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裕王本來就是既定的接班人,為什麼還要多次冒險參與倒嚴鬥爭?

文火烹小鮮


這個問題要從裕王和嘉靖皇帝兩個角度來回答。

從裕王的角度,他之所以參與倒嚴嵩,一是為了江山社稷、天下蒼生;二是為了提前佈局,順利繼位。

嚴嵩擔任內閣首輔二十餘年,把持吏部,他提拔的門生故吏遍佈天下。這些人,貪墨無度,像蛀蟲一樣啃齧著大明江山,導致大明國庫空虛,天怨人怒。上到清流,下到黎民,無不對嚴嵩黨羽恨之入骨。

作為嘉靖的繼承人,裕王當然不希望接手一個破敗的爛攤子。因此他希望拿掉嚴嵩,修復山河。

以上算是公心。

從私心來說,嚴嵩樹大根深,在朝廷中的關係盤根錯節。朝廷派人去江南收鹽稅,別人只能收150萬兩,可嚴嵩的人卻能收300多萬兩(實際上是收了500多萬兩,那200萬兩被嚴嵩一派貪墨了)。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那都是嚴嵩的人。他們從中掣肘,你就收不到銀子;他們願意配合,你就能受到銀子。

基於此,裕王要想順利繼位,並且在繼位後有所作為,必須事先佈局,拿掉嚴嵩的人,楔入自己的人。為了這個目標,必須要對付嚴嵩。

從嘉靖皇帝的角度,他默認裕王倒嚴,一是為了控制嚴嵩,二是為了牽制裕王。

嘉靖皇帝的帝王心術很深,深到有點恐怖。他用嚴嵩,是因為嚴嵩順手,還能替他辦事。但他對於嚴嵩一派的貪墨是心知肚明的。他說過,他拿八,嚴嵩他們拿二,他可以接受;嚴嵩拿三,他拿七,他也忍了。

但是,嚴嵩父子太過分的話,嘉靖必須有實力幹掉他們。這就需要給嚴嵩立一個強大的對立面。

這個對立面,就是裕王和閣臣徐階、高拱、張居正他們。嘉靖明知道裕王的師傅徐階等人和嚴嵩對抗,為何偏要讓他們進入內閣?這份用心非常明顯。

然而,對於自己的親兒子裕王,嘉靖也並非完全放心。舉個簡單例子,嘉靖的貼身大太監呂芳,只因為和裕王走得太近,就引起嘉靖的猜忌;而後來的太監陳洪,也曾因為親近裕王而受到嘉靖訓斥。

嘉靖的心思很清楚,只要他活著,所有人頭頂上只能有他這一片天。

讓裕王他們和嚴嵩鬥,嘉靖坐在中間,就可以保證大明朝只有他這一片天。


趣談國史


其實不是嚴嵩跟裕王鬥,而是裕王要跟嚴嵩鬥,且不得不鬥!

在《大明王朝1566》中,嚴黨的最終滅亡,其導火索就是嚴嵩指出了張三丰血經有假,嘉靖帝大呼“欺天了”。

這個“欺”字意義深廣,既可以理解成裕王的欺騙、欺瞞,也可以理解成嚴嵩的欺負、欺壓。這個“天”字同樣意義深廣,既可以理解成上天,也可以理解成嘉靖帝。

總而言之一句話,嚴嵩這次玩過了,不上賀表,還直接攻擊裕王是欺君。這個勢頭壓到了裕王頭上,更是不把上天放在眼裡,嘉靖帝又豈能容他?

但是有一個問題值得大家思考,嚴嵩又不是傻子,為什麼明明知道裕王是下一任皇上,還要跟他作對呢

一、

在《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帝是不近女色的,甚至見不到一個宮女和皇后。

這樣就會給人們造成一個錯覺,那就是劇中嘉靖帝為什麼只有一個兒子,是不是他不好那事呢?

其實不然,第85期我們就講過,嘉靖帝還是相當好S的,甚至他的三任皇后,一個比一個死得慘。後來因為他過於變態,最終導致了宮女暴動,差點沒勒死他,從此之後,他就搬離了皇宮,一心修道了。

也就是說,嘉靖帝並不是僅僅有裕王這麼一個兒子,他也曾立過太子朱載壡,只不過後來在嘉靖二十八年去世了。

而跟裕王同歲的還有一個王,叫景王,此時他不在京城,而這個景王,才是嚴嵩曾經靠攏的對象。而這些內容,在劇中並沒有體現,所以,嚴嵩跟裕王不對付,也就顯得有點滑稽了。

但嚴嵩不能向裕王靠攏,究其原因還在於嘉靖帝的帝王之術,皇權之下,哪有你靠邊站的選項?

