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中,大阿哥與噶爾丹有什麼仇恨,為何要非將其置於死地?

觀景說史


在《康熙王朝》中,康熙皇帝親征噶爾丹的這段歷史也得到了充分的演繹,特別是兩軍那場波瀾壯闊的最後決戰,宛如再現了“烏蘭布通之戰”的慘烈。只不過,與歷史上噶爾丹絕望自盡的結局所不同的是,《康熙王朝》中的噶爾丹是在兵敗後被康熙的大阿哥胤褆所殺。


在此之前,康熙皇帝第一次御駕親征噶爾丹的時候,胤褆就因輕敵冒進為噶爾丹所俘虜,後被釋放,而當噶爾丹落入胤褆手中的時候,胤褆卻毫不猶豫的將其誅殺。

這其中,除了因為此前的兵敗被俘讓大阿哥胤褆倍感恥辱,進而出於憤恨將其殺掉以一雪前恥之外,其背後所隱藏著的,卻是康熙的內心的“腹黑”與一場精心策劃的“甩鍋”陰謀。


被噶爾丹所俘,成為了大阿哥胤褆揮之不去的“夢魘”。

歷史上的胤褆,之所以最先從“九子奪嫡”中出局,最終落得一個削宗奪爵、圈禁終身的下場,實際上這與其急功近利的性格弱點密不可分,這一點在《康熙王朝》中的胤褆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當然,這也不能全部歸咎於胤褆本人,他那個貪慕虛榮,一心想要奪取皇后之位的母親惠妃,以及熱衷於黨爭,誓要與索額圖拼個你死我活的舅舅明珠(歷史上的明珠是大阿哥胤褆生母惠妃那拉氏的堂叔,所以實際上應該是胤褆的叔姥爺),對其產生了非常負面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並滋長了胤褆的奪儲之心。

換句話說,胤褆不僅僅是在為自己的前途做著考量,並且已然是淪為了外戚爭權與后妃爭寵的政治棋子。

然而此時的胤褆也非常的清楚,他與太子胤礽之間的差距是非常明顯的。

論出身,胤礽的生母是康熙皇帝的結髮妻子赫舍里氏皇后,胤礽屬於嫡出,而胤褆的生母畢竟不是皇后,所以儘管他年齡較長,但終歸是庶出;論地位,胤礽一出生就被封為了太子,可謂是名分早定,再加上康熙的寵愛與索額圖等人的權力輔佐,其根基也是相當的穩固,絕非輕易可以撼動的。

所以,胤褆想要將太子胤礽拉下儲君之位,自己取而代之,必須要做好的是兩手準備。一方面,要用自己的積極表現,讓康熙滿意,另一方面,則是要不遺餘力的敗壞胤礽,使其為康熙所厭惡,直至最終被廢黜。

於是,每當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才能的時候,胤褆總是會毫無顧忌的挺身而出,此前武力征討臺灣的時候如此,這一次跟隨康熙親征噶爾丹也是如此。

然而,最終的結果卻是事與願違。

由於太想要建功立業,太想要用一場勝利來填補自己的功勞簿,胤褆輕敵冒進,被噶爾丹打得大敗,不僅全軍覆沒,其本人也被噶爾丹所俘獲,要不是藍齊兒格格的勸阻與協助,說不定他這條命就真的交代在了噶爾丹手中。

而回到康熙身邊的胤褆,也是在用一系列的謊言,來掩蓋自己這次兵敗被俘的經歷。他這樣做,既是為了不讓自己的這段恥辱經歷被公之於眾,更為重要的是,他不想因此影響到其在康熙心中的地位。

可畢竟是“沒有不透風的牆”,胤褆被俘的經歷最終還是在朝堂上那場“風聞言事”中為康熙所知。於是,康熙先是扇了胤褆一個耳光,之後又扇了自己。

打胤褆,是因為康熙恨鐵不成鋼,並且也是在表達對其欺瞞事情真相的極度不滿,這件事也將會在康熙與胤褆之間產生巨大的隔閡。

打自己,則是康熙從內心之中並不願意接受這樣的現實,與此同時,更是康熙對於自己沒有能夠在第一次親征中徹底消滅噶爾丹的懊惱與氣憤。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康熙經過了周密的部署,毅然決然的準備第二次親征噶爾丹,並且依舊帶上胤褆前往。對於胤褆來說,這是他能夠一雪前恥的最好機會,其必然會全力以赴,康熙也正是看中了胤褆心中對於噶爾丹的無盡怒火,才將讓繼續統兵出戰。

