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和她的白夜无处不在——谈翟永明的《女人》组诗

对现代女性诗歌来说,翟永明的《女人》组诗的出现是一个非常大的震撼。翟永明受到西方新思想和女权主义的影响,在深厚的古典诗歌底蕴的影响下,创作了带有明显女性情感的诗歌,使女性诗歌从"男权"中解放出来,从"自我"的视角重新认识了这个世界,开创了女性诗歌新的发展领域。

女人和她的白夜无处不在——谈翟永明的《女人》组诗

一、中国女性诗歌发展背景介绍

多年来,中国文学在世界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和演变,中国文学也经历了一次次的变革。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国文学也从古典转向了现代,其中诗歌的转变尤为明显,在当代诗歌中,产生了"女性诗歌"这个新的分支,极大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一)"女性诗歌"的概念界定

唐晓渡在1986年评价了翟永明的《女人》组诗,最早提出了"女性诗歌"的概念,在此之前,舒婷虽然也有写过有关女性的诗歌,但是也仅仅被归类到"朦胧诗"的范畴中。因此说,女性诗歌的概念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翟永明的《女人》组诗的出现之后。

纵观翟永明的诗歌创作风格以及众多学者的理解,笔者认为,女性诗歌应该是站在女性的角度所创作的,同男性世界和权利勇敢反抗的,倡导女性合理权利的诗歌创作形式。

当前对女性诗歌的研究主要围绕三个方面:第一,通过典型的意象反应女性诗歌中的女性意识,比如翟永明的《女人》组诗中以鱼来反应女性,鱼本是代表繁衍的物种,而鲤鱼跃龙门则是代表男权,从鱼到龙是一个实质性的变化,代表了这个社会对男女地位以及看法的不同;第二,通过以时间或者不同诗人为对象,分析女性诗歌中的女性意识,林徽因以智慧型的思想来创作女性独有的感情,舒婷以平等的思想表达男女平等的意愿,翟永明则上升到女权思想,彻底划清男女之间的界限;第三,通过对不同年代女性所创作的诗歌进行分析,深刻了解女性意识的变化情况,舒婷的诗歌中,以"橡树"作为女性的形象,认为女性是和男性同样处于平等地位的"树",而翟永明则不同,翟永明认为女性是冷静的观察者、是黑夜,并对女性的橡树形象予以怀疑,表现出女性意识的进步。因此说,目前对女性诗歌的研究主要围绕"女性意识"的不同之处或者变化着手研究,随着时代的进步,女性诗歌也不断进步,这同中国五千多年来的男权主义有了一定的分歧,导致在对女性诗歌的研究方面始终没有大的进步。


(二)从冰心到翟永明——现当代女性诗歌的发展

男女之别不仅仅存在于女性和男性生理上的差异,千百年来,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依然存在差距,女性也一直被视为男性的附庸而存在,受到男权社会的压制,由此造成女性长久以来丧失了话语权,只能在男性的世界中委曲求全,也进一步加剧了男性对女性的控制欲和占有欲。多年来的文学领域,男性也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女性的写作始终是男性文学的模仿或者附庸,女性的思想在男性为主的文学领域是不被受到关注的,甚至受到强烈的抵制。

在过去的文学作品中,男性的气度被大肆宣扬,但是女性的风采却被压制的较为严重,女性只能以男性的审美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导致女诗人即便有写作的能力,也无法充分表达出女性应有的心声,导致女诗人也成为了男性话语的传承者,这和翟永明《母亲》所要表达的情感是一致的。多年来,女性诗人的创作是此起彼伏的,比如萧红、张爱玲、王安忆等,都有女性思想的表达,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关注,但是多年来男权思想的根深蒂固,导致整个社会都站在男性的角度去理解女性作家的作品,反而让她们成为男性思想的传播者。因此说,女性作家创作的实质不应该站在男性的视角和情感方面出发,而应该立足于女性的角度和立场进行观念和意识的创作。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女性作家开始认识到文学创作的实质不能局限于男性思想的禁锢中,并由此表现出新的发展形态,以女性的立场和视角表明自己的观点,而女性诗歌的创作是最早以女性视角和立场展开文学创作的范畴,"女性诗歌"的概念由此出现。冰心、林徽因、舒婷,翟永明是现当代女性诗歌发展的代表性人物,他们的诗歌都是在女性的视角进行的创作,充满了女性元素,能够让读者体会到其中女性细腻的感情和情感体验,感受到女性对生活的追求和热爱。