在劇中,嘉靖帝駕崩之前,他曾經跟裕王講過這麼一句話:

“朕御極四十五年,從來是一個人獨治,你太弱,沒這個本事!”

隨後,裕王反問嘉靖帝,大明朝,到底誰才是真正的賢臣?

嘉靖帝一句話點了題:

“沒有真正的賢臣,賢與不賢有時候也由不得他們,看清楚了,賢時便用,不賢便黜!”

二、

嘉靖帝的這句話,就很好地概括了嚴嵩的一生:

首先我們要明白,嚴嵩所在的角色是什麼,真的像表明上看到的那樣是內閣首輔嗎?

當然不是這麼簡單,其實劇情走到這裡,大家想必也清楚了,大明朝真正的問題在哪?就在於大明朝日益枯竭的財政,滿足不了嘉靖帝日益增長的慾望。

而他的這種慾望是以侵吞國家財產為手段,已到達自己修仙的目的。

有了這個前提,我們就很好理解,劇中的三派,也就是以裕王為首的清流、以嚴嵩為首的嚴黨、以嘉靖帝為首的宮裡,三者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

這個問題是誰發現的呢?

其實很多人都清楚,只是沒有人指出來而已,而這個弊端最終還是由海瑞講出來的:

“自陛下登基初年,亦有之而未甚也,今賦役增常,萬方則效……天下因即陛下……曰:嘉靖嘉靖,言家皆淨而無財用也,天下之人不值陛下久矣。”

甚至海瑞更是直指問題根源,那就是嘉靖帝家國不分,以國庫為私庫,用全民的財力來供自己揮霍,這才是根源所在!

懂了這一點,也就明白嚴嵩為什麼被軟禁在家,他會衝嚴世蕃大喊,不僅是皇上離不開你爹:

“大明朝也離不開你爹!”

三、

也就是說,嘉靖帝要想實現把國庫的錢,掏進自家的腰包,其實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因為這是兩套系統在運轉,一套是宮裡的系統,包括司禮監啊、巾帽局啊、針織局啊等等。這一類屬於嘉靖帝的皇家產業,裡面工作的人員也以“奴婢”自稱,這類人只效忠於皇上,不過問政事。

另一套系統,是國家運行系統,是以內閣為首,以及所管轄的六部,以及各級地方衙門。其實他們的職責是在嘉靖帝的帶領之下,實現對國家的控制,按照海瑞的說法,這叫“君臣共治”。這類人,並不僅僅效忠於皇上,更是要跟皇上抗爭,以便更好的管理和服務天下人。

這裡面就有矛盾了,一方面要服務天下蒼生,比如嚴嵩倒臺之後,徐階做的財政預算,就包括安撫災民,發放俸祿,抗擊韃子等等。可是嘉靖帝也想從中拿錢,從百姓手中拿錢出來,怎麼辦?

這就顯得嚴嵩的重要性了,為什麼他在雨中跟嚴世蕃大吼:

“在這個世上,只有皇上能呼風喚雨,也只有你爹能遮風擋雨。”

是啊,他為什麼能遮風擋雨?

說白了,他就是替嘉靖帝背鍋的,只有他才能做這個惡人。

而裕王,是要接班的,他當然不能當惡人,而且為了統治的正當性,他更是要站在人民的一邊。所以,他跟嚴嵩,有著難以調和的矛盾,只要嚴嵩替嘉靖帝背一天的鍋,他們就一天也站不到一塊去。

四、

嚴嵩之所以做首輔二十年而不倒,就在於他在滿足嘉靖帝慾望的同時,也能鎮得住下面。

不要覺得什麼楊繼盛啊,沈煉啊,周雲逸啊,戌午三子,越中四諫,這些人的死貌似記到了嚴嵩頭上。實際上,何嘗不是他們在跟嘉靖帝爭辯,而嘉靖帝又巧妙地把矛盾移到了嚴嵩頭上。

這就是他所謂的賢臣,等到嚴嵩再也扛不住了,再也背不了鍋了,那就是不賢,需要罷黜了。

而嚴嵩從“賢”往“不賢”的演變,正是嘉靖帝把權力和矛盾往下一代培養的過程:

嚴嵩當權這麼多年,相安無事,為什麼到了他快老了,徐階啊,張居正啊,高拱啊,都蹦出來了?