而再次踏上戰場的胤褆,不僅是康熙的一把“尖刀”,同時也就此成為了康熙手中的一顆重要“棋子”。


胤褆誅殺噶爾丹,看似是建功立業,實際上卻是在為康熙“背鍋”。

歷史上,康熙皇帝御駕親征噶爾丹,可以說是當時特殊形勢下的一種必然。

一方面,噶爾丹在接任蒙古準噶爾部首領前,本就是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四世溫薩活佛,並且在其征戰的過程中,便充分發揮了這一身份的號召力。而這對於同樣信奉藏傳佛教的滿洲人,也有著同樣巨大的影響力,康熙皇帝也不得不率兵親征,以通過其“天子”的身份予以“抵消”和“壓制”。

另一方面,就在康熙皇帝平三藩、收臺灣、抗擊沙俄侵略的過程中,噶爾丹不斷對外擴張,其控制的勢力範圍已經涵蓋了今天的外蒙、內蒙、新疆及中亞部分地區,而包括西藏、青海、四川等傳統的藏傳佛教傳播地區也對其俯首聽命。如此強大的實力,也必然會引得了康熙對其的高度重視。

所以,康熙才會一連三次,投入重兵征討,目的便是要將噶爾丹至於死地,以除去心中之大患。

回到《康熙王朝》,儘管康熙皇帝非常清楚“噶爾丹必須要死”,但是有兩個極為重要的原因不能讓他親自動手或者由他親自下旨將其誅殺。

首先,便是對於藍齊兒格格的內心愧疚。

歷史上康熙皇帝並沒有所謂嫁給噶爾丹的藍齊兒格格,不過在康熙所有下嫁蒙古部落的女兒中,確實有一位康熙最為寵愛的女兒,她便是三阿哥胤祉生母容妃馬佳氏所生的皇三女固倫榮憲公主,她也被看做為藍齊兒格格的歷史原型。

當初,康熙皇帝為了穩住噶爾丹進軍的腳步,進而使其能夠有時間與精力處理好臺灣問題,不惜拆散了藍齊兒格格與她所愛慕的李光地,犧牲掉了其一生的幸福,並且是將其遠嫁的草原之上,遠離至親不說,還要忍受草原的寂寞與環境的惡劣,對此康熙皇帝心中必然是有著深深的愧疚的。

而如今,又要為了整個王朝的利益,殺掉自己的女婿,讓自己的年輕的女兒守寡,從康熙的內心來說,也是有著巨大的矛盾與抗拒。換句話說,對於降服的噶爾丹部眾,康熙皇帝可以給予封賞以進行安撫,但是對於失去丈夫的藍齊兒格格,康熙是無法再撫平其內心的創傷的。

於是,康熙皇帝不願再一次的傷害自己的愛女,同時也是不希望藍齊兒在對他產生的新的恨意,而使得他們父女之間的感情漸行漸遠。

其次,這也是為了安撫準噶爾部眾的需要。

準噶爾部在噶爾丹的帶領下蒸蒸日上,建立了屬於自己的輝煌,這必然使得噶爾丹在其部眾的心中,有著非常重要的號召力與影響力,並且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

儘管康熙皇帝能夠打敗並且處死噶爾丹,但也僅僅是征服了準噶爾部落的人,卻沒有真正的征服部眾的心。而與之相反的是,殺掉噶爾丹,必然也會讓康熙與準噶爾的部眾就此結下血海深仇,王朝的邊疆也將更加變得永無寧日。

