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话,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和门前不栽竹,这两句农村老话有矛盾吗?

村哥小凡


其实,此语最先应出自东晋时,【公元386年】王義之之子【王徽之】原语是:宁可一日无此君【竹】而不是东坡原语,之后北宋东坡引用此典作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之句。后人总误认语典出于东坡,甚至很多书画家,妄断所属,这是不当的。此典出自东晋,早北宋500多年啊。😁😁

另,门前不栽竹?这是迷信。古时,文人喜门前屋后栽竹,代表主人的高尚品格,竹乃君子之清友,文人的风骨节气。

不种竹难道你家门前种【夜来香吗】?



浓淡任由冰雪中


鄙人地处山寒水瘦的塞北,根本就看不到一丛竹影;但也许从小就受到书画的影响吧,我一直对绿竹十分心仪。

有幸到河北,去拜谒扁鹊庙,忽见院中有一小片竹林,我大感惊喜!围着这片绿荫,我转悠了老半天,却不知用什么名言佳句来礼赞她!所能想到的,全是前人的牙慧。。。实在惭愧!

因为爱竹,我甚至有一种可笑的想法:希望气候变暖,让塞北变成江南——果如是,我就遍植绿竹,也不管什么门前房后,绝不留一尺闲地;然后在门楣上草书:潇湘馆。让我也体验一下黛玉悲秋的感觉。


乒乓球804


农村老话,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和门前不栽竹,这两句农村老话有矛盾吗?

我们生活在农村里确实也听过一些老话,但是我们也会发现,甚至有的老话是自相矛盾的。比如俗语说好马不吃回头草,俗语又说浪子回头金不换。那么就不可避免要做一个选择了。宁可食无肉,不了居无竹和门前不栽竹这两句俗语就是这样的,那么它们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一起。它的意思是宁肯不吃肉,居住的地方也要有竹子做伴。这句话的来源于苏轼《于潜僧绿筠轩》,苏轼很喜欢竹子,不仅因为它是岁寒四君子,象征着美好的品质,还因为它把竹子当成了朋友,对居住的环境的高要求,竹代表着超凡脱俗,清新高雅。

门前不栽竹这个意思也很好理解,就是在大门前或者房屋前不栽竹子。这其实考虑到了它的现实居住环境的问题。如果门前栽了竹子,因为竹子比较高大,一年四季常青,肯定会遮挡太阳光照,导致了室内光照比较少,湿气自然就比较重了。其次竹子如果稠密了,可能会招引蛇鼠之类的东西,会影响居住人员的安全。因此是充分考虑了现实安全因素的。



当然抛开这些俗语不说,我们如果想要美化环境,那么选择栽竹子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因为它可以一年常绿,带来美的享受。如果你心情不好,看到这些竹子,自然就会帮助你调节自己的情绪如果不栽竹子,出于安全考虑,也是合适的,还有其它的一些树种可以选择,一些果树就是不错的选择,像桃树,桔子树,柿树等等,不仅可以在花期欣赏,果实期也可以有一份收获,一举双得。


以上就是我对这两句老话的理解,纯属个人观点,如果你有不同的想法,欢迎大家留言分享,我是小李,想了解更多的农业种植知识,欢迎关注我小李带你走进农村生活,体验种植乐趣。


小李说农事


农村有句老话说门前不能栽竹子,这句话我们大家都知道,而且农村里也很少有人在门口种竹子,但是宋代诗人苏轼却说宁愿每天不吃肉,也要在居住的地方有竹子,这两句话是不是有矛盾呢?该怎么看待这两句话所说?


其实这两句话的意思完全不矛盾,用我们画画或者写诗的角度来说,苏轼所说的是写意,而咱们农村老话却是写实。

咱们农村老话所说“门前不栽竹”,这完全是从生活实际体验出发的。种植过竹子的人都知道,竹子发展是非常快的,几年时间就可以扩张到无法控制的状态。

而且竹子又是落叶的,所以竹林里的腐叶非常容易滋生蚊虫鼠蚁,在我们居住的门前有一个这样的环境,确实不利于我们的生活。这才有了门前不能栽竹子的说法。




而对于古人或者文人雅士来说,竹代表的只是一种高风亮节的为人风格,意思只是为了说明宁愿不要每天的锦衣玉食,也得保持一个人该有的君子般气节,所以这完全就是“写意”的手法。

古人眼里的竹,已经完全上升到了代表一个人为人风格的高度,对竹的喜好已经到了完全偏执的程度,这是咱们农民没办法比较的,那些文人雅士们,在竹林前焚香抚琴,可以让小厮们把竹叶一片片的捡起来,甚至挖个坑好好的埋起来。



