能落荒而逃,撒腿就跑。

在面對別人質疑禮樂,質疑自己的時候,孔子能理直氣壯地站出來,從容不迫地應對,足見他對禮樂地尊敬。

《孔子》:孔子不畏艱險,終其一生的仁政大道之路

電視劇照

2.4偶遇老者,學習六藝

在躲避被狗追咬的過程中,孔子有幸在山中遇到隱者老者,才得以擺脫。其後,孔子開始了遊歷民間,學習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並在學習的過程中,認識了老祭司,親身體驗了一次人祭,親身感受到人祭的殘忍,為後續仁政的提出打好了重要基礎。

這時期的孔子,是由只知道禮樂,到系統學習禮、樂、射、御、書、數六藝的過程,屬於孔子禮法思想的塑造時期,對於後續孔子禮法的成型與推廣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前面這些都是孔子禮法的學習階段,到了後來輔政魯國,才是孔子禮法思想的真正實施過程的開始,屬於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階段。

《孔子》:孔子不畏艱險,終其一生的仁政大道之路

3. 禮法鞏固階段:青中年孔子,意氣風發,輔政魯國,推行禮教

這個階段的孔子,是他人生中最為輝煌的階段,實現了從管庫到乘田、大司寇的躍遷,其思想還融入老子思想理念,也正是這時期,孔子開始辦學招生,講學論道。

3.1拜師襄子為師,並去東周都城雒邑觀摹周禮

由於在路上看到跪拜路人尋求父親墓地,再到打聽孔子在季孫氏府被拒之門外講道事情,孟孫氏認為孔子是大才,既而在自己臨終前,讓自己的兒子拜孔子為師。這為後來孔子跟隨他們去東周都城觀摩周禮,做好了鋪墊。

《孔子》:孔子不畏艱險,終其一生的仁政大道之路

電視劇照

要想拓寬眼界,多看多去體驗是很好的方式,尤其是去看,去學習最正宗的知識。對於孔子來說也一樣,夢寐以求去看看周王朝的禮樂。後來到了東周都城(當時最重視禮樂的地方)後,觀看了周禮,深受啟發,感慨萬千,這拓寬了他的禮樂思想邊界。

3.2拜師老子,開始辦學招生

在東周都城雒邑觀摹周禮的過程中,認識了道家老子,被他柔弱勝剛強的見解所打動,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後來孔子的思想中,仁政就是比較柔軟的政治策略

回到魯國後的孔子,開啟了自己的辦學招生、講學論道的過程。在家裡銀杏樹下,築起了土壇,孔子與眾弟子圍坐樹下,習《詩》學禮,講述做人的道理,活脫脫的一副現代開放式教學的學堂模樣。

這時期對於孔子來說,較為純粹,也較專心教學的階段,其辦學招生,講學論道算得上是孔子思想延續與傳播的真正開始,為後續孔子思想的流傳奠定了重要基礎。

3.3以禮樂奠定齊魯會盟成功

隨著孔子名聲大振,在魯國的職位也不斷提高。孔子在擔任魯國大司寇的時候,意氣風發,頒佈法律,倡議買賣公平,男女分道而行,是比較重視禮法的。

《孔子》:孔子不畏艱險,終其一生的仁政大道之路

電視劇照

孔子採用無數吹樂器的老人帶著白衣少女歌詠隊唱著優美的歌詠和平友愛的《木瓜》,以及配置能夠融化的蠟槍頭的部隊的方式,來表示用無兵之師正是為了展示兩國的兄弟情誼,讓本打算用兵的齊景公打消用武念頭,轉而答應齊魯聯盟。

齊魯聯盟的促成是孔子整個人生比較成功的用禮法代替武力解決國家間爭端,建立和平的重要舉措,也是孔子人生的巔峰。

3.2面對楊虎邀請,屢次拒絕、墮三都

孔子在這段時期與季孫氏家臣陽虎有過幾次照面,也受到過陽虎的邀約。陽虎覺得跟孔子有相同的出生,想邀孔子一起做大事,卻被孔子以出人頭地遠不如堅持仁政重要拒絕邀約,可以看出孔子把禮法、仁政看的比個人志向更加重要。

齊魯會盟後,孔子在魯國國內名聲大震。他開始雄心勃勃地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先是提議‘溝而合諸墓’把溝填平,建起圍牆,使魯侯墓陵完整了。後又提出墮三都(即拆除孟孫、季孫、叔孫三家超出王室規定的采邑城牆),削弱氏族勢力。

