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噶爾丹與吳三桂同時叛亂,能掀翻清朝嗎?

亞楠


當然是可以的,不過會非常非常非常難!

我們知道吳三桂1673年發動三藩之亂,1678年死亡。而噶爾丹雖然在1671年繼位,1676年建立準噶爾汗國,但稱雄西北、完全控制西域是在1685年。

畢竟吳三桂活不了八十,噶爾丹也沒有早生二十年,所以在歷史的長河中,吳三桂和噶爾丹是前後交替出現的,而不是同時出現的!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強行讓噶爾丹和吳三桂湊一桌麻將,到底是讓吳三桂晚死幾年呢?還是讓噶爾丹早生幾年?

要知道,此時的康熙雖然小,但也在成長,十幾歲和幾十歲還是有本質差別的!

不過無論給吳三桂延壽還是給噶爾丹打激素,想要徹底消滅清朝是非常困難的!因為支撐清朝的,從來都不單單是20萬八旗,60萬綠營,而是中原地區所有地主士紳階層的擁護。換句話說,軍事上具備了消滅清朝的可能,並不意味著單單憑軍事力量就能消滅清朝!

如何理解呢?靜夜史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

1、清朝是得人心的

這裡的人心不是底層的廣大民眾,而是凌駕於民眾頭上的地主和士紳階層。

清朝入關後,在輿論上做了大量工作,核心思想之一就是“為崇禎報仇”,這使得深受李自成集團追餉暴政“毒害”的前明官員們紛紛改投清朝門下,成為清朝的走狗。

因為清朝自詡為明朝革命遺志的繼承者,很多明朝地主投降清朝少了很多心理負擔。而為了表明自己選擇的正確性,這些人更是前赴後繼、嘔心瀝血,典型人物如洪承疇。

而且,清朝也一直在以八旗作為聯繫蒙古和漢族精英的紐帶,通過組成利益共同體,使得清朝的統治基礎空前牢固。

在這樣的情況下,縱然是吳三桂和噶爾丹同時發難,他們可以打敗清朝,佔領北京,但如果不能找到取代清朝統治模式的新制度,那麼一定不會取得革命的勝利!

2、清朝策略一直很靈活

縱觀清朝入關後的種種內外策略,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雖然清朝的敵人一直很多,很多時候甚至可以說是“左右開弓”,但清朝解決問題的思路基本都是集中力量解決一個問題,薩爾滸之戰中後金的做法就可見一斑。

也就是說,即使吳三桂和噶爾丹能夠同時進攻清朝,但是清朝也會想方設法將這兩股勢力分開解決。

康熙時期,為了抽身解決蒙古問題,清朝和沙俄的戰爭並沒有繼續擴大,而且為了穩住沙俄,清朝在取勝後還做了較大的讓步,所有的一切努力就在於清朝需要抽身解決蒙古問題,多線作戰對清朝極端不利。

所以,如果真的出現了吳三桂和噶爾丹夾擊清朝的情況,清朝也會選擇安撫一個,打擊一個。而從清朝防漢的既定國策考慮,清朝安撫噶爾丹重兵反擊吳三桂的可能性最大。

畢竟很長一段時期噶爾丹想要的地方只是蒙古地方,而不是清朝的龍興之地東北或者中原的漢地十八省。

當然,後期的清朝也是比較操蛋的,像慈禧這樣直接向11個國家宣戰的事,努爾哈赤要是知道了得從棺材板裡跳出來。

3、形成反清統一戰線不容易

從清朝前期的發展來看,雖說反清復明此起彼伏,朱三太子神出鬼沒,但是清朝時期從未真正形成最廣泛的抗清民族統一戰線。

相反,清朝一直在進行以清朝為中心的統一戰線建設,比如用八旗聯合蒙古、漢族,用黃教維繫和西藏青海的密切聯繫。

以一盤散沙面對統一戰線,勝負是不難預料的!