這就是嘉靖帝給裕王準備的一套班子,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嚴嵩註定只能跟著嘉靖帝這條船走到黑。嘉靖帝允許馮保去裕王府,狠心趕走呂芳,提用陳洪,就是為後來的馮保幹掉陳洪,給裕王鋪路。

後來徐階頂替嚴嵩當首輔,顯然沒有嚴嵩手段高明,也是跟嘉靖帝討價還價,使得大明朝的銀子在國庫和私庫之間流淌。而張居正和高拱,毅然決然,把炮口又對準了徐階,而徐階下臺後,下一任首輔,同樣經歷他們的遭遇。

說了這麼多,只是表明一個問題,嚴嵩選擇了當內閣首輔,在享受榮華富貴的同時,自然就註定了不能跟裕王同心。不是他不想,而是不能,跟裕王走得近,等不到裕王即位,他就先被嘉靖帝幹掉了。

記住一點,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派別,在嘉靖帝下面當官受委屈的,自然只能把希望寄託到下一任皇上身上。而受寵的,就像嚴嵩這一類人,自從一開始上了這條船,那就永遠掉不了頭了,他能做的無外乎再行駛地久一些。

就像嚴世蕃聽從嚴嵩的安排,做最後的努力,給胡宗憲寫信一樣:

“望吾弟體朝廷大局,暫休兵歇戰,以解國庫不繼之難。”

因為他知道,倭寇可以剿,但不能全剿啊,畢竟倭寇被剿滅之際,也是嚴黨要倒臺之時啊。

我叫楊角風,換種視角看大明王朝,你會發現不一樣的樂趣,原創文章,喜歡就關注吧!


楊角風發作


一提到嘉靖皇帝,就能想到嚴嵩。
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嘉靖皇帝既然重用奸臣嚴嵩,那麼理論上應該是個昏君,但實際上明史上對嘉靖評價並不算低,甚至一度嘉靖年間的改革中興了頹勢的大明王朝,只是後期重用嚴嵩以後,才逐漸的衰落。
說到裕王,就不能不提嘉靖皇帝的子嗣。
嘉靖一共有8子6女,其中裕王朱載垕第三子,而且也並非皇后生,乃是庶子,從理論上將,朱載垕完全沒有可能被立為太子,甚至是當皇帝,但事情偏偏就有湊巧。
嘉靖皇帝一生有四位皇后,除了朱載垕母親杜貴妃後來母憑子貴,其他幾個皇后都沒有生出子嗣,而且死得都很早,所以嘉靖所有的兒子都是庶子,為了大明王朝江山社稷,也只能從庶子中挑選。
嘉靖長子朱載基,生於嘉靖十二年,母親閻貴妃,是庶長子,但出生僅兩個月就去世,封諡號哀衝太子。
次子朱載壡,母王貴妃,嘉靖十八年被立為太子,而朱載垕同時被冊封為裕王,但在十年後朱載壡去世,享年14歲。
這樣來看,論過來論過去就只有第三子朱載垕能夠繼承為太子。
只不過朱載垕十分可憐,由於他二哥去世的比較早,所以嘉靖認為如果太早立太子的話,很有可能就會遭到天譴,所以遲遲沒有下旨立太子。
理論上來說,明代王爺在受封以後,都要到全國各地去就藩,嘉靖沒有下旨,所以裕王始終待在京城之中,並未離開。
但即便如此,太子也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但很顯然裕王朱載垕的威脅並未消除,因為嘉靖皇帝當時還有第四子景王朱載圳,同樣未就藩,而且當時朱載圳僅比朱載垕小一個月,雖然並無證據表明,嘉靖想要立朱載圳,但一天不就藩王,裕王就始終安定不下來。
更為關鍵的就是,裕王的生母杜貴妃,並不受嘉靖皇帝寵愛,這無疑使得裕王更加雪上加霜。
雖然皇明祖訓中明確規定,立嫡立長,但很顯然裕王自己覺得,自己並非不可替代。
當時朝廷上分為兩派,其中一派是以徐階為首的,擁護裕王,而以嚴嵩為首的,擁護景王。
嚴嵩之所以選擇景王,也是無可奈何,因為當時他的死對頭都是擁護裕王的,如徐階、高拱、李春芳等等,一旦嘉靖皇帝嗑藥後撒手人寰,裕王上位,將來反攻倒算之下,自己難有好果子吃,所以始終以針對裕王為主。
裕王也很無辜,他並不想參與朝廷爭鬥,只是被下面的人捲入裡面來,況且他在皇帝心目中並不是很重要,地位不穩,因此更加需要爭鬥才能出頭。

