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檔期的“溫差”是什麼意思?預示著產業怎樣的走向?

彼得蘇


比如進幾個月出現的電影《戰鬥天使》《綠皮書》等比有看點的電影陸續上線,然而票房確不是很如意,除去雙休日,評均每天的基本不到2千萬。這與過年賀歲大片相似比,相差太多。

每年的五一假期票房不理想也是有原因的,2013最強春節這想法被提出,這現象作為半品,就一直讓我電影市場沒什麼起色。

當然了,在假期檔想法崛起之前,大家們熟悉的也只是廣義上11月份到次年2月份的賀歲和暑假了。2010年開始,不同題材的電影院線開始鋪遍全國,並向下線城市和縣級市區落地滲透,假日消費也像著娛樂方向轉移,春節看電影也成了大家的一種習慣。以春節為例,2013年星爺的《西遊降魔篇》在假期獲得7.8億票房,也拉開了春節電影的序幕,往後的假日的票房也在不斷的爬升,特別是春節,2018年已經達到了百分之9.7,確定了每年檔期的霸主地位。

其他假期檔期都沒有形成穩定檔期所具有的票房集聚。清明前三月份,票房一直不是很理想,今年又是這種情況。也就是說,春節賀歲連年暴漲,沒有給電影帶來整體的改善。在現有的模式下,以往及近10年通過影片影院的放量增長直接帶動票房的增加模式,一出現疲勞。

電影是大家喜愛的娛樂模式,是大家精神文化生活的主食。未來中國的目標是要每年100部過億的,當然這都是好片子。對現有的院線就行新的改革,摸索出符合我國電影假期的機制,有助於釋放票房的持續增長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