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为什么要迁都长安?

杨健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座城池,都被多个朝代选择为都城,他们各自有着优点与缺点,每个王朝在面临不同的情况时,都会选择不同的首都,但总归是在以这几座城为基础,其中就包括了洛阳和长安。西汉时期有两座城都曾作为西汉王朝的首都,这两座城池就是洛阳和长安。西汉一开始的选择是当时最被看好的洛阳,但定都一段时间后刘邦又决定迁都长安,汉高祖五年(前202)在兴乐宫基础上修建长乐宫,两年后建未央宫,并正式迁都长安城。

西汉刚成立的时候,都城的选择在长安和洛阳之间徘徊。相比于长安,洛阳对于刘邦来说更加亲切,因为刘邦生在关东,发迹于汉中。当时洛阳是真正的天下中心,因为开放的原因曾经有许多的名家在此地著书立派,广泛的传播他们的理念,各家思想在这里碰撞交融,使得洛阳逐渐拥有浓厚的文化氛围,成为华夏文明的真正意义上的中心。而在商业上,洛阳也是开放度很高的。在当时,来往的行商都要经过洛阳,经过长时间的财富积累,洛阳慢慢的也成为了国内最重要的商业城市。在秦灭六国以后,相对于长安来说,洛阳更容易被视为故都,在感情方面,怀念原来六国的百姓们也更容易接受洛阳作为他们新的都城。《史记 高祖本纪》:“天下大定,高祖都洛阳,诸侯皆臣属。”

但是在不久之后,刘邦就改变了想法,将长安定为首都,洛阳作为陪都。最早提出迁都建议的是齐国一个名叫娄敬的戍卒,他被发往陇西,在经过洛阳时,他要求面见高祖刘邦。一开始因为他卑微的身份是不可能有机会见到皇帝的,然而他最后却也因为身着寒酸的衣服得到了刘邦的同情和对自己早年生活艰苦的惺惺相惜,让刘邦能坐下来认真听听他要说什么。于是娄敬提出了关于迁都长安的建议,并详细阐述了其中的利弊。

他的提议很诱人也很合理,刘邦也有了迁都的想法,然而却遭到了朝中大臣们的一致反对。因为大臣们大都来自东方,对洛阳有着更多的亲切感,而且家族势力也大都盘踞在洛阳周边,如果迁都,势必要远离故土,很多地方都要从头开始,所以大多数一直跟随着刘邦的臣子们都反对迁都长安。不过名臣张良却非常赞同这一提议,在《史记 张良本纪》中记录着张良的原话:“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长安则“金城千里,天府之国”。解释一下就是说洛阳太小,不适合作为全国的首都,而且此时国内刚统一,很多地方都不是非常稳定,需要一个强大的政治中心来维持各地的稳定,选取离秦朝旧都咸阳不远的长安也有着这么一层用意。但是因为出身的缘故,刘邦对洛阳有着独特的偏爱,在分封族内子弟和各位异姓王时也偏偏避开洛阳,没有分封给任何人。

在这两个选择中,刘邦犹豫了很久,理性和感性一直在进行争执。然而作为刘邦最为依赖的谋士,张良的意见非常重要,很大的影响了刘邦的选择。于是高祖最后便听取了张良的建议,决定迁都长安,并将洛阳立为陪都。


邓海春


西汉国都在哪?当然在长安(西安)了。但长安是西汉最终选择的国都,在长安之前,西汉国都和春秋战国时各国国都一样,也是到处溜达的。

秦末大乱,刘邦在沛县起兵,称沛公。沛县是刘邦的龙兴之地,很多开汉精英,当时都在沛县卧虎藏龙。从这个角度讲,沛县可以算是西汉第一个“国都”。

在挂靠楚怀王(实际控制者项梁)之后,刘邦并不显山露水。转机出现在楚怀王那个与诸将的著名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你们谁先杀进关中灭了秦朝,谁就是关中的主人。这也意味着刘邦下一个“国都”可能就是咸阳。

项羽与秦不共戴天之仇,想杀进咸阳灭秦复仇。但项羽性情残暴,被大佬们给否决了,拉到巨鹿与秦将章邯决战去了。楚国高层最终确定由刘邦西进。刘邦一路上倒还算顺利,当然所遇到秦军,是不能同项羽遇到了秦军主力相比的。沛军到了霸上,秦王子婴大势已去,素服白马出降,秦亡。

