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的武松與武大郎身高相差懸殊,他們真的是親兄弟嗎?

老哥聊生活


先說一句題外話,歷史上的武松是不存在的,可能是施耐庵老先生根據某個原型充填塑造出來的小說人物形象,而武大郎是真實存在的,他是明朝清河縣人,名叫武植,出身貧寒喜歡讀書,後來在清河縣當過縣令。

但在水滸傳中,我認為他們就是親兄弟,從書中可以看出武大郎對武松十分的關愛,而武松也非常敬重哥哥,這點從武松拒絕潘金蓮誘惑就可以看出,至於哥倆身高相貌外在體態差別那麼大,可能是施耐庵老先生根據小說需要而設計出來的,要不然潘金蓮如何出軌?武大郎如何被害?另外以身高相貌來判斷是不是親兄弟,這點並不科學,也沒有令人信服的道理。就是在現在的現實生活中,親兄弟也有長相身高相差很多的,而且這種現象在我們身邊隨時都有,並不少見。

所以在水滸傳中,武大郎和武二郎就是親兄弟,若不是親兄弟,哪有他們之間的那麼情深意重,這點不用懷疑。

以上是我的個人想法,井底孔見,希望大家喜歡!關注我必關注你,我們共同交流。




.雨拂衣


據《水滸傳》記載:武松是清河縣人氏,他有一個哥哥叫武大郎。從小父母雙亡,由兄長武大郎撫養長大。這武松兄弟雖是一母所生,但武松身長八尺,儀表堂堂,渾身上下有百斤力氣。武大郎卻身長不到五尺,面目猙獰,短矮可笑,諢名“三寸丁枯樹皮”。

由此可知,在小說中提到武松和武大郎是親兄弟,而我們要對身高懸殊進行對比的話,就需要對《水滸傳》的成書進行了解。

《水滸傳》,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為主要故事背景、類型上屬於英雄傳奇的章回體長篇小說。作者或編者一般被認為是施耐庵,現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羅貫中兩人中的一人,或兩人皆有。

全書通過描寫梁山好漢反抗欺壓、水泊梁山壯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後為宋朝征戰,最終消亡的宏大故事,藝術地反映了中國歷史上宋江起義從發生、發展直至失敗的全過程,深刻揭示了起義的社會根源,滿腔熱情地歌頌了起義英雄的反抗鬥爭和他們的社會理想,也具體揭示了起義失敗的內在歷史原因。

南宋時,梁山英雄故事流傳甚廣。當時的畫家、文學家龔開的《宋江36人贊並序》稱:宋江等36人的故事已遍及大街小巷;畫家也執筆為他們圖形繪影。《水滸傳》最早的藍本是宋人的《宣和遺事》,它著力描寫了楊志賣刀、晁蓋等結夥劫生辰綱和宋江殺閻婆惜等事,對林沖、李逵、武松、魯智深等主要人物也都作了描寫。宋元之際,還有不少取材於水滸故事的話本。在元雜劇中,梁山英雄已由36人發展到108人。

施耐庵把有關水滸的故事和人物整理加工,在創作《水滸傳》過程中,忠實地接受了人民的觀點,這是《水滸傳》之所以取得偉大成就的思想基礎。

《水滸傳》的成書,取材於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的故事。據《東都事略侯蒙傳》:“江以三十六人橫行河朔,京東官軍數萬無敢抗者。”

又據《宋史徽宗本紀》:“淮南盜宋江等犯淮陽軍,遣將討捕,又犯京東、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張叔夜招降之。”《宋史.張叔夜傳》:“宋江起河朔,轉略十郡,官軍莫敢嬰其鋒。聲言將至,叔夜使間者覘所向,賊徑趨海瀕,劫鉅舟十餘,載擄獲。

於是募死士得千人,設伏近城,而出輕兵距海誘之戰,先匿壯卒海旁,伺兵合,舉火焚其舟,賊聞之皆無鬥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賊,江乃降。”此外,李埴的《十朝綱要》,宋代陳均的《九朝編年備要》和徐夢莘的《三朝北盟會編》,也都有類似的記載。還有的記載說宋江投降後曾參加過徵方臘之役。從這些記載裡,可以知道這支起義軍,人數不多(但也決不止36人),但戰鬥力很強,在群眾中甚有影響,曾經給宋王朝造成一定的威脅。宋江等起義的年代大約在宣和元年(1119)至宣和三年(1121),前後三年多。

