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必争之地幽云十六州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汉史趣闻


在中国历史上,有过一个十分混乱的时期,那就是五代十国。在这一时期,中原之地分裂割据,政权更迭是家常便饭。后唐清泰三年(936),大将石敬瑭反叛,结果战事不利。

危难之际,他向北方的契丹求援,剽悍的契丹军大败后唐军,于是在契丹的扶持下,石敬瑭“受册封为大晋皇帝,认契丹主为父,自称儿皇帝。”两年后,他为了讨自己的“父亲”欢心,割让了“幽云十六州”。那么,这“幽云十六州”到底是什么地方,为什么北宋一直想要收复这里呢?

幽云十六州,顾名思义,是幽州、云州一带的十六个城池,它们分别是燕(幽)、蓟、瀛、莫、涿、檀、顺、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其中,幽州就是今天的北京。这十六州自古以来是中原王朝倚仗的必争之地,它们处在长城与北方少数民族的缓冲地带,且地势居高临下,可以及时发现敌情,并组织防御,其战略意义十分重要。

而石敬瑭则丝毫不在意,毕竟他的一切都是北方的契丹人给的,在他看来,孝敬“父亲”自然没什么不对的。可对于后世,这十六州则成了长久的隐患和伤痛。可能是上天对石敬瑭的报应,他仅仅当了数年皇帝便在外有契丹横剑,内有权臣刘知远窥权的紧张局势中郁郁而终。

石敬瑭死后,他的侄子石重贵继位。石重贵比他的叔叔要更有骨气,他继位后对契丹的态度并不像石敬瑭那样卑躬屈膝,在文书中,他虽然按照辈分对契丹自称“孙”,但没有称“臣”。很快,契丹不满这位新任皇帝,挥师南下,和后晋军队交战于澶州,后来因为手下重臣叛变,兵败被俘。

在那之后,曾是后晋重臣的刘知远建立了政权后汉。他在石敬瑭早年向契丹称臣时就曾经劝说他:“称臣可矣,以父事之太过,厚以金帛赂之,自足致兵,不必许其土田,恐异日大为中国之患,悔之无及。”他认为,向契丹称臣已经足够,认契丹为父就太过了,而且想要求援,给些钱财就好,不要许诺割地,否则后患无穷。

刘知远当年的劝说没有被石敬瑭采纳,在后汉建立后,他却自己打了自己的脸。契丹攻破后晋都城后,自始至终在太原冷眼旁观的刘知远上表契丹主示好,契丹主则也称他为“儿”。随后他抓住机会,趁契丹人劫掠完踏上归途时,在太原称帝。不过,直至后汉灭亡,都没有向北夺取过幽云十六州,只能说,当年那个力劝石敬瑭不能割地的刘知远,面对强大的契丹,也不得不低下了头。

后汉之后,中原的北方这片土地又迎来了后周政权。后周太祖郭威治国有方,在他的治理下,北方得到了休养生息的机会。郭威的励精图治为继承者柴荣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柴荣则更是一位英主,他西征后蜀,夺取四州;南讨南唐,尽取淮南十四州。随后,他将矛头对准北方,兵不血刃便拿下三关三州,其中,属于幽云十六州的有瀛州和莫州。

可惜的是,柴荣在谋划收复幽州时染病,不久离世。很快,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不过赵匡胤用金钱赎回,用武力收回的计划都宣告失败。北宋末年,宋金商定共灭辽国,灭辽后宋朝可以取回幽云十六州,可金人却撕毁协议,反攻北宋,宋朝自此失去收复幽云十六州的可能。它们成为了宋人心中难解开的心结。


邓海春


首先说一下幽云十六州指的是哪些州?