所以這個時候的康熙,需要的是有人替他來唱“白臉”,而他要唱的是“紅臉”,用他的雄心與寬仁來安撫準噶爾的部眾,進而實現其控制並統治準噶爾部的目的。

在這樣的情況的下,康熙皇帝選擇讓胤褆來唱這個“白臉”,或者說康熙皇帝決定將這個“黑鍋”甩給了胤褆。

一方面,所謂“哀兵必勝”,畢竟全軍之中,胤褆是最渴望一雪前恥,建功立業的,於是他必然將盡其一切所能,奪回失去的榮耀。而擒殺噶爾丹,替康熙去除心腹大患,無疑是當之無愧的“頭功”,也是胤褆所最為希望得到的。

另一方面,這個時候的康熙,早已經“放棄”了胤褆。實際上,早在第一次親征噶爾丹時,在得知胤褆“失蹤”後,康熙想到的並不是自己兒子的安危,而是擔心噶爾丹會“用胤褆的屍首要挾”他,由此可見,在朝廷的禮法與王朝的尊嚴面前,胤褆的生命安危已經是不值一提了。況且,這個時候康熙鍾愛的還是太子胤礽,並且也是打算讓胤礽繼承大統,而非胤褆,所以從王朝統治的角度來說,讓胤褆來背這個“鍋”在合適不過了。

就這樣,急於立功的胤褆算是替康熙手刃了噶爾丹,幫助其除去了心中的大患,然而其也從這一時刻起從一枚“棋子”,變為了“棄子”,因為胤褆並沒有從這份“功勞”中,收穫任何的政治利益。

而更讓胤褆鬱悶的是,在這之後,康熙皇帝更是當著他的面,佔有了胤褆一直心中愛戀的寶日龍梅。而康熙皇帝的這一做法也是在針對胤褆。他極力阻止胤褆與寶日龍沒在一起,除了他深知胤褆無法徹底駕馭寶日龍梅,恐為其利用外,更重要的還是不希望胤褆迎娶寶日龍梅後,坐擁喀爾喀蒙古勢力的支持,進而挑戰太子胤礽的儲君位置。這個時候在他心中,胤礽的地位依舊是無法被撼動的。


雍親王府


葛爾丹是藍齊兒的丈夫,也就是說大阿哥是他的大舅子,藍齊兒出嫁時是大阿哥送親的。蒙古和大清一直戰事不斷,大阿哥帶兵打戰經常與葛爾丹過招。第一次大戰時,葛爾丹大敗,但俘獲了大阿哥,藍齊兒苦苦求情放了大阿哥,一方面是為救自己的親哥哥,一方面想以此讓兩家不要開戰,但這不過是天真的藍齊兒一相情願的想法。第二次開戰時,葛爾丹完全潰敗,當藍齊兒扶著傷痕累累的葛爾丹走在草原上,大阿哥還是追上來,為報上次俘虜之辱,不顧藍齊兒哀求,堅持取葛爾丹項上人頭。從戰事來說,大阿哥做法沒有什麼不妥。但畢竟是自己親妹夫,這樣太絕情。大阿哥殺了葛爾丹後,康熙很心碎,指著大阿哥罵:哪怕你讓他自盡也行。康熙請藍齊兒回家,藍齊兒說:我愛我的男人、草原就是我的家,我要把阿密達養大成人。而阿密達指著自己的外公康熙說:你就是我的殺父仇人,第一次見自己外孫就成了仇人,康熙心都碎了。





阿杰剪影


在《康熙王朝》中,大阿哥胤禔與噶爾丹既是親戚,又是仇敵。在我們平常人中間,這並不常見,但在為政治而進行的聯姻中,這種情況就太多了。



作為大清帝國的皇帝,康熙對噶爾丹在北方草原的所作所為深惡痛絕。他不僅奪取其他部落的牧場,甚至還要勾結沙俄,殺進北京城,建立屬於自己的大帝國。無奈,康熙此時正忙於收復臺灣,只好對其忍耐,暫時示弱。於是噶爾丹得寸進尺,不僅向大清朝索要大量牛羊和財富,將喀爾喀蒙古交給他管理,還提出要與大清朝結親,娶走康熙的掌上明珠藍齊兒。

