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用哪些藥物需要多喝水?

PSM藥盾公益


吃藥,是我們人一生下來就不可避免的生活經歷,我想能看到這篇文章的所有人都有過吃藥的經歷。那麼,平時吃藥的時候應該和多少水,你都知道嗎?今天張大夫給大家講一講:吃哪些藥需要多喝水?當然,張大夫只講常見藥物,大眾少見的藥物咱們不提。

吃這些藥,要多喝水

1、增加泌尿繫結石風險的藥

有些藥物因為代謝的具體原因,相對容易在泌尿系統出現結石,比如說大家熟知的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等,多喝水可以有助於預防泌尿繫結石的發生,一般建議用200~250 毫升水送服,服藥後還要注意多喝水。

2、對食道黏膜有刺激的藥

有些藥物可能會刺激食道黏膜,可能會造成藥源性食管損傷,比如說阿侖膦酸鈉、四環素、土黴素、克拉黴素、替硝唑、氯化鉀、奎尼丁以及某些抗癌藥。對於這些藥物,建議使用一整杯水送服,同時吃藥後半小時避免平臥,以減少藥物對食管的損傷。

3、解熱鎮痛藥

生活中最常使用的藥物就是解熱鎮痛藥,比如說布洛芬、阿司匹林泡騰片、對乙酰氨基酚等等。這類藥物多多少少對胃黏膜有些刺激,同時服藥後患者多數會出汗,造成體液丟失。所以,在服藥的時候和服藥後,注意補充水分就顯得很重要。

4、某些止咳藥

大眾常常使用的止咳藥物當中,很多都是含有茶鹼和氨茶鹼的,這類物質容易引起口感等副作用,所以有的時候吃這類止咳藥還要注意多喝水。

5、某些利膽藥

對於某些利膽藥,比如說苯丙醇、羥甲香豆素、去氫膽酸、熊去氧膽酸等藥物,吃藥後可以引起膽汁的過度分泌和腹瀉,因此也應該注意多喝水。


張之瀛大夫


在一般人看來,吃藥時喝水就是為了更容易吞下藥物,殊不知,服用某些藥物時喝水不足會增加藥物的不良反應,甚至對身體造成傷害。大家要注意了,在服用下列藥物時,需要多喝水才能促進藥效,降低藥物的不良反應,避免藥物損傷身體。

雙磷酸鹽:阿倫膦酸鈉、帕屈膦酸鈉、氯屈膦酸鈉

雙膦酸鹽藥物是治療骨質疏鬆症最常用的藥物,對上消化道粘膜產生局部刺激,服用不當容易導致食管炎、食管潰瘍、食管糜爛,甚至食管狹窄或食管穿孔等不良反應。為儘快將藥物送至胃部,降低其對食道的刺激,應該注意必須在每天第一次進食或應用其它藥物治療之前的至少半小時,用一滿杯溫水(≥200ml)吞服藥物,避免咀嚼或吮吸,病人服藥後必須保持上身直立,30分鐘內不能躺臥。注意其它飲料(包括礦泉水)、食物和一些藥物有可能會降低本類藥物的吸收,服用本類藥物後半小時內不能食用其他藥物、食物或飲料。

抗痛風藥:苯溴馬隆、丙磺舒、別嘌醇

痛風是一種由於嘌呤生物合成代謝增加,尿酸產生過多或因尿酸排洩不良而致血中尿酸升高,尿酸鹽結晶沉積在關節滑膜、滑囊、軟骨及其他組織中引起的反覆發作性炎性疾病。服用抗痛風藥時,會有大量的尿酸鹽從尿液中排出,尿中的尿酸濃度過高容易導致泌尿繫結石,大量喝水可以增加尿量,有助於尿酸的排出。患者須保證每日飲水總量在2500毫升以上,這樣才能讓每日尿量不少於2000毫升。為了更好地促進尿酸排出體外,服用抗痛風藥時,尿液的pH值應保持在6.5以上,可多喝一些天然的礦泉水、蘇打水等弱鹼性水,必要時可服用碳酸氫鈉片鹼化尿液。

抗尿結石藥:排石湯、排石沖劑、消石素、消石靈

服用中成藥排石湯、排石沖劑或西藥消石素、消石靈後,應每日飲水2000~3000 ml,晝夜均勻。大量喝水可稀釋尿液,降低尿液中鹽類的濃度,減少尿鹽沉澱的機會,並沖洗尿道,有助於結石排出。

抗菌藥物

磺胺藥:磺胺嘧啶、磺胺甲噁唑、複方磺胺甲噁唑

磺胺藥主要由腎臟排洩,在尿液中的濃度高,可形成結晶性沉澱,易發生尿路刺激和阻塞現象,出現結晶尿、血尿、疼痛和尿閉。在服用磺胺嘧啶、磺胺甲惡唑和複方磺胺甲惡唑(複方新諾明)後宜大量飲水,以尿液沖走結晶,也可加服碳酸氫鈉(小蘇打)以鹼化尿液,減少結晶尿的形成。