1.冰心女性诗歌

冰心原名谢婉莹,出生于1900年,属于现代女诗人。《繁星》和《春水》是冰心的代表作,具有强烈的主体精神,从诗歌中可以感受到冰心的精神追求和向往,冰心的诗歌善于立足于女性审美的视角,结合独特的意象进行创作,成为上世纪20年代诗歌王国中的"鲜艳的花"。冰心擅长于以自然的手法书写她所理解的母爱、姐妹情,并通过彼此的交流获得对自我的认知和升华。比如在《春水》中以"母亲呵!/这零碎的篇儿,/……已隐藏在你的心怀里"通过对母亲的爱的赞颂,表达出我与母亲之间紧密的联系,我和母亲的快乐、忧愁息息相关,从而完成了母亲和冰心之间作为女性个体之间的情感联结。

女人和她的白夜无处不在——谈翟永明的《女人》组诗

2.林徽因女性诗歌

林徽因,出生于1904年,不仅是现代女诗人和作家,还是名女建筑师。林徽因的诗歌充满了智慧和女性独有的美,她的诗歌大多来源于内心对自我的认知和交流,并对自己的人生有明确的价值定位。林徽因的代表作包含《灵感》、《忆》、《深笑》、《小楼》等,以女性的独特视角体验出对人生的哲学思想,进而实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追求。林徽因的诗歌中充满智慧、哲学和对人生的热爱,因而她的诗歌具有很深的哲学意味,代表着智慧型的女诗人。

女人和她的白夜无处不在——谈翟永明的《女人》组诗

3.舒婷女性诗歌

舒婷原名龚佩瑜,出生于1952年,属于当代朦胧诗歌的代表人物,是我国著名的现代女诗人。舒婷的诗歌属于典型的"朦胧诗",这和舒婷的诗歌集中发表在八十年代初期的朦胧诗兴起时期有很大的关系。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舒婷发表了其成名作《致橡树》,以温婉忧伤抒情的方式开启了朦胧诗创作的先河,以浪漫、理想和爱国的情谊一改以往朦胧诗创作中的晦涩和凌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由于发表年代的特殊性,舒婷的《致橡树》中的女性诗歌的特质并没有被发觉,甚至一些学者固执地认为舒婷的诗歌脱离了现实生活和人民群众,并加以鄙夷。当前随着文学研究的理性化发展,舒婷诗歌中的意象表现手法以及新潮思想被更多的关注到,舒婷的《致橡树》、《神女峰》和《惠安女子》充分展示出在那个年代独特的女性意识,特别是《致橡树》中所倡导的男女平等的思想,更是掀起了男权维护者的抗议,对以往文献研究的经典也有了一定颠覆性的意义。可以说,舒婷诗歌中所传达出来的女性意识,为女性诗歌的发展带来特殊的意义。

女人和她的白夜无处不在——谈翟永明的《女人》组诗

4.翟永明女性诗歌

翟永明原籍河南,1955年出生于四川,有多部著名作品,代表作有《女人》、《静安庄》、《白夜》等,2011年被"意大利Ceppo Pistoia国际文学奖"评为"当今国际最伟大的诗人之一"。翟永明的诗歌主要发表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在舒婷"朦胧诗"发展之后,顺势点亮了女性诗歌的光芒。翟永明的诗歌创作有典型的"白夜"风格,有非同寻常的创作理念和思路,所表达的感情非常激烈,让人明显感受到诗中所表达的女性主义情感。翟永明诗歌中所使用的意象非常独特,读者需要在充分了解诗歌中意象的前提下,才能深入了解翟永明诗歌所表达的强烈感情,翟永明的诗歌大多数都是以"自白"的语言表述形式,以全新的视角阐述她认为的独到的女性主义。

二、翟永明《女人》组诗的内容分析

大型组诗《女人》创作于1984年,诗中充满了独特诡异的语言,诗人以女性的立场表达了对男权社会的看法,对当时乃至以后的文坛都产生了很大的震撼。《女人》组诗在1986年《诗刊》社的"青春诗会"发表,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女人》组诗共包含20首抒情诗歌,《独白》是《女人》组诗的开篇,以一个诡异的"穿黑裙的女人"进行了开篇,以《结束》作为整篇组诗的结束,最终翟永明以"我"的口吻质问"完成之后又怎样?"发人深思。

