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安深夜暴毙的原因是什么?现代医学如何通过史料记载解密死因?

菜虫~


公元1881年(光绪七年)三月初十日戌时,年仅45岁的慈安太后暴毙于钟粹宫,从此两宫垂帘听政变为慈禧的一宫独裁,对于慈安太后的死因,成为138年来的疑案,种种怀疑与猜测,流传最广的说法,当属慈安被慈禧毒杀。



慈安太后受咸丰帝宠爱

慈安太后,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她雍容华贵,容貌俊美,温柔善良,对人比较随和,一生无子女。她比慈禧年轻两岁,无论长相还是人品都胜慈禧一筹,史书记载,“妃嫔偶遭谴责,皆以中宫调停……”在咸丰帝对嫔妃发脾气时,慈安总能以温柔通情达理化解。咸丰帝对她非常信任和宠爱,她16岁进宫,被咸丰帝直接封为贞嫔,短短几天后就封为贵妃,一个月后被拟为皇后,四个月后被隆重立为皇后母仪天下。晋升皇后的速度如此之快,这在清朝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咸丰帝对她恩爱有加,未曾冷淡过。


慈禧母凭子贵登上圣母皇太后之位

慈禧和慈安都是1852年同时进宫,慈禧只是被封为贵人,比慈安初封时低一级。慈禧当时长啥样,大家可参考她近70岁时的真人照片。

从照片上看,晚年的慈禧根本谈不上美,这长相在众老太太中也就一般以下,如果根据照片猜测的话,她年轻时也美不哪去。那么她怎么会受宠呢?根据史书记载慈禧擅长魅惑,会勾引咸丰,嗓子好会唱小曲,她勾引咸丰成功后,生了咸丰帝唯一的儿子载淳,母凭子贵,逐步高升,后来被咸丰封为贵妃。无论权势和地位都在慈安之下。



1861年咸丰帝病死,慈禧的亲儿子6岁的载淳继位,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因嫡庶有别,简单来说她俩一个是正室一个是小妾。所以慈安是母后皇太后,慈禧是圣母皇太后,慈禧无论身份还是权势仍然在慈安之下。慈禧对于年纪比自己小两岁的慈安轻声称呼“姐姐”。遇到朝政大事,慈禧不敢擅做主张,仍要征询慈安的意见,慈安对慈禧有一定的震慑作用。


慈安和慈禧多次冲突,慈禧有杀慈安的动机

慈禧对慈安一向是面和心不和。慈禧自从怀孕就一来就多次挑衅慈安,二人冲突不断直到慈安去世。

一,1880年慈禧和慈安一同去东陵祭拜咸丰,因为次序礼节的事二人撕破脸大吵,慈安警告慈禧,咸丰活着时自己是皇后,慈禧只是贵妃!你慈禧全靠儿子爬到太后之位。这戳到慈禧痛处,犯了慈禧忌讳。

二,特别是最厉害的一次冲突,慈安诛杀慈禧的心肝宝贝大红人安德海。安德海“以柔媚得太后欢”,并赢得慈禧的器重,当上了总管太监,成为慈禧的特别内侍。他依仗慈禧的宠信,胡作非为,培植党羽,干政擅权,势焰熏天,不把朝臣和皇帝放在眼里。朝中大臣,甚至连同治帝都恨他入骨。清朝有“太监出都门处死”的规定。1869年无法无天的安德海向慈禧申请去江南购买龙衣,获慈禧批准,他一路招摇,祸害地方,当他来到山东巡抚丁宝桢的地牌被捉,丁宝桢上报朝廷,慈禧屡屡袒护请求慈安,慈安“立命诛之”。朝野上下无不拍手称快,对慈安的决断力深表佩服,唯有慈禧恼羞成怒,颜面尽失,却无计可施。


三,1872年,在同治帝的立后一事上,慈安看中品貌皆佳的阿鲁特氏,慈禧看中俏丽聪明富察氏。二人争执不下让同治决定,同治却选了慈安看中的女孩,慈禧心中不快,自己亲生儿子竟然和对手联合,作为母亲的心情可想而知。

四,慈安和恭亲王是一个团体,慈禧要想独揽朝政必须走打压恭亲王这个路子,如果不除去慈安,打压恭亲王也就是个笑话。所以慈禧有杀慈安的动机而且很大。

五,慈禧争夺地位的野心太大。慈安死后她都没有放手,在慈安丧事上她下令减杀礼仪,不以正宫之礼厚葬慈安,慈安的棺材虽然用了楠木,但厚度和历代皇后相比相差甚远。慈禧命人用厚度不过一寸七八的多块木头拼成,这与慈安的正宫地位根本不符。她还违背祖制乱改降低慈安的谥号,否认慈安的正宫之位,在遭到大臣极力反对的情况下,慈禧只好作罢。

对于慈安的死有几种说法

1,第一个版本被慈禧刺激、逼死。

有一次慈禧大病,慈安一人掌握全部的权利,《清稗类钞》记载:慈安与慈禧共同垂帘听政。慈禧权力欲极大,慈安基本不怎么处理朝政,不和慈禧争权,二人相安无事。光绪七年初,慈禧病倒在床一年多,眼睁睁看慈安独揽朝政,慈禧大为不悦,“诬以贿卖嘱托,干预朝政,语颇激”,慈安老实,言语笨拙,气不过就“吞鼻烟壶自尽”。“鼻烟壶”一般有玉石、珐琅、水晶、玛瑙、瓷、等制造,里面放一些磨碎的烟草,樟脑、冰片等有的配兑上香料和名贵的麝香等药材。慈安被逼“吞鼻烟壶”自尽这种说法被大多数人不认可。



2,第二个版本病死及现代医学解密死因

光绪的老师翁同龢,在慈安死后记下了慈安的发病情况,包括脉案、药方。在《翁同龢日记》记载:慈安一共病了三次:

第一次,慈安26岁时发病,病症“有类肝厥,不能言语”。医学医学判断,慈安此时有轻微中风先兆,恢复快。

第二次发病是1870年,慈安33岁时,她再次病倒,“厥逆”,供血不足脑中风,及时医治病好。医学上根据记录判断,慈安患有脑血管疾病。

第三次犯病是1881,据史载,三月初九日晨,慈安依然召见军机大臣,处理军国大事,未见慈安身体异常,只是“两颊微赤”。次日早,“东太后感寒停饮,偶尔违和,未见军机”。晚间即暴病身亡。