康熙本想拒絕,但為了給朝廷收復臺灣爭取時間,必須忍痛割愛,於是他答應了噶爾丹的要求,將藍齊兒嫁給噶爾丹,而護送她前往準噶爾的人就是大阿哥胤禔。胤禔一路護送,眼睜睜地看著大清朝的金枝玉葉、自己的妹妹留在草原,想必內心也能感受到恥辱和痛苦。



幾年後,康熙在收復臺灣之後親征準噶爾。也正是因為送親的經歷,胤禔熟悉進軍道路,康熙決定將胤禔帶上,作為隨軍先鋒。此時,胤禔與太子胤礽的奪嫡之爭已經拉開帷幕。在胤礽面前,胤禔幾番受辱,此番終於得到建功立業的機會。如果他能夠一馬當先,手刃仇敵噶爾丹,不僅替自己、替康熙、替朝廷報了一箭之仇,更為自己奪嫡贏得了一枚重磅砝碼。到時候,胤礽昏庸無能,而自己久歷疆場,軍功赫赫,又是長子,太子之位唾手可得。

更重要的一點,如果胤禔能手刃噶爾丹,他也有了追求寶日龍梅的底氣。



寶日龍梅是喀爾喀蒙古大汗的公主,當年大汗被噶爾丹殺死,牧場也被奪取,寶日龍梅孤身一人來到京城尋找康熙,求他替父報仇。沒想到在躲避蒙古兵追殺時,無意間跑到了大阿哥胤禔的府邸,為胤禔所救,胤禔遂對其一見鍾情。只可惜寶日龍梅一心只想報仇,對胤禔的追求無動於衷,聲稱自己目前只想報仇,而胤禔並不是那個能幫她報仇的人,這令胤禔十分傷感,並暗中發誓一定要在平準噶爾的過程中有所作為。

但是,康熙第一次平定準噶爾的征途並不是很順利,康熙得了瘧疾,危在旦夕,遠在北京的太子胤礽和索額圖當即決定繼位。戰事上則更不順利,胤禔在一次追殺中誤入包圍,被噶爾丹俘虜。但是,藍齊兒央求噶爾丹放了他,噶爾丹答應了,並將胤禔放回。後來康熙知道了這件事,直接擅了胤禔一個大大的耳光。而這也成了胤禔最大的恥辱,有朝一日他必須要把自己的尊嚴奪回來。



所以,在康熙第二次親征噶爾丹時,噶爾丹兵敗如山倒。面對昔日仇敵,胤禔終於可以一雪前恥,他完全不顧身邊苦苦哀求的藍齊兒,不僅殺掉了噶爾丹,還取下了他的人頭,連個囫圇屍首都沒有留給藍齊兒。

但即便如此,胤禔也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所有東西。他再也沒機會向心愛的女人告白,因為寶日龍梅成了康熙的女人;他也沒有奪得心心念唸的儲位,而是被權力矇住了雙眼,與儲位漸行漸遠,最終落了個圈禁至死的結局。


達摩說


《康熙王朝》中,噶爾丹是是大阿哥的妹夫,但兩人又是對手。康熙親征噶爾丹時,大阿哥身負國仇家恨,立下赫赫戰功,並將噶爾丹置於死地。

清準兩大勢力之間的較量

清軍入關後,準噶爾蒙古與大清始終糾紛不斷。他們盤踞在天山北路的準噶爾盆地,是額魯特蒙古諸部中最強的一支。康熙初年,準噶爾部發生內鬥,在西藏學習佛法的噶爾丹回家平息紛爭,並取得統治權。

噶爾丹雖然從小學佛,但一點也不佛系,而且野心很大。自從成為準噶爾部首領後,他不斷向外擴張,先後征服天山南北,並將勢力推進到青海西藏一帶。康熙二十七年,噶爾丹率領三萬多蒙古騎兵,在沙俄的支持下,突然對喀爾喀蒙古發動進攻。喀爾喀部土謝圖汗抵擋不住噶爾丹的攻勢,部下或逃或散,連宗教領袖哲布尊丹巴的坐帳也被洗劫一空。土謝圖汗迫於無奈,只能率領殘兵敗將逃亡漠南蒙古,並向清廷求救。