如图,燕云十六州具体指:幽州(今北京)、顺州(今北京顺义)、儒州(今北京延庆)、檀州(今北京密云)、蓟州(今天津蓟县)、涿州(今河北涿州)、瀛州(今河北河间)、莫州(今河北任丘北)、新州(今河北涿鹿)、妫州(今河北怀来)、武州(今河北宣化)、蔚州(今河北蔚县)、应州(今山西应县)、寰州(今山西朔州东)、朔州(今山西朔州)、云州(今山西大同)。

概括来说,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天津全境,山西和河北的北部地区。

如果只说这个有点少,我们再进一步说说这个问题的由来及发展。

先说这个问题是怎么出现的呢?

大家看这是唐朝地图,是没有所谓的幽云十六州的问题的。从上图看属于河北道,河东道,和单于都护府的一部分。后来唐开元天宝年间设立缘边节度使。天宝十节度使是唐天宝年间设置在边陲的十个军区长官,地方势力逐渐强于中央,北方尤其显著。

那怎么会出现这样一个地理概念的呢?

这得到唐朝末年。终于后梁灭唐,朱温建立后梁。

图晋就是河东道,也是后来的后唐。北边就是契丹。

936年,后唐的河东节度使反后唐,向契丹求援,他给出的条件是,割让幽云十六州,然后向契丹称臣,称父子,也就是他是辽太宗的儿子,史称儿皇帝。这样,938年,幽云十六州就割让给了契丹。又称为燕云十六州。

从这儿之后,这些地区一直被北方少数民族所占领,中原失去了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天然和人工防线,辽国也开始从单纯的游牧民族,向游牧与农耕相交杂的民族过渡。在燕云十六州,汉族也和契丹族混居。从辽到金。他们对这些地区采取的政策是既拉拢又排斥,辽用科举任官和婚姻来使汉人忠于自己,又不完全信任,而将置于社会底层。而金朝也同样,将幽云汉人列于女真人渤海人契丹人等民族之后。而幽云汉人,也出现了复杂的心理,在汉人金人契丹人之间摇摆,不定。

先是后周柴荣的努力,刚开始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收复瀛、莫、宁(天津静海县南)三州,以及益津关(河北霸县)、瓦桥关(涿县南)、淤口关三关。后又欲攻取幽州(今北京)时,最终病重班师,再说宋朝,曾经的高梁河一战,幽州百姓也曾是“以牛酒迎犒王师。”可是后来,还是失败了。夺取幽云十六州的愿望破灭。北方人民不再对宋有什么希望。他刻意夺取十六州,最终是失败了。1004年,宋辽有澶渊之盟,双方稳定边境下来。幽云十六州不再奢望。

后来的金朝崛起,1122年宋金订立"海上之盟",约定联合灭辽后,金归还宋燕云十六州。于1123年二月把太行山(后明在此建内长城)以南的燕京、涿州、易州、檀州、顺州、景州、蓟州如约归还。

后来1126年北宋灭亡,1127年南宋建立 ,北方又落入金人之手。直到1213年,燕云十六州被蒙古帝国占领。1264年八月,元世祖忽必烈下诏改燕京(今北京市)为中都,定为陪都。1272年,将中都改名为大都。

这就这样,燕云十六州 又被蒙古帝国统治了455年,之后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徐达、常遇春攻克大都,燕云十六州得以重新并入汉人势力范围

再往下1644年清军入关,清世祖顺治皇帝定都北京,燕云十六州由清朝统治,直到1912年灭亡。

这就是幽云十六州, 京畿重地,养马屏障之地。北方与中原的过渡地带,兵家必争之地。后来日本又策动华北五省自治,也是这一带地区。

我还记得我们的毛主席吟咏的诗篇,江山如此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折腰。果真是如此呀!好了,我们的介绍就到这里,欢迎关注我们,历史上那些人那些事,谢谢大家,再见!


历史上那些人那些事儿


说起幽云十六州,想必熟悉历史,特别是五代史和宋史的朋友,一定非常熟悉。在宋朝,幽云十六州屡屡被提及。宋朝人为何频频提起幽云十六州,幽云十六州到底在什么地方呢?幽云十六州对中原王朝到底意外着什么呢?