所以说,这两句话的意思完全不矛盾,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意境要求,这也就导致了完全不同的说法,更何况老话所说也只是说门前才不能种植竹子,房子的左右和后面不也是一样可以种么?只要不影响我们正常的生活环境,都是可以的。


我房子后面就全部是竹子,觉得还好,大家认为呢?(图片来自网络)


农民也优雅


没有矛盾啊!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讲的是生活的情调,“门前不栽竹”说的是经验。


大家知道,竹子生长迅速,是世界上长得最快的植物。它通常通过地下匍匐的根茎成片生长,也可以通过开花结籽繁衍。栽下几棵竹子,三五年功夫,就可成林。


不是有那句话吗?“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本人小时候经常和一帮子小孩傍晚放学后,带着弹弓到庄后的竹林里面打鸟,碰巧打下一只老斑鸠来,还能过一下馋瘾。但晚上是万万不敢到竹林里面去的。晚上竹林是野生动物的天下,像蛇、黄鼠狼、蟾涂,等等。还有,晚上竹林里风大,竹叶子刮得哗啦哗啦的,瘆人。



就是因为这些原因,所以,人们不在门前栽竹子,要栽,也是在屋后头。


一株吊兰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可不是农村老话,而是诗人苏东坡所写,全诗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当然后半句“门前不栽竹”确实是老农民所说的,是为咱们后辈农民种树、栽竹提供一定的指导,避免出现某些忌讳,由此影响到老农民口中的风水。那么这两句话是否矛盾呢?您且接着往下看。

这两句话并不矛盾

其实这两句话并不矛盾,门前不栽竹可以在别的地方栽培竹子。我给您举个实例,咱们家猪圈后面就栽培有一片竹子,这个竹子处于家门的南方,没有在家门前面。于此您应该知道为什么说这两句并不矛盾了。现在不少的农民地区都有着栽培竹子的习惯,毕竟这个竹子的作用还是很大的,下面咱们借这个题目来说说竹子的用途。

农村栽培竹子的用处

首先我想问问大家知不知道撮箕、背篓等农村特有物品,这些物品可是咱们农民从事农业农事生产的好帮手,也是咱们农民日常生活所必不可少的助手。就拿背篓来说,在我们山区农村交通还不是很方便,每回农作物收获后都得用背篓背回家里,才能算是真正的收获完成。这些撮箕、背篓就是用竹子制成的,当自家有竹子时,就只需要请师傅到家里帮助编织就行,可以节约一笔费用。


其次这个竹子还能够产竹笋。竹笋可是农村农民十分喜欢的蔬菜,春天竹笋刚出来的时候和父亲一起扛着锄头去竹园里挖竹笋,挖回来后剥开外壳并洗干净。然后把里面的嫩竹笋切成长条后用开水焯水,再放置在太阳底下晒成竹笋干,把竹笋干密闭后放置在冰箱里保存,这样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了。

最后就是可以做些小玩意。竹子和木头一样,都是可以用来做些手工玩意的,这不前几天闲来无事我就和父亲一起自己做了个秋千来玩。您还别说在这个特殊时期,家里有个竹园用来打发时间还是很不错的。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栽培竹子确实可以提高咱们农民的风俗,但对于咱们农民来说还是得遵循老一辈所留下来的传统,做到自己和家人都满意。最后也希望大家都可以像竹子一样万古长青。


爱茶者九号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并非农村老话,而是宋代文豪苏轼的话。

至于【门前不栽竹】,则一般只限定毛竹。

苏东坡的文人情怀,很多人都能理解,且不多说。单说说【门前不栽竹】这回事。

其实门前可以栽竹子,但是不能栽毛竹。这主要是由于毛竹的生长特性所导致的。

很多人可能看过一篇鸡汤文,叙述毛竹生长的特性,至于带来启示什么的,那倒不用说。

毛竹初时长得太慢,几年里也长不了多高。而农村是把门前树作为一个【标的物】的,生长太慢,也就失去了【标的物】的价值。

毛竹之后会疯长,可不仅是表面上,它的根系非常非常发达,而且它是以地下茎无性繁殖的。所以你问南方地区的居民,他们会告诉你彻底消灭竹子有多么难。

农村一般都有个小院落,院子里种些瓜果蔬菜等等。毛竹过度发达的根系会把整座院落的地下都覆盖住,它虽然能得到它所需要的水分和养料,但是院子里的瓜果蔬菜就要受很大的影响。仅仅从经济价值论,门前一棵毛竹,就足以对院子里瓜果蔬菜的收成造成不良影响。

