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建”,家长们的理解是什么?是不是觉得被过分解读了?

暖小作儿


“家校共建”,当今社会,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对孩子的要求越来越高,给孩子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都讲究全面发展,这就使得学校和家长必须要共同合作,为了孩子的学习去监督,去教育!

但是我们往往忘记了她们还只是个孩子,本该拥有快乐,无忧无虑的童年,却被社会,被家长强迫她们承受本该不由她们这个年纪承受的重担!但为了孩子以后的发展和前途,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在努力着。

学校是一个教育基地,一个老师教育几十个孩子,只能按照大多数孩子的思维模式去展开教育,不能每个小孩都顾及到,这就使得家长必须要在孩子身边更细致的去帮孩子去分析,去学习。有学校老师的教育和家长的辅导和帮助才能使孩子在学习上更加出色。但是,什么样的年纪,做什么样的事情,请家长不要望子成龙的逼迫孩子不愿意做和本该不该这个年纪做的事情!

请给孩子多一点时间和空间,让她们享受本该属于她们的快乐!!




蘑菇猫仔仔


你好,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家校共建的真正意义,在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共同配合,在学校“理论知识教育”和家庭“道德教育”的相互作用下,孩子能更加全面的发展。

而现在的家校共建,则出现了畸形,主要表现在家庭学校教育的界限不明、分工不确定,部分学校和家长相互推诿责任,以及家校共建最终目标的偏移。

【1】家庭学校教育的界限不明

现在有个很奇特的现象,就是有很多学校的教学任务,需要家长配合,甚至直接参与才能完成,但一般意义上讲,家长是不需要介入的。比如学校布置一个摄影作业,而最终的影片,都是由家长完成。这种现象不仅让家长们感到压力倍增,同时也对孩子的教学产生了不利影响。这等于是学校和家长都在对孩子做无用功:付出了很多时间精力,但是孩子没得到任何成长。

【2】部分学校和家长相互推诿责任

由【1】的现象,很容易导致【2】的问题。作业到底谁做?孩子到底谁来教?这可能是很多家长都考虑过的问题。然而这个问题的发生,肯定不是“家校共建”的初衷。这种现象不仅对提升教育质量无益,同时加剧了学校和家长之间的矛盾。

【3】家校共建最终目标的偏移

家校共建最终的目标,一定是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孩子正常发展,而现在学校和家长都有把事情做偏的嫌疑。学校一方,为了达到形式上的共建,而布置许多不必要的、与教学无关的,甚至脱离实际的任务,而家长则为了追求所谓面子、孩子在学校的形象和地位,拼命代替孩子“在学校上学”,双方最终的目的已经不在孩子身上了,而这样是非常危险的。

这些问题,不仅有待家长和学校的共同解决,也有待于教育界人士的深入思考。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家校共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得到圆满的解决。


90后育儿帮


孩子人生的每一个一帆风顺,每一个柳暗花明,每一个峰回路转,都离不开学校、家长的共同努力,通过家校合作,建立起培养孩子成长的通途。

现如今,年轻的家长平时工作都特别忙,没有时间管孩子,有的和孩子之间还形成了代沟,通过家校合作共建座谈活动,就弥补了其中的不足。市第二十一中学长期坚持家校共建治学策略。让家长既能看到自己孩子上自习学习情况,又可以提出建议,和教师更好的沟通。

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依据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表现等多方面与家长们沟通、交流和反馈,并对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出中肯意见,教师们也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此次活动加强了家校联系,拉近了学校与家长间的距离,架起家校合作育人的桥梁,增进学校与家长之间信任与了解,真正达到家校携手共同培养孩子的目的,从而有效地促进学校各项工作健康、稳定地发展。同时也融洽了教师与家长们的关系,对学校和孩子们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把孩子教育好,单靠学校和老师的力量是完全不够的,只有学校和家庭,老师和家长协同一致,才能形成教育合力,家校共建让孩子在学校和家庭中都能获得良好的教育,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家长与老师搭建起“沟通、交流、协作”的平台。通过交流,家长们获得了许多先进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对如何尊重和关爱孩子,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与学校达成共识,得到启发。相信家校同心,携手同行,孩子们一定会有更美好的未来。




成长小悦悦


⼈⼀⽣中要经历三个⽅⾯的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论是出⽣前,还是出⽣后,每

个⼈都要接受来⾃家庭环境、家庭成员的熏陶和影响,在这⼀过程中获取知识、形成情感、养成习惯、⾝⼼成长。家庭教育从胎教到婴幼⼉教育,再到学⽣教育,是⼀切教育的起点和基础,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是⼀个⼈成长、发展⽆法离开又不可或缺的。

小学三年级这一年龄段的儿童,已初步完成了幼儿期向童年期的过渡,幼儿期的年龄特征已基本隐去,开始显现出童年期的年龄特征。他们的认知方式开始由形象性向抽象性过渡,心理活动也渐渐地由不随意性向随意性和自觉性发展。

三年级的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可分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二是情绪不稳定;三是自控能力不强;四是集体意识开始形成;五是自我意识开始形成。

家长要做的事情也可以分为五个方面:一是积极了解自己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二是帮助孩子学会学习;三是引导孩子正确做事;四是培养孩子的交往技能;五是夯实孩子的做人根基。能做到这五点就已经很优秀了。

