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二战时期的日本为什么没有制造出原子弹?其实真的就差一点

1945年8月6日,广岛市遭到了原子弹的袭击。3天后的8月9日,长崎市又遭到一波。事实上,号称日本陆军“昭和三大参谋”的首席——石原莞尔,在自己早期的著作《世界最终战争论》中就提到过“数十年后,战争会出现瞬间决定战争胜负的武器,甚至出现怪力死光武器也是有可能的”。为什么作为一介武夫的石原莞尔,又不是什么物理学家,他都知道这种事,而当时的日本其他人呢?其实,早在上世纪30年代,使用核裂变能量制造炸弹的可能性就已经是常识了,和现在差不多。

历史:二战时期的日本为什么没有制造出原子弹?其实真的就差一点


据此推论,日本是有机会制造出原子武器的。但是为什么和纳粹德国一样没有成功呢?事实上,当时的法西斯日本在研制原子武器的道路上,真真“差那么一点”到达终点了。

稍微有些这方面常识的人都知道,原子弹很重要的一个组成元素是“铀”。只是在天然铀中可以用来制造原子弹的铀235的比例只有0.7%,如何提炼出这0.7%来才是问题,这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资金。

当时日本军队对铀炸弹(那时还不叫“原子弹”)真正感兴趣是从1940年3月开始的。当时的陆军航空本部部长安田武雄成立了一个班子研究铀炸弹,得出的结论是用铀235制造的炸弹会有巨大的破坏力是事实,安田就报告了当时的陆军大臣东条英机研究的结果。东条英机听了以后说“那让专家们去研究看看”。

历史:二战时期的日本为什么没有制造出原子弹?其实真的就差一点


得了东条的许可,安田就去找当时一个叫“理化学研究所”的部门。这个“理化学研究所”成立于1917年是官办身份,到1930年代已出具规模。1929年著名物理学家海森堡,狄拉克就曾经访问过这里,可见当时的理化学研究所在高能物理的研究上有了一定成就。

历史:二战时期的日本为什么没有制造出原子弹?其实真的就差一点

1930年代的日本理化学研究所


受安田的委托,理化学研究所的仁科芳雄教授花了三年时间最后于1943年5月通过安田上交至时任首相东条英机一份报告。内容大体是:1.一公斤铀235的爆炸能量相当于1万8千吨火药;2.分离铀235最好用热扩散法;3.仅仅从技术上来说,制造铀炸弹是可能的。当时日本在太平洋战争初期可说是“大胜”,而中途岛和瓜达卡纳尔岛的失利还没有让东条英机想到“日本会败战”,所以看完报告后就发了个原则性的指示“这个东西有关战争胜负,赶快去搞”。

和过去一样,陆军在搞,其实海军也在搞,而且很保密,目的就是不让陆军知道。海军方面的动作是由海军省下属的舰政本部在干,找了一大堆牛人,如后来日本第一位获诺贝尔奖的京都帝国大学汤川秀树教授,创立“坂田模型”的名古屋帝国大学教授坂田昌一等人。

只不过,真正迫切想要“铀炸弹”是在塞班岛失守以后。

当时东条英机见战事岌岌可危,就找来兵器行政本部部长菅晴次中将,要他赶快拿出所谓“决战兵器”,扔到塞班岛去扭转战局。菅晴次中将把这件事交给了“八研”(兵器行政本部第八研究所)去干,说“不管用什么方法,赶快找10公斤铀来”。

八研动员了本土、满洲、东南亚等等所有占领区的全部力量找铀矿,还真别说,最后日本人居然在马来半岛找到了。但日军此时已无制海权,挖出来了却运不回来。转机出现在1944年11月末,日本人在福岛县石川郡石川町找到了铀矿。相关人等开始计算:10公斤铀235需要500公斤氧化铀,那就需要开采五十三万吨矿石。数据有了,原料所需量也有了,干活的劳动力呢?于是陆军省想了一招,让中小学生采矿去,1945年4月的采矿就这样开始了。(请注意这个时间点,离美国人扔原子弹还差4个月)

上面提到过的那个仁科芳雄教授,开始计划采用“热扩散法”提炼铀235。简单地说,就是用两个同心的金属大圆筒,里面加入气化的铀,轻的铀235就会浮在上面。可是,此时的日本形势已经很困难了,着急的陆军部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找来了能做大圆筒的材料。谁曾想1945年3月10日的东京大空袭,把那作圆筒的材料又给炸没了。这下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

历史:二战时期的日本为什么没有制造出原子弹?其实真的就差一点

仁科芳雄


啥都没了,这还咋干?

大本营的参谋们一天跑来三四趟,询问的就是一个问题“决战兵器啥时候搞出来啊?形势岌岌可危了”

没办法了,仁科芳雄教授只能提交一份报告书,报告的大概意思是说,按日本目前水平及条件,即使有了矿石和设备每天也只能分离出一毫克铀235。想凑满做原子弹所需10公斤的量需要数万年。但请不要泄气,日本做不出来,美国也做不出来。就算美国的生产能力是日本的一百倍,也需要几百年。所以就别去瞎琢磨了。

这也是日军大本营在广岛遭到了原子弹轰炸后,一开始不承认是原子弹的原因,因为他们当时是懵了。

看到了吧,就是这么一份报告,战后的仁科芳雄被麦克阿瑟当成了“反战义士”,让其出任“理化学研究株式会社”(改良后的理化学研究所)的首任社长。当然了,这是后话。

咱们再说回广岛和长崎被原子弹轰炸之后吧。

日军大本营刚开始不承认,现在也明白过来了。这次干脆不找“满嘴胡言”的理化学研究所了,找八研。命令他们赶快分析一下美国可能有多少原子弹。结果八研的山本洋一技术少佐用能收集到的所有资料一算,结果下巴惊掉在桌子上。他分析,美国的铀矿石主要来自加拿大北部,那地方1939年的产量是一万吨铀化合物。按铀235含量0.8%计算的话一年就能提炼30吨铀235,一个原子弹用30公斤铀,美国就可以造1000个原子弹!天呀,他们居然有1000个原子弹?不对,他们美国人天生散漫,再加上粗制滥造,废品肯定不少,不过就算废品率是50%,那也有500个,起码有250个。

历史:二战时期的日本为什么没有制造出原子弹?其实真的就差一点

你说的是真的吗?

山本洋一的报告迅速提交至大本营,大本营也吓坏了,但这不能提到御前会议上去啊,会影响军心士气的。于是大本营就瞒蔽了下来,但是大本营的参谋们都知道了这个数字,所以都不敢再提要坚持战争,还有什么“一亿总玉碎”了。继续战争的意志被这个数字完全摧毁,摧毁的一干二净。

战后在日本大学理学部担任教授的山本洋一回忆说“战后联合国占领军总部的军官告诉他,其实当时美国只有5枚。试验,广岛,长崎用了三枚,一枚在运搬过程中被日本潜艇击沉海底,最后的一枚本来是准备在8月15日中午12时投放在东京大冈山上空的,结果没用上”。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日本的原子弹计划“胎死腹中”。1945年8月14日最后的御前会议上裕仁天皇决定接受波茨坦宣言,8月15日中午的“玉音放送”传达了大日本帝国臣民,大日本帝国陆军和大日本帝国海军的无条件投降。

以上大部分资料来源于,俞天任先生所著的《有一种战犯叫参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