毛竹这样的竹子,寿命也不是很长,短则十几年,长则几十年,但也仅此而已。而且,逢旱、涝、虫则开花,开花之后就会死掉。说句不好听的,你养条土狗都兴许比毛竹活的时间长。这样的生长特点,寓意太不吉利,所以也就没人在门前栽毛竹。

不过,其他竹类倒可以栽。比如孝竹、淡竹、湘妃竹、观音翠、金镶玉、黄鸡……这些竹子不仅生长周期长,非常经活,寓意美好,而且又有多种利用价值,景观又漂亮,反而很受百姓欢迎。时至今日,许多江南农村居民家门前还都有栽种。


纯钧LHGR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和“门前不栽竹”的说法其实是不矛盾的。居住之地有竹是风雅,代表气节;门前不栽竹是考虑安全和采光的原因。


居有竹则雅无竹则俗

苏东坡喜欢吃肉,无肉不欢,喜竹则是第二个爱好。苏东坡喜欢竹子可不是拿来啃的,他又不是熊猫;即使竹笋可吃,苏大学士估计也不会下口,爱之物何忍食之。

苏东坡放弃吃肉也要选择有竹的地方居住是因为“无竹令人俗”。

“岁寒三友”老大叫青松、老二叫直竹、老三叫寒梅。

松、竹、梅都象征高洁的品质。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是对逆境的抗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是洁身自好的淡定;“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是卓尔不群的骨气。

苏东坡爱竹,是因为竹子有节,若君子胸怀坦荡,举止有礼有节;竹子修直,若君子性格刚直,不趋势而宁折不弯。

胸有成竹不仅是指对竹了若指掌,更是指掺进文人思想里的傲气和生命力,所以苏东坡宁肯流着口水眼巴巴看着红绕肉不肯下口,也要找个有竹的地方居住。

即使墨水染透了一江之水,也要做一朵出污泥而不染的荷,里里外外清白;即使邪风纷起,也要做一棵襟怀若谷坚韧长青的竹,上上下下正直。

苏东坡爱竹,更是爱其品质,居家之处有竹,人自然而直

居家栽竹,不但赏心悦目,更添一份雅致和情操,又是农村以前农具的主要原料。

草屋搭架、晒粮之席、淘菜之篮、装粮之筐等等,与农村生活完全隔离不开;竹还能挡狂风,竹笋可做菜,就连雨后竹林里的蘑菇也可上餐桌,所以以前老人最重的嘱咐就是:娃儿,长大后你要象竹子一样经得风雨和有用。

门前不栽竹乃是为了采光和安全。

以前的农村老房子是草屋,墙是用牛车压过的田泥做成的土砖建成的,所以很容易被破坏,狂风和暴雨都是令人很担心的灾害。

墙体是土砖,雨后潮湿,很容易被植物的根系破坏,在农村屋子周围种植的竹、树因此都隔开一段10米左右的距离。

竹子虽然一身是宝,根系也比较发达,这对土墙是个比较大的隐患,因此农村人除了注意种植距离,还必须清理向屋子靠拢太近的新生竹笋。

草屋比较阴寒,所以为了采光需要,屋前尽量不种竹,因为竹繁盛的枝叶会遮住阳光,一是采光不好,二是为了还要用阳光来干燥被雨水淋湿的墙根。

门前不种竹也就成了农村人潜在的一种危机意识,防范于未然。

农村屋子种竹,显然没有太多古人风雅的意味,而是注重竹子的实用性。

枝繁叶茂竹子可以阻挡狂风对屋子的破坏;用竹子搭屋架,成本低廉,且重量不会对墙体造成太大负担;可以做成各种生活用具,如晒席、菜蓝、箩筐等等;把竹笋摆上餐桌,也是一道度日的菜。

当然竹子还曾是一种补贴家用的经济作物,两个人用肩膀抬着去街上卖,那时是一道让人心酸的风景线——走了十来里路,而卖的钱仅仅够买几包盐和一瓶酱油。

以前的农村人,竹不是文人眼中的风景,而是生活的依靠。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和“门前不栽竹”所以是不矛盾的,前者洋溢着文人的喜爱之情,是正直、谦虚、不屈的表征;后者是农村人对竹可能形成的隐患采取的措施,出于采光的需要和安全的考虑。


西游梦红楼


首先,“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并不是一句老话,而是出自北宋诗人苏轼的诗词,全句内容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由此可见,苏轼对竹子的喜爱程度超过了肉类,同时也借竹子表达了自己高风亮节,超然脱俗的品格。而农村老话“门前不栽竹”主要是从我们普通人的居住感受总结出来的。因此,两者并不矛盾。