(一)主题探究

翟永明创作《女人》组诗是在改革开放初期,文坛的话语权依然在男性的手中。在那个没有互联网的年代,杂志属于使用范围最广泛的传播媒介,读者对杂志有较大的需求量。由此,杂志也成为翟永明等诗人进行交流的主要平台。女人组诗发表在《翟永明的诗》(2012年4月出版)一书中,对于翟永明来说,写作的冲动更多来源于生活,通过女性诗歌的的创作,翟永明可以表达出自己对文坛男性掌握话语权的抵制情绪,所以翟永明的诗歌中无不透露出和性别有关的内容,也映衬出这一时期女性诗歌的诉求在于女性意识的觉醒。

翟永明在八十年代的诗歌创作倾向于以组诗的形式展现,《女人》组诗一经出现就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其中所表达的女性意识非常独到,认为女性是"情感、信念和思想的承担者",女性的感情是"最真实的、最直接的",女性是生命的来源及归宿,因而作为女性,要勇敢地同男权秩序相抗衡,最终寻找到"自我"。

《女人》组诗开始于《预感》,结束于《结束》,在这个期间,"女人"有过臆想、有过渴望、认识了母亲、满怀憧憬、却又摆脱不了噩梦的侵袭,伴随着季节的更替和变换,终于在那个秋天完成了旋转和生命的交替,最终结束了整个生命,得到了升华。所以说,《女人》组诗讲述了关于"女人"的自我升华的过程,从最初受到压制、遭到不公平待遇,到发出反抗的声音,乃至最终精神的升华,是一个完整的精神历程,最终,"女人"在一系列反抗之后,选择了包容命运,从而进入到"非理性的完美世界"中。《女人》组诗中反映的更多的是女性的抗争精神以及对自我支配的需求,以强烈的主观感受以及真实的想法,完成了该作品的创作。

(二)题材分析

在历史的长河中,男性所规范的秩序时刻束缚着女性的发展,这个世界是男性的,女人的地位岌岌可危,无论是爱情、婚姻、生育乃至生命都受到男权统治的威胁,而女性的形体美、温婉善良反而成为取悦男性的方式。随着女性意识的觉醒,翟永明围绕对爱情的思考、对男权地位的颠覆以及对女性未来命运的探索展开探讨。

1.对爱情的思考

女性诗歌的写作离不开对爱情的思考和阐述,在传统观念中,女性的人生价值都是通过爱情反映出来的,而众多的文学作品却围绕女性是男性附庸这种不平等的两性关系进行描写,特别是有关深闺怨妇的题材。虽然舒婷的诗歌中以"木棉"的形象代表女性,你是"橡树"我是"木棉",我们都是平等的"树",但是依然摆脱不了依附的关系,缺少独立的理念。而翟永明的《女人》组诗则围绕女性的爱情观展开多角度的思考,翟永明认为,要打破以往不平等的两性关系,就需要改变传统的"第二性",这需要建立在认清两性实质的基础上,《预感》是《女人》组诗的第一首诗,也决定了整个组诗的发展方向,"我突然想起这个季节鱼都会死去/而每条路正在穿越飞鸟的痕迹"(《预感》),在认识到这个不平等的两性世界之后,"我"认为自己"犹如盲者"(《预感》)的无奈,直至"忘记开花的时辰"(《预感》)之后,诗人开始觉醒,开始决定"离开这个死洞"(《预感》)。

女人和她的白夜无处不在——谈翟永明的《女人》组诗

在不平等的两性关系中,翟永明质问"橡树是什么?"(《臆想》),由此产生了对舒婷橡树意象的质疑,同时提出"我将怎样瞭望一朵蔷薇?"(《臆想》),男权被否定,直至"整个宇宙充满我的眼睛"(《臆想》),这个世界开始重新被"我"认识,同时"换另一个角度"(《臆想》),"在骨色的不孕之地,最后的/一只手还在冷静地等待"(《臆想》),由此推动了"我"的女性意识的觉醒,开始认识到自己在爱情中的卑微和懦弱。在这里,舒婷笔下那个可以让人依靠的"橡树"形象轰然倒塌,爱不应该是女人的全部,爱也不全是美好的、令人陶醉的,爱也是冷酷的、无奈的、令人伤感的、带来伤害的。