康熙得知消息後,大為震怒,於是派遣使者責問噶爾丹。噶爾丹接待清廷使者,但將戰爭責任全部推給土謝圖汗,調停無功而返。此後,噶爾丹一度將勢力延伸到烏蘭布通,嚴重威脅大清安全,康熙不得已,只得御駕親征。《康熙王朝》中,大阿哥作為清朝的皇子,又是西征軍副帥,抵禦外敵是他義不容辭的責任,首領噶爾丹也是他必須要剷除的目標人物。

為自己的履歷增加厚度,就是為奪嫡準備籌碼

在古代,皇子想當皇帝,必須要有拿得出手的條件,比如出身、功勞等。大阿哥的奪嫡之意,早已經深埋於心,但他的出生不如胤礽。胤礽的母親赫舍裡,是康熙的嫡皇后,深受寵愛,胤礽從小就是天之驕子;大阿哥的母親是惠妃,身份地位都不如赫舍裡,導致大阿哥從小就矮了胤礽一截。因此,大阿哥只能通過後天的努力來改變現狀。

從康熙攻打鄭經那會,大阿哥就迫不及待地要建功立業,可惜事與願違。奪嫡的慾望一旦打開,就一發不可收拾。大阿哥並沒有因一時的挫折而放棄,反而更加積極地與胤礽展開爭鬥,你胤礽有索額圖撐腰,那我就拉攏明珠;你胤礽主政,那我就在軍事上擴大影響力;你胤礽在噶爾丹的問題上指手畫腳,那我更加要有所作為。

後來,康熙親征噶爾丹,大阿哥隨軍出征,正是建功立業的大好時機。只要能夠“斬首”噶爾丹,大阿哥就相當於立了頭功,在風頭上就能力壓胤礽。

兩人早就結下私人恩怨,大阿哥為了一雪前恥

怨恨之一

康熙收復臺灣時,噶爾丹就進京城打探虛實。在京期間,噶爾丹的部下,為了抓捕寶日龍梅,破壞了大阿哥的喬遷之喜。大阿哥出手傷人,也因此受到康熙的責備。

怨恨之二

噶爾丹趁康熙忙於“臺務”,無法分生之機,提出要迎娶藍齊兒的非分要求。康熙迫於無奈,只能通過和親的方式,換取北方暫時的和平。護送藍齊兒去蒙古的,就是大阿哥,他在草原上,眼睜睜地看到噶爾丹帶走自己的妹妹,抱走大清的公主,並且耀武揚威。這種被迫的和親,是大清的恥辱,也是大阿哥的屈辱,但凡有點血性的大清勇士,都難以忍受。

怨恨之三

大阿哥對寶日龍梅早就心猿意馬,卻沒機會修成正果。這固然有寶日龍梅的因素,但噶爾丹的存在,也影響了大阿哥的愛情。正是因為噶爾丹東進,導致寶日龍梅無家可歸。寶日龍梅為了報仇,只能藉助康熙的力量而拋棄大阿哥。大阿哥為了證明給寶日龍梅看,他也能為她報仇,因此,必須除掉噶爾丹。

怨恨之四

康熙第一次親征準噶爾時,大阿哥貪功心切,冒險進軍,結果被噶爾丹俘虜。在東方的戰爭文化中,被俘虜是一件極其丟人的事,甚至會讓被俘者生不如死。大阿哥作為皇子,被俘關係到皇家的顏面,關係到自己的前途。為了這事,康熙對他又打又罵。

因此,大阿哥對噶爾丹恨之入骨,不管是為了戴罪立功,還是為報國仇家恨,他都要與噶爾丹有一個了斷。

秋媚說:烽火狼煙之中,將士都想置對方首領於死地,這是家國榮耀,也是個人功勞。大阿哥殺了噶爾丹,雖贏得一時勝利,但並未改變康熙對他的看法,他依舊是他,滿腦子都是皇位,卻離皇位越來越遠。