幽云十六州的大致范围都在北方,具体是这样的:幽州(今北京市区)、顺州(今北京市顺义区)、儒州(今北京市延庆区)、檀州(今北京市密云区)、蓟州(今天津市蓟州区)、涿州(今河北涿州)、瀛州(今河北省河间市)、莫州(今河北省任丘市北)、新州(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妫州(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武州(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蔚州(今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应州(今山西省应县)、寰州(今山西朔州市东)、朔州(今山西省朔州市区)、云州(今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

五代时期的后唐,石敬瑭为了取得契丹人的支持,于是下令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辽),此后幽云十六州一直在辽、金、元这些少数民族政权手里,直到明太祖统一天下后,幽云十六州才重新回到中原王朝手里。

失去幽云十六州,对中原王朝而言,是特别不利的,不仅始终面临北方的强大军事威胁,也成为中原王朝统一天下最大的障碍。不管是后周世宗,还是北宋的宋太祖和宋太宗,都曾为收复幽云十六州而努力,奈何因为实力不济,再加上对手实在太强悍,一直没有成功。

金灭辽时,金、宋曾约定一起共同出兵灭掉辽国后,然后双方平分幽云十六州。但是宋江实在太没出息了,面对已经是强弩之末、被金军打得落花流水的辽军,宋朝依然打不过辽国,反而被辽国的一群残兵败将打得丢盔弃甲。

金国人一看宋朝这么没出息,就干脆放弃和宋朝联合,只凭自己的实力,一举灭掉了辽国。金国人灭辽之后,接管了幽云十六州。宋朝曾派人讨要幽云十六州中靠近宋、金边境的几个州。金国人回敬:滚!老子打下来的土地,凭什么送给你!

蒙古人崛起后,灭掉了金国,幽云十六州又到了蒙古人手里。元朝一统江山后,不仅是幽云十六州,整个华夏大地都在蒙古人手里。

元朝末年,蒙古人窝里斗非常厉害,无暇顾及朱元璋等农民军,再加上蒙古人此时的实力已经远非铁木真和忽必烈时代所比,蒙古人的实力早已是今非昔比。这些因素,给朱元璋攻取幽云十六州带来了极大便利。

对手蒙古人已经残了,朱元璋本身也有较强的实力,就顺势克复了幽云十六州。这样,自五代后唐时期开始,已经丢失了几百年的幽云十六州,重新回到中原王朝手里。


袁卫宇


答:这个问题貌似很简单,其实不然。

想当年,宋徽宗派马植跨海与女真人海上结盟,双方约好,宋助金灭辽,大功告成后,金将燕云十六州之地还宋。

但是,当辽国被灭,宋金双方坐在谈判桌上兑换当年结盟时的誓言。

金国代表问宋朝代表,您说您想要回“燕云十六州”,那您先跟我说说,这燕云十六州都是哪些地方。

宋朝代表一下子也傻了眼。

对于燕云十六州的大致印象,大家都知道,包括今北京、天津全境,以及山西、河北北部地区。

现在查《宋史•地理志》,上面也标得清清楚楚,什么燕州、顺州、儒州、檀州等等。

但是,自从沙陀人石敬瑭在公元938年把燕州、顺州、儒州、檀州等十六州献给契丹,至公元1123年宋金结盟灭辽,这其中的时间间隔将近有一百年,中间不知又经历了多少变故。

其中最大的一笔变数,就是公元959年,不世之英主后周世宗柴荣曾水陆并进,率军攻辽,用了一个月多一点功夫就收复了瀛、莫、宁(天津静海县南)三州,以及益津关(河北霸县)、瓦桥关(涿县南)、淤口关三关。