刘邦很开心,他先入关中,这八百里大好秦川就是他的了。很多人都愿意遵守约定,但项羽不同意。项羽率大军四十万急驰关中,准备干掉刘邦。

鸿门宴的刀光剑影,两千多年后,亦令闻者胆寒。张良激樊哙,狗肉贩子在席间的大饭量惊住项羽。项庄舞剑佐酒,项伯挡之,刘邦仓皇逃席……

项羽推翻了楚怀王的约定,刘邦只好暂时向项羽低头。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搞的还是八百年前封建制那老套路。而刘邦是项羽最为忌惮的人物,绝不能封在肥地,就去汉中当个汉王吧。

现在的汉中水美地丰,在两千多年前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没人愿去汉中受苦。别的不说,栈道实在太难走了,不小心就粉身碎骨了。刘邦受封汉王,是在公元前206年,这一年也被认为是西汉创始年,虽然他还没有称帝。即使作为一个诸侯,汉国也是当时的正式国家之一,只不过“挂靠”在项羽的“楚联邦”名下。而且,刘邦正是从汉中用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东向灭项羽统一天下的。所以,汉中是可以算为汉朝国都的。

项羽为阻止刘邦杀进关中,在关中设三王,其中塞王司马欣的国都,在栎阳(今西安市阎良区武屯镇)。韩信奇计惊天下,汉兵出陈仓后,如狼似虎,把三王打得落花流水。刘邦得到关中,并没有立刻在咸阳定都,而是“借用”司马欣的故都栎阳为汉国都。

刘邦和项羽已成决战之势,刘邦到处分兵布置,但每次在外地忙完,都要回到国都栎阳。以公元前206年汉朝建立开始算,栎阳当然可以算是汉朝国都的。

汉军开始东向与楚军决战,但国都依然留在栎阳。等到韩信略定齐地后,刘邦大病也好了,又回到栎阳。韩信帮助刘邦灭掉了项羽,天下已姓刘无疑。再称王,已不能显示刘邦的尊崇身份,必须称帝。

此时的刘邦在关东,再风尘仆仆地跑到关中称帝,不现实。公元前202年二月,刘邦在百官山呼万岁声中正式称帝,地点是汜水之阳,也就是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境内。

定陶这座小城,见证了中国历史上的辉煌时刻,大汉王朝正式建立,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历史以及世界历史。有人说秦定制度,汉以固定,才有了现在的大一统格局。定陶太小,刘邦从来没考虑过定都于此,虽然定陶也算是汉朝国都之一。

刘邦看中的地方,是洛阳。洛阳的优势,在于处天下之中,在交通不便利的古代,这是非常有利管理的。刘邦车驾到了洛阳,开始喝酒庆功。诸将在南宫宴会上争功,刘邦正式确定了三杰的重要贡献。张良可决胜千里,萧何可保证后勤补给,韩信直接把对手给灭掉了。呜呼项籍!有一范增而不能用。

刘邦准备在洛阳养老,却有一个人找上门来,迎头泼了刘邦一盆凉水。齐国人娄敬,通过关系找到刘邦,问刘邦一个问题:陛下定都洛阳,是不是要学周朝呢。刘邦得意自己的手笔,曰:然。

娄敬继续泼凉水,说陛下现在的形势,已与周朝完全不同。周朝从多少代时就开始经营,到了文王、武王时,已是十几代了。周灭商是水到渠成的事,老百姓心里也有准备。但是,周朝的管理模式比较松散,王室衰弱,诸侯都成了反贼。陛下初得天下,人心未必尽服。洛阳四战之地,万一有兵来攻,陛下打算守哪呢?

刘邦觉得娄敬说的有道理,问哪里最合适定都,娄敬给出的答案是关中。

现在说天府之国,都知道是指四川,其实关中也是天府之国。八百里秦川足以养活庞大的机构。更重要的是,关中周边多山险,易守而难攻。关中之于关东,有居高临之下势,若有不宾服者,出兵非常方便。

刘邦没拿定主意,就问重臣们的意见。大家多是关东人,不想去离家太远的关中。张良支持娄敬的观点,认为关中不是一个独立的地理单位。南面有富饶的蜀地,关中所需要的资源可以从蜀地获得。关中最大的优势就是居西高而俯东下,可以最大限度保证帝国的安全。

刘邦是个能听进意见的人,他不会学项羽,虽然他是彭城人,却从来没考虑过定都彭城。刘邦站在历史的高度,为汉朝天下着想,决定迁都长安。

从此,历史是另外一个样子。

更多历史地理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图帝


地图帝


虽说在后世历史爱好者的意识里,长安一直是西汉的都城。但事实上,一直到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汉王朝才正式迁都长安。而放在当时,“定都长安”这事儿,对于满朝文武重臣来说,更像是个突发事件。