秋媚讀史


《康熙王朝》是一部優秀的電視連續劇,展現了康熙大帝一生的豐功偉績:除鰲拜,平三藩,收臺灣,還有剿滅噶爾丹。

噶爾丹是準噶爾部的首領,清軍入關後,準噶爾便一直與大清糾紛不斷。他們盤踞在天山北路的準噶爾盆地,然後通過武力不斷向外擴張,先後征服天山南北,並將勢力推進到青海西藏一帶,甚至一度將勢力延伸到烏蘭布通,嚴重威脅著大清的安全,康熙迫不得已,只得御駕親征剿滅噶爾丹。 正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大阿哥胤禔與噶爾丹產生了交集,並與噶爾丹成了不共戴天的仇人,在打敗噶爾丹時,不顧噶爾丹曾放過他性命一次,也不顧自己的親妹妹苦苦求情,毅然將噶爾丹殺死。

為什麼大阿哥非要將噶爾丹置之於死地而後快呢?因為家仇國恨還有個人恩怨。

首先說家仇,噶爾丹野心勃勃,一直夢想著像他的祖先那樣,重新奪回屬於他們的元大都。康熙為了收復臺灣大業,雖然知道噶爾丹的野心,但為了顧全大局,也不得不暫時忍耐。

但噶爾丹卻得寸進尺,提出要迎娶康熙女兒藍齊兒格格的非分要求。康熙迫於無奈,只能通過和親的方式,換取北方暫時的和平。而護送藍齊兒去蒙古的,就是大阿哥,他在草原上,眼睜睜地看到隱形的敵人噶爾丹帶走自己的妹妹,並且不可一世的樣子,大阿哥作為皇子,真切地感受到了這種恥辱,這不但是家庭的恥辱,更是國家的恥辱。

再說國恨。康熙收復臺灣後,開始御駕親征,剿滅噶爾丹,而大阿哥就是此次康熙御駕親征的先鋒。大阿哥貪功心切,冒險追敵,中了噶爾丹的埋伏被俘。在戰爭中被俘虜是一件極其丟人的事,甚至會讓被俘者生不如死。大阿哥作為皇子,被俘關係到皇家的顏面,關係到自己的前途。雖然最後藍齊兒格格為大阿哥求情,放了他一條性命,但是這比殺了他讓他更難受,他心中也暗自發了誓言,有朝一日如能生擒噶爾丹,一定將他碎屍萬段。

最後再說最為關鍵的個人恩怨。由於噶爾丹為了擴大地盤,征服了周邊的部落,並將他們的首領斬殺,這其中就有大阿哥的意中人寶日龍梅的父親。寶日龍梅為了報仇,必須要藉助康熙的力量,所以為了報仇她不惜委身於康熙,而且就當著大阿哥的面,這讓大阿哥心灰意冷的同時更堅定了一定要殺掉噶爾丹,這個毀掉他幸福的人。

大阿哥雖然殺了噶爾丹,不管於國於家於己都報了仇,但是他最為看重的皇位卻離他越來越遠,最終還是落得個被終身圈禁的下場。


十年讀書


《康熙王朝》裡,大阿哥胤禔一直是一個比較活躍的人物。他前面雖然還有4個哥哥,但都早夭了,他便成了皇長子。按照立嫡立長的傳統,他是有希望成為皇位繼承人的。

劇中,大阿哥在皇位面前表現的也十分積極,實時監視太子,隨時準備上位,而且還有親舅舅明珠在背後支持,風生水起。18歲那年,大阿哥就開始在軍中效力。爾後,大阿哥又隨康熙西征噶爾丹,並取得了不錯戰績。之所以要殺死葛爾丹。

第一,葛爾丹曾經俘虜過他,雖然由於自己妹妹藍琪兒求情放過了他,但對他來說卻是奇恥大辱,他要報仇!

第二,為了在康熙面前邀功,康熙和葛爾丹決戰,葛爾丹失敗了,藍齊格格帶著葛爾丹逃跑。大阿哥追上他們以後,不顧藍齊格格的求情,毅然殺掉了葛爾丹。康熙看到葛爾丹的首級以後,質問大阿哥為何不給葛爾丹自盡的機會。因為在康熙看來,葛爾丹雖然是自己的仇敵,但是無愧於一個英雄,大阿哥應該給葛爾丹有一個體面的死法。從這件事情上面,康熙看到了大阿哥是個忘恩負義的小人,他根本沒有考慮葛爾丹曾經饒過他的性命。同時看到了大阿哥為了追求目標不擇手段的性格。





陳州小杰影視劇


感謝作者提這麼優質的問題!