宋代說書技藝興盛,民間流傳的宋江等36人故事,很快就被說書人採來作為創作話本的素材,南宋羅燁《醉翁談錄》記有小說篇目《青面獸》、《花和尚》和《武行者》,這當是說的楊志、魯智深、武松的故事,此外,《石頭孫立》一篇可能也是水滸故事。

這是有關《水滸傳》話本的最早記載。南宋末有龔開的《宋江三十六人贊並序》,序裡說:“宋江事見於街談巷語。”並說在龔開之前有畫院待詔李嵩,曾畫過宋江等人像。但龔開的贊並未說故事內容。現在看到的最早寫水滸故事的作品,是《大宋宣和遺事》(見《宣和遺事》),它或出於元人,或為宋人舊本而元時又有增益。有的研究者認為它是說書藝人的底本。

它所記水滸故事梗概,從楊志賣刀殺人起,經智取生辰綱、宋江殺閻婆惜、九天玄女授天書,直到投降朝廷鎮壓方臘起義止,順序和後世的《水滸傳》基本一致。這時的水滸故事已由許多分散獨立的單篇,發展為系統連貫的整體。元代雜劇盛行,有大量的水滸戲出現,元雜劇和《大宋宣和遺事》所記水滸的人物姓名大致相同,但聚義地點不同,雜劇說的是梁山泊,《遺事》說的是太行山;雜劇中已有“一百八個頭領”之語,《遺事》只提到了36將的綽號姓名;《遺事》中寫李逵位列第14,燕青位列第28,雜劇中李逵是第13頭領,燕青是第15頭領。

凡此種種,可見在《水滸傳》成書以前,水滸故事在流傳中內容細節上頗有異同。這或者同在不同地區流傳也有關係。施耐庵正是把這些在不同地區流傳的故事,彙集起來,經過選擇、加工、再創作,才寫成這部優秀的古典名著《水滸傳》。《水滸傳》的故事最初起源於北宋宣和年間,從南宋開始就成為了民間口頭文學的主要題材。流傳下來的根據說書人編成的話本中就有“青面獸”“花和尚”“武行者”等。

《水滸傳》的成書是建立在前代說書和元雜劇的基礎上,武松的故事在施耐庵創作《水滸傳》之前已有。而武大郎在宋代無名氏的《大宋宣和遺事》以及元朝龔開《宋江三十六人贊》都有武松身影出現的地方並沒有出現。因此,武大郎是《水滸傳》中虛構人物、並無人物原型。武大郎的存在主要是文學上的意義,凸顯武松的高大威武及武藝高強,也為武松後期的聚義奠定基礎,是戲曲華、臉譜化的人物,無法從基因學上進行評價。


文史八卦


武松與武大郎是不是親兄弟要完全以《水滸傳》原著為依據,《水滸傳》原著第二十三回“王婆貪賄說風情 鄆哥不忿鬧茶肆”明確指出倆人是親兄弟:

看官聽說:原來武大與武松是一母所生兩個。武松身長八尺,一貌堂堂;渾身上下有千百斤力氣——不恁地,如何打得那個猛虎?這武大郎身不滿五尺,面目醜陋,頭腦可笑

作者施耐庵已經給出了非常清晰的答案,讀者似乎沒有再去質疑的必要。那些因為兄弟倆身高懸殊為由頭質疑倆人同胞兄弟事實的人要麼沒有讀過《水滸傳》,要麼對現實中的生活觀察也不夠細膩。在現實生活中親哥倆外形反差巨大的情況不勝枚舉,這個不足為奇。

如果非要問為啥親兄弟身材反差這麼大呢?這個問題我覺得已經超出了文學的範疇和職責,更應當去諮詢醫學工作者!


鄭非夢妙文


應該是親兄弟的,首先我們要明白影響身高的因素,一是靠遺傳,二是靠後天營養補充。中國有句俗話夫矮矮一個,娘矮矮一窩。可以看出個子高是顯性基因,可能武松和武大的母親較高,爹矮。武松是哥哥帶大的好東西都讓武松吃了,武大捱餓自然長不高。


張三故事匯


原著裡面是堂兄弟。


儘管來找茬


同海不同山。


用戶1207822653888


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雖然武大郎和武松各方面相差很大。但也不能否認他二人不是親兄弟。可能兩個人成長過程不一樣。遺傳父母的基因不一樣。導致二人相差懸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