“晨方:天麻、胆星;(脉)按云类风痫甚重。午刻一(脉)按无药,云神识不清、牙紧。未刻两方虽可灌,究不妥云云,则已有遗尿情形,痰壅气闭如旧。酉刻,一方云六脉将脱,药不能下。戌刻(晚八时前后)仙逝。”如此之急,令人难以接受。

从以上记载现代医学专家诊断出,慈安死因多半为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所导致。临床表现:“神识不清”慈安有意识障碍;“牙紧”、“有遗尿情形”医学上的牙关紧闭和尿失禁。

在《宫女谈往录》中,描述慈禧精通养生之术懂药理,对于食物之间的相克,慈禧了如指掌。如果慈禧引诱慈安吃肝阳上亢的食物或者将慢性毒药放进食物,天长日久“自然病死”这也很有可能。

3,第三个版本慈安被慈禧毒死

据《崇陵传信录》载,在咸丰帝死前,他深知嗜权如命的慈禧会对与世无争的慈安不利,他留下密诏保护慈安,密诏中给慈安随时处死慈禧的权利。慈安看到慈禧骄横跋扈时,忍无可忍就把密诏拿给慈禧看,以示警告。从此密诏成了慈禧的催命符和紧箍咒,让她日夜难安。有一天,慈安生病了,慈禧实施“苦肉计”,把自己手臂上的肉割掉给慈安当药引子,慈安感激涕零,毁掉了密诏,慈禧的催命符被毁,慈禧可以任意妄为了,她命人在慈安的点心里下毒,毒死了慈安。

毒死慈安后,慈禧召集大臣入宫,翁同龢的住处到皇宫至少得3个小时左右,这个时间段老谋深算的慈禧早做好了准备,给慈安化妆整理遗容,清理现场。

慈安暴毙时,军机大臣左宗棠刚到北京不久,他昨天才得到慈安召见,他听到慈安病逝的消息直跺脚,公开宣称:“昨天太后召见我时,她还好好的,和往常没有什么不同,言语有力,我不相信她是寿终天年的。”这一句话已经明说,慈安应该是被害死的!这让大家更加认为慈安死的蹊跷。

对于慈安太后的死亡,以上是根据多方面的史料记载推测出来的,也有部分人认为慈安是正常死亡有所争论,想知道慈安之死的真相,开棺验尸也许是最准确的方法。

参考《清史稿·孝贞显皇后传》《清宫遗闻·安德海》等


小姐姐讲史


慈安太后于1881年去世,享年45岁。关于她的死因存在两种说法:第一种是急病而亡,第二种是被慈禧太后毒杀。

我认为慈安太后的死因是第一种,原因如下:

一、用现代医学的手段通过史料记载来分析判断

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在日记中记载了慈安两次生重病的情况。

1、慈安26岁时生过一次重病,发病时“有类肝厥,不能言语”,按现代医学来判断,这很可能是中风的前兆;

2、慈安33岁时再次病倒,“厥逆”,供血不足脑中风,根据记录判断,这是脑血管疾病;

如果身患脑血管疾病,那么突然发作导致死亡是正常的事。这种例子很多,我们身边都有,明明一个人看起来很健康,突然倒下就死了。

二、慈安的政治手段不下于慈禧,有自保的能力

现代很多人都有一种印象,慈安宽厚懦弱、慈禧强势精明,其实这是错误的。慈安很聪明,政治手腕不下于慈禧。

她是清代晋封速度最快的皇后,从嫔到皇后仅用了6个月的时间,光凭美貌可没法做到这一点,还得有内在。

反观慈禧,进宫4年一直是嫔,直到生了儿子才封为妃,能成为皇太后也是母凭子贵。

慈安唯一比慈禧差的就是不会生育,但就算如此也一直稳坐皇后、皇太后之位,她的声望、资历、影响力都远胜于慈禧。

慈安、慈禧两宫共同垂帘听政的时候,虽然慈禧是皇帝生母,但重要事情上还是慈安说了算,她在宫中朝中都有势力。

这样一个人不可能没有自保能力,慈禧想害她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三、慈禧当时没有杀害慈安的理由

咸丰帝活着的时候,慈禧肯定是妒忌慈安的;咸丰帝去世之后,慈禧对慈安也有诸多不满。但不满归不满,慈禧真要下手的话不会等到1881年,早在几年前就动手了,因为那时候她更有动机。

1861年,洋务运动开始,让晚清焕发了短暂的生命力。那么洋务运动是由谁主导的呢?史书上的记载是恭亲王奕訢和桂良、文祥上奏《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慈禧重用洋务派。可实际上当时真正主政的是慈安,奕訢是她那一派的人。

而且很多史料中都提及慈禧是个守旧派,厌恶洋玩意是出了名的。又怎么会赞同洋务运动呢?做出决定的只能是慈安。

1869年,慈禧的心腹太监安德海下江南置办龙衣时胡作非为,途经山东时被巡抚丁宝桢抓了,慈禧有意袒护,慈安“立命诛之”,然后安德海就被诛杀了,朝野拍手称快,慈禧大失面子。

1872年,同治该选皇后了,慈安看中的是崇绮之女阿鲁特氏,慈禧看中的是凤秀之女富察氏,结果同治采纳慈安的意见,选择了阿鲁特氏。

这三件大事,每一件都不如慈禧的意。如果她要下杀手,那几年最有动机。

而1881年并没有发生让两宫分歧过大的事情,这个时候下手不太合理,说白了就是犯不着。

如果说慈禧是怀恨在心,忍了这么多年才动手的话,那未免太高看她的忍耐力了。

综上所述,慈安深夜暴毙最大的可能就是因病而亡。

咸丰帝活着的时候,慈禧和慈安是情敌,是对立的;但咸丰帝去世后,同治在礼法上也是慈安的儿子,她们的利益其实是一致的,内忧外患之下,抱团取暖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1861年咸丰皇帝驾崩于承德避暑山庄后,慈禧、慈安两位太后随后与恭亲王奕䜣联手搞了个大动作,史称“辛酉政变”。

客观的说,当时慈安太后虽然地位最尊,但她却不是一个喜欢生事的人,对政治也毫无兴趣,只是被慈禧太后说八大臣篡位夺权,这才被后者拖下水。

事毕,两宫太后实行垂帘听政,但慈安太后大多只是坐着听事,真正管事、负责到底的人只是慈禧太后一人,慈安太后更接近于礼仪性的存在。

就这么着,两位太后也算是合作愉快,慈禧太后既然喜欢政治、喜欢管事,那就能者多劳,让她前台折腾去,慈安太后乐得轻松。

话说光绪六年时,一直忙于政事的慈禧太后却忽然病倒了,而且病势还不轻。正当大家为此感到担忧时,宫中突然传出噩耗——太后去世了!