因为汉高祖刘邦的登基仪式,是在定陶办的。然后就想“长都雒阳(洛阳)”,也就是在洛阳建都。

为何选洛阳?秦末农民战争外加楚汉大战,全国打成一片狼藉,关中的咸阳等重镇,也早烧成废墟。真要定都在那里,修建宫殿就是一笔大成本。更何况洛阳作为周天子旧都,政治身份也高贵,宫室都是现成。外加江淮地区物产丰富,水陆交通发达,定陶更是当时享誉天下的商业大都会。占住了洛阳,就是捏住了钱袋子,怎么看,都是最合适的都城。

但公元前202年,一个叫娄敬的小兵,在同乡的引荐下走进刘邦的大营,硬是当着刘邦的面一顿慷慨陈词,把所有“洛阳好”的论调全驳斥了一通,接着给出石破天惊建议:哪怕从繁华中原,搬到一片废墟的关中,哪怕砸锅卖铁建个新都城,我大汉朝,也必须迁都长安。

如此奇特建议,被说得一愣一愣的刘邦,却是真听了。然后,就有了老丞相萧何累死累活,历时两年的都城营建工作,有了公元前200年拔地而起的未央宫,以及汉王朝迁都长安的盛事。这场历史大反转,后来司马迁赞叹说“脱挽辂一说,建万世之安”,简直是改写汉朝发展轨迹的神操作。为何有此操作?因为娄敬这一番宏论,恰戳中了先前刘邦及其文武重臣们,忽略的三个重要真相。

真相一:洛阳虽好,可在西汉开国时,就是案板上的弱肉。

定都洛阳的好处,一找就是一大堆。周朝起就享誉天下的繁华与威武,更叫多少文臣武将神往。但娄敬一句话,就全给堵回去了:“陛下取天下与周室异”。汉朝此时的处境,与当年周朝大不同。

有何不同?关键一条,就是虎狼环视。如果是和平年代建都,洛阳确实很合适。但如果不和平呢?以“汉初三杰”之一张良的话说,那就是“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偏偏此时汉朝,正是“不和平”的时候。项羽虽说踩翻了,但一群异姓王还在,就算异姓王没了,迫于开国形势,同姓王也要照封,刘家子弟封了一群。国都定在洛阳,那就是夹在一群诸侯中间,万一有个风吹草动,立刻就惨遭四面围攻。

如果参考一下西汉开国后,一系列的风波,比如“七国之乱”这类大事件时,倘若大汉朝的都城是洛阳?那被吴王楚王赵王临淄王济南王们四面围攻,真就陷入到“圈踢”的境地了。“文景之治”会不会戛然而止?大汉朝国祚能否撑住?细思极恐。

真相二:长安虽眼下破,战略地位无与伦比

其实,当刘邦决定“迁都长安”时,当时的长安,连个城都算不上,只是咸阳治下的一个乡聚名。认准关中的汉王朝,临时的政治中心还是栎阳。那为什么非要不惜血本,硬要新盖出一座长安城来。因为渭水南岸的长安,地位无可替代。

以地理位置来说,长安位于黄河上游,放在汉帝国的版图内,正好就是个战略制高点。而且它四面环山,就算发生动乱,只要把几个关口守好,长安城就无比安全。长安的水路交通条件也十分发达,正好处在关东关中两大经济区的交界点上。别看眼下看上去破破烂烂,只要国家进入和平建设阶段,这就是汉朝经济版图里的黄金地带。

如此好处,也正如娄敬一句名言“此亦搤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占住了这个宝地,就好比击中了天下的脊背,抓住了汉王朝命运的咽喉。长安稳,天下安。

真相三:关中平原,才是汉王朝崛起的发动机

建国初期的刘邦,之所以把关中平原一度排除在外,重要一条原因,就是当时关中太穷。楚汉战争的几场大战,都是在关中开打。楚汉争霸的数年拉锯,也全靠关中百姓勒紧裤腰带输血。待到战事结束,这里已是揭不开锅。繁华程度比定陶洛阳都差得远。但刘邦能逆袭项羽,却正靠关中平原的支撑。当地的百姓民心,更全在刘邦这一边。刘邦虽是沛县人,但关中,才是刘家汉王朝的根。