《孔子》:孔子不畏艱險,終其一生的仁政大道之路

電視劇照

這些舉措在當時來說,是破天荒的事情,尤其是墮三都的提出,雖然最後沒有成功,卻震驚魯國內外。

3.3儀式祭壇受挫,憤而出走,告別被拒

後來繼位的魯君,受到墮三都時被圍困影響,加上孔子本想用祭祀來重整魯國國威,喚起魯君為政的責任心。無奈魯君沉迷酒色,孔子嘆息不已。孔子自然在魯君面前慢慢失勢,季桓子、叔孫、武叔自然就想乘機設計,逼走孔子,鞏固自身地位。

施展抱負無門,心灰意冷的孔子,在面對眾弟子的勸諫,打算離開魯國,另某他就。在離開時,也不忘禮法,著禮服去宮廷拜別魯君,卻被攔在宮門外,只能登車離開。

到達邊境時,也不急著走,而是選擇等待,他多希望魯君能夠來挽留自己,可惜並沒有等到,等來的只是師襄子的道別。

這階段的孔子,是他志得意滿、意氣風發的階段,也是他仁政思想推行較好的階段,其後周遊列國是一個顛沛流離的時段,想施展自身仁政,卻收效甚微,但思想跟影響力卻聲名遠揚。

《孔子》:孔子不畏艱險,終其一生的仁政大道之路

4. 禮法推廣階段:老年孔子周遊列國,顛沛流離,施展仁政

傷心離開魯國時的孔子已經50多歲,在知天命的年齡,開啟了十三年的周遊列國,實在是有些不得已而為之的做法,但也正是這段時間尋求施展禮法、仁政抱負的歷程,才擴充思想邊界。

這段十三年的周遊歷程中,君主大多賞識孔子,每到一個地方,也受到了應有的禮遇,只是由於時運不濟,一直沒有找到施展好他的思想抱負的機會。

到最後,只能回到魯國,整理自己思想,著書立說。我們可以看出,這段歷程即使顛沛流離,但孔子始終沒有放棄弘揚自身禮法思想,即使在身處險境的時候,也做到了身心合一。

4.1給衛國蘭子講課

到達衛國後,看到衛靈公年老昏聵,加上對他的仁政不敢興趣,孔子只能把自己的希望寄託在衛靈公寵妃南子身上。

《孔子》:孔子不畏艱險,終其一生的仁政大道之路

電視劇照

雖然南子被孔子的仁政所打動,眼看著自己的思想有施展可能,卻遭遇南子與舊情人宋朝的私情暴露,衛靈公癱瘓,南子也礙於自身面子,呆在深宮,孔子在衛國的仁政禮法施展就告一段落。

4.2宋國郊外大樹下演習祭禮

離開衛國後,輾轉來到夫人孃家宋國亓官莊,郊外大樹下,率眾弟子演練祭禮,有種怡然自得的感覺,也給孔子內心帶來一絲慰藉。

通過這件事我們可以看到,孔子即使在流亡的過程中,也不忘言傳身教,宣傳自身仁政禮法的本心,這就是孔子難能可貴的地方,。

4.3赴晉途中,偶遇老司馬,不忘仁政

後來在去陳國的路上,偶遇辭官回鄉的老司馬及其家人與隨從一行人,開啟了一段禮法言傳身教。孔子與老司馬相互奏樂,講禮法,交換食物,惺惺相惜。

孔子勸老司馬只要堅持,一切都有希望。老司空見孔子在亂世中仍舊堅持仁政理想,十分感動,覺得難得,將自己的兩個孫子託付給他,有種將希望託付給孔子的意思,也有對孔子思想崇拜的意思。