可惜的是,该五月,世宗皇帝欲攻取幽州(今北京)时,因突患重病,被迫班师。

这之后,世宗病故,赵匡胤发起陈桥兵变,全盘接管了后周之地,当然,也包括周世宗用血汗收复回的瀛、莫、宁(天津静海县南)三州。

那么,自宋朝开国至宋金结盟,北宋君臣一直叫嚷着要收复的“燕云十六州”,其实自己已攥有三州在手了。

但北宋诸帝,从宋太祖到后面的两个鼻涕皇帝徽、钦二宗,都抵不过周世宗的一个脚趾头,没有能力向北收复一州一县之地。

契丹人在管理剩下的十三州之地时,在名称、辖区上作了很大的改变。

比如,它将原石敬瑭割让的十六州中的幽州、云州、新州和武州分别改为南京析津府、西京大同府、奉圣州和归化州。在南京道辖-府(原幽都府,后改南京析津府,即今天的北京)、八州(涿、檀、平、易、营、顺、蓟、景);在辽西京道辖-府(原云州,后改西京大同府,即今天的大同)、八州(武、应、朔、蔚、奉圣归化、儒、妫)八州。这其中的景州和武州是契丹人新增设的;营州、平州并非从石敬瑭手中得来,而是从后唐李嗣源手中夺来的;易州则是989年从北宋手中所得;另外,废弃了原来的寰州。

……

辽国灭亡前夕,驻扎在涿州、易州的常胜军留守郭药师举军向北宋投降,献上两州之地。

所以,金国人问宋朝人,你们原先说要回的是从石敬塘献给辽人的十六州,是哪十六州?

为这事,双方扯皮了好几个月。

最后,金国开出了的分配方案是:平、滦、营三州不是属于当初石敬塘割让之地,不在归还之列,西京也不能归还,只能将太行山以东的燕、蓟、檀、景、顺、涿、易七州交还于宋朝,但还土不还税,还土不还人。

不难看出,因为涿州和易州是由郭药师献给北宋的,金国所答应归还的七州其实只有五州。

一句话,所谓“燕云十六州”,在地理变易下,其实是一笔糊涂账。


覃仕勇说史


幽云十六州,又称“幽蓟十六州”、“燕云十六州”。

“燕云”这一名称最早现于《宋史-地理志》,燕云十六州包括今北京、天津全境、河北北部、山西北部等广大地区,面积约10.5万平方公里。


(燕云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具体有:

——幽州(又称燕州,今北京市)

——檀州(今北京密云)

——顺州(今北京顺义)

——儒州(今北京延庆)

——蓟州(今河北蓟县)

——瀛州(今河北河间)

——莫州(今河北任丘北)

——涿州(今河北涿州)

——妫州(读:gui,今河北怀来)

——蔚州(读:yu,今河北蔚县)

——武州(今河北张家口宣化区)

——新州(今河北涿鹿)

——应州(今山西应县)

——寰州(今山西朔州东)

——朔州(今山西朔州)

——云州(今山西大同)。

燕云十六州所在地区,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自古就是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的必经之路,也是中原农耕汉族抵抗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天然屏障。

由于处在边境地区,故其战略意义非常重要。失去燕云十六州这个天然屏障,将导致中原王朝直接暴露在北方草原民族的铁蹄之下。故自秦始皇时起,即对这一地区非常重视,此后历代中原王朝亦是如此。

公元936年,时任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起兵反叛,不久其即被后唐大军兵围太原,就在战争处于胶着之际,石敬瑭被迫向契丹求援。时年九月,契丹军南下解了石敬瑭之围,并帮助其击败后唐军。

所谓无利不起早!

契丹亦是如此。

灭掉后唐后,石敬瑭自立为帝,作为对自己恩人契丹的回报,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这一重要战略屏障献于契丹,并每年向契丹称臣纳贡,光布匹就达30万。

除此之外,为表忠心,石敬瑭竟认比自己小十岁的辽太宗耶律德光为“父皇帝”,而自己则成了被后世贻笑千载的的“儿皇帝”。

(后人绘石敬瑭向辽太宗跪拜)

由于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献给了契丹,使得中原王朝丧失了抵抗游牧民族南下的重要保护屏障,亦使辽国的疆域直接扩展到长城沿线,给后世中原王朝埋下了巨大隐患,尤其是北宋,造成北宋政权深受北方游牧民族威胁长达二百余年。