更重要的,是关中平原的经济潜力。虽说眼下残破,但关中沃野纵横,不但有天险屏障,更有纵横的良田。正如娄敬所说“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到了司马迁写《史记》的汉武帝年代,关中平原“然量其富,十居其六”,财富水平占到了天下一半以上。如此宝地,撑起汉帝国的盛世家业。

也正是凭着关中平原雄厚的家底,建立在残破江山上的大汉王朝,才得以顺利践行休养生息,然后有了富庶的治盛世。也同样凭着关中良好的战略位置,开国和亲换和平的汉朝,才以雄厚底气发起反击,将昔日肆虐北方的匈奴踩在脚下,呼啸打出纵观欧亚的丝绸之路,开创国威远播欧亚的黄金时代。正确的“建都地址选择”,为初创的汉帝国,提前选好了发动机。

后人说起这精彩操作,无不赞叹娄敬们的深谋远虑,但更重要的事实是,做出战略容易,承担这个责任,践行接下来艰辛的营造,却是更加重要的考验。参考前因后果,就知做出这个决定的刘邦,经历了怎样的抉择煎熬。更可知草根的刘邦,为何能取天下:一个有着担当的毅力和坚决执行力的领导者,才能够在艰难的抉择里,做出正确选项。

我们爱历史


西汉时期有两座城都曾作为西汉王朝的首都,这两座城池就是洛阳和长安。西汉一开始的选择是当时最被看好的洛阳,但定都一段时间后刘邦又决定迁都长安,汉高祖五年(前202)在兴乐宫基础上修建长乐宫,两年后建未央宫,并正式迁都长安城。

西汉刚成立的时候,都城的选择在长安和洛阳之间徘徊。相比于长安,洛阳对于刘邦来说更加亲切,因为刘邦生在关东,发迹于汉中。当时洛阳是真正的天下中心,因为开放的原因曾经有许多的名家在此地著书立派,广泛的传播他们的理念,各家思想在这里碰撞交融,使得洛阳逐渐拥有浓厚的文化氛围,成为华夏文明的真正意义上的中心。而在商业上,洛阳也是开放度很高的。在当时,来往的行商都要经过洛阳,经过长时间的财富积累,洛阳慢慢的也成为了国内最重要的商业城市。

但是在不久之后,刘邦就改变了想法,将长安定为首都,洛阳作为陪都。最早提出迁都建议的是齐国一个名叫娄敬的戍卒,他被发往陇西,在经过洛阳时,他要求面见高祖刘邦。一开始因为他卑微的身份是不可能有机会见到皇帝的,然而他最后却也因为身着寒酸的衣服得到了刘邦的同情和对自己早年生活艰苦的惺惺相惜,让刘邦能坐下来认真听听他要说什么。于是娄敬提出了关于迁都长安的建议,并详细阐述了其中的利弊。

他的提议很诱人也很合理,刘邦也有了迁都的想法,然而却遭到了朝中大臣们的一致反对。因为大臣们大都来自东方,对洛阳有着更多的亲切感,而且家族势力也大都盘踞在洛阳周边,如果迁都,势必要远离故土,很多地方都要从头开始,所以大多数一直跟随着刘邦的臣子们都反对迁都长安。不过名臣张良却非常赞同这一提议,在《史记 张良本纪》中记录着张良的原话:“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长安则“金城千里,天府之国”。解释一下就是说洛阳太小,不适合作为全国的首都,而且此时国内刚统一,很多地方都不是非常稳定,需要一个强大的政治中心来维持各地的稳定,选取离秦朝旧都咸阳不远的长安也有着这么一层用意。但是因为出身的缘故,刘邦对洛阳有着独特的偏爱,在分封族内子弟和各位异姓王时也偏偏避开洛阳,没有分封给任何人。

在这两个选择中,刘邦犹豫了很久,理性和感性一直在进行争执。然而作为刘邦最为依赖的谋士,张良的意见非常重要,很大的影响了刘邦的选择。于是高祖最后便听取了张良的建议,决定迁都长安,并将洛阳立为陪都。


关河南望


定都自古是王朝大事。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楚汉之争的战果上建立了汉朝,新汉初始百废待兴,《史记》说“刘邦很快即着手定都洛阳”。

