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沙群岛被侵犯,他用科学家的方式来捍卫

他的独创学说自诞生起就遭人质疑,

但他不为所动,坚持研究50年,

用半个世纪的钻研展现决心。

74岁高龄,他仍深入喜马拉雅山脉考察。

他就是植物学家——张宏达。

西沙群岛被侵犯,他用科学家的方式来捍卫

张宏达


用科学家的办法捍卫我国领土完整


1947年4月,中国政府为纪念接收西沙、南沙群岛,派员乘"中基号"登陆舰到西沙群岛调查。当时正在编纂《西沙群岛志》的广东省政府也组织专家参与了这次科学考察,张宏达就是考察队伍的一员。


耗时两个月,张宏达在西沙群岛采集了60多种高等植物标本和几十份海藻标本,并在中山大学植物学研究所创办的学术刊物Sunyatsenia(《中山专刊》)第7卷1-2期)上发表了The Vegetation of Paracel Islands(《西沙群岛的植被》)一文。


这是我国首次对西沙群岛植被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文中不但介绍了西沙群岛的植物区系,而且从植物的生态特性、群落及生长动态方面进行了研究。


西沙群岛被侵犯,他用科学家的方式来捍卫

1962年的张宏达


1974年,由于南越在西沙群岛挑衅,中越之间爆发"西沙之战"。这是一场维护祖国领土和领海完整的正义之战,激起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


在这种情况下,张宏达决定"用科学家的方式爱国"。他将1948年发表于Sunyatsenia的《西沙群岛的植被》一文再做充实,当年9月,用中文发表于《植物学报》第16卷第3期。


他在文章开篇介绍了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写道:"在浩瀚的南海中,散布着许多由珊瑚礁构成的岛屿、礁滩,按其分布情况,大体上分为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统称为南海诸岛。这些岛群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字句中充溢着爱国之情。


文中分析了西沙群岛植被的形成原因:"西沙群岛的珊瑚岛地质年代较短,因此岛上的植物科类比较简单贫乏。据初步调查不超过50种,同时缺乏原产的特有种类。岛上的植物都是附近大陆及海岛的成分,主要是通过渔民的活动、海鸟的传播、海流及风力的流动带进来的。其中通过人类的活动特别是渔民的活动传播进来的最多,占现有植物区系成分的60%至70%。这是我国劳动人民尤其是海南岛及广东沿海渔民,2000多年来在海岛上从事渔业生产的同时引种进来的。"


他用考察证据、研究数据做铁证,证明了西沙群岛属于我国,捍卫了我国的领土完整。


"我是乡下人,对生物比较熟悉、感兴趣"


1914年,张宏达出生于广东省揭西县。1935年,张宏达考入国立中山大学生物学系。


张宏达选择生物学,是因为"我是乡下人,对生物比较熟悉、感兴趣"。


童年在山野中嬉戏的快乐时光,让他喜欢野外与大自然。高二时著名鸟类学家任国荣开设的《进化论》课程引发了他对生物学的兴趣。


自此,在抗日战争的硝烟中,张宏达开始慢慢走向植物学,并终生为之奋斗。


西沙群岛被侵犯,他用科学家的方式来捍卫

1936年中山大学生物学会全体会员合影(二排左七为张宏达)


被反对质疑50年 他依旧在"较真"


有一样东西,让张宏达坚持了一生。那就是他提出的"华夏植物区系理论"。


1958年,张宏达完成的《广东植物区系的特点》一文,是他研究华夏植物区系的开端。


他在"华夏植物区系理论"中,创造性地指出被子植物起源于侏罗纪甚至三叠纪的华夏古陆,否定了被子植物起源于白垩纪,起源中心在热带的传统学说。


西沙群岛被侵犯,他用科学家的方式来捍卫

20世纪50年代张宏达与同事在华南植物研究所旧址(后排右一为张宏达)


1972年,有个别老师不满张宏达为同学们讲授华夏植物区系的起源问题,认为"在当时正在反对综合大学理论脱离实际的风头下,竟然敢讲授华夏植物区系起源的理论,岂非有意对抗",但这并没有打消张宏达的热情和坚持。


在华夏植物区系学说完稿公开发表前,张宏达曾在不同场合作过报告,均未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1975年5月,张宏达参加在北京举行的《中国植物志》编委会扩大会议期间,将华夏植物区系学说的文稿分发给与会代表,曾引起小小的轰动。与会代表只接受被子植物出现于白垩纪的传统观点,张宏达的报告引起与会代表的反对。


1978年在昆明召开的中国植物学会45周年年会上,张宏达宣读了《华夏植物区系的特点》,引起较广泛的反响和争议,大部分与会专家持不同的看法。


1979年,《植物分类学报》曾同意接受《华夏植物区系的起源与发展》论文,但根据审稿人的意见,认为被子植物起源于侏罗纪的提法不适合,只有改为白垩纪之后,才同意刊出,当编辑部把文稿退回来要求改为白垩纪时,张宏达没有接受编辑部的意见,而是改在《中山大学学报》刊出。


1980年,《华夏植物区系的起源与发展》一文正式发表在《中山大学学报》上,这标志着华夏植物区系学说正式问世。

西沙群岛被侵犯,他用科学家的方式来捍卫

为完善华夏植物区系学研究,张宏达以74岁高龄深入喜马拉雅山脉考察

从1950年代到21世纪初,他对华夏植物区系学说的研究持续了50年,历经了无数专家的质疑和反对,张宏达仍坚持对华夏植物区系学说进行深入研究,他对传统权威学说的质疑,使整个学术界为之震动。


他曾经为自己五十年来的科研历程,写过一首诗:

《工作五十年自嘲》

半世纷纭历坎坷,披荆斩棘苦中乐。

循规蹈矩非吾愿,疑古讽今责难多。

真理哪怕经颠扑,忤逆何妨斗谬讹。

十年一剑功犹薄,磨砺以须莫蹉跎。


踏遍山水,他为中国植物编写"户口册"


张宏达最卓越的学术成就是在植物分类学领域,而其中《中国植物志》的编研是最有代表性的成果。《中国植物志》就像一部中国植物的"户口册",编写它是所有中国植物学家的夙愿。

西沙群岛被侵犯,他用科学家的方式来捍卫

1981年,《中国植物志》编委会合影(前排左三为张宏达)

1959年10月,《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正式成立,张宏达从1961年开始参加这项工作。他主持了4个分册,包括《海桐花科,金缕梅科,杜仲科,悬铃木科》《使君子科,桃金娘科,野牡丹科》《杜英科,椴树科》《山茶亚科》。


他与无数科学家一起走进山水森林,写出了迄今为止世界上已出版的篇幅最大和记载植物种类最多的植物志。


西沙群岛被侵犯,他用科学家的方式来捍卫

张宏达在野外


2009年,"《中国植物志》的编研"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张宏达是10位获奖代表之一,也是其中唯一一位来自高等院校的获奖者。


花草植株是他的毕生挚爱,为此他还曾写过一首诗:


《无题》

踏遍青山志不挠,岂为升斗枉折腰。

文章千古论兴替,独我情怀寄树草。


2016年1月20日,张宏达在广州逝世,享年102岁。


张宏达

(1914.10-2016.1)

植物学家


参考文献:

1.《植物学家张宏达:独我情怀寄树草》,中国科学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