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曾仕強教授談小時候經歷:責任感應從小開始培養

最近看到一則視頻,讓我收穫良多。關於國學大師曾仕強一段小時候的經歷。他在演講中,提出疑問

為什麼現在的家長一定要去催孩子寫作業呢?

看曾仕強教授談小時候經歷:責任感應從小開始培養

在他小的時候,曾母就從未催過他寫作業,不管他做作業也好,不做作業也好,不管作業多也好少也好,從未催過。反而是每天一到晚上八點就催他去睡覺。

他反問曾母,“可是我作業還沒做完呢。”曾母體貼的回道,“沒做完就明天接著再做,現在快去睡覺吧。”於是他就去睡覺了。

到第二天,他揹著書包來到學校,老師要交作業,可是他作業沒有完成交不上,便受到了老師的懲罰,用戒尺打了手心。

他捂著火辣辣的手掌心,便在心裡想,沒完成作業是因為母親叫他去睡覺了,可是受懲罰的卻是他,母親在家裡一點事也沒有。他想通這點後,以後每次他回到家,都會自覺的先把作業趕快寫完,就怕母親又催自己去睡覺。

我不禁深思,這段經歷並非要教導家長按部就班的教育孩子,而是該思考曾母充滿智慧的育兒方式。

在這個故事中,曾母是個睿智的母親,她想培養孩子的責任心。讓他明白寫作業只是他自己的事,如果不去做這個事,就要學會自己承擔相應的後果。當孩子明白這個後果不是他喜歡的,或是他不能接受的,為了避開這個後果,他就會自覺去完成作業。

當孩子有了責任心,他才會更自覺的去做事。

看曾仕強教授談小時候經歷:責任感應從小開始培養

著名演員孫儷,為了讓兒女自覺的認真刷牙,給他們觀看拔牙紀錄片。視頻講訴了一個6歲男孩,因為太愛吃糖把牙齒都駐光了,還拔了7顆牙的全過程。瞬間讓孩子明白不認真刷牙的後果(拔牙),而刷牙是他自己的事,不認真刷牙自己也會承受這個後果,為了避開這個不能接受的後果,孩子自然就會自覺的開始認真刷牙。

當孩子有了責任心,他才能更體諒父母的辛苦。

看曾仕強教授談小時候經歷:責任感應從小開始培養

《小鬼當家》有一期節目中,母親因為工作要退出節目錄制,少年當場對母親發飆,“你的工作有那麼重要嗎,你就不能陪陪我。”少年不能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於是就安排少年替母親做了一天的導遊。這讓他感到導遊工作的繁瑣和辛苦,感到父母為這個家的付出,感到自己身上的家庭責任感,也同時感到自己要為這個家做點什麼。

李玫瑾教授也曾說過,責任感就是肩膀上有重量了。

當一個人漸漸長大,就要為自己的一言一行所負責,這也是一個人走向成熟的重要標誌。一個人能承擔多大的責任,他就能取得多大的成功。但孩子年齡小,這種責任感相對就弱,這時就需要家長的督促和引導。

看曾仕強教授談小時候經歷:責任感應從小開始培養

那麼家長要如何做才能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 讓孩子分擔家務,給他指派任務。

列一張家庭事務清單,把每天需要做的家務一一列舉出來,寫在紙上,如買菜,煮飯,洗菜,刷碗,洗衣服,拖地,清潔廁所等,讓孩子自己選幾樣家務,每天由他負責,父母進行監督。如果孩子沒有做好也不要一味責罵,或者替他包辦,家長這時可以和他一起做家務,然後教導他如何把事做好。

  • 家長可以和孩子適當傾訴內心的感受,讓孩子學會照顧家人

當父母下班後,可以告訴孩子:媽媽累了,讓孩子幫忙倒水,拿拖鞋等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讓孩子參與到家庭決策中,讓他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撐起這個家的不易,讓他感到自己是這個家庭的一份子,他才會自覺擔起身上的責任,主動去關心照顧家人。

  • 鼓勵孩子勇敢的承擔責任

當孩子犯了錯,不能不給孩子解釋,而一味責罵,家長要和孩子耐心溝通,幫他分析犯錯的原因,是因為自身的過錯,才造成這種後果,鼓勵他勇於承擔責任,如果給他人造成傷害,並和他一起道歉補救。告訴他犯錯並不可怕,只要及時改正了就是好孩子。

家長培養孩子的責任心的同時,也可以增進和孩子的親子關係,讓家庭關係更融洽,加強孩子的家庭責任感,讓孩子成為一個更獨立,也更有擔當的人。

作者簡介:我是舒窈窕,喜歡抒寫文字,用文字記錄生活的點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