面对"我变得沉默"并"成为它的赝品"(《瞬间》),"我"更加心灰意冷,失去了爱情存在的意义,过度自卑的心态,使我"在黄昏时软弱"(《荒屋》),直到"我"认识到"我是我自己"(《荒屋》),才真正引发了女人对爱情和两性地位的深切思考,并开始认识自己。"我""穿着肉体凡胎,在阳光下,我是如此炫目,是你难以置信"(《独白》),女性的美透露出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作为女人,始终"渴望一个冬天,一个巨大的黑夜"(《独白》),来逃离被男性主宰的白天,伸出手"想握住你的手,但在你的面前我的姿态就是一种惨败"(《独白》),女人在卑微的爱情面前伸出自己的手,却换不来同样的感情,以至于什么都握不住,既然如此,何必在意外界的秩序,"我有我的方式"(《独白》),"大海作为我的血液就能把我、高举到落日脚下,有谁记得我?但我所记得的,绝不仅仅是一生"(《独白》),随着黑夜的到来,在海水的支撑下,赋予了女性最有利的支持,一个新的世界出现了。在这里,女人认识到,爱情不是女人生活的全部,虽然爱情能够拉近同男性的距离,却也是让女人"憎恨"男性的直接因素。

《女人》组诗以对爱情的思考,展现出一个主动追去爱情、被爱情所伤害,并最终认识到男女平等的女性形象,因此,在爱情中,女性意识的觉醒需要建立在两性平等的基础之上。

2.对男权地位的颠覆

五千多年来,中国的女性一直受制于男权的限制,唯有抵抗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而《女人》为代表的女性诗歌则恰恰是这种抵抗的力量。翟永明认为女人属于"黑夜"、"夜晚",是和白天相抗衡的力量,"那些巨大的鸟从空中向我俯视/带着人类的眼神/在一种秘而不宣的野蛮空气中/冬天起伏着残酷的雄性意识"(《预感》),翟永明将"巨大的鸟"、"空中"、"俯视"、"人类的眼神"、"野蛮空气"、"雄性意识"等意象来表现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残害,导致女性失去了自我,只能进行顽强的抗争,"婴儿般直率,我的指纹/已没有更多的悲哀可提供/脚步正在变老的声音/梦显得若有所知"(《预感》),此时的"我"已经开始有了反抗的思想,不再认同男性社会的规则,此外,还有"憋在喉咙,我已离开这个死洞"(《预感》),"在骨色的不孕之地,最后的/一只手还在冷静地等待"(《臆想》),"但在某一天,我的尺度/将与天上的阴影重合,使你惊讶不已"(《憧憬》),"但我所记得的,绝不仅仅是一生"(《独白》),"女人"在经历各种折磨和痛苦后,终于实现了自我意识的觉醒,一个新的世界最终呈现在女人面前,这个世界颠覆了传统的男权,实现了纯粹的平等和公平,女人不再受制于男人的压迫,因而"我是我自己"(《荒屋》)。

3.对女性未来命运的探索

在社会不断进步的过程中,社会经济得到不断的转型发展,女性作为一个群体,也开始更加关注自身的权益,随着西方先进思想的涌入,大量文学作品得以广泛传播,西方女权主义影响了很多的国人。多年来,作为弱势群体的女人只能依靠黑夜的力量编制自己的梦,缺少自我、缺少生命的内涵,翟永明依托黑夜展示了女性群体当下的困境,并由此提出未来命运探索的方向。

女人和她的白夜无处不在——谈翟永明的《女人》组诗

《女人》组诗围绕女性独有的预感、臆想、瞬间等感受,将女性的感觉通过意象的方式具体化,全诗以"夜"贯穿,不仅代表了同白昼的对抗,也加深了白天和黑夜的对比,暗示着女性意识的觉醒。"血从地下涌来使我升高/现在我睁开崭新的眼睛"(《结束》),此时,女人已经拥有了崭新的觉悟和思想,"无数次成功的梦在我四周/贮满新的梦"(《结束》),"一点灵犀使我倾心注视黑夜的方向/整个冬天我都在小声地问,并莫测地/微笑"(《结束》),可以感受到诗中对现实情况的关注,女性以自身细致的观察,描绘了一个崭新的开始,但是对女人而言,这依然是一条漫长而艰难的道路。