事實上,吳三桂和噶爾丹除了消滅清朝的目標一致,其餘就沒什麼共同語言了。畢竟噶爾丹想要恢復的是大元。而吳三桂想要的,是漢地十八省。

清朝前期之所以能夠將敵人分化瓦解各個擊破,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不齊心。所以想要組成廣泛的抗清民族統一戰線,是極其不現實的!

所以想要搞垮清朝,特別是吳三桂和噶爾丹這樣的選手搞垮清朝,需要做的是真正的任重道遠。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還真能!

當時吳三桂造反,讓南方盡歸旗下。再加上噶爾丹,清朝肯定完玩!

吳三桂造反時

連山西也影響到了

南方更是一呼百應。

康熙當時好像不到十六歲吧!太年輕了

反正吳三桂也快六十了。

耐下性子,等他自然死亡,再撤蕃。

就不會鬧出這麼大的動靜

差點滿清就退回老家東北了

而,吳三桂居然在風頭正旺的時候,卻在長江邊徘徊

以為清康熙會讓步。

誰知康熙把吳三桂在京所有兒孫盡殺,絕了吳三桂的心

但再反擊,己一回頭,成百年身

康熙己做好所有佈局

吳三桂己兵敗如山倒

一步步敗回雲南,直到毀滅

這就是一個偉人和一個俗人的區別

當斷不斷必受其害,吳三桂總在緊要時掉鏈子

而,康熙卻穩重,堅毅的多

吳三桂輸是必然的。

噶爾丹雖在草原上獨大

但再怎也比不上吳三桂盛時

而且那康熙己中年了,戰爭經驗豐富

以噶爾丹是絕打不過康熙的

但把這兩個攪成一快

大清絕提前毀滅

也在情裡之中


蓉兒是傻瓜


首先可以確定是這倆人不是同一時期的人,先後叛亂的,姑且按照你的假設,倆人同時叛亂。康熙能抵抗的了嗎?我覺得,如果他們聯合,那麼清朝是肯定會被掀翻的。我覺得有以下幾個理由:

1.吳三桂被封為平西王,手握重權,有兵有糧,況且吳三桂並不是沒反叛過,看看闖王李自成就知道了。

2.噶爾丹就更不用說了,早年一直在蒙古,後來統一了草原,才有了和康熙叫板的資本。也算兵多將廣了。

3.如果一起造反,康熙年幼,肯定沒辦法抵抗,很大的可能就會失敗。

4.康熙能抵抗吳三桂主要是因為上代皇帝給留下了很多的文臣武將,所以才能抵抗住。


古大少爺


葛爾丹可不算叛亂,漠西蒙古根本沒有臣服過滿清。即使沒有葛爾丹,只一個三番就差點要了滿清和玄燁小兒的命。滿清在三番勢力最強的時候甚至都想撤回東北老家,但三番內部齷齪不斷,臺灣的鄭經不但沒有起到牽制滿清的作用,甚至還和三番兵戎相見,耿家和尚家出工不出力,還妄想被招安,而吳三桂老兒年歲已大,有心無力,而且親手弒殺永曆帝 還打出反清復明的旗號。反觀滿清雖是以暴力屠殺奪得的天下,但與士族地主合作,一起欺壓普通老百姓,得到了大量漢族地主的支持,使三番覆滅。滿清此後再也不敢放權漢族大臣,對民間嚴防死守,大開歷史倒車,開啟中國封建史上最全面的愚民教育,使中國被迫迎來近代百年屈辱。


baomin太多


噶爾丹和吳三桂同時起兵,真的會使清王朝滅亡。吳三桂實力強大,起兵佔領了半個中國。康熙帝差點跟她劃江而治。再說說噶爾丹騎兵實力強大經歷康雍乾三朝(乾隆二十四年夏天,大小和卓帶著妻孥舊僕三四百人逃奔巴達克山,被巴達克山部首領素勒坦沙執殺,把屍首送交清朝。