可千万别以为是慈禧太后去了,去的是年仅45岁的慈安太后。

据说,刚刚受到慈安太后接见的左宗棠听说后惊诧莫名,其拍腿质问说:“昨天早上,我见太后还神志清醒,不像是生大病的样子啊?就算是暴疾,怎么会这么快呢?”

不过说来也是奇怪,得病的太后没死,怎么会没得病的太后反而死了呢?由此,慈安太后之死也成为清宫一大疑案,甚至有人说:嘿嘿,其实就是慈禧太后谋害了慈安太后!

有野史是这么说的:咸丰驾崩前,他担心慈禧太后擅权不法,于是授予慈安太后密旨以家法处置。事后,慈禧果然跋扈,目中无人,于是慈安便将密旨拿出,慈禧为之慑服。

然而,慈禧太后的敬畏只是表面,其背后却是想方设法要除掉慈安太后,以去后患。后来,慈禧太后的娘家往宫里送吃的,于是慈禧太后假意给慈安太后送去让她一起尝尝。

孰料,这些吃食中其实早已下毒,于是乎,慈禧太后毒死了慈安太后的说法在民间不胫而走。

当然,如果历史真是如此的话,未免把历史想得太简单了,这种传说更接近民间的寻常俗事,也只有凡夫俗子才会听信类似传闻。

事实上,慈安太后的死虽然有些意外,但其实也不难判断。她的突然去世,很可能就是所谓的“中风”,或者说,即现代医学中说的脑血管之类疾病。

据宫中的档案记载,在其去世前一天时,慈安太后虽然照常召对,但事后却有“两颊微赤”的记载。从这个可以清楚的看出,这很可能就是中风的前兆了。

另外,根据光绪师傅翁同龢的日记,其中详细记载了慈安太后发病后的脉案、药方和病情进展状况,其中云:

慈安太后发病后,其症状包括神识不清、牙关紧闭、尿失禁和痰壅气闭等,这些情况和中风的症状都是十分接近的。

而更为重要的线索是,同样在翁同龢的日记中,他记载了慈安太后之前曾经发过两次类似的病症:

其中一次,是同治二年也就是慈安太后才26岁时,当时出现过“有类肝厥,不能言语”的症状。换言之,这可能就是中风的先兆,只是因为这次她年纪轻,未成大碍;


接下来的一次是同治九年时,慈安太后再次突然“厥逆半时许”,这次所幸治疗及时,也没有产生严重后果。

然而,在光绪六年这次,45岁的慈安太后终于没有那么幸运了。(事实上,在一次中风后,第二次中风的风险极大)

那么,慈安太后去世的年龄应该说不算大,她为何会有中风的症状呢?一方面,这很可能与饮食习惯有关。

据宫中菜谱和满人习惯,他们多重肉食比如鸭子等等,而蔬菜水果吃得较少,因而得心脑血管病猝然去世的案例并不少,如皇太极、雍正、嘉庆等,都可能是这个死因。

而另一方面,慈安太后的突然去世确实与慈禧有关,因为后者久病不愈,原本清闲的慈安不得不亲自理政,而这又不是她的兴趣和强项,由此心力憔悴、病发而亡也不奇怪了。

以历史事实论,在实行垂帘听政后,慈安和慈禧两位太后的关系还是比较融洽的,两人合作比较愉快,并不存在什么尖锐矛盾。

毕竟,当时的慈安太后贵为中宫之首,但她本人对政治并无兴趣,因而对慈禧太后也没有什么威胁可言。

事实上,即便是慈禧太后,也不是什么贪恋权位的人,只是在这个位置上,不得已罢了。如民间说慈禧太后为何权力而除掉慈安太后,就未免有些无厘头了。


坑爹史册


所谓的慈安暴毙疑案根本没什么疑点,慈安的手段也足以把慈禧捏的死死的,当时的慈禧并不敢在慈安身上动手脚。弱慈安,强慈禧这都是影视剧给人们带来的先入为主的假历史而已。

慈安太后,钮钴禄氏,上三旗镶黄旗,正宫娘娘,咸丰二年以秀女入选并封贞嫔,进而五月份贞贵妃,六月就直接晋升皇后,原本慈禧的晋升速度就已经足够惊人,对比之下无非小巫见大巫。

时值盛年,45岁慈安太后的死过于突兀,她的病由来已久,但却远未到威胁生命的程度,所以一时间流言蜚语传至全国上下。至于传言,比如乾隆朝的叫魂案,大家懂的,几亿人疯传也能轻松短期达成,所以慈禧莫名其妙的背了天知道多少个莫须有的黑锅。

慈禧受宠?难比慈安!

16岁入宫当即被封为嫔,短短4个月的时间就直接蹿到了皇后宝座母仪天下,有清一代,实属罕见。要知道,咸丰初期这个嫔妃,那个贵人的,太多了,能从众多后宫女子中脱颖而出,慈安必有过人之处,无论姿色还是修养都是远超旁人的。

皇后统理六宫,这是个普通人很难想象的任务,皇后可不是见天哼哼唧唧养尊处优的主儿,如果她敢这么干,那么皇帝乐不乐意先不讲,她自己会大权旁落,或说被分权,这是几乎所有皇后都不愿见到的状况,而后宫的管理需要面对至少几十个女人,这还只是日常工作之一,皇后还要起到表率作用,比如大灾发生,收成不好,或者前线钱粮吃紧等等,皇帝有了最高指示,皇后甭等吩咐,直接就要表率,捐些首饰捐些钱,节省开支等等。