四、结论

(一)《女人》组诗的内容与形式所反映的价值

《女人》组诗使用了日常性质的描述语言,以"自白"的语言风格结合意象进行了感官描述和感觉描写,并对女性的隐私和感受进行了大胆的表现,将女性在受到男权主义压迫后所拥有的反叛精神细致入微地描述出来,体现了一种后现代的批判精神,也包含着对传统封建理念的颠覆,结合诗人的个体经验完成了组诗的创作。诗人的诗歌立足点应该是全人类的,不应该单纯站立在女性的视角,片面地摒弃男性群体,只有把自己放在世界的范围内,女性才能真正找到"自我"。因此说,女性意识需要立足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实现"双性同体",从而写出充满生命力的作品,才能真正实现"女性意识"。所以说,《女人》组诗中的内容和形式所反应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女性意识的觉醒方面,更多的体现为对女性意识实现的大背景的思考下,是否需要将女性放到整个人类中进行考虑,而不是简单地摒弃男性整个群体。在写作的过程中,诗人通过黑夜、血和死亡来昭示自己的性别主体的地位,充分体现出女性本身所具备的力量,从对比中找到自信的源泉,进而更好地应对这个世界。

(二)《女人》组诗的内容与形式所体现的深层次的问题

女性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对未知世界进行探索,而诗歌则依赖于女性本身所具有的力量加以描述,改善几千年以来妇女受到压迫的地位,为女性提供更好的生存空间和条件,并充分肯定女性的意识独立和觉醒。几千年来,我国的男权文化一直对女性的身体和精神带来较大的压力,导致女性本身所具备的潜意识无法开发,特质无法挖掘,整体生活在压抑的氛围中。有压迫就必定有反抗,翟永明以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说出对男权文化的疑惑和质疑,以叙述性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对女性意识的看法,充分为女性发声,宣扬女性同样需要自由和民主,女性需要有自己的权利,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平等。《女人》组诗是典型的从大写的"我"向个体的"我"的转变,以"自白"的语言形式实现了历史和现实的链接,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女性世界,但是在写作的过程中,缺少对话交流的可能性,整体过于严苛,没有商量的机会,很容易让人将组诗和西方的"女权主义"联系起来并产生误解。

(三)《女人》组诗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启示

女人和她的白夜无处不在——谈翟永明的《女人》组诗

一直以来,社会对于女性都有明显的歧视,网上有一个观点:如今奴役着女性的是一个商品世界和男性的眼光。人们追求女性光鲜亮丽的外表,将女性放在一个玩偶的地位上。在演艺圈,丑的、胖的姑娘即便再有演技也很难有守得云开见月明的一天,在单位,不好看的姑娘往往是被忽略的一个,这个社会似乎只有容貌和身材才是女性成功的标签,与地位、与能力无关。这是一种悲哀,也由此导致女性不断挣脱世界和男人带给自己的束缚。当今社会"不婚不育"逐渐成为很多女性所追求的生活方式,因为婚育带给女性的成本是巨大的,女性婚后要面临生育甚至生二胎、多胎的困惑,生育后孩子带来的束缚导致女性无法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甚至会因为怀孕面临单位的变相解雇。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国家要求女性作为辅导学龄儿童的主力,却忽视了女性同样有自己的追求,而不应该"安分守己"、"生儿育女",几千年来,女性努力挣脱社会带给自己的桎梏,但是却在高度发达的今天,依然无法摆脱传统思想和生育理念对女性的约束。社会总认为身强力壮的男性是拯救地球的"蝙蝠侠",殊不知女性已经悄无声息支起了"半边天",此次疫情的医护人员中女性是主力,她们战斗在第一线,成为中国在这场疫情中胜利的砝码,但是即便如此,武汉一线的女性医护人员由于卫生用品缺乏向社会发出了"卫生巾"的求助后,却被落后的思想认为是"不合理的"。男女平等的思想喊了很多年,但是"男女不平等"的思想却始终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女性为了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只能用自己的方式同这个社会抗争。《女人》组诗同样反映了女性追求新思想、新生活的希望,也是未来社会进步的方向,只有从心底里让女性解放,尊重女性的生理需求,才能真正实现"男女平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