漫步史書


這是嘉靖安排好的故事情節,誰不鬥誰死

嘉靖皇帝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奇葩皇帝,一心躲在西苑煉丹修道,寵信道士。搞的國庫空虛,賣官糜爵,二十多年不上朝,完全符合昏君的形象。


看上去絲毫不理朝政,但是他把朝堂上袞袞諸公一個個收拾的服服帖帖,滿朝文武皆為棋子。嚴嵩和裕王的鬥爭早就被定下格局,誰要是不鬥,誰就出局。

裕王朱載垕是嘉靖的第三子,但嘉靖其他兒子全部早世,雖然嘉靖表面上對朱載垕關係十分冷淡,沒有案例冊封其太子。不過嘉靖對於自己的“布種大業”非常痴迷,明眼人都知道皇帝位置肯定是會傳給裕王。以嚴嵩父子這對揣摩聖意的高手難道會不知道?但正是他們知道嘉靖的心意,所以只能跟裕王黨拼到底,寄希望於渺茫的立其人為皇帝。


相比較嘉靖,裕王的聲譽要好太多,關心民間疾苦,針砭時弊,朝堂上清流和對嚴黨不滿的人士全部倒在其麾下,可以說是朝堂上“正義人士”的最後希望。所以如果嚴黨和裕王黨要是合流,嘉靖的皇帝位置還能做的穩嗎?他還能安心的在西苑煉丹,各種胡作非為嗎?

所以嚴嵩很清楚,他倒向裕王之日,就是他的死期。而裕王除非想要要做李世民或阿爾薩斯,否則也絕不可能和嚴黨合流。更何況相比較前者,後者難度還更低。所以雙方的鬥爭早就被安排好,不鬥也得鬥,誰不鬥誰就出局。嘉靖要嚴黨打壓裕王黨勢力,又拉出裕王這個未“賢君”讓其他諸多臣以未來希望,同意他的胡作非為。



此外,嚴黨和裕王黨斗的太久,雙方血仇太深,周雲逸案、沈煉案、大殿案等,權力的遊戲從來不是請客吃飯過家家。裕王黨本身就是被嚴黨打壓欺負的政治失意者大集合,雙方積怨太深,更何況嘉靖把不得雙方斗的越狠,這樣自己煉起丹來越安心。


五嶽掩赤城


要說朱載垕能成為儲君,這其中有一定運氣的成分。朱載垕2歲之時就成為了裕王,等到朱載垕長大了, 其母親杜康妃卻失寵了,這樣看來,朱載垕離儲君、離皇位可是有十萬八千里之遠呢。可誰曾想,朱載垕時來運轉,他的大哥朱載基在出生沒多久就夭亡了、二哥朱載壡被冊封太子不久,也病逝了。此時,朱載垕已位列裕王多年,現在又成為了長子。 理所當然,朱載垕被定為了大明朝的接班人。

這個接班人其實並不好做,裕王的上面是乾綱獨斷的老爺子嘉靖,下面是群臣百官,夾在中間的感覺可想而知。而且,明朝的文官集團都有種執拗的性格,動不動就彈劾,死諫。朱載垕在兩股勢力之間,既無法置身事外,也無法與他們抗衡。更可怕的是,之後,大奸臣嚴嵩上臺 了。嚴嵩是“青詞宰相”,一肚子的文采用來替皇帝寫“青詞”,而且,嚴嵩也是嘉靖皇帝的錢袋子,嘉靖每次大興土木,嚴嵩都能一一滿足。嚴嵩這位首輔, 執權柄二十餘年,他的後面站著的一直都是嘉靖。 既然如此,裕王為什麼執意與徐階、高拱、張居正等清流連成一線,參與倒嚴呢?

