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油渣”真的可以吃嗎?

不可愛_桑


您好,我是瀾饞食記,美食領域青雲計劃獲得者,我來回答您的問題。




豬油渣為什麼不能吃?這可是一道美食呢。倒退3,40年就是稀罕貨,想跟現在一樣想吃就能吃到?簡直就是白日做夢。



不信可以回去問一下你的父輩,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吃個豬油渣跟過年一樣。那個時候可不像現在菜場裡就有賣豬肉的,你就是買頭豬也沒人說你。當時肉類特別緊缺,全國實行統購統銷,一個家庭一年也憑肉票分不了多少肉。所以當時家裡面都會煉個一盆豬油,炒菜下面拌飯都香極了。

(國民豬油專用搪瓷盆)

我記得當時豬板油好像6毛4一斤,每個人限購兩斤,我媽為了多買點就去求爺爺告奶奶開後門,用油票加現錢一買10斤,回來能煉一大搪瓷盆豬油,能吃三個月。而油渣煉出來就會趁熱撒點鹽,分給我一小碗底(大多數要留著熬粉條,炒白菜,做花捲,一點也不能浪費)。這時我都會把門關上,怕香味招來鄰居的小夥伴搶我的油渣吃。



這種吃油渣的喜悅和幸福感,隨著我國的生產力大發展,人民生活物質極大豐富之後,漸漸的越來越淡薄了。現在的年輕人都認為豬油渣脂肪含量過高,吃下去有害健康,容易得三高,從而唾棄它,厭惡它。可實際上豬油早就已經被證明是一種健康的油脂。

豬油被妖魔化,首先是因為被誤解。



在上世紀初,法國和德國的兩位名醫迪波爾和克里,首次在自己的醫用手冊中向病人宣傳,儘量少食用豬油而選擇植物油。後來他們兩位就是中國協和醫院的開創者和中堅力量。

所以協和醫院在治療病患時,都要求他們禁食豬油。認為豬油會造成身體肥胖,動脈硬化,使膽固醇升高,從而堵塞血管,造成心腦疾病。

所以豬油成為當時中國上等人(當時只有有錢有勢的人才能看得起協和醫院)普遍厭惡和唾棄的油脂,一些達官貴人都公開宣稱自己不吃豬油,豬油迎來了第1次低潮。



但實際上豬油是被誤解了。很簡單,我們看一下帝國大總統袁世凱的早餐食單,就知道什麼原因了:紅燒蹄膀,總統鴨(油酥鴨子),鯉魚焙面,牛肉,一大碗雞湯麵,四兩重饅頭一個,胡辣湯,6只煮雞蛋。

看出緣由了吧?一大早起來就吃這麼油膩,而且不顧及腸胃消化,能不三高嗎?別的就不說了,就說那六個雞蛋,吃下去膽固醇能不高嗎?

而且袁世凱不是偶爾吃一頓,他是天天如此,所以吃到最後肥胖,出現各種心腦疾病,而且長期的高蛋白還誘發了尿毒症,說到底豬油是被背鍋了。

豬油被妖魔化,其是是一個公開的陰謀。



在上世紀30年代後期,美國從經濟危機的泥潭中走出,苦盡甘來。美國的糖業巨頭又收購了大量的甘蔗農場,以及提高了產能,使得整個美國吃糖陷入了瘋狂的狀態。

人們無時無刻不含著糖塊,喝著含糖量極高的飲料,吃著無比甜膩的糕點。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爆發了近代最嚴重的一次心腦血管病高潮。



糖業巨頭為了掩蓋這種事實。收買大量報刊和雜誌,對外宣稱是因為吃豬油導致的,而多吃糖則可以淨化腸胃,促進消化。實際上現在科學已經證明人類肥胖的罪魁禍首是碳水化合物,也就是澱粉和糖!



如果吃豬肉或者油脂能發胖的話,那為何印度70%人都是素食,偏偏肥胖率在世界前10呢?很簡單,因為他們吃不到油脂和優質蛋白,所以必須大量的食用碳水化合物和油炸碳水化合物,越吃肚子越大,自然就胖了。



在我國也一樣,為何肥胖率靠前的幾個省都是在北方呢?原因也很簡單,因為物產相對不太豐富,使得人們必須大量使用碳水化合物(麵食類)來填飽肚子。所以在北方,一頓吃下一斤半兩斤麵條的漢子比比皆是。而在南方,吃飯用的都是北方喝酒的小碗。

(法國酒館裡常見的豬油渣,和中國基本一樣)


所以豬油經歷了這兩次低潮,使得全世界都對豬油產生了誤解。實際上人類對美食的追求,永遠是無止境的,而豬油的美味也只有最懂美食的人才知道。英國人用豬油做蛋糕,法國人在酒館裡喝酒,要吃整碗的豬油渣。哥倫比亞的奇恰龍,就是整塊的炸肥豬肉。墨西哥和美國市場上,隨處可見一張一張的炸豬皮。


(墨西哥隨處可見的炸豬皮)

世界上很多名人也是豬油的忠實擁躉。美國前總統布什鍾愛炸豬皮,《百年孤獨》的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最愛的就是洋蔥炒豬油渣,戴高樂喜歡用豬油炸混有豬油渣的油餅吃…怎麼到了現代,豬油反而成了不健康的代名詞了呢?

說到底還是因為現在吃的東西太多了,人們更接近於低脂低熱量的健康食品。可是吃東西早,已經不是為了肚子服務,最主要的還是遷就於舌頭啊?吃一點豬油,只要不過量,又有什麼問題呢?又在害怕什麼呢?



在我的記憶中,一碗熱氣騰騰的豬油拌飯,永遠讓我熱淚盈眶。香噴噴的蔥油拌麵和陽春麵也一定少不了那一勺豬油。

蔡瀾先生和他朋友聊起美食,總是將話題有意無意的引到豬油上。在他看來,豬油是最健康的油脂,很多菜少了豬油一定會黯然失色。

當你用豬油和菜油分別來炒一盤青菜的時候,你自然會分辨出誰更香更可口。有些東西你就不應該苛求他太多,只要食之有控制,相信是個人都會讓舌尖重於腸胃吧。


本回答到此就告一段落了。筆者長期更新美食文化深度文章,現在關注我,可以使您成為餐桌上的靈魂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