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笔下的民间规矩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世间的各行各业都有自身约定俗成的规矩,这些“规矩”的存在是这些行业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保障。在汪曾祺的文学作品中,就有不少关于民间“规矩”的叙述,这些叙述使读者化身行业“新人”,更加真切地接触、了解这些行规。



   二.婚丧习俗


   古往今来,不少传统习俗已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世人淡忘,但有一事,却是亘古不变的——但凡女子出嫁,娘家都需为其筹备嫁妆。古时的嫁妆多为金银财宝或手镯玉器,现在的嫁妆则多为家具或是轿车、房屋等,嫁妆变化之大,自然和时代的巨大变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在庵赵庄,嫁妆则以出嫁女子自己所作之刺绣为主。这一嫁妆一来寄予了出嫁女子对幸福婚姻的美好祝愿,二来也能以针线的巧拙来检验该女子是否心灵手巧。《受戒》中,小英子的姐姐大英子为了准备自己的嫁妆,两年来几乎足不出户,整天赶她的嫁妆,“大裁大剪,她都会”。除此之外,庵赵庄嫁闺女,“陪嫁妆,瓷坛子、锡罐子,都要用梅红纸剪出吉祥花样,贴在上面,讨个吉利”。


   以前结婚,得有媒人说和并用大花轿把新娘子娶回家,这才算是明媒正娶。除此之外,有些地方的有钱人家嫁女儿,送亲场面奢华气派不说,次年娘家还要送六盏灯——两盏大灯分别为麒麟送子和珠子灯,另还有四盏小的琉璃泡子。元宵将近时,在这六盏灯里纷纷点上红蜡烛,接连从正月十三点到正月十八,祈求多子。《晚饭花》中的孙家大小姐孙淑芸房中就挂着这样六盏灯,但这一仪式只是人们的一种美好祝愿和期望,似乎起不了什么实际作用。孙淑芸和王常生两口子向来琴瑟和谐,却不料王常生忽得重病,没过多久便离开了人世。现代人结婚时,家人也还是会在床上撒上几把红枣、花生、桂圆、莲子四样干货,寓意着早生贵子。虽然信奉科学的人们知道这只是一种期许,可能没有任何作用,但人们还是将其保留了下来,也许这就是生而为人的一种生活态度——乐观、积极。


   “慈悲救世”的佛学理念使信奉佛教的人们相信佛家能普渡众生,请和尚做法事能使死者去到极乐世界并免遭痛苦,所以现在我们仍能经常看到办白事的人家请来法师念经,为死者超渡,愿死者安息。而在《受戒》中,做法事,更大程度上只是和尚们的一种谋生手段。七月的盂兰会上,年轻漂亮的和尚们借此良机大出风头,把原本神圣庄重的法事变成了一场供人观赏的杂技表演,“在旷地上放大焰口,几十个和尚,穿绣花袈裟,飞铙”,接铙时有各种架势,如“犀牛望月”“苏秦背剑”等。法事做完,年輕和尚们出尽风头,难免有几个爱慕者,此时便总会有一两个女子消失无踪——跟着和尚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