其一、既然無法置身事外,裕王也就只能參與其中了,這是朝堂政局平衡的需要,也是嘉靖皇帝的意思。嘉靖雖然放任嚴嵩胡來,其意思很明確,就是利用嚴嵩對付清流。因為在嘉靖皇帝的眼中,無論是“長江”還是“黃河”,只要誰氾濫成災,他都要去治理。 起初,大明朝堂文官清流勢力強大,無法制衡,嘉靖便啟用了嚴嵩。嚴嵩不僅能替皇帝辦事,搞錢,而且他能對付那群冥頑不化的言官,清流。嚴黨與清流對峙,嘉靖居中掌控全局,這就是嘉靖的算盤。後來,嚴嵩借勢越坐越大,他殘害忠良,結黨營私,不少清流名士皆死於其手,如楊繼盛,沈煉等。嘉靖會怎麼辦呢,嘉靖定會扶持裕王,讓裕王與清流多走動走動,當裕王與清流連成一線時,嚴嵩也會忌憚三分。朝堂的局勢也就平衡了。

其二、裕王就藩多年, 深知民間疾苦,對嚴嵩等人禍國害民、損公肥己的行為早就看不下去了,他只會選擇與嚴嵩對立。歷史上的隆慶皇帝朱載垕雖然有點好色,但為政相當不錯。他勤儉愛民,寬仁為懷,發展經濟,穩定邊陲,是一位明主。而嚴嵩父子卻是驕奢淫逸,為了搞錢,可謂無所不用其極。這樣的人,本來就與裕王的性格衝突,裕王勢必要與他們鬥一鬥。

最後,儘管嚴嵩的後面站著嘉靖,但嚴嵩也只是嘉靖皇帝為政的棋子罷了。這一點,清流和裕王不是不知,但是這個棋子皇帝要用到什麼時候,裕王等人也不清楚。所以,裕王和清流們一次次向嚴黨發起進攻,最終,在眾多仁人志士的努力下,嚴嵩等人才被嘉靖處置。一次次的進攻,裕王肯定是有風險的,畢竟他是在和嚴嵩、和嘉靖對弈。嚴嵩不想倒臺,會努力掙扎,嘉靖何時棄用嚴嵩,會不會繼續重用嚴嵩,放棄自己,聖心難測,這些都是裕王需要考慮的。 在我看來,裕王敢冒險,這才是儲君之風,能與嘉靖對弈,才有王者之氣,才能成為真正的王者。 裕王倒嚴成功,撈取了足夠的政治資本,他的天下也就到來了。


風雪夢不逝


很多人表示該劇比較燒腦,許多細節看不透,卻又越品越有味道。其實要看懂該劇,個人認為得釐清幾條人物主線。

《大明王朝1566》又名“嘉靖與海瑞”,自然,該劇的主線是嘉靖皇帝與海瑞的矛盾與博弈,這是該劇的核心也是最大的明線。嘉靖皇帝二十年不上朝,專心修道,卻對朝局洞若觀火,掌控自如,就是典型的治國不在行,弄權卻是一等一的高手!嘉靖代表的是封建君主自私、霸道、偽善的一面。反觀海瑞呢?海瑞,又名海筆架、海鋼鋒,是劇中唯一一個不畏強權,敢於站出來為民請命的大清官,大錚官!海瑞代表的是公理與正義,典型的光明勢力。但是該劇之所以吸引人,我覺得不在於嘉靖與海瑞這條明線,而是另外幾條暗線的博弈。

