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臥底

1592年4月,豐臣秀吉悍然發動戰爭,日本十七萬水陸大軍進犯朝鮮,僅二十餘天就攻佔了漢城、平壤,朝鮮防線全面崩潰。日軍“旦暮且渡鴨綠江”,朝鮮國王火速派遣使臣,嚮明朝請求援兵。明廷應朝鮮之請,命遼東都司派三千兵渡江入朝。十二月,明朝以宋應昌為朝鮮經略,李如松為東征提督,率兵三萬五千人,正式出兵援朝。明軍入朝之後,即與朝鮮軍民聯合作戰,很快就收復了被日軍佔領半年之久的朝鮮都城平壤。明、朝聯軍乘勝進攻,到萬曆二十一年(1593)四月,陸續收復了朝鮮漢江以南的廣大地區,日軍退守釜山。至二十二年(1594),中日軍隊在釜山一線成相持狀態。萬曆二十四年(1596)十二月,議和失敗,戰事再起。日軍60萬,水陸並進,由南向北全面推進。明朝再次出兵朝鮮,與朝鮮軍隊聯兵對日軍發動全面攻擊,至萬曆二十六年(1598)十一月,日軍在海上遭明朝聯軍重創後,最終被趕出朝鮮。

大明第一臥底

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中,各種人物輪番登場,他們或是能征善戰,或是貪生怕死,或是運籌帷幄,或是殘暴不堪,都在青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但除此之外,還有些不為人知的小人物,他們雖籍籍無名,但誰也無法磨滅他們的功勞。比如下面這位,一個明朝人,潛藏日營數載,曾多次為明軍提供情報,還火燒敵營,幫助明軍取勝,堪稱“大明第一臥底”。

1. 收集情報

豐臣秀吉的侵略野心及擴軍備戰的消息,很早便通過多種途徑源源不斷地傳到明朝。許儀後,江西人,隆慶年間(1567—1572)被倭寇擄至日本,因其醫術精湛而受到薩摩藩主重用。1590年底,當他從薩摩藩主處得知了豐臣秀吉的侵略計劃後,便開始收集有關情報。他雖是近侍醫生,但所能瞭解到的也只有政治動態,對於軍事方面的部署兩眼一抹黑。正當他著急不已之時,郭國安出現了。郭國安,也是福建人,當時是薩摩藩的一個下級軍官。他利用自己在軍中的影響力,暗中幫助許儀後收集情報。

大明第一臥底

兩人將所收集到的情況匯成書信,內容如下:“關白吞併列國……欲渡海侵唐……令薩摩整兵兩萬,大將初二人,到高麗會取唐……關白親率兵五十萬……大將一百五十員,戰馬五萬匹……長刀五十萬,鳥銃三十萬……來年(1592年)壬辰起身……三月初一日開船”。情報中不僅列出了豐臣秀吉率兵入侵明朝的具體計劃,而且還涉及到豐臣秀吉招誘琉球和朝鮮兩國協助入侵明朝的內幕。“琉球遣僧入貢(日本),(豐臣秀吉)賜金四百兩,囑之曰:吾欲遠征大唐,以汝琉球為導。……(萬曆十九年)五月,高麗國貢,驅入京,亦以囑琉球之言囑之,賜金四百兩。”

許儀後將此書信交付在日經商的江西臨川人朱均旺,託他轉告於浙江地方政府。由於豐臣秀吉對外嚴密封鎖消息,防查甚嚴,朱均旺幾經波折,於萬曆十九年(1591年)二月,終將此書信送達了福建。

大明第一臥底

2. 火燒日營

萬曆二十六年(1598)八月,明將董一元率軍進攻泗川城。要攻打泗川城,首先必須渡過晉州城前的晉江。可是晉江前有日軍的望津寨,明軍要渡江非常困難。就這樣,明軍和日軍隔著晉江形成對峙狀態。正當形勢僵持不下之時,一個朝鮮女人的出現打破了僵局。

這天遊擊茅國器巡邏之時,一個朝鮮女人從日營中跑了出來,把一張紙條交給他。紙條上寫道:“此婦將度異域,吾憐而贖之,天兵弗害也。末曰:知吾姓者,令公之後,埋兒之父;問吾民者,有或之口,無才之按。”大意就是說這個女人要被賣到日本,我很是不忍心,就出錢把她贖出來,希望明軍不要傷害她。末尾那段隱語則是表明身份。這段隱語並不難猜,茅國器標下的贊畫諸葛鏽立即猜出了“郭國安”這一姓名。令公之後,令公即平定安史之亂的功臣汾陽王郭子儀;埋兒之父,出自“二十四孝”中的“郭巨埋兒”;有或之口,口中一個或,就是“國”;無才之按,“按”字去掉提手旁就是“安”。