清朝至此平定準格爾叛亂。)再加上偏居一隅的臺灣鄭氏、跟那些反清復明的人在內部配合。還有沙俄政府的虎視眈眈。滿清早亡了。









眼枯即見骨


看來作者對歷史還是有點研究的,康熙年間也確實出現了三藩之亂和葛爾丹的叛亂。但不巧的是它們兩個叛亂髮生的時間存在著差距,中間要差上個十幾年了。

首先吳三桂叛亂在先,那是康熙剛登基不久,就下令撤銷三藩,由此吳三桂發動叛亂。剛開始,吳三桂一路直勝,一下子打到了長江流域,令朝廷上下為之震驚。但康熙畢竟是一個不簡單的人,很快他便發現了吳三桂集團內部存在矛盾,康熙就採用了分別化解,各個擊破的策略,很快瓦解了吳三桂內部。

就這樣,康熙最後一舉平定了吳三桂的叛亂。而葛爾丹屬於遊牧民族,只是後來逐漸成了氣侯,便不守規矩了。康熙親自去平定葛爾丹,是要給葛爾丹一個教訓看看,從根本上沒有威脅到大清的存在,平定葛爾丹只是一個時間的問題。

假設他們兩個聯合,依靠康熙的英明神武,平定他們兩個應該也是沒多大問題的。更何況他們兩個叛亂,就不是一個時間段的事情,不存在交集,此假設不成立。


清峰徐來89


怎麼可能,這個問題從一開始就不明白大汗和皇帝關係。

在中國古代,地位最高的人是皇帝,這是常識。說個不是常識的,草原上的最高統治者是大汗。更早的時候是可汗。

名譽是很重要的,沒有榮譽最大的失敗就是姜瓖他們領導的第一次抗清高潮。這是當時中國人幾乎全體參加的抗清活動,但是目的不明確,除了抗清之外,再無任何共同點。所以姜瓖他們必然會失敗,縱使姜瓖武力無敵,姜瓖和王輔臣將大清八旗軍殺的抬不起頭來,八旗軍此時只有鰲拜一人可以對抗,後來姜瓖死,王輔臣是香餑餑,大清將領拼命搶這個大將。

姜瓖失敗的重要原因,就是沒有名分,大家不知道抵抗為什麼?後來吳三桂吸取教訓,自封皇帝。太平天國更是遍地王爺,都是吸取姜瓖失敗的教訓。

姜瓖反正中,蒙古之所以不幫助姜瓖,很重要就是清朝名分很重要。噶爾丹的爹巴圖爾琿臺吉,打算做大玉兒父親第二,把自己閨女嫁給清朝。因為大玉兒帶領科爾沁蒙古太棒了,原本明末小部落,後來成了大清親家,擁有最好草原,大清國舅,在大清身份貴重。不得不說清朝滿蒙一家政策太棒了,不但巴圖爾琿臺吉受到吸引,同為厄魯特蒙古的土爾扈特部後來萬里東歸,也是因為滿蒙一家。

清朝是中國歷史一大類特殊帝國,他們不僅是中原皇帝,也是草原大汗。他們的歷史有:1、北魏開創的北魏到隋唐一脈,花木蘭出兵就是“可汗大點兵”,而不是皇帝點兵。2、遼金。3、大元。4、大清。

相比較,秦漢和明,都是皇帝。司馬晉朝和宋朝,也是皇帝。

而中國歷史上的匈奴,突厥,柔然,他們追求的是大汗,不是皇帝。

從難度上講,皇帝+大汗模式最難。

在吳三桂反叛時期,假設噶爾丹也叛亂,那麼有一個名分的問題。康熙是皇帝+大汗。吳三桂是皇帝。噶爾丹是大汗。

就算噶爾丹聯手吳三桂,目的不一致,成不了大事。他倆怎麼也不可能和姜瓖和巴圖爾琿臺吉相提並論。姜瓖反正時期,吳三桂藏起來,沒有動兵。巴圖爾琿臺吉可是噶爾丹的父親,掌控全部厄魯特蒙古。噶爾丹就算帶領厄魯特蒙古的獨立派,能打得過王輔臣嗎?吳三桂作亂,王輔臣也起兵,但是是獨立,一直駐守西北,就是防止厄魯特蒙古騎兵作亂。所以最後同樣是反叛,吳三桂是大漢奸,王輔臣並未受到指責,因為他一輩子是在戍邊,是大清一代邊將。