這就是孔子,為了自己施仁政的想法,一直堅持,一直都很樂觀,從來未曾放棄。

4.4逃亡陳國時,被宗廟禮樂吸引

後來,孔子和弟子一行來到陳國,正逢一隻從天掉下的鷹,讓陳國宮廷上下惴惴不安。孔子以博學多識化解了眾人的疑惑,也讓年輕的陳閔公對孔子敬佩有加。

《孔子》:孔子不畏艱險,終其一生的仁政大道之路

電視劇照

陳閔公本打算重用孔子,卻被嫉妒孔子的大夫紀弦詆譭,孔子施仁政的機會,只能再次被閒置了。

後來遭遇吳國攻打越國,戰火波及陳國,在逃離的過程中,孔子與弟子分開,他被人群衝散了,來到陳國宮殿,被陳國宗廟禮樂吸引。

被陳國禮樂吸引,這是孔子作為禮樂追隨者的天然屬性,也可以看出他為了禮樂、仁政思想,達到了忘我的境界。

4.5面對楚王靈車,感慨萬千

在離開陳國路上,被亂軍圍困,飢寒交迫,這時幸得楚王派兵解圍,還給與厚重禮金。

孔子本以為遇到明君,可以一展自己的抱負,無奈遇到楚國前方打戰,楚王也在戰場上捐出了自己的生命。

當聽到楚王歸來時,孔子著禮服,去迎接,結果換來的只是楚王的靈柩,看著遠去的楚王靈柩,孔子是傷心的,眼中也閃爍著一絲絕望。

孔子驚呆了,絕望叩問蒼天:“難道,自己追尋的理想,在天下竟然沒有可實現的一席之地麼”。

4.6婉拒新任衛軍正名

雖然遭遇了楚王的離世,自己遇明君的機會失去了,但孔子並沒有因此放棄自己施仁政的想法,繼續開啟了遊歷過程,再次來到衛國。

《孔子》:孔子不畏艱險,終其一生的仁政大道之路

電視劇照

新任衛君是太子蒯聵的兒子,他的舅父孔悝執政。孔悝帶重金來找孔子,希望孔子能為新任衛君正個名分,並許以為高官,孔子以子代父立名不正則言不順拒絕。

從這件事,我們可以看出,孔子即使對於長輩尊幼禮節的重視。這時又恰聞兒子孔鯉來找自己,講述妻子已經不再人世,孔子傷心不已。

《孔子》:孔子不畏艱險,終其一生的仁政大道之路

5.禮法成文階段:暮年孔子梳理思想,著書立說

最後,由於冉求在戰場的優異表現,魯國執政季康子覺得孔子才能卓著,向魯公建議召回孔子,得到了魯君召他回魯國的信息的孔子欣喜異常,離開故鄉十三年後,孔子終於回到魯國,結束了自己遊歷列國的歷程。

這個階段的孔子,依然是垂暮之年,在面對施展仁政無門,又加上親人跟得意弟子相繼離世,非常傷心,主要是整理思想,著書立說。

5.1與季康子對話不投機,轉而著書立說

季康子在城門為孔子的歸來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儀式,而後設宴款待孔子。席間,季康子邀請孔子長談,孔子以仁政之道應對,可季康子看重的是孔子弟子的才能,想的是怎麼重用孔子才能,去上陣打戰,怎麼可能接受孔子的仁政之道,因此,話自然很難投機。

政途無望,加上夫人過世,為寄託哀思,孔子將精力用在教學和著述上,廣招弟子,編訂《詩經》,著錄《春秋》,並開始學《易》。

《孔子》:孔子不畏艱險,終其一生的仁政大道之路

電視劇照

5.2臨終前的登高遠眺,看到心中大同世界

後來在兒子病逝,顏回、子路等弟子離世,孔子也是極度悲傷,人也變得時而清醒,時而糊塗。

在最後時光,走出家門,遊歷以前他走過開壇講學的杏壇,走過他曾經前去赴宴遭拒的季府,走過他深夜求見魯君的魯宮,往事歷歷湧上心頭城門,眺望遠方雲霧中的山巔,孔子看到了他時常在夢中看到的那個大同世界。

終其一生,為禮法仁政不惜奮鬥,死後留下豐厚文化遺產

無奈孔子的仁政,適用於和平年代的國家治理,對於頻繁戰亂、民不聊生的春秋戰國時期,人們更加關心的是怎麼保住性命,怎麼生存的背景下,推行起來有非常大的阻力。

雖然孔子生不逢時,但孔子用自己短暫的一生,向我們定義了一個人對夢想的追求,向我們定義了一個人活著的意義。

雖然屢屢受挫,屢屢失敗,但孔子對於自己的理想,對於禮法仁政的弘揚從來沒有停止過,即使是臨終前,也沒有忘記,這就是不忘初心。

正是因為有了孔子,才有他的儒家思想的源遠流長,影響世界,這就是孔子是最大榮幸與留給世界的最大遺產。

《孔子》:孔子不畏艱險,終其一生的仁政大道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