宫里嫔妃之间有了争执,口角,不睦,都是慈安出来调停,俗称和稀泥。

宫里嫔妃被皇帝斥责惩罚,都是慈安出来劝慰皇帝,小惩大诫,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后宫也讲女德,慈安要做表率,自己都做不好如何要求别人,至少我们从慈安身上看不到一丝妒妇的影子。

咸丰帝脾气挺硬,腰杆忒软。面对英法联军,自己逃到了避暑山庄,让奕訢去和洋人谈判,那真的是用命去谈,估计当时奕訢的心理阴影面积大过天。而咸丰帝躲在避暑山庄也并不舒服,九五之尊如同丧家之犬,天下人怎么看,避暑山庄避不了心署,太监宫女们都倒了大霉,无辜充当了出气筒的角色。

别人都说不上话,也不敢规劝,只有慈安·安抚好了下人,还要软言慰喻咸丰帝,与其说咸丰帝当时是在自娱自乐,不如说他纯粹是在自黑自虐,那种时候但凡是人都无法平复心情,更何况吃喝玩乐了,慈安在他身上费劲了心机,才使他趋于正常。

御赏和同道堂是咋回事

一般资料上都会写成诸如“咸丰弥留之际赐下御赏,同道堂二印给慈安、慈禧,赞襄政务大臣或八辅政大臣······”其实这么叙述是不严谨的,尤为重要的是变相提高了慈禧的地位,其实咸丰帝弥留之际,只召见了慈安皇后,并御赐“御赏”玺,至于“同道堂”玺,慈禧本人原本是根本没有资格领玺的,同道堂是载淳专玺,只不过年纪太小,所以没有办法才由慈禧代管而已。

注:玺是玺,印是印,级别不同,不好统称。

引:

“两玺均大行所赐,母后用“御赏”玺,上(皇帝,比如今上就是指当今皇上)用“同道堂”玺,凡应朱笔处用此代之,述旨亦均用之,以杜弊端。”

讲清这些,二人地位如何?高下立判!慈安贤明,慈禧机敏,相得益彰,当然,这也要同心同德才好,不过慈禧再了不得也不敢得罪慈安,无论咸丰帝在与不在,也无论咸丰帝是否留下“密旨”,慈安都能让慈禧死出九九八十一种姿势,所以说有慈安在,慈禧就得老老实实,地位高是因为儿子,但太出圈慈安会跳过她直接办事,慈禧也不敢说什么,怨望?吓死她······“慈禧摄于嫡庶之分,亦恂恂不敢失礼”,所以,乱政自慈安辞世。

比如,安德海就是慈安跳过慈禧授意法办的,这里面也有同治的功劳,丁宝桢善莫大焉,但这件事的真正推手是在宫内,丁宝桢是被“授意”的,另外前门接旨后门杀人那是以讹传讹,丁宝桢想这么干,被劝止了,吹捧要有限度,不能胡吹。

慈安猝死,对于满清政权来说是致命的,慈禧终于熬死了慈安,得以乾纲独断,一切都顺着自己脾气来,一切都按自己利益来,虽然也颇有些政治手腕,但是做事也太没有顾忌,太没有规矩,太过自我,满清灭亡也就不足为奇了,我们不能把大清亡国的罪责全部推给慈禧,但是她对国家的危害是毋庸置疑的。

慈安发病到殒命

我们从帝师翁同龢日记里可以基本还原当时的状况,因为他参与了包括葬仪等几乎所有过程。

第一点,首先确认,慈安的离世非常突然,颇令人生疑的是-既是“偶尔违和”,为何当日连军机大臣都不见,但是等到翁同龢半夜听到叫门声,将人让进来的时候,得到的消息却是慈安已经辞世,这说明抢救时间极短。

第二点,既然抢救时间极短,是否存在施治不当或者有所贻误呢?翁同龢自然要查验一番,他见到了御医所开的五张药方,却原来自早上犯病对于病情轻重就有所隐瞒,由于担心引起不必要的混乱,虽然只说“偶尔违和”,但其实“类风痫甚重”,到了中午已经神志不清牙关紧咬了,后续的抢救显然是尽力而不得力,两副方剂下去未见好转,反倒小便失禁。

人虽然没救回来,但是可以看出,视慈安的病情程度不同,几位太医都以最快的速度做出了反应,也就是诊断,开方,进药都跟进及时,不过药石之力终难回天罢了,非人力所能为。

第三点,为了避嫌,慈禧特地让王公大臣们瞻仰慈安仪容,如果是中毒之类,面色,唇色都会有所不同,证明慈禧心里没鬼。

在瞻仰人名单里,就有毓庆宫行走的记录,也就是帝师翁同龢,所以他在日记里所言不虚,除了救治以外,他几乎参与了全部过程,对个中内情比较了解。

第四点,不存在提前入殓的问题,当天死亡转天入殓符合满清正常葬仪,并无不妥,所以也就更不能凭此推断慈禧害命了。

第五点,在政务上,慈安、慈禧并无明显冲突,如果有过节也只会因为安德海。

慈安病症能严重到致命的程度么

慈安应该是死于突发疾病,所谓的慈禧阴谋论或者篡权论都是没有根据的,有很多推理,但是没有丝毫证据。

厥症:指胸腹剧痛,两足暴冷,烦而不能食,脉大小皆涩的病症,“轻则渐苏,重则即死”。

轻度:晕倒后自然转醒,诸事无碍。

重度:晕倒后无法转醒,撒手归西。

①慈安太后在28岁的时候,就曾经发生过肝厥,疼得说不出话来,病势沉重,共计24天见缓。

②时隔六年再次发作,症状相同,但是严重程度更甚,突然晕厥长达一个多小时才复苏醒。

③翁同龢所见药方可以推断出来(翁同龢本身懂医术),比如描述词风痫甚重,神志不清,小便失禁,痰塞气闭等等,这都是“经典”症状,一般严重到这种程度能活多久呢?