大明第一臥底

身臨現場的明軍參謀史世用則立馬猜到了事情的原委:“郭國安,華人也,往與共在日本,誓自效於本朝,今在茲,可以間矣。”早在萬曆二十一年(1593),史世用就受命前往日本收集情報。因為此前許儀後曾經給明朝送信,所以史世用到了日本便找上了他。而後,經由許儀後引薦,史世用又聯繫上了郭國安。數年之後,被派往朝鮮戰場的郭國安升任日軍望津營的主將,並尋找機會報效祖國明朝。得知這一消息,明軍遂派遣間諜潛入日軍軍營,與郭國安取得了聯絡,並最終定計於明軍進攻之際放火燒糧以為內應。

九月二十日黎明,茅國器整所部兵將南渡晉江,日軍也出寨臨江堵截。忽然望津寨中火起,一時烈焰騰空,滿天皆紅。日軍大驚,慌忙回顧奔救,陣勢大亂。明兵趁機成功搶渡,追殺斬獲,立陷望津。這把火,只燒得日軍輸心喪膽,兩座大寨、樓房及兩千餘間房屋全部燒燬。日軍餘部失魂落魄,不得不退守泗川城。為了實現報效祖國的宏願,郭國安不惜自焚軍糧,導致日軍全線潰退,其大義凜然之氣,令人肅然起敬。

大明第一臥底

3. 暗施反間

不久之後,即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八月十八日,豐臣秀吉於伏見城因病去世。早在1595年,養子豐臣秀次就因有謀反之嫌而被豐臣秀吉勒令自殺,所以現在只能由德川家康等“五大老”並“五奉行”輔佐秀吉幼子秀賴執掌國事。德川家康等人見朝鮮之事已不可為,急欲退兵。此時明軍亦加強攻勢,意欲殲滅日軍。雖然撤兵命令已經發出,但由於路途遙遠,送達朝鮮還需時日,日軍雖想撤兵卻又不敢妄動。董一元便命茅國科(茅國器的弟弟)和史世用去和島津義弘談判,得“郭國安從旁贊之”,島津義弘許諾撤兵。

對於此事,諸葛元聲的《兩朝平壤錄》是這樣寫的:“未幾,人傳秀吉已死……倭將皆有歸心,但無所稟命,未敢先發。……中路使督陣茅國科持撫臺檄,賚金帛,見義弘,動以大義,喻以利害。郭國安從旁贊之。義弘許諾。”

大明第一臥底

島津義弘雖已收到豐臣秀吉去世的消息,但還沒收到高層退兵的命令,想退而不敢退。正當島津義弘躊躇之時,茅國科和史世用奉董一元之命前來同日軍談判。島津義弘不懂中文,就把郭國安叫來翻譯。茅國科帶來了一封董一元的親筆信,島津義弘便讓郭國安翻譯。信中內容不得而知,《兩朝平壤錄》只是寫了“動以大義,喻以利害”。依我看,“動以大義”純屬屁話,日本人要曉得何為“大義”,那還會有這場戰爭嗎?關鍵就落在這個“喻以利害”上。可以猜想一下,無非就是點破了島津義弘進退不得的困境,再嚇唬一番,說什麼明朝大軍壓境,再不走可能就永遠走不了了之類。至於為何一個明軍將領會知道他的處境,或許可以問一下他的翻譯(可能郭國安在翻譯的時候還添油加醋了一番也未可知)。聽完信,再加上郭國安在一邊看似不偏不倚實則煽風點火的勸說,島津義弘最終決定撤兵。“曼子(即島津義弘)即招行長、忠長、玄蘇、調信等,說稱天兵新來甚多,若不乘此喻撤去,後日欲歸無名。眾倭將皆聽撤去。此雖史世用宣喻之功,實郭國安之力也。”

大明第一臥底

這便是史書上關於郭國安的全部記載。他的家世、為何流落日本、如何在日軍中擔任一寨主將、結局如何,這些我們都不得而知。相較於戰爭中那些大放異彩的名將,郭國安只不過是個無名之輩。朝中的袞袞諸公甚至都不知道有這麼一個人,但歷史不會忘記他,我們也不應該忘記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