当时上到高祖下到普通将士对洛阳都是挺满意的,这里处于天下中心位置,方便四方朝贡,而且跟刘邦打下江山的将士,大多都是山东人,想着定都离家乡近一点多好。

然而也有人支持定都长安,这也是西汉迁都的目的地,一位传奇的戍卒娄敬出现了,正是他私聊刘邦,建议迁都长安,不要跟周朝学。

现在西汉的国情有变,并且洛阳四面平坦,无险可据,不像关中,扼守函谷关,四面高山环抱,凭险可守。


汉高祖要想学周朝八百年基业的经验,都城宜迁。

刘邦也不按常理出牌,他随即问到张良,张良给了一个非常无厘头的答复“明言入关便”,刘邦想到此排除众议,最终决定迁都长安。

刘邦是真的把眼光放得很远,但又很现实地考虑问题,汉初建国一片荒芜,而楚汉之战遗留下来的是6个尾大不掉的诸侯王国。

刘邦为保汉室基业,必定剪除隐患,而迁都长安后,很好动手,并且一旦发生叛乱,长安四周的官塞也易于镇守,摁住长安就是摁住中原命门。


刘邦同时也看到,关中沃野千里,经济并不落后。

刘邦还看到了后来震惊朝廷的七国之乱,为防这种情况发生,迁都长安不失为上上之策。

而事实也证明,关中在政治经济军事地理环境等方面都具备足够的建都条件。

而洛阳,张良一语道破其七寸所在,“洛阳非用武之地”。

在刘邦集团看来,长安和洛阳代表着不同的地域文化,都城的选择同时也意味着一定的文化取向和政策选择。


而娄敬指出的两个方面,任武功者必须居于险要之地,行德化需居于天下之中。

刘邦是靠武力征伐夺取天下,要想稳定天下必须依赖关中的山川形势和肥沃土地,让国家得以长治久安。

而当时的异姓王们表面上满足现状,而心里对刘邦称帝多有不服,他们逐渐开始拥兵自立,对国家和社会的稳定都构成了比较大的威胁。



庞大的周朝就是因为诸侯分封一策而倾倒。

若想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必须铲除具有分裂割据倾向的异性诸侯国。

汉初国家建设大体承秦制,而将都城西迁,也有利于抵御匈奴入侵。

汉初边境不安,高祖后来还陷在白登之围中差点出不来。

长安离匈奴所在地非常接近,故能起到一定震慑作用,并且也能有效防御匈奴的南侵。

历史也证明了汉高祖的远见。


参考材料:《两汉时期“择都”观念及其影响研究》


虎历


从汉到唐,长安城是绕不开的帝王都。汉都长安和唐都长安,是两回事。汉长安城在龙首原以北,唐长安城在龙首原以南。但若没有汉时长安城的荣光,便不会有唐长安城的辉煌。汉、唐两个选择定都关中的朝代,都是中国历史上令无数人缅怀的盛世。


汉长安城遗址在今西安城以北,当年西汉开国之时,刘邦和群臣属意的国都,是洛阳。原因有二,其一,洛阳是周天子之都,洛邑曾是天下之中,诸侯四方纳贡职;其二,刘邦和开国功臣都是山东人。此山东是指崤山以东,大汉开国功臣大多数来自秦朝泗水郡沛县,洛阳无论是气候地理和饮食风俗,更接近刘邦故乡。


如果刘邦选择了洛阳,就没有日后“街瞿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红尘四合,烟云相连”汉之西都长安。


有一个人改变了刘邦的决定,这个人叫娄敬,后来被赐国姓“刘”。他问了刘邦一句话:

"陛下都洛阳,岂欲与周室比隆哉?”

刘邦向来是有什么说什么的爽快人,痛快地回答了一句:“然”。


周兴八百年,作为秦末乱世的终结者,刘邦当然希望大汉能像周盛之时一样,天下和洽,怀德慕远。当年四海宾服、天下归心的王都洛阳,自然被寄望于开启大汉的盛世华章。

娄敬坚决反对,他不同意定都洛阳,而是主张定都关中。他的第一个理由是:

“陛下取天下与周室异。”

武王伐纣灭商,周室成天下共主。武王当年在孟津会师八百诸侯,周室已经有相当的号召力了。孟津会师之后的两年,周人再次出兵,牧野之战打赢了商纣王帝辛的部队,直接向朝歌进发。周之所以能代商而兴,成为天下共主,经过从公刘、古公亶父到文王几代首领一百年多的努力。一句话,周室是有祖宗王荫的。


汉无尺土之阶,五年得天下,是刘邦豁出性命,与项羽“大战七十,小战四十”打来的。跟周室相比,汉室算是“白手起家”。娄敬分析汉初之势,楚汉相争五年“使天下之民肝脑土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胜数,哭泣之声未绝,伤痍者未起”,刘邦欲效仿周公定都洛阳,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娄敬的第二个理由是:

“且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也。”


所谓八百里秦川,表里山河,关中秦地有天然的地理优势。“被山带河”,是指关中之地背靠华山濒临黄河;“四塞以为固”,是指东有函谷关、西有散关、北有萧关、南有武关,关中四面皆屏障,即便天下有乱起,据关自守固若金汤。


真正打动刘邦的,恐怕正是这第二个理由。刘邦肯定没有忘记,英雄一世的项羽,放弃都咸阳王关中的大好机会,从西楚之地转战千里孤军深入,如何被他一点点拖垮的。

如果项羽当初选择的封地是关中,以霸王之勇武,有四关之险隘,他刘邦能不能从巴蜀反攻,还是未知数。更别说这天下归汉,他刘邦南面称孤道寡。

娄敬的每一句话,都像是说到了他的心坎上:

“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秦国故地,兴霸业之基,土地富饶肥沃,就如同天然府库。“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

陛下您如果定都关中,即便崤山以东有乱,可据关安守秦国故地。汉初天下,封国和郡县并存,八个异姓诸侯王,个个都是有实力的军头,江山并非刘邦一人说了算。若是战事再起,他刘邦自然不怕横刀立马,打出一个天下太平就是了。


洛阳虽好,中原毕竟是四战之地。有了项羽的前车之鉴,若是放弃被山带河的关中,万一诸侯王中有人图霸天下,他刘邦可不就“四面楚歌”了?


“夫与人斗,不搤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其胜。今陛下入关而都,案秦之故地,此亦搤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

娄敬用了一个比喻,跟人打架的时候,不搤住对方的咽喉打击他的脊梁,就没有完全的胜算。如果陛下您定都关中,据有秦国故地,这就好比卡住天下的咽喉并且打击它的后背。

制于人还是将来受制于人?娄敬把话说到这个份上,刘邦本来就是一点就透的聪明人。关中土地肥沃物产丰饶,本是秦帝国的龙兴之地;四塞屏障易守难攻,可保汉室基业万年。

可是群臣们大多数都挺洛阳,洛阳离他们的家乡更近。他们纷纷向刘邦进言:周兴八百年,秦二世而亡,定都关中不如定都洛阳。其实,刘邦此时心中,恐怕早就有了定论。天下是他一点点打下来的,他不会没有考虑过如何守江山。

关键时刻,留侯张良表态,他用一句话替关中背书: “天府之国,金城千里。”后世的人,常误会“天府之国”是用来形容巴蜀之地的富饶,其实在《史记》里是形容关中之地的。八百里秦川,沃野无垠,据关可安守,东进可制诸侯。


有了张良的表态,刘邦即日便起驾,向西进入关中。自此,大汉定都关中,并且大赦天下。

刘邦觉得娄敬进言定都关中,立了大功。他赐娄敬姓“刘”,拜为郎中,号为奉春君。


千夜看世界



按照楚怀王的约定,先入关者为王,实际上就是说,谁先攻占咸阳,灭了秦国,谁就可以当秦王。最后是刘邦率军一路过关斩将,突入关中,秦王子婴素服出降,秦国灭亡。按照楚怀王的约定,那么就应该是刘邦当秦王。所以,刘邦入关之后迅速约法三章,恢复秩序,就是准备当秦王的。

因为这时候的整体局势就是以楚王为盟主,战国末期被秦国灭了的六国都在复国。经过初期的斗争,到秦国灭亡时,其它各国基本上都已经是原来的各国王族重新成为各国的国君了,只有秦国因为灭过六国,所以六国都不肯原谅,非要灭了秦国,另立秦王。

但项羽在巨鹿之战后,又逼降秦国将领章邯,在引诱章邯投降时,项羽开出的条件就是,只要章邯投降,灭秦之后,就可以立章邯为秦王。所以,项羽看到刘邦要当秦王,就不乐意了。先意图在鸿门宴上除掉刘邦,后来又在霸上调整诸侯封地时,将刘邦封为汉王,秦国故地一分为三,章邯为雍王。

刘邦被封为汉王后,虽然心里很不满意,但实力不如项羽,所以还是选择了认怂,率领自己的军队和文武官属到汉中的南郑去了。在这里,汉王的旗号第一次竖起来了。这时候的刘邦不再是楚国将领了,而是和其他诸侯平起平坐的诸侯王。而刘邦的汉国得第一个都城,就是汉中的南郑。