《康熙王朝》這部劇是由一眾國家一級演員陣容出演的。其中最具代表的當然是康熙大帝的扮演者——陳道明,非常厲害的國家一級演員,現在基本演一部劇火一部。當然《康熙王朝》這部劇始終是道明老師演的最好的一部劇之一。

這部劇裡邊的康熙大帝是有大智慧,大胸懷,大魄力的。清朝就是這樣的,一般兒子繼承皇位都是給孫子過度的,康熙是皇太極的孫子,乾隆是康熙的孫子。兩個人都是清朝建立了一些功業的皇帝。閒話少說,咱們回到這部劇。

大阿哥自然是康熙的大兒子,噶爾丹是康熙的女婿,這個女婿康熙是不想要的,奈何女兒太執著,他只能放任女兒去了。



其實大阿哥和噶爾丹之間並沒有血海深仇,而且噶爾丹在抓到來攻打他的大阿哥的時候,因為聽老婆話,還放過他一回。這說明噶爾丹還是非常重感情的。大阿哥被放回去之後不久,就又帶大軍來攻打噶爾丹。這次噶爾丹大敗,在帶著妻兒逃亡的路上被大阿哥追上。當時大阿哥的妹妹藍琪兒,苦苦哀求大阿哥,讓他看在親妹妹和妹夫曾經放過他的份上,這次讓他們走。可是大阿哥沒有念及舊情,當著親妹妹的面把噶爾丹殺了。



在這裡有人評論說,大阿哥是因為心胸狹隘,因為上次被抓感覺受到了屈辱,出於自尊心大阿哥殺了噶爾丹。我覺得這個原因的動機太小,我們可以想一想,噶爾丹只是個土帽子王。大阿哥如果按照儒家的尊卑有序,如果他死康熙後邊,他最後是要繼承清朝皇位的。如果他連這點胸襟都沒有,早被其他兄弟害死了。



所以,大阿哥最終殺了噶爾丹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向康熙邀功,康熙在清朝皇室的地位太高了,除了他太祖努爾哈赤,就數康熙是清朝最厲害的皇帝了。大阿哥的壓力太大了,趁年輕不做出成績來,等過幾十年,那還能輪到他當皇帝。所以大阿哥想繼承皇位,這才有了他六親不認的局面。



這也就很好解釋康熙看到大阿哥提著噶爾丹的頭回來的時候,對大阿哥說的第一句話就是:你連個全屍都不能給他留呀!這句話充分說明了,康熙已經猜到了大阿哥必定會不顧親情殺了噶爾丹,但是沒想到他會殘忍到當著親妹妹的面砍下噶爾丹的頭!這也鋪墊了藍琪兒的兒子對康熙說的話:你是我的殺父仇人。外孫變世仇,這也導致大清後邊和噶爾丹部落幾百年小規模的戰爭。


一點筆墨123


ㄍ康熙王朝》它主要以康熙殺鰲拜,平三藩,收臺灣,剿滅葛爾丹,統一全國為線索,帶出了一代帝王輝煌偉大的一生!當然劇中為了體現康熙的英明神武,多少把他身邊的兒子表現的就有些無能!俗話說得好,強將手下無弱兵,康熙的眾兒子也都非常有才華,能力也都不凡,不然歷史上的“九子奪嫡”怎麼把康熙晚年折騰的夠嗆?

言歸正傳,我們今天來說一說大阿哥~胤褆。

劇中大阿哥的戲份其實並不少,康熙收臺灣,剿葛爾丹都有“精彩”表現,福建冒進追敵,至使水師損失慘重,葛爾丹更是被俘,要不是藍齊格格救他,他早成葛爾丹的刀下鬼了!