我们知道,古人一般根据植物的特性赋予它新的寓意,并由此引发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意境。比如莲藕,我们普通人认为它就是一种植物,一种蔬菜,而北宋周敦颐的《爱莲说》中写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既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也表达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再比如苏轼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食无肉充其量只是让人瘦了而已,过后还可以再胖回来;但是如果一个人没有竹子那样清高亮节、坚韧不拔的品性,就会心系于名利,计较得失、趋炎附势、俗态媚骨,失去了做人的正直,那样的话就无药可医了。诗句既赞赏了竹子的高雅,又警示世人不可媚俗的精神境界。

而农村老话“门前不栽竹”更多的是从居住感受和经验来告诫后人的。那为什么门前不能栽竹子呢?原因有这么两个。

第一,影响采光。众所周知,竹子生长的速度比较快,而且长的也特别高,如果门前栽有竹子,那么阳光就难以照进屋子,房间整日都是阴暗的,如果人长期居住在这样的环境中,就很容易生病。即使是现在,人们在农村宅基地盖房或者在城里买房、租房时,房间的采光仍然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万物生长靠太阳,人也一样。正是因为门前栽竹子影响采光,所以就有了“门前不栽竹”这句老话。



第二,担惊受怕。通过前面的讲解,我们知道门前如果栽竹,那么房屋周围就比较阴暗,这样的环境容易招引虫子、青蛙以及蛇类。这对人们的居住安全是非常不利的,尤其是对于怕蛇的人来说,更是容易吓得晚上做噩梦,吃不好睡不好,因为你随时可能会和蛇偶遇。此外,门前一片竹林,会让人感觉非常压抑,甚至压抑得让人透不过气来,因此农村老话讲到“门前不栽竹”,告诫后人。
大家觉得“门前不栽竹”这句农村老话有没有道理呢?欢迎留言评论哦,感谢大家的支持。


秦农视野


农村老话,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和门前不栽竹,这两句农村老话有矛盾吗?

这几句话并不是农村的老话,而是北宋大文豪苏轼的诗句,出自于《於潜僧绿筠轩》一诗中的句子。苏轼很多的诗作中的名句,那都是脍炙人口,有一些人认为是农村老话,其实并非如此,只不过是它适应了生活习惯,成为了农村很多人都熟悉的话。从侧面也反应了一个问题,说明了苏轼的诗深入人心。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苏轼的诗每一首都别具一格,在这首《於潜僧绿筠轩》,他以一种极为细腻的笔触,写出了自己理想世界中的生活。当时他正好是任杭州通判时,于是他从富阳、新登,取道浮云岭,进入於潜县境视政,正好结识了慧觉,两个人当时交谈甚欢,当时慧觉的禅房外面种了许多的竹子,非常的优雅,这让苏轼很是喜欢,从而写下了这么一首有趣的诗。

北宋时期的文人大多都是才华横溢,苏轼则是其中的佼佼者,一生写过了无数经典的诗作,大部分的作品也都流传了下来,那这首《於潜僧绿筠轩》也是他众多作品中比较有趣的一首,写得很有趣,短短的几句便是描写出了一幅唯美的画面。以至于开篇的第一二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还成为了千古名句,一直到今天也是广为流传。那这两句也是比较好理解,苏轼就告诉了世人,一个人吃饭宁可不吃肉,那么住的地方一定是用竹子。

竹子也是代表着一种精神,一种高尚的品格,对于古人而言,竹子是君子,它与梅花、兰花、菊花并称为“四君子花”,而竹子又是本身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无论在什么地方种上一棵竹子,只要过一段时间它就会长得郁郁葱葱,会长成许多新的竹子,最终成为一片竹林,这也是竹子最为独特的一个地方。

那苏轼正是喜欢竹子,所以他就告诉人们,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居住的地方一定要种上竹子,要是不种的话,那就会变得很庸俗。这也正是苏轼这首诗最为独特的一个地方,尽管看似信手拈来,但是却营造出了一种独特的生活情趣。一个人可能不太关注于内心的世界,但是苏轼正是告诉了人们,一个人一定要关注内心世界,不要太过于庸俗,这样的话那就会失去生活的意义。

虽然苏轼这首诗看似很俗气,写得也很简练,可是却表明了一种人生态度,一个人可以很庸俗,但是内心的世界不可以俗气,一定要坚守自我,要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的心态。所以正是这样的一种描写,也使得他这首诗中的句子广为流传,最终成为了千古名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