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噲留給白水的故事

樊噲留給白水的故事

範忠山

北洛河白水段,河右岸的腰家河與田家河兩村之間,有一條不大的山溝,名叫樊家川。除了附近村莊的人,很少有人知道這個不起眼的小山溝。

探秘白水樊家川

樊家川發端於雷牙鎮上耀顯村南,溝北是上耀顯與下耀顯村,溝南是許家、岳家、岳家東門村。它自西而東,大約二三公里後歸入洛河峽谷,其走向與南面的鳳凰溝大致平行。

樊家川中段有一股泉水汩汩流淌,川道也逐漸開闊起來。站在半山腰放眼望去,兩岸山樑蜿蜒,溝內樹木旺盛。接近洛河川,有一處斷崖。據塬上岳家東門村居住最近的馬姓村民講,昔日樊家川水勢較大,在斷崖處形成了瀑布,以前夏季,他們常在瀑布下給自家的羊群洗澡。

大集體那些年,樊家川是岳家村全村人的菜園子,每年有專人住在溝裡種菜看管。前幾年,有外地投資商來這裡開山闢路、挖塘、栽樹,準備搞養殖,結果半途而廢。現在,沿著這條山路,可以順利下到溝底,這也是目前塬上通往溝底最為便捷的一條道路。

這麼一個小山溝,為什麼會叫“樊家川”?它又有什麼隱秘的故事呢?

追憶樊家川的來歷

當地有這樣的民謠:“樊家川樊家川,樊噲爺後人住裡邊。”原來,在腰家河村對面的洛河東岸,有一座獨立的小山名叫“樊噲山”,突兀的山頂矗立著樊噲廟,山下天然形成的“懷抱穴”裡,坐落著高大的樊噲墓。向北不遠處,另有一座高聳的山峰名叫“樊噲點將臺”,山下還有“樊噲飲馬泉”。

在當地民間,樊噲與關公一樣,修有廟宇,立有神位。凡是男性稱作“爺”,女性稱作“娘娘”或者“姑姑”。樊噲墓朝向西南,依山面水,地勢端莊安穩,佔據了上佳位置。

樊噲既然埋葬於此,他的後人一為避難,二為守墓祭祀,也就要在此居住下來。然而,洛河東岸樊噲山下的澄城縣雷家河村和西岸的白水縣腰家河村,川道開闊,地勢平坦,早已有人居住。樊噲的後人無法就近安營紮寨,只好另擇家園。於是,他們就在洛河西岸腰家河村稍微偏南的地方,發現了一條有泉水、有平地的山溝。拜過山神、祭過土地神,樊噲的後人就在這裡安頓下來。他們一邊耕田種地,一邊守望著河對岸的先祖。久而久之,他們就把居住的這條山溝稱為“樊家川”,一個新的村落就此誕生。

春去冬來,時光飛逝。樊噲後人經過若干年的繁衍生息,這個小山溝已經不能滿足他們的生存。於是,就順洛河南下,尋找新的家園。他們走過了一灣又一灣,看到了一片又一片肥沃的河川耕地,但是那些地方早已是他人安居樂業的美好家園。他們沒有停下尋找的腳步。終於有一天,他們在洛河東岸,發現了一片沒有人煙、長滿荒草的溝壑臺塬,於是,這兒就成了他們安身的新家園。

這一塊地方,儘管位置不在河川,可是村名依然叫作“樊家川”。因為,這三個字浸透著他們背井離鄉開闢新家園、相扶相攜一路走來的辛酸和溫暖,而且讓他們更多了一份眷戀,一份思念。雖然搬遷異地,但“樊家川”三個字,使他們飄泊的心靈有了寄託,脆弱的精神有了支柱。

如今,在澄城縣龍首壩東岸臺塬上,依然居住著眾多的樊氏後代。“樊家川”這個村名歷經2200多年一直延續至今,而澄城樊家川與白水樊家川,一脈相承,薪火綿延。

沉思樊大將軍的悲哀

樊噲作為西漢開國元勳、大將軍、左丞相,是楚漢戰爭中僅次於項羽的第二猛將,為什麼死後要埋葬於遠離京都長安的荒郊野外呢?

這還要從西漢初年說起。樊噲跟隨劉邦一道起兵反秦,南征北戰,屢建戰功,深得劉邦和夫人呂雉信任,並娶呂后的妹妹呂嬃為妻,成為呂后妹夫。西漢建立,天下一統,但樊噲與韓信一樣,由於功高蓋主引起其他大臣和漢高祖劉邦猜疑,竟招來高祖密令將他斬殺的災禍。不料,由於劉邦突然駕崩,呂后將樊噲釋放,並加以重用,樊噲則是無奈地被利用。如此,呂后既是救他之人,也成為連累他之人。因為呂氏姐妹善於干政,韓信就是被呂后趁劉邦不在朝廷而策劃殺害的。劉邦死後,年僅17歲的漢惠帝即位,而實由呂后專權。

漢惠帝六年,樊噲去世,兒子樊伉代其侯位,樊伉母親呂嬃也被封為臨光侯。呂后專權八年,呂嬃也極力參與,十分專橫,大臣們無不畏懼。樊伉代侯九年後,呂后去世,於是朝中大臣誅殺呂氏宗族和呂嬃親屬,樊伉亦被誅殺。清楚了這段歷史,我們就不難理解樊噲身後的一系列事情。

對於樊噲墓的真實性,筆者以為是肯定的。其一,有理由說,樊噲生前就把墓地選在這裡。因為樊噲在劉邦臨終前已經“死”過一次,而救他命的便是呂后,理由是呂氏勢力很大程度上也是想依靠他的影響力。樊噲怎能不清楚,一旦呂氏勢力終結後他本人的後果呢?所以,很有可能是他為了避免身後遭殃,提前就把墓地選在了遠離京城長安的地方。樊噲一生南征北戰,他可能早已發現洛河峽谷這個風水寶地,所以就提前把墓地選在這裡。其二,從民俗角度講,這裡不可能是一般的祭祀或者紀念地。事實上,外地多處均有樊噲廟或者墓,但樊噲墓到底在哪裡,並無定論。洛河川內樊噲山獨立於河谷,氣勢偉岸高大,山頂突兀,建有樊噲廟;樊噲墓靠山面河,盡得風水。再則,如果說是後人為了紀念或者祭祀,那麼,墓地選在遠離人口聚居的地方,讓誰來祭奠呢?同時,別人有誰會為他修築那麼高大的墳墓呢?答案只能是,由本人生前選好、甚至修好,因為當時樊噲尚有權勢。其三,這裡不同於一般的紀念地。這裡不僅有樊噲廟和墓,還有千餘年延續的樊氏後裔,有他們居住的獨特地名。在白水及周邊,習慣上把規模較大的山溝或者河道稱為川,如銅川、洛川等,幾乎沒有把小小的山溝或者小河道叫做“川”的,而白水境內這條小山溝卻被叫做“川”,顯然不符合當地語言習慣。

由此看來,白水“樊家川”,應該屬於樊噲後人守墓祭祀的居住地。能否作為科學的結論,還有待專家學者論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