所以他跟噶爾丹結下了深仇大恨,他殺噶爾丹為報當年被俘之辱。還有一層意思也是最關鍵的!其實在劇中,由於太子胤礽並不被看好,康熙也有意栽培一下大阿哥,不然不會收臺灣,剿葛爾丹都會給大阿哥建功立業的機會,所以在劇中葛爾丹戰敗,大阿哥硬是把葛爾丹的頭砍了下來,為的是得到康熙的認可。所以他非殺葛爾丹不可!當然大阿哥的結局也並不好,在廢太子上他力主殺掉太子,被康熙狠狠扇了一巴掌,他的舉動算是傷透了康熙的心。所以他在康熙心裡也死了,皇位繼承更是沒他任何關係了!




喆哥鄂爾多斯


這個問題電視劇中有過交代!接下來分析一大阿哥與葛爾丹的矛盾吧!

先分析下二人在影視劇中的簡介:

大阿哥

康熙與明珠妹妹的孩子,眾阿哥老大,一身好武藝,衝鋒陷陣表現勇猛,有野心、想當皇帝!為人處世上,急功近利!有勇無謀!

葛爾丹

蒙古部落首領,驍勇善戰,與各反清勢力勾結,剿滅兼併大部分蒙古部族,實力雄厚,一直窺探集合滅大清,此人有勇有謀!可惜難過美人關!

二人矛盾點

1、葛爾丹與藍齊兒和親

這場政治和親對康熙來說是奇恥大辱!那時候康熙剛平定三番時,國內需要穩定,經歷戰爭後國庫空虛,葛爾丹卻利用這個時間,擴充自己的軍隊和地盤,恰巧大清面臨福建禍亂,想收復臺灣,招攬人才,無力對抗葛爾丹勢力;且葛爾丹不斷對康熙挑釁,康熙無可奈何,後將藍齊兒遠嫁葛爾丹,以求暫緩局勢!但是康熙忍痛割愛最喜歡的女兒,視此事為奇恥大辱!而大阿哥想爭奪儲君,急於表現自己,也將剿滅葛爾丹,取其項上人頭為討好康熙!

2、大阿哥被俘

平定臺灣後,康熙與葛爾丹展開大戰,為提升戰士士氣,御駕親征!在交鋒中,大阿哥首當其中,浴血拼殺,葛爾丹率軍撤退,大阿哥急於求成,瘋狂追擊,由於被誘敵深入,並且不知地形,大阿哥被葛爾丹生擒,這也是大清開國以來,第一個被敵人所擒住的皇子!

雖然大阿哥被妹妹藍齊兒所救,但是這事情涉及皇家面子,明珠告誡大阿哥一定不能讓康熙知道此事!大阿哥才知道事情的嚴重性!

3、康熙對大阿哥的訓斥

大阿哥被俘這件事讓康熙知道後,大發雷霆!給了大阿哥一記耳光!在康熙眼裡,恨鐵不成鋼,皇子被俘是奇恥大辱,只可戰死不能被俘,康熙一再告誡,只有殺了葛爾丹,這件事才會過去!從這大阿哥也堅定了殺葛爾丹的心!

以上幾個事件後,再次在戰場上相遇,葛爾丹負傷敗退,被大阿哥追上,奈何自己妹妹藍齊兒怎麼哀求,也不能改變大阿哥殺葛爾丹!因為大阿哥要洗清恥辱,建立功勳,這樣才能在康熙面前受寵,進而能夠爭奪太子之位!

謝謝!


戲如人生放映室


一:大阿哥是皇子,對敵對國的首腦必須斬盡殺絕,不給其喘氣的機會,讓他捲土重來;

二:建功立業,讓康熙看到自己的才華、能力,為奪爭王做準備;

三:最主要原因是在康熙親征葛爾丹過程中,大阿哥急功近利,冒進追擊葛爾丹至嘎子河被俘虜,皇子被俘虜是奇恥大辱,所以他殺葛爾丹是為保全自己和康熙的顏面的同時,也是在為自己奪皇位掩蓋一些負面影響;

四:康熙是一代聖君,對敵酋必須做到殺伐決斷,康熙是希望殺了葛爾丹的,但又考慮到怕影響自己的名聲和葛爾丹自己的愛女藍其兒的丈夫這倆個問題,殺會影響一代帝王聲譽,不殺又擔心成為國家的憂患,所以大阿哥讀懂了康熙爺的心思,所以就順理成章殺了葛爾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