可以说,燕云十六州对宋朝的衰败与灭亡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也是自那时起,往后的中原朝代皆没有完全收复该地。

宋朝立国后,宋太祖赵匡胤曾打算用金钱向辽国赎回该地,但終没有成功。

1125年,金朝灭辽。

不久,金兵又大举南下俘虏了北宋徽钦二帝,史称“靖康之变”,北宋灭亡,燕云十六州便成为金朝疆域。

蒙古崛起后,不出几年又灭掉金朝。1213年,燕云十六州被蒙古帝国占领。

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明朝后,命大将徐达、常遇春北上歼灭元朝残余势力。于1368年,攻克原元朝都城大都,使得燕云十六州自石敬瑭献于契丹始,在非汉族统治450余年后重回汉人势力范围。

影响明朝历史走向,震惊中外的重要事件——“土木堡之变”亦发生于此。

明朝灭亡,清军于1644年入关,该地再次落入非汉人统治疆域,且直到1912年清廷覆灭。

清帝退位后,燕云十六州归北洋政府接管。抗日战争爆发后,又落入日本人手中。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燕云十六州再次回归中国版图之上。

是非成败转头空,几度夕阳红。

转眼间,千载已过。

燕云十六州在这一千多年时间内,起起落落,几易其主。

其中的幽州更是逐步成为了北方重镇,成为了金、元、明、清的都城所在地,成了新中国的首都,今天的北京市。

燕云十六州作为中原汉族王朝的重要战略屏障,既见证了历代王朝的兴衰起伏,朝代更迭;更亲历了华夏历史进程的一步步走向。


小司马说


燕云十六州,燕是今北京市,云是今大同市。

十六州大致包括今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岛、廊坊、承德、保定、衡水、张家口、大同、忻州、朔州等地。

这些地方是传统上的边境地区,汉高祖白登之围就在此地,安禄山也是从这里起兵谋反的。

北魏南迁以前,大同是它的都城所在。辽国得到十六州以后,在燕州建了南京析津府,在云州建了西京大同府。后来金国在辽南京基础上建立金中都,元朝在金中都基础上建立元大都。后来北京成为中国明、清、民国和共和国的首都。



名利不如闲86380201


《宋史·地理志》中记载,983年,宋太宗基本恢复了汉唐时期的疆域,只有“燕、云十六州”还不曾收复。这应该是燕云十六州一词最早的出处,而燕云十六州之所以成为一个特定的称谓还是拜著名的“儿皇帝”石敬瑭所赐。

933年的冬天,后唐明宗李嗣源去世,其子李从厚继位,李从厚继位之后就开始实行换镇政策,试图削藩,其中将李从珂从凤翔调到河东,这激起了李从珂的不满,于是李从珂起兵反叛,李从厚仓皇出逃后还被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变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之后李从珂派人杀死李从厚而自己登基,成为后唐末帝。

继位之后的李从珂和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彼此忌惮,两人曾经算得上是李嗣源的左膀右臂,作战英勇,而且李从珂是李嗣源的养子,而石敬瑭是李嗣源的女婿,两人过去就暗地里争功。现在李从珂成为皇帝,彼此的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法,谁也不放心谁。

李从珂试图困住石敬瑭,好在有其妻永宁公主的居中斡旋才让石敬瑭顺利回到了河东,从此石敬瑭装病不出,但这仍旧不能消除李从珂的猜忌。后来两人的猜忌升级,李从珂下令石敬瑭换镇,而石敬瑭上表请求李从珂将皇位让给李嗣源的亲儿子李从益。

矛盾不可调和的结果是李从珂派兵攻打太原,而石敬瑭也选择反叛。在矛盾还没有激化到这个地步的时候,李从珂曾问计于李崧和吕琦,两人建议李从珂与契丹议和,送点钱财,笼络契丹,这样石敬瑭就会心生忌惮,不敢反叛,两人还草拟了《遗契丹书》,等着李从珂派人去契丹,只是后来李从珂改变了主意。