古人总结,立刻死亡→三天,0-72小时。

按现代医学理论分析,慈安死于脑出血,至少能归为脑血管疾病,即便是到了现代的今天,即便是躺在手术台上再犯病,也未必能救得回来。

总结一下,相同的症状,相同的疾病,犯病三次,一次比一次重,最终造成颅内大量出血,无法医治,慈安的病症有发病先例,最终的症状也与老病完全吻合,所以排除其他人为因素,慈禧有本事杀人,但是没本事造病致人死地。


古今通史


1837年,慈安出生于满洲镶黄旗,比慈禧小两岁,比咸丰小六岁。慈安入宫后,可谓平步青云,短时间内就从刚开始的嫔晋升为中宫皇后,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慈安的形象、素质都是出类拔萃的,并且深受咸丰宠爱。

咸丰去世后,慈安与慈禧一起参与了辛酉政变,打破了大清后宫不得干政的传统,两人共同垂帘听政。

历史记载,慈禧“优于才”,负责处理宫廷的日常事务;慈安“优于德”,享有大事决策权。慈安的存在,对慈禧是一种补充,也是一种制衡。然而,1881年三月初十,慈安在钟粹宫突然去世,享年四十五岁。

慈安去世前并没有明显征兆,三月初九身体稍微不舒服,第二天晚上就升天了。事发突然,朝野震惊,连光绪也大为惊讶:

“初九日,慈躬偶尔违和,当进汤药调治,以为即可就安。不意初十病情陡重,痰涌气塞,遂至大渐,遽于戌时仙驭升遐。”

慈安平时身体健康,死得突然,再加上从病危通知到后事处理也有不合理之处,种种疑点让人满腹狐疑。即使朝廷宣布慈安是因病去世,但各种说法还是不绝于耳,主要有“慈禧害死说”以及“自尽说”。

“慈禧害死说”

这种说法还分为三种:

第一,汤中下毒。慈禧联合李莲英,授意传膳太监,让他们在慈安进膳时下毒。等到慈安去世的当天夜里,这两个太监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此说法有漏洞,不足为信,因为清朝帝后吃饭时,会先将饭菜摆好,并不是直接动筷子,而是先看放在碗中的小银牌是否变色。如果饭菜中有毒,银牌就会变黑。同时,在帝后吃饭前,会让太监先“尝膳”。

第二,慈安吃了慈禧送的糕点后中毒去世。此说法为民间野史所记载,与可信度很高的《翁同龢日记》相矛盾,所以,也不足为信。

第三,“错用药物说”。《清朝野史大观》记载:

“或曰慈禧命太医院以不对症之药致死之。”

这种说法,没有确切证据,尚且存疑。

“自尽说”

这种说法记载于《清稗类钞》,主要是说慈安与慈禧关系不和,但是又辩论不过慈禧,只能生闷气,最后自尽。

这种说法,晚清学者张尔田与金梁已经证明,纯属无实文人编造。

慈安与慈禧一起垂帘听政二十年,她们的共同利益是一致的,并没有你死我活的矛盾。慈安无论在政治上还是生活上,对慈禧都不构成威胁,所以慈禧没有害死慈安的必要。

民间将慈安去世的责任强加于慈禧,一是因为大家十分讨厌慈禧,将恶名按在慈禧头上是为了故意恶心她;二是“阴谋论”推导,慈安的去世对慈禧最有利,她因此能够大权独揽。

关于慈安的真正死因,清史专家做了大量考察与论证后,得出结论:慈安身患脑血管疾病,极有可能是脑出血。这种病的诱因之一是过度疲劳。

光绪六年,慈禧大病一场,次年正月又卧床不起。在这期间,朝廷政务由慈安代管。慈安不管是从政经验还是才干,都不如慈禧,突然身负重任,极有可能在精力上吃不消,因此造成过度疲劳,引发病症。

慈安的去世,是她的不幸,是慈禧的大幸,从此,两宫太后联合垂帘听政的大戏落下帷幕,大清王朝彻底进入慈禧的寡头时代。


秋媚读史


慈安太后的暴毙之谜,是清廷的又一桩谜案,由于慈安太后的去世太过突然,导致朝野上下一片哗然,再加上其去世之后慈禧获利最大,故而大量野史将慈安之死的矛头指向了慈禧。而根据史料记载的慈安发病症状推论,慈安很有可能死于心血管疾病,而且是发病极为迅速的脑中风或脑出血。

△慈安太后

慈禧害死慈安之说大多见于野史

根据《清碑类钞》的记载,对于慈安的暴毙,朝野上下完全没有准备,就连当时的军机大臣左宗棠听说之后,也不禁生疑的说道,“昨早对时,上边(慈安)清朗周密,何尝似有病者?即去暴疾,亦何至若是之速耶?”也就是说,昨天慈安太后还好好的,根本不像是生病的样子,如果是因疾病而死,怎么会这么快呢?

△左宗棠对慈安的突然去世也很疑惑

于是,朝野上下对于慈安太后的死因产生了各种猜测,人们凭借着少之又少的“线索”,想象力犹如脱缰的野马一般,“还原”出了各种版本的事件“真相”,而大多故事都将矛头指向了慈禧。而其中最为吃香的观点有两个,一个是慈禧逼死了慈安,另一个则是慈禧毒死了慈安。

1、慈禧逼死慈安之说。这种说法记载于《清碑类钞》,按照其中所载,咸丰帝死后,慈安与慈禧共同执掌朝政,不过慈禧权力欲极重,而慈安却很少直接参与政事,并不与慈禧争权,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内双方都是相安无事。直到光绪七年(1881年),慈禧由于身患重病而卧床不起,不能管理政事,于是这段时期内朝政大事主要由慈安负责,这令慈禧大为不悦。病愈之后,为了重掌朝政,慈禧便“诬以贿卖嘱托,干预朝政,语颇激”,慈安对此异常气愤,但因木讷不能与之辩,愤恨之下,逐“吞鼻烟壶自尽”。

△慈安、慈禧两宫太后

2、慈禧毒死慈安之说。这种说法记载于《崇陵传信录》,按照其中所载,当年咸丰帝弥留之际, 由于深知慈禧权力欲望极重,于是给慈安留下一份遗诏,要其监视慈禧,若慈禧“安分守己则已,否则汝可出此诏,命廷臣传遗命除之”。但老实的慈安却将此事告知了慈禧,慈禧自然惧怕无比,于是谨小慎微,百般讨好慈安,最终导致慈安当着慈禧的面将这份遗诏烧毁,而阴险毒辣的慈禧虽然表面对慈安感激不尽,却实际上已经起了杀机,不久后便趁着向慈安进献点心的机会,将其毒死。