去汉中四个月后,刘邦就从汉中杀回关中,除了章邯试图组织抵抗被刘邦击败之外,其他两个司马欣和董翳都是秒怂,直接就投降了。可以说,刘邦没费多大力气,就基本上占领了秦国故地。除了章邯坚守栎阳一年半之外,其它地方都被刘邦占领了。彭城之战后,刘邦失败退回关中,击破章邯,秦国故地全部归入刘邦囊中。

这之后,刘邦基本上就是以秦国故地为基本盘,充当根据地,来和其他诸侯以及项羽进行争夺天下得战争。而这时刘邦的汉国,国都刘已经从南郑迁到栎阳了。刘邦经常率军在外征战,留守的萧何就是在栎阳坐镇,是刘邦大军的大后方。也是在这个意义上,刘邦再次击败项羽,夺取天下,本质上就相当于秦国又灭了一次六国。

刘邦在击败项羽的过程中,针对项羽调整诸侯封地引起诸侯不满的实际情况,采取了比较折中的政策,也就是尽可能保留其它诸侯的封地,以此来建立一个反对项羽的联盟,而刘邦则是这个联盟的盟主。所以到刘邦击败项羽之后,刘邦能实际有效控制的地区其实也就只有秦国故地,以及原来的韩国和魏国的地盘,而且魏国东部还不在刘邦的完全控制之下。

所以,刘邦在称帝的时候,本打算和周朝一样,在洛阳建都,并且已经开始营造宫室,进行经营。但最后缺被谋士劝说改变了主意,改为在原来秦国都城咸阳的东边另建长安城,作为汉朝国都。


为什么呢?其实也不难理解。秦国灭六国之后二世而亡,秦二世在继位时逗已经自去帝号,称秦王了,像恢复战国诸侯平等并立得格局,结果还是被消灭了。刘邦知比秦始皇小了三岁,是亲眼目睹了秦灭六国到最后诸侯联手灭了秦国的这个过程,他本人更是灭秦国的主帅。所以,这对他是有很大震动的。

因此,这时候的刘邦实际上对自己的汉朝到底能坚持多久也没有太大信心,无论是秦灭六国还是秦朝二世而亡,都给刘邦一个重要的启示,既然自己实际控制的地盘只是秦国故地,那就必须按照秦国选择国都的原则开选择汉朝得国都。最起码的是,在关东诸侯联合起来进攻汉朝的时候,要让汉朝再地理上有所凭依,为汉朝争取一点时间。

简单来说,这就意味着,刘邦以长安为国都,二放弃了洛阳,首先的理由就是要让自己建立的汉朝不那么容易呗消灭。如果定都洛阳,一方面离秦国故地太远,僻处东部,不利于控制秦国故地,另一方面,如果关东诸侯联手进攻,汉朝业无险可恃,战略上比较被动。相比之下,如果建都关中,这两个方面得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所以,刘邦最后还是选择了定都关中。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汉朝后来在景帝时期面对关东诸侯的反叛,仍然能够立于不败之地,就是因为作为七国之乱基本上发生在东南一带,和汉朝国都距离比较远,汉朝完全有充分的时间调兵遣将,平定叛乱。如果刘邦的国都在函谷关以东,那就很容易被对手威胁,汉朝能否挺过这一关,刘不好说了。


萧武


盛世长安 ,乱世洛阳,因为长安比洛阳更适合做国都,周秦汉隋唐定都首选西安抛弃洛阳就可以证明西安的重要性远在洛阳之上。




烈火柔魂ZL


秦末之际,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刘邦提三尺剑,斩白蛇起义,与群雄逐鹿中原,诛秦灭楚,兼并天下。刘邦登基称帝,建立汉朝,定都洛阳。后来,刘邦在齐国人娄敬的建议下,迁都长安。

娄敬,又称为刘敬,齐国人。汉五年,天下初定,刘邦定都洛阳。娄敬穿着羊皮衣,见齐人虞将军说:“臣希望拜见陛下,有事进言。”虞将军见娄敬穿的寒酸,想给他锦衣,娄敬婉拒说:“臣穿着锦衣,就穿着锦衣去拜见;穿着麻衣,就穿着麻衣去拜见,不敢更换衣裳。”于是虞将军向刘邦引见了娄敬。

刘邦召见娄敬,赏赐美食。 然后,刘邦问娄敬有什么事想说。娄敬说:“陛下定都洛阳,难道想与周朝比一比谁更昌盛?”刘邦说:“是的。”