這個暗線就是以裕王為代表的清流派和以嚴嵩為代表的所謂嚴黨。其實裕王也好,嚴嵩也好,都是嘉靖皇帝忠實的一份子,代表了嘉靖身上既要面子又要裡子的一面。具體說,裕王、徐階、高拱、張居正等清流派代表的是所謂執政主流,他們要維持政權的平穩持續,要保證表面上的公平正義。之所以叫表面上,因為他們骨子裡的出發點還是維持皇權,而不是老百姓的權利。比如,嚴黨在浙江毀堤淹田之後,清流不但沒有積極賑災反而想讓事態擴大,為了扳倒嚴黨,餓死老百姓也在所不惜。這些人與海瑞是有本質區別的,他們是大明朝的清流,而不是老百姓的清流。而嚴黨則代表的是嘉靖的私利。嘉靖皇帝要修道煉丹,要蓋道場館舍,這都是很花錢的項目。這些錢嘉靖一個人出不了,要從國庫裡掏,所以鬧下了巨大虧空。嘉靖皇帝折騰出來的爛攤子都需要嚴黨來收拾。所以嚴嵩說“皇上掀起的風雨,都是我在遮擋”。簡單說,嚴嵩就是嘉靖的背鍋俠,他不是大明朝的宰相,而是嘉靖一個人的宰相。如果說清流派和嚴黨之間還有一類人物的話,那就是呂方為代表的宮裡人,他們是嘉靖的眼、耳、口、鼻、手,依附於皇權,同時也是皇權的代理人。清流、嚴黨和宮裡人,這三條暗線相互交織,相互決力,就構成了《大明王朝1566》一書真正的看點。

釐清了三條暗線的本質,要回答題主的問題就不難了。嚴嵩問嚴世蕃裕王是誰的兒子?實質上是在提醒嚴世蕃要懂得及時收手,要知進退。把事情做絕了不符合嘉靖皇上的本意,他要的是左右制約,既要嚴黨給他搞裡子,又要清流為他維護面子。為了面子傷了裡子固然不對,但是為了裡子完全不顧面子也不符合嘉靖的意志。因為那畢竟關係著民意,關係著國本和大明朝的千秋萬代。所以,當有人打著織造局的牌子去災區買地時,嘉靖就龍顏震怒了。不僅震怒,還說了一句十分驚心動魄的話:“上天把九州萬方交給了朕,朕是天子,也就是萬民的君父。現在朕拿著錢去賤買子民的田地了。朕真要是這樣的天子,天厭之!真要是這樣的君父,萬民棄之!““朕將內閣都交給了你們,你們落下了這麼大的虧空!為了替你們補虧空,朕也同意了你們去改稻為桑。如果你們現在要把虧空的賬都算到朕的頭上,朕這個位子乾脆讓給你們來坐!”驚不驚悚?刺不刺激?皇帝老兒說要讓位給他們,嚴嵩父子立時嚇得面如死灰,腳跟發軟了。這當然是嘉靖的氣話,但其實質就是要讓嚴黨不要太過分了,如果打破面子和裡子的平衡,就必然會遭殃!

本屬於嚴黨一派的胡宗憲,之所以要直接給嘉靖上書,之所以要跟嚴世蕃對著幹,就是因為看到嚴世蕃在浙江的行為已經打破面子和裡子的平衡,預感到已經超出嘉靖皇帝的忍耐極限而採取的不得已的行為。胡宗憲為的不是跟嚴黨搞切割,更不是嚴世蕃認為的腳踏兩隻船。他的行為恰恰是保護嚴黨,試圖把嚴黨拉回正常的軌道。所以,嘉靖評價胡宗憲,“你這個人有兩點朕還是知道的,一是識大體顧大局,二是肯實心用事。”所謂識大體顧大局就是說他懂得做事的尺度,而非嚴世蕃那樣的不知進退。但是這個道理,嚴世蕃至死都沒有明白,所以後來又弄出了以織造局名義賤買民田的事,這不僅是打破面子和裡子的平衡,簡直是“往皇上臉上潑髒水”了。自這一刻起,嚴黨倒臺就已經註定,或早或晚罷了。




週週說古今


權力這個東西是非常複雜的。《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有句話說得非常的好,朝廷也就幾處宮殿,幾個衙門,飯還是要分鍋吃的。

什麼意思的呢?通俗的說就是朝廷的權力實際上也就是來自於幾個重要的機構。無論嚴嵩、還是徐階、都各有各的勢力範圍。

裕王是既定的接班人,這是事實。但是裕王哪怕真的繼承了大統,他的權力也要靠他自己一步步的爭取,扶持自己的勢力上臺,這樣才能真正做到一言九鼎。

很多人會說皇帝不是想殺誰就殺誰嗎?