△两宫太后垂帘听政

虽然各种版本对此事记载都极为详细,似乎如亲历者一般,然而这恰恰成为了最大的疑点,这种宫中秘闻外人是根本无法如此详细探知的,例如遗诏内容、烧毁遗诏、暗中下毒这种事情,外人如何知道如此详细?再加上这些多为民间传言或野史记载,可信度实在不敢恭维。

慈安很有可能死于心脑血管疾病

如果慈安不是被人所害死,而是真的死于疾病,那么无论是何种重病,总会事先有征兆才对,那么慈安有没有患病的征兆呢?答案是有的,根据《翁同龢日记》的记载,慈安发病于光绪七年三月十日(1881年4月8日),这一天“东太后感寒停饮,偶尔违和,未见军机”。

△翁同龢

更难能可贵的是,《翁同龢日记》中记载了慈安太后的脉案、药方和病发情形,“晨方:天麻、胆星;(脉)按云类风痫甚重。午刻一(脉)按无药,云神识不清、牙紧。未刻两方虽可灌,究不妥云云,则已有遗尿情形,痰壅气闭如旧。酉刻,一方云六脉将脱,药不能下。戌刻(晚八时前后)仙逝。”如此详细的记载,给我们分析其病因提供了极大便利。

现代医学专家从这段记载分析出,慈安的病情特点表现为“起病急骤,进展迅速”,如此快速的病情发展多见于心脑血管疾病;而慈安病症的临床表现则为“神识不清、牙紧”,“有遗尿情形”,可见已经产生了意识障碍、牙关紧闭和尿失禁。

△慈安太后

根据病情特点和临床表现,医学专家认为这是典型的心脑血管疾病,且应该是“脑中风”,这与《翁同龢日记》中记载的“类风痫甚重”相吻合。


而且,根据《翁同龢日记》的记载,慈安的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是旧疾,之前便已经出现过两次病史:

第一次是在同治二年二月九日(1863年3月27日),慈安二十六岁时,“慈安皇太后自正月十五日起圣恭违豫,有类肝厥,不能言语,至是始大安”,此次犯病共计二十四天,而根据有类肝厥,不能言语”的表现,依据现代医学解释,应当属于中风前兆,不过病症较轻,加之慈安年轻,因此恢复较快。

△慈安太后曾有两次病史

第二次则是在同治八年十二月四日(1870年1月5日),时慈安三十三岁,“昨日慈安太后旧疾作,厥逆半时许。传医进枳实、莱菔子”,这其中说的“厥逆”依然是由于脑供血不足引发,不过由于及时治疗,因此没有造成后遗症。

从《翁同龢日记》的记载来看,慈安太后应当有脑血管疾病的病史,而根据《述庵秘录》记载,慈安太后发病前一天“两颊微赤”,已经是高血压的表现,再加上病发突然且迅疾,最终诱发脑中风,甚至是脑出血而亡。


香茗史馆


慈安死于疾病,绝非被慈禧毒害致死。

慈安太后病逝之时,年仅四十五岁,正值春秋鼎盛之际,所以坊间有对慈安死于非命的猜疑,实属正常。

慈安在同治、光绪两朝,贵为正宫皇太后,是大清帝国实质上掌舵者,所以其日常的衣食住行都有严格的检验标准,不可能遭人暗害。

再说了,加害皇太后,罪同谋反,是要诛灭九族的,任谁也没有这个胆量,包括慈禧太后。

慈安因病而逝,有两点可以充分佐证:

一、慈安病逝之后,皇室核心成员、军机大臣等清廷的重要成员,都瞻仰过慈安的仪容,他们个个可都是人精,其中不乏精通医术者,若慈安的死有异样,他们不可能毫无察觉。

二、帝师翁同龢的日记中也有关于慈安太后病逝的记录,以及慈安两次的发病史,分别是同治二年和同治八年,只是两次均转危为安,慈安的所犯之病,属于脑中风,属于现代医学中的脑血管疾病,即使在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也是极难根治的。



对于慈安的暴毙,我们通常都会怀疑是慈禧所为,其实这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吧了,因为慈禧根本不可能也没有胆量去加害慈安的。

其一、慈安并非影视剧中所演义的那样软弱无能,其出身官宦世家,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育,其政治才能与个人魅力,从其由嫔升至皇后,仅用了六个月,就可以充分的说明了其绝非泛泛之辈。

其二、嫡庶之分,在封建君主专制时期,礼制等级极其深严的,慈禧无论是在咸丰时期,还是后来的同治和光绪时期,她的政治地位都是远低于慈安的。

慈安是正儿八经的皇太后,她能够晋升为皇太后,完全是因为她为咸丰生下了唯一的儿子,否则的话,慈禧算哪根葱,慈禧见了慈安都是要行礼的。

其三、慈安活着的时候,凡军国大事的最终决策权都是掌握在慈安手中的,慈禧则只是管理日常的军国琐事吧了,这也是为何慈安活着的时候,清廷能够剿灭太平天国、捻军、回乱等等。

即使洋人也没有再发动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可慈安崩逝之后的晚清呢,先是甲午战争,撮尔小国的日本把清政府给打的一败涂地,紧接着没几年八国联军又来了,把慈禧和光绪都给打跑了。

总而言之,慈安的死属于正常的病亡,绝非传闻中所说的死于非命,虽然紫禁城内明争暗斗极其严重,但贵为皇太后之尊的慈安,不可能有人敢打她的主意的。


清史宴


慈安太后被称为东宫太后与当时西宫太后慈禧相比,等级还要更高一些,她是1837年初生,为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在咸丰皇帝继位之前就已经嫁给咸丰皇帝,在1852年被封为嫔,后又晋封为贵妃。当时年仅16岁的慈安就已经成为整个帝国的皇后。慈安太后为人谦和,没有野心,在咸丰皇帝病死于热河之后,与慈禧曾联手消灭八大臣并共同垂帘听政。而也正是慈安性格谦和没有权利野心,对于朝政的关注度远远不如慈禧太后。



但是由于慈安太后的等级较高,因此慈禧不论做什么决定都要通报慈安太后。而慈安太后大部分时间也都听从慈禧太后的建议,两者暂时相安无事。但是在光绪七年,1881年,年仅45岁的慈安太后突然去世。而史书中对于慈安太后因何而死,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死因只在野史当中零星出现。慈安太后的死也非常诡异,在当日还召见军机大臣并无任何异样,然而从染病到死亡,只有十个时辰时间非常之短。也正是重重疑点,使得慈安太后的死引发了各界的热议。而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成为历代史家研究的对象,很多人认为慈安和慈禧曾有多次冲突,慈禧有多次案的动机,因为两者面和心不和。