氟喹諾酮類藥物:環丙沙星、氧氟沙星、諾氟沙星、羅氟沙星等

喹諾酮類藥物在尿液中溶解度降低可結晶析出,引起結晶尿、血尿,嚴重者可導致急性腎功能衰竭。故患者在服藥期間應多飲水,稀釋尿液,每日進水量應在1200 ml以上,避免與有尿鹼化作用的藥物(如碳酸氫鈉、碳酸鈣、制酸藥、枸櫞酸鹽)同時使用。

四環素:四環素、鹽酸米諾環素等

四環素類藥物不良反應有噁心、嘔吐、上腹不適、腹脹、腹瀉等胃腸道症狀,滯留於食道並崩解時,會引起食道潰瘍,多發生於服藥後立即臥床的患者。因此,服用四環素類藥物時應飲用足量(約240ml)水,避免食道潰瘍和減少胃腸道刺激症狀。

本文由PSM藥品安全合作聯盟熱心志願者: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 增城院區 戴素娟提供答案!


PSM藥盾公益


吃藥有哪些需要注意多喝水,藥該怎麼吃?這個是很多人關心的問題,今天雨滴醫生就來講一下這些常見的藥物。

1、解熱鎮痛藥

生活中最常使用的藥物就是解熱鎮痛藥,比如說在孩子發燒的時候,就會經常用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等等。

這類藥物多多少少對胃黏膜有些刺激,服藥後人多數會出汗,造成體液丟失,加上一般來說都有發燒才會服用,所以在服藥的時候,多補充水分就顯得尤為重要,有時候發燒的時候水分補充不足,溫度下降會不理想。


2、對食道有刺激的藥

比如四環素、土黴素、克拉黴素、替硝唑、氯化鉀、奎尼丁以及某些抗癌藥,有些藥物可能會刺激食道黏膜,建議服用後馬上使用一整杯水送服,這樣可以減少對食道粘膜的損傷。

臨床上包括別嘌醇片、丙磺舒、苯溴馬隆等等,使用上述藥物期間,會有大量的尿酸鹽從尿液中排出,尿中的尿酸濃度過高容易導致泌尿繫結石,因此患者更須保證飲水量。每日飲水總量必須在2500毫升以上,這樣才能讓每日尿量不少於2000毫升。   

吃痛風藥應該多飲弱鹼性水。弱鹼性水可以清除人體內酸性代謝物,能夠更好地促進尿酸排出體外。象一些天然的礦泉水、蘇打水都是弱鹼性水。

4、增加泌尿繫結石風險的藥

服用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等,多喝水可以有助於預防泌尿繫結石的發生,建議儘量多喝水,吃藥的時候,配服的水不要低於200毫升。

5、某些止咳藥

含有茶鹼和氨茶鹼的止咳藥容易引起口感等副作用,要注意多喝水。


兒科醫生雨滴


服藥時要喝水誰都知道,究竟哪些藥物在服用時需要多喝水,以緩解藥物對肝臟和腎臟的傷害?如下這幾類藥物尤其需要注意:

1 一些常見抗生素如:慶大黴素,氧氟沙星,複方磺胺甲噁唑等經過腎臟排洩,此時如喝水太少,會使藥物在腎小管結晶導致腎臟損害。

2 抗病毒類藥物:如阿昔洛韋等,可以導致藥物結晶性腎衰,因此服藥期間也要多飲水。

3 抗腫瘤類藥物:如甲氨蝶呤,環磷酰胺等在人體內代謝主要以原型經腎臟排洩,如果機體攝入水量不足,藥物在尿中過度濃縮也可致結晶形成可引起出血性膀胱炎和急性腎損害。

4 平喘類藥物:如氨茶鹼等,有利尿作用,易脫水。同時哮喘患者又常伴有低血容量,所以也要適當補充體液所以也要多飲水。

5 利膽類藥物:如熊去氧膽酸等,此類藥物可引起膽汁的過度分泌和腹瀉,所以要儘量多喝水,以免因腹瀉而引起脫水。

6 抗尿結石的藥物 多喝水可沖洗尿道,促進排石。

7 雙磷酸鹽類藥物 如阿侖磷酸鈉等 此類藥物對食管有刺激性,須用200ml水送服,同時服藥後不宜立即平臥,並保持上身直立30分鐘,還可致電解質紊亂,應注意補充體液,使每日尿量達2000ml以上。

8 抗痛風藥 如:別嘌呤等此類排尿酸藥飲水量不少於2L,同時鹼化尿液,防止尿酸在排出過程中在泌尿道形成結石。

9 抗膽鹼類藥 如阿托品等此類藥服用後的主要副作用就是容易口乾,所以要多喝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