這的確不假。可問題在於過去的官僚集團並不是一個人。比方說嚴嵩,他手底下是有著眾多的黨羽的。

貿然將嚴嵩殺掉,他這些黨羽還在,根本不可能徹底的解決他們。這些人不可能真正聽皇帝的,因為他們這些人並不是皇帝帶出來的。

明朝的大臣可和明朝的太監不一樣,太監的權力是完全依附於皇帝的,可是大臣的權力並不是。

這也是為什麼呂芳會費盡心機的去投靠裕王,因為他們這些太監完全依賴於皇帝。

大臣如果得罪了皇帝,大不了不做這個官了。辭了官,他們回到了家鄉,照樣是一方相當當的人物。

這也是為什麼嚴嵩嚴世蕃父子明知道裕王是既定的接班人,仍然要跟著嘉靖,和裕王這些人爭鬥的根本原因。

如果嚴嵩鬥倒裕王身邊的這些人,嚴嵩在朝廷的權力將無人能及。

哪怕後來裕王上臺了,他也奈何不了嚴嵩的。因為歷朝歷代都有權臣出現,以裕王的個人能力,單憑他一個人,是鬥不倒嚴嵩的。

後來的張居正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在張居正掌權期間,張居正得到李太后和馮保的支持,朝廷之中又多是自己的勢力,萬曆皇帝實際上是做不了主的。

所以裕王也是會參與倒嚴,這樣他才能夠有一批自己的人。

無論徐階、高拱、還是張居正,他們此刻都是裕王的人。沒有這些人的支持,裕王將來上了臺,他也不過是個孤家寡人。

裕王和嘉靖不一樣,裕王性格軟弱,能力不行。

他是需要大臣扶持才能夠坐穩皇位的。

不像嘉靖,一個人能夠把滿朝大臣玩弄於股掌之間。


對於這一點,嘉靖是心知肚明的。

所以裕王參與倒嚴,一方面也是嘉靖提前為他繼位佈局。

從嘉靖去世之前和裕王之間的對話就能夠看出來,嘉靖是提前部過局的。

雖然表面上嘉靖對裕王非常冷淡,但是嘉靖是真的考慮過將來誰輔佐裕王的。

所以徐階、高拱、張居正能在裕王身邊也是這個原因。

為什麼嚴世蕃多次想鬥倒這些人,而最後功敗垂成?

原因就是這些人是嘉靖要用的,沒人搬得倒。


歷史是什麼


嘉靖二十年不上朝,國家機器還能照常運轉,這就是他玩的高明的平衡術。他利用徐階與嚴嵩之間的明爭暗鬥,將大權牢牢的握在手中,真正做到了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裕王做為嘉靖的既定接班人,為什麼要多次冒險參與倒嚴的的鬥爭?我覺得主要有以下三點:,讓他不得不這樣做。


一:未來的天子職責。裕王成了嘉靖的唯一繼承人後,君臨天下是早晚之事。自古以來,沒有一個皇帝甘願平庸,甘願默默無聞,誰不想有一番大作為,青史留名!裕王也不例外。嚴嵩,嚴世蕃結黨營私,貪汙納垢,裕王比誰都看得清楚。他冒險倒嚴,不僅能為自己登基後有所作為掃除障礙,而且還能贏得以徐階為代表的士大夫擁戴。

二:做給他父親嘉靖看。嚴嵩,嚴世蕃父子是君子是小人,嘉靖心裡跟明鏡似的。他之所以不法辦嚴氏父子,其實就是用他倆來平衡朝中清流的勢力,以達到自己修道、管理國家兩不誤。如果,嚴氏父子倒臺,清流就會一家獨大,他豈能安心修道,長生不老!裕王正是看透了嘉靖的心思,才敢暗中與徐階一起倒嚴。因為嚴氏父子是奸臣,嘉靖心知肚明,搬到嚴氏父子,即使嘉靖心裡不樂意,也絕不會怪罪自己。

三:倒嚴能使裕王將來實現大權獨攬。嚴氏父子把持朝政二十年,勢力錯綜複雜,黨羽遍佈朝廷內外,如果現在不趁機把他們搬到,將來他們就會架空自己,成為無冕之王。熟讀史書的裕王,深知霍光、高洋這些權臣當年如何飛揚跋扈、目無天子!他絕不允許霍光、高洋的事重演。