看看吳三桂和噶爾丹作亂的盟軍有誰?鄭經?當時姜瓖之亂,除了拖住八旗軍的姜瓖在山西大同,還有鄭彩在福建,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的從子,高傑部下李成棟在廣東,魯王手下張名振在福建,配合的有李自成手下李過高一功在漢中,張獻忠手下劉文秀和李定國在雲南也有意配合。此時,吳三桂和三順王在漢中按兵不動,已經投降大清,同為大同人的劉亮佐在山東的動作已經到了天津,蒙古還有二虎楚爾犯清朝邊境,這麼龐大的陣容,都滅不了清朝。指著這次行動倖存吳三桂和噶爾丹成事,是不是有點妄想了。在姜瓖之亂的時候,清朝的政策是不穩定的,因為多爾袞圈地,對蒙古亂下政策。而康熙時期,經歷了順治的對漢人分明田,對蒙古人滿蒙一家和藏傳佛教為國教的大清,早已內部穩定。

吳三桂造反的原因是康熙圈地,要不是康熙用了這麼差的政策導致吳三桂叛亂,清朝根本不會有內亂。要知道吳三桂為了順治竭心盡力輔佐,南明亂境基本就是吳三桂平定的。吳三桂叛亂只是偶然,康熙糊塗用了圈地,他廢了圈地,中原就統一了。康熙不用圈地,直接同意吳三桂做緬甸王,掌控海運,根本沒有吳三桂之亂。康熙不是什麼不世出聖主,和他老子順治相比,才能有限。順治的耕明田,藏傳佛教為國教,都是清朝國策。滿漢全席更是有清一代作為中華聖朝的德政,影響至今,到今天我們都可以驕傲的宣稱,我中華美食,論水平,禮儀,影響,是世界其他帝國比不了的。無論什麼羅馬帝國,沙皇帝國,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拿破崙帝國,臥摩爾帝國,波斯帝國,奧斯曼帝國,日本帝國都算上,說到吃,能和我中華帝國的滿漢全席比嗎?它的發源就是順治。所以順治才是千古一帝,他的時代,巴圖爾琿臺吉和吳三桂都老老實實稱臣,康熙比不了。

說到底,因為順治開創的皇帝+大汗模式,已經深入人心,這是追求皇帝的吳三桂和追求大汗的噶爾丹,比不了的。


童琪雅


這個問題十分有意思,讓我們來談論一下,歡迎各位各抒己見。

假如清朝初年吳三桂和噶爾丹聯手,能打敗康熙嗎?光復中原嗎? 這是一個架空歷史的假設問題,那麼如果這樣的情況發生了,會出現漢人江山光復的情況嗎?我想從四個方面給大家分析一下,看看各自的得分情況。

1.戰爭總體實力因素,三人都是負一分。

戰爭

戰爭不是網絡遊戲,訓練水平、武器先進程度、士氣、將領指揮水平、後勤補給,民心向背等等原因都直接影響著戰爭的勝負。首先我們來說說訓練水平:這一點三者水平相差不大。其次:武器先進程度:基本上都是冷兵器戰爭,無明顯的優劣之分。再次:士氣方面,康熙皇帝為首的滿清集團其實是士氣不足的,因為尤其是當時滿清對於吳三桂的戰爭尤為明顯,本來這戰爭就是滿人大漢人,所以康熙是沒什麼支持的,並且以前跟隨努爾哈赤南征北戰的後金鐵騎也不復當年之勇,幾乎喪失了戰鬥力。雖然滿清士氣不足,但吳三桂和噶爾丹也好不到哪裡去,前者吳三桂殺永曆皇帝實在是背叛漢人的行為,他是不太得到太多人的支持的,後者噶爾丹殘暴統治,其實也不太得民心。

