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爾科夫:太陽將在2030年“休眠”,地球步入“小冰河期”?

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報道,科學家警告稱太陽將在2030年“休眠”,這將導致地球氣溫大幅度下降、使得地球步入“小冰河期”。

這一發現是在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於威爾士蘭迪德諾召開的國家天文會議上公佈的。瓦倫蒂娜•扎爾科夫教授及其研究團隊在會上介紹了他們研發的太陽活動週期新模型,該模型關注太陽兩個層面——一個靠近太陽表面,另一個深入太陽的對流區——的發電機效應,預測到太陽活動將在2030年左右減少60%,屆時地球將很有可能進入“小冰河期”。

扎爾科夫的研究發現,在太陽活動的第25週期(該週期的太陽活動在2022年達到峰值),被列為觀測對象的太陽兩個層面的電磁波開始相互抵消;進入第26週期(2030年至2040年)後,這兩個層面的電磁波變得完全不同步,導致太陽活動劇烈減少。

“在第26週期,這兩個層面的電磁波完全互為鏡像——在相對的太陽半球同時達到峰值。”扎爾科夫說,“它們的相互作用是極具破壞性的,近乎相互徹底抵消。我們預測這將引發與‘蒙德極小期’相同的效應。”

1645年至1715年是蒙德極小期,在此期間太陽活動非常衰微,持續時間長達不可思議的70年,此時也恰好是地球的小冰期,但兩者是否有關聯,仍然沒有定論。當時在寒冷的冬季,英國大部分河流都凍結了,當代油畫顯示人們甚至能夠穿著旱冰鞋橫穿泰晤士河。

其實早在20世紀70年代,中國著名的科學家竺可楨就在這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竺可楨注意到,清朝初年,一位歷史學家談遷,寫了一本叫《北遊錄》的書,書中的一段記載,可以還原小冰期時中國江南的寒冷程度。1653年(順治十年)陽曆7月底,談遷從家鄉杭州出發,由運河坐船前往北京;11月7日,他到達天津,到18日運河就封凍了。談遷在北京住了三年,1656年(順治十三年)陽曆3月,等到3月7日,運河開凍,他坐船南返。由談遷的記載可以推算出,順治年間,北運河每年封凍的時間長達110天,比上世紀50年代,華北最冷冬天時北運河封凍的時間還要長。

而當時明末時期,崇禎即位以後災情更嚴重。綜合南北方誌的記載,災變的前兆可追溯至嘉靖前期,萬曆十三年(1585年)開始變得明顯,但時起時伏,1600年前後開始驟然加劇,崇禎一朝才達到災變的高峰。

小冰期時代,不僅中國北方受到影響,就連江南,也因為氣溫的異常,出現了河面結冰的情形。談遷提到,1654(順治十一年)陽曆11月,吳江運河冰厚三尺多,而且從吳江一直凍到嘉興,要壯士鑿冰,每天才能前行3-4公里。陽曆11月南運河封凍,這在歷史上是少有的,可見順治年間,江南天氣的寒冷。另外,當時,也出現了長江結冰的記載。

明朝的小冰河時期會不會重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