而对于慈安的死目前有几种说法,第一种是被慈禧逼死。当时慈禧生了一场大病,两宫太后共同主政,成为慈安一人掌握全部权力,慈禧大为恼火,在病床上的慈禧眼睁睁的看着朝中权力被慈安所掌握,大为不满。而慈知道慈安性格懦弱,有隐疾。便用话语和各种行为激怒慈安,导致词慈安鼻烟壶自尽。当然,这一说法更多的是小说家的附会可信度不高而且与接下来的这一原因有直接的联系。比较有说服力的解释是慈安病死。在资料的记载中,慈安26岁时曾发了一场重病,按照现在的解释在26岁时的慈安便有中风的先兆,虽然恢复的快。但是对于身体的伤害是不容忽视的。



在33岁时慈安再一次病倒,原因是供血不足,而导致的中风。第三次是1881年45岁的慈安在召见军机大臣处理国政时,出现的脸色变化。从以上这三次表现中我们可以确切得知慈安太后,在年轻时就有较为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得出的结论是慈安多半因为脑血管疾病急性而引发的死亡。而在第一种说法当中慈禧知道慈安的隐疾应该就是心脑血管疾病。这一说法的,可信度最高,而且我们也可以看到整个清王朝为了保证继承人血统的纯正,多次进行近亲结婚,无论是爱新觉罗氏钮祜禄氏,都存在世代联姻的情况。历代清朝皇帝贵妃和皇后都存在隐疾。尤其是到了清朝末年,连续多个皇帝不仅体弱多病,而且生育能力不强。体现在历史中就会出现多人死因不明,并怀疑被人毒死和害死的可能。



第三种说法是慈安慈禧下毒而死。也是民间传播最广的一种说法。在咸丰帝死前他深知是权力如命的慈禧会对慈安不立,于是留下密诏。给慈安留下了,可以随时处死慈禧的权利,在看到慈禧交横跋扈忍无可忍时慈安将密诏拿给慈禧以示警告,这成了慈安的催命符。慈禧之后设计感动慈安毁掉蜜诏,之后往慈安点心里下毒毒死慈安。虽然老百姓愿意相信这种观点,但我想说的是慈安虽然性格有问题,但是并不傻,对于慈禧的小伎俩慈安如果能够轻易上当的话,也不会与慈禧共主朝政这么长时间,还参与打击顾命八大臣的政治风暴。更不会同意慈禧发动清末历史上的著名改革洋务运动。


世界史图鉴


现代医学通过史料记载推断慈安暴毙的原因?这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毕竟史料也是人为撰写,总有为尊者讳之处。

慈安是尊者,慈禧也是尊者。

倘若慈安还活着,慈禧或许不敢乱写,可是那时候慈安已死,慈禧几乎能够为所欲为了,如果慈安暴毙的原因真和慈禧有所关联的话,慈禧会让人如实记载?

当然不会。

历史不可更改,但是史书却得服从于当权者的意志。

慈安是咸丰皇帝的正牌皇后,也是名正言顺的皇太后,慈禧只是一个贵妃,论身份地位和权力,慈禧显然不如慈安。

咸丰皇帝临死之前,让慈安掌管的是“御赏”印章,慈禧手中的则是“同道堂”印章,但是她只是代替年幼的同治皇帝掌管而已。

咸丰之所以会在临死之前留下这个后手,是因为他知道慈安生性不好争,反观慈禧却是野心勃勃,对政治和权力充满了欲望,所以试图让慈禧牵制朝臣,再通过慈安来压制慈禧。

不过,慈禧的心机则又非慈安所能比,这也是“辛酉政变”的时候是由慈禧主导而非慈安主导的原因。

虽然说慈禧更有心机,对权力也更为痴迷,但是慈安这个正牌皇太后活着的时候,慈禧再怎么样也会有所顾忌。

慈安对付慈禧,要比慈禧对付慈安更容易,也更致命。

慈禧虽说通过辛酉政变达到了自己控制朝政的目的,但她当时却还需要提放两个人,一个是恭亲王奕訢,另一个则是慈安。

奕訢自不用说,他本身便是所谓的“帝胤集团”的领袖,位高权重,配合慈禧发动政变之后,慈禧为了拉拢他,还任命他为议政王。

奕訢在辛酉政变之后也是颇为得意,乃至于一度想要继续扩充自己的实力而压制慈禧,结果和慈禧斗了几个回合之后,反倒被慈禧给打趴下了,从此之后对慈禧几乎是俯首帖耳,唯慈禧马首是瞻,

奕訢认输了之后,慈禧这才又重用他。

除了奕訢这个威胁和隐患之外,慈禧的另一个威胁则来自慈安。

她想要彻底地将清政府变成自己的“一言堂”的话,慈安则是挡在她前面的绊脚石,只有搬开了慈安这块绊脚石,慈禧才能真正地登顶权力的巅峰。

从这一点来说,贪恋权力的慈禧确实有足够的理由暗算慈安,因为她不可能摆明车马和慈安作对。

慈安因为没有慈禧那么强势,也没慈禧那么贪权,所以对慈禧的压制并不是很明显,但慈禧却不得不顾及慈安的想法。

如此一来,即便慈安没有主动出手压制或者对付慈禧,慈禧却已经在实际上收到了慈安的掣肘。

拿修建陵墓一事来说,慈安陵和慈禧陵是在1873年选定吉地并动工修建,两座陵墓的规制看似一样,但实际上因为慈安是正牌皇太后,身份地位高于慈禧,所以慈安陵在规制上是略高于慈禧陵的。

慈禧对此便很不高兴,凭什么呢?凭的便是慈安的身份高于慈禧的身份。

但也正是因为身份的缘故,慈禧心中虽然很不爽,但嘴上却什么也不能说,只能接受这个事实。

后来慈安一死,慈禧彻底一个人掌控了清政府之后,她才不顾自己的身份而打着“年久失修”的旗号重修陵墓,规制上不仅超过了慈安,哪怕是比起帝陵来也不遑多让,至少慈禧陵所耗费的钱财珠宝绝对非帝陵所能比。

贪权又贪图享乐的慈禧,能不能容得下慈安这尊佛?恐怕不能。

慈安在1881年的时候突然暴毙于钟粹宫,对于慈安的死因,历来便让人猜测不断,她究竟是病死还是死于慈禧之手?