綜上,論戰爭總體實力的得分情況,吳三桂的漢人政權,康熙的滿人政權還有西北的噶爾丹都是負一分。

2.統帥意志問題:吳三桂負一分,康熙噶爾丹滿分。

吳三桂

首先吳三桂其實最初並不想反,只是希望康熙帝能夠讓他像明朝沐王府那樣永鎮雲南。然而康熙帝則是鐵了心要撤藩,這才逼迫吳三桂不得不反。吳三桂戰爭意志的動搖體現在吳三桂打到長江邊就猶豫不決了,誤以為康熙帝會妥協,誰知康熙孤注一擲,調動大軍,經過幾年奮戰,終於平叛。而噶爾丹雖然實力比康熙差,但是戰爭意志十分堅決,這體現在康熙對噶爾丹的戰爭用時遠遠長於對吳三桂的戰爭用時。

綜上,吳三桂在統帥意志上得分是負一分,而康熙噶爾丹卻是滿分。

3.最關鍵的是:同盟之間的互相信任危機,康熙沒有同盟不得分,吳三桂和噶爾丹得分如何呢?

以史為鑑,我們舉一個戰國時期的例子:合縱連橫。當時秦國是最強的國家,而東方六國相對於秦國是弱國,可是結果呢?就算是各國聯合出兵到了函谷關,卻也只是無人願意先遭受損失,最終東方六國只能迎來亡國的命運。請注意,這時候的噶爾丹和吳三桂之間的相互信任危機遠遠大於戰國的東方六國,東方六國好歹是兄弟同族,而吳三桂和噶爾丹卻是不同的民族。

合縱連橫

綜上,吳三桂和噶爾丹的結盟對於彼此實力的增長毫無好處,而康熙卻因為沒有盟國反而沒有信任危機。

4.時間地域相差太大,吳三桂與噶爾丹結盟還不如和臺灣的鄭經結盟呢。

噶爾丹若和吳三桂結盟沒有任何益處,因為這兩人根本不可能形成有效的配合,反觀如果吳三桂能夠成功勸說臺灣的鄭經直搗滿清的龍興之地滿洲,那麼歷史更可能會改寫。

吳三桂,用史家對於吳三桂的評說:只能做將軍,而讓他做皇帝那就是天理不容!


用戶75881359749


絕對可以掀翻!當時鎮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平西王吳三桂,大約兵力有50萬左右,控制著福建,貴州,雲南,廣東,廣西,福建的大部分地區。並且還控制著經濟,政治,生產,制錢等。完完全全就是國中之國的存在。北邊的葛二蛋,基本上已經統一了漠北,兵力大約8萬人左右,可不要小看這8萬兵,都是重裝騎兵,和八旗軍戰鬥力不相上下,葛耳丹控制最近的地區距離北京不足500裡,倘若三個藩王和葛耳丹同時起兵造反,康熙尚且年幼,清廷也沒有能力同時兩線作戰,結果就是葛耳丹或者吳三桂攻入北京,把康熙朝廷趕回山海關以北,那是中國歷史將會改寫了。


豫山豫水


我認為如果康熙年間南方吳三桂之亂,北方噶爾丹同時起事,康熙怎麼辦先南方還是北方,我認為先北後南再向北,第一步,籠絡吳三桂給予其更大的地位,讓吳三桂暫時佔領江南,由於吳三桂殺害永曆帝,大明臣民也未必真心歸附所以不敢貿然北進,基本穩定長江一線,三藩各自爭打,第二步,大清奮力一擊噶爾丹勢力排斥在漠北,大清佔領內蒙古,最壞不能讓其過長城,穩定東三省,暫時與噶爾丹罷兵議和,第三步,騰出手來攻擊吳三桂及三藩滅掉復明勢力 第四步,休養生息二十年,待噶爾丹死亡交接內亂之際,北伐滅掉準噶爾,統一中國,但這要漫長得多,可能要到乾隆未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