家长的角色定位是:要做个引导者而非领导者;训练而非包办。



可听家学


“家校合作”是新课标背景下一种大力提倡的新型教育模式,其对于孩子的健康全面化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高度重视家长在家校合作中的主体性作用,并采取科学有效的合作模式以及教育方法,才能达到更加理想的教育目的。

一、家校合作中家长主体地位的表现作用

  1.师生关系的协调者

  在“家校合作”过程中,教师、学生和家长做到良好的互通,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家长通过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能够及时地对其最近的学习情况以及心理活动进行初步的判断,而家长与教师的直接交流,也能对孩子在校期间的整体表现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进而客观全面的认识到孩子与老师之间的关系,以及孩子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具体困难,针对性的给予适当的帮助和鼓励,这样才能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可靠的保障。

  2.学生学习的支持者

  对于孩子而言,家长既是其物质和精神的最大支持者,也是孩子情感上的主要依靠。因此,在“家校合作”中,家长必须对孩子给予更多的精神支撑和情感鼓励,让孩子充分感受到家长的关心与爱护,这样才能促进孩子树立足够的信心去迎接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进而向着更高的层次迈进。

  3.家长角色的实践者

  父母对孩子有着不可推卸的养育和教育责任,要想真正做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家长就要从自身做起,既要树立家长意识,又要学习相关的教育知识,提升自身的文化水平,这样才能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发挥出相应的督促和鞭策作用。

二、家校合作中学校应实施的推动策略

  遵循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系列指示精神,要想对未来人才给予科学化、全面化的培养,强化小学“家校合作”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各级小学校应结合国家对未来人才培养所提出的高要求,积极创建以生活性、体验性、成长性为一体的综合课程体系,即“基础+课程群”的大学学院课程,以便让小学生在优质的教学环境中得到健康全面化发展,从而为其日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小学教师要打破传统教育观念和方法,不仅要对新课标理念和要求做到全面掌握,进而秉着关怀生命成长、为学生人生幸福和可持续发展着想的教育思想去开展实际教育教学活动,而且还要将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以及关键能力作为育人目标,在整合各学科知识的同时,还要将其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小学生的校园学习生活變成“有意思+有意义”的美妙体验,进以最大化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各综合学习能力,使其可以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家校合作”中突出家长主体作用的建议

  1.家长要对“家校合作”提高重视度,并在正确认知自身在合作中的主体性地位作用,进而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教育环境,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探讨。

  第一,家长要提升自身与学校教育相互协作的积极性,例如:刚入校门的学生,建议家长主动向老师介绍孩子的基本情况,并掌握学校教育对孩子提出的要求,以便让老师对孩子做到全面了解,自身也会对所承担的教育责任和义务做到清晰明确,这样才能针对性地教育孩子,使其得到进一步的成长和发展。

  第二,家长要提升自身的家庭教育知识主动性,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和教育知识,并大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向其他有成功教育经验的家长请教学习,与他们分享自身的教育方法,力争达到因材施教、科学教育,这样才能有利于孩子的日后发展。

  第三,家长要提升自身的家庭教育主动性。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与其进行良好的心理沟通,带领孩子积极参加学校内、外组织的各种活动,让其充分感受到学校对家庭亲子关系的重视、父母对学校的认可以及对自己的关爱和照顾,这样才能树立学习的自信,朝着更高、更远的目标迈进。

  2.学校要对家长在“家校合作”中的主体性地位给予正确的认知,一方面要平衡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做到互助平等,这样才能提升家长对学校和老师的信任度,进而积极的参与到学校组织的活动中,共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出谋划策;另一方面,学校要遵循互相尊重的原则,教师对每位学生的家庭情况有所了解,多倾听家长提出的意见,并结合其中的不足给予正确的指导,以便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优势有效的发挥出来,使其可以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到一定的督促和鞭策作用,进而与学校教育步伐一致,这样才能保证最终的教育效果,促进孩子的进一步成长。此外,学校方面定期组织家长开展家庭教育讲座或家庭教育咨询会等,针对日常家庭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共同进行探讨和分析,并在协商的基础上,制定出统一的教育方案,进而与家长一起为孩子的健康发展做出相应贡献。


怀英博士


家校合作”是新课标背景下一种大力提倡的新型教育模式,其对于孩子的健康全面化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高度重视家长在家校合作中的主体性作用,并采取科学有效的合作模式以及教育方法,才能达到更加理想的教育目的。不能严格的划分各占多少比例,它是一个相辅相成,你进我退的配合过程。完全没有必要统一标准,不然会流于形式,累死三军,效果不佳。

一、家校合作中家长作用

  1.师生关系的协调者

  2.学生学习的支持者

3.家长角色的实践者

三、“家校合作”的建议

  第一,家长要提升合作的积极性。

  第二,家长要提升合作的主动性。

  第三,家长要提升家庭教育的主动性。

 


庙岭散人


家校共建的本质既在“共”中有异,“共”中有分工。

1:共建的本质是“我们的孩子共同来教育”,家校要紧密配合,共同做好孩子教育。

2:“共”中有异,有分工的意思是家校需要有各自的教育分工定位。学校主要抓的是学业学科教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和知识学习有关的东西,家庭主要抓的是品格,性格,道德素养等与“为人”有关的东西。

只有家校各司其职,紧密配合,才能教出得智体美的“完整人”!



诸强新老师说


没有。因为孩子在家庭中待的时间比较长,如果家长跟老师配合好了;会产生更好的教育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