事實證明,裕王登基後,是個不錯的皇帝。他任用高供、張居正等賢臣,一掃嘉靖朝的烏煙瘴氣,是大明又一次出現復興的跡象。


洛水清風


小小小百科全書觀點

裕王朱載坖是既定的接班人這本身就是一個謊言。裕王名義上雖然是既定接班人。但嘉靖皇帝沒發話之前,一切都是未知的事情。嘉靖皇帝本身就沒多少後代,再加上後來沉迷修道,服食丹藥導致自身身體素質就更差了。所以嘉靖皇帝的後代並不興旺。原本嘉靖皇帝也有八個兒子也算是夠用了。但之後八個皇子紛紛早夭。直到莊敬太子朱載壡死後,此時嘉靖皇帝就剩下三兒子裕王朱載坖和四兒子景王朱載圳了。本來按照慣例三兒子裕王朱載坖就該當太子了。但由於莊敬太子朱載壡死後,嘉靖皇帝認為自己命格太硬了。會克子。所以莊敬太子朱載壡死後嘉靖就不再冊立太子了。而是任憑裕王和景王相爭。



另一方面,當時嘉靖皇帝痴迷修道,所以十分寵幸道士。而一個名叫陶仲文的道士尤其受嘉靖帝信賴。所以嘉靖皇帝請陶仲文占卜一下如何避免子嗣無端的死去。陶仲文在一番裝腔作勢之後對嘉靖皇帝說道“二龍不相見”。陶仲文認為,嘉靖是真龍天子,太子是潛龍,只要真龍見到潛龍,潛龍就必死。一般人肯定是不會相信這種鬼話的。但是嘉靖有著血淋淋的事實證明。所以嘉靖十分相信陶仲文的說法。為了保住自己兒子的性命。至此以後嘉靖再也沒有管過自己的兒子。裕王和景王好多年都見不到嘉靖一面。


嘉靖皇帝是不管不顧了。但是裕王和景王還是的生活啊。但是由於嘉靖對於景王的喜愛明顯要高於裕王。所以“二龍不相見”之後。很多大臣都認為繼任者非景王莫屬。所以紛紛開始投效景王。這其中又以嚴嵩一黨為主。畢竟嚴嵩之所以能夠專權靠著的就是皇權。所以嚴嵩開始提前佈局親近景王。而有了嚴嵩的幫助,景王勢力更是如日中天。裕王被景王給壓的死死的。所以裕王深恨嚴嵩。

而朝中反對嚴嵩的臣子們,以徐階為首又結成一黨支持裕王和嚴嵩對著幹。所以說,表面上看似風平浪靜。但實際上因為立儲之爭。裕王和景王那可是斗的相當的狠。而作為雙方的主要支持者。裕王自然也敵視嚴嵩。而景王也敵視徐階。雙方都恨不得置對方於死地。直到嘉靖四十四年景王朱載圳病死。嘉靖皇帝在選無可選的情況才冊立了裕王為太子。也就在此時裕王的太子之位才算穩定下來。所以說裕王立儲之爭走的可是相當的艱難。他之所以冒險倒嚴,主要還是因為他和嚴嵩不是一路人。雙方不是你死就是我活。這才是根本原因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書


裕王為啥要鬥嚴嵩。

一 鬥給他爹嘉靖看的,老皇帝沒死,太子跟群臣之首一團和氣算啥回事,他老子要心胸寬大點還沒啥事。可嘉靖可是心眼多,手段毒的主啊。

二 鬥給臣子們看的,群臣之首。可是臣子的最高成就了。哪個重臣不想體會一把,這最高成就。可嚴嵩這貨位子,一坐十來年。不挪屁股,朝中能做哪位置的年齡都高壽了,排隊等著啊。嚴嵩十來年不下來。就壞規矩,背地得罪這些排隊高位遭記恨。這也是嚴嵩以後臭大街的主要推手。哪個摸爬滾打一輩的老臣被後沒一大群徒子徒孫的。單獨跟嚴嵩比算個鳥,但合起來就很強了。還被壓制著。裕王這時候鬥嚴嵩,正好廉價收這些人的心。加上被嚴嵩壓制總體看還是弱勢群體,不扎他老子嘉靖的眼。好買賣啊!

三 用那群人把嚴嵩的黑料抖到民間仕林中去,自己在去鬥奸相。多好的名聲啊,好名聲誰不想要啊。他是獨子,還只是鬥奸相。還常常處下風。而不是鬥倒奸相,這得到的是正直的美名,他老子也不會對他感到忌憚。

好亂談就到這……博君一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