对于慈安的死,《清德宗实录》如是记载:“初九日偶染微疴,初十日病势陡重,延至戌时,神思渐散,遂至弥留。”

虽然清朝官方史料言之凿凿地说慈安是病死,但是却也颇让人怀疑这个记载的真实性,初九还说只是不小心生了小病,第二天便突然病情加重,然后一命呜呼?这未免也太匪夷所思了吧!

这也难怪左宗棠在听说了慈安的死讯之后会忍不住说:“昨早对时,上边清朗周密,何尝似有病者?即去暴疾,亦何至若是之速耶?”

老左我昨天去向慈安汇报工作的时候,她还精神很好,思虑也很周密,一点也不像生病的样子,怎么这才过了一晚就说死了呢?

曾经为光绪帝写起居注的恽毓鼎,更是在《崇陵传信录》直截了当地说慈安死于慈禧之手。

由此可见,慈安的死确实充满了蹊跷。

从慈禧发动辛酉政变之后的所作所为来看,尤其是临死之前毒死光绪这件事,她绝对是一个行事果决而狠辣的人,为了彻底搬开慈安这块绊脚石或者说拔除慈安这个威胁,慈禧确实很有可能对慈安下毒手。

不过,这终究是建立在谁获益谁有嫌疑和阴谋论之上所推论出来的结果,想通过“微疴”便推断出慈安究竟是病死还是被人毒死,显然是不可能的事。

想要知道慈安的真正死因,也只能像研究光绪帝的死因那样,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慈安进行验尸了。

只要慈安一日未验尸,慈禧就一日不能洗脱不了嫌疑,可能她的棺材里养着一只“薛定谔的猫”。


流浪的侯爵




慈安一生贤惠善良,美艳高雅,一身华贵气质是大清有史以来未曾出现过的天生丽质。比慈禧小两岁的慈安,和慈禧同时入宫,咸丰皇帝一见钟情,后宫佳丽之中,慈安的大气厚重,宛如凤舞九天,很快被咸丰册封为皇后,是咸丰一生尊重和宠爱的皇后,慈安成为咸丰的最爱。



慈禧与慈安比较大,也只是土鸡与凤凰的距离。咸丰皇帝一生唯爱慈安,也许天意弄人,咸丰一生无i子。1861年,咸丰帝驾崩之前,通过朝中大园,写下圣旨,【大清朝廷与后宫,凡不敬慈安者,格杀勿论。慈安母仪天下,重如大清江山】。



咸丰帝之死 ,让慈安心灰意冷,痛哭七夜,欲殉情咸丰,朝中大员,长跪不起,愿皇后安康。慈安看到大臣如此执着,为了大清江山,慈安以泪洗面,强忍悲痛,支撑着大清山河。



在咸丰帝的执政过程中,每当咸丰情绪不稳,施罚大臣,慈安总是好言劝阻。根据【清宫秘史】记载,慈安曾在刀下救出19名朝中重臣,为大清的发展,可谓尽心尽力。当咸丰听到大臣齐赞慈安是史上最贤德的皇后时,咸丰为有这样的妻子而幸福。



慈禧早年的宫中生活,并没有她的后半生风生水起。慈禧貌不惊人,心计恶毒,虽然挖空心思,咸丰仍然视若无睹。为能见到咸丰,对慈安极尽巴结。慈安看到可怜的慈禧,常常劝咸丰接受她。咸丰实在无法改变对慈禧的恶感。



慈禧人宫十年,始终没能与咸丰上手。慈禧觉得自己再无出头之日,咬牙心生一计,背水一战。慈禧通过心腹太监李莲英的牵线,把当时京城第一美男孙殿杰引进宫内,孙殿杰是京城名角,代表作【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饰演白骨精。根据清宫记载,孙殿杰乃孙殿英的亲爷爷。



孙殿杰身高180cm,美如楚留香,温情儒雅,慈禧一见,牡丹花开,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初夜,3小时23分钟内,直接从初夜给到十八夜。李莲英把孙殿杰偷偷带出宫时,孙殿杰说【慈禧猛于虎也】。



也许天助慈禧,慈禧怀孕了。慈禧完成了第一步计划,每天去慈安宫中,终于慈禧有了机会,咸丰醉眠于慈安宫中。慈禧瞬间裸身咸丰身边,慈安走进来,看到如此情景,以为是咸丰旨意,转身离开。



酒醉醒来的咸丰,并不知道做过什么,就这样慈禧移花接木,让咸丰百口莫辩。一个月后,慈禧宣布了自己的怀孕,居然生下一子。后来成了咸丰唯一的儿子载淳。



慈禧让李莲英秘密派人杀了孙殿杰,那年,孙殿杰的儿子刚刚两岁。长大后,生子孙殿英。孙殿英盗慈禧墓,也是为了报仇。载淳作为咸丰唯一的儿子,六岁上位 。咸丰对载淳一直不能接受,自己明明没有碰慈禧,却被慈禧碰瓷,只能哑巴吃黄连,知道有可能被绿了。



刚开始慈安反对垂帘听政 ,朝中大臣一定让慈安听政,慈安觉得载淳是慈禧所生,给了慈禧面子,让慈禧也参与垂帘听政。野心勃勃的慈禧,在1882年3月10日夜,慈禧在李莲英配合下,买通慈安身边宫女,在慈安的茶中投下鹤顶红剧毒,年仅45岁的慈安太后被慈禧害死。



慈禧害死慈安的第七天夜里,天降暴雨,慈禧如鬼使神差,自脱衣裙,自批其颊,裸跪雨中,自言自语【我乃娼妇,不守妇道,私孕皇子,绿死咸丰,天将降雷于斯人也,必先作恶,然后祸国。苍天诸神,公平无私,天若有雷雷应劈,别留慈禧祸害人……】。慈禧至此,夜夜在宫中披发奔跑,鬼哭狼嚎,御医无药可救,确诊为【良心被狗吃子夜疯】。不过现在神经科专家看了史料记载,认为慈禧是【神经衰弱】,属于丧尽天良害人害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