娄敬说:“陛下取得天下与周朝不同。周室的祖先起自后稷,尧帝封他们于邰地,十几代人积德行善。公刘躲避夏桀而定居豳(bin)地。周太王因为受到狄人侵略,离开了豳地,去了西岐,国人争相追随他。

等到周文王当了西伯,断理虞人和芮人的争端,开始得到天命,姜子牙、伯夷从海边来归附他。武王伐纣时,不约而相会在孟津的诸侯有八百,都说可以攻打纣王了,于是灭了商朝。

周成王即位,周公等人辅佐朝政,于是建造洛阳,认为它是天下的中心,诸侯四方纳贡述职,道路距离均等。有德者则容易成为王,无德者则容易灭亡。凡是居住在这里当王,是想以德治国,不愿依险自保,担心后世骄奢而虐害人民。

周朝昌盛时,天下和谐,四方蛮夷心向周室,仰慕周王仁义感念周王道德,归附侍奉周天子。周天子不设军队,而四方万国的民众莫不臣服。等到周室衰落,一分为二,天下诸侯不再朝见天子,周王也不能惩治他们。不是周王道德浅薄,而是形势不利。

如今陛下起兵丰沛,收兵三千人,以此直接战斗而席卷蜀汉,平定三秦,与项羽相战荥阳,争夺成皋关口,大战七十,小战四十,让天下人民肝脑涂地,枯骨暴露荒野,不可胜数,哭泣的声音不绝于耳,伤病的人还没有痊愈,这样而想和周朝的成王,康王的盛世时相比,臣私下认为不可。况且秦地山河险峻,四面边塞很坚固,即使有危急大事发生,可抵挡百万雄兵。因为秦朝的缘故,这片土地很肥沃,这就是所谓的天府之地。

陛下进入函谷关而定都那里,山东即使混乱,秦国故地可保全。与人相斗,不掐住他的喉咙,攻击他的后背,是不会取得全胜的。现在陛下入关而定都那里,控制秦国故地,这也是掐他喉咙攻他背的做法啊!”

刘邦询问群臣意见,群臣都是秦国以东的人,争着说周朝国祚七百年,秦朝二世而亡,不如定都周朝旧都。刘邦犹豫不决。等到留侯张良说明定都秦朝旧都的好处,刘邦当日就坐车西去定都关中。

刘邦说:“本来主张定都秦地的人是娄敬,‘娄’就是‘刘’啊。”于是赐娄敬姓刘,任命他为郎中,号称奉春君。

刘敬认为,洛阳无险可守,定都于此,只能凭道德使诸侯臣服,但道德的作用并不长久。秦朝故地地势险峻,土地肥沃,非常适合做首都。


爱历史的三井寿


迁都长安,是因为长安城内,有解锁天下姿势的钥匙。

这个故事发生在刘邦入主长安以后,面对项羽,刘邦第一反应是”跑“。但萧何坚决不同意,理由是他发现了位于咸阳的一批珍贵档案。

这些档案是什么呢?

简单的说:书同文、车同轨,每个地方每年产多少粮食,交多少税,有多少人……这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费劲心血搞出来的东西。

而这些档案的用处,就大了去了。

首先是在秦汉之交,天下的军阀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联邦制“。也就是大大小小的军阀有跟楚王的,有跟项羽的,有跟刘邦的。

但由于首领对下属并不能实现准确的把握,所以无法实现精准的调度。举个例子吧:

比如我穿越回秦汉,是一个村的里长,这时候我投奔了项羽。

对项羽来说,我手下多少人?能不能自给自足粮食,能不能把多出来的钱拿出来给项羽闹革命?项羽其实是蒙圈的。

比如我是河北张家口的里长。现在延庆市被匈奴围攻,由于项羽并不知道我实力如何,所以即便是距离再近,项羽也不放心我去救援。

放在争霸天下的战略里,就是项羽调度军队,一定会产生大量的浪费。

但对刘邦来说,通过秦朝的档案,他大概就知道我这个张家口的里长,30年前这边有多少人,每年交多少税,有多少牛羊……

尽管古代的统计方法肯定不准确,三十年前的老档案也物是人非。但除非发生大规模传染病,我们村原本有800人,不会因为过了三十年,忽然就变成了200人。所以基本的套路还是有的。

这样一来,刘邦在调度军队的问题上,就比项羽浪费的要少的多。

项羽当然就打不过刘邦了。

所以我们看到,刘邦入主长安以后,原本都打算逃跑的,结果听了萧何的话以后,马上不跑了。

来啊,项羽,互相伤害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