等到李从珂和石敬瑭必有一战的时候,石敬瑭在桑维翰的建议下求助于契丹,为了防止契丹选择帮助李从珂,石敬瑭是下了血本的:向契丹称臣、父事契丹,并且约定成功之后,割地给契丹。

《资治通鉴》记载:“割卢龙一道及雁门关以北诸州与之。”而《旧五代史》记载:“愿以雁门已北及幽州之地为寿。”

当时石敬瑭的部下刘知远(后汉开国皇帝)还曾劝说石敬瑭只向契丹称臣,再送上金帛就完全可以说动契丹出兵,但是石敬瑭并没有采纳这个建议,他想的是只许胜不许败。这正是耶律德光求之不得的机会,于是他第一时间答应出兵帮助石敬瑭,亲自领兵五万兵马支援石敬瑭对抗唐军。自然结果就是石敬瑭胜了,后晋建立后,石敬瑭按照约定向契丹称臣称子,每年给契丹运输三十匹帛,并割地。

《旧五代史》和《资治通鉴》都记载:“割幽、蓟、瀛、莫、涿、檀、顺、新、妫、儒、武、云、应、寰、朔、蔚十六州入于契丹。”

这十六州就是燕云十六州,实际上早在唐朝末期,幽州这一带曾有一个割据政权,即桀燕,是由刘仁恭和刘守光父子建立的一个政权,不过因为这对父子俩行事奇葩、荒唐并且残暴不仁,桀燕在913年就被李存勖所灭。后来幽州这一块就一直在后唐的控制之内,然后到了后唐末期,石敬瑭为了对付李从珂,就把燕云十六州许给了契丹。

燕云十六州位于现在的山西北部、河北北部以及北京、天津北部地区。具体来说:

太行山西北有:朔州(山西朔县)、寰州(山西朔县东马邑镇)、云州(山西大同)、应州(山西应县)、蔚州(山西灵丘)、新州(河北涿鹿)、武州(河北宣化)、妫州(北京怀来)、儒州(北京延庆);

太行山北支的东南有:顺州(北京顺义)、檀州(北京密云)、幽州(北京市)、蓟州(天津蓟县)、涿州(河北涿县)、莫州(河北任丘)、瀛州(河北河间)。


尚宫女史


幽云十六州又称为“燕云十六州”,是后唐的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十六个州,该地在中国历史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境内不仅各类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也非常优越,是兵家必争之地,历代帝王为了争夺这十六个州曾掀起过无数的战争。石敬瑭当初以幽云十六州为筹码,让契丹出兵援助并帮助他建立后晋,契丹竟然直接爽快的答应了,可见幽云十六州在他心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那么幽云十六州指的是现在的什么地方呢?


幽,是指现在的北京,而云,就是山西大同。幽云十六州也不难理解,它分别指的是幽州(今北京)、顺州(今北京顺义)、儒州(今北京延庆)、檀州(今北京密云)、蓟州(今天津蓟县)、涿州(今河北涿州)、瀛州(今河北河间)、莫州(今河北任丘北)、新州(今河北涿鹿)、妫州(今河北怀来)、武州(今河北宣化)、蔚州(今河北蔚县)、应州(今山西应县)、寰州(今山西朔州东)、朔州(今山西朔州)、云州(今山西大同)这十六个州。

幽云十六州在中国历史上引起过无数的纷争,每一个朝代的君王似乎都对幽云十六州情有独钟,不惜很大代价三番五次的发动战争只为拿下这个兵家必争之地,我们来一起回顾一下幽云十六州所引发的一系列战争。

自从幽云十六州被割让给契丹之后,它一直被少数民族控制着,中原的安全也丝毫得不到保障,因为之前一直保持的中原与少数民族的天然屏障不复存在了,幽云十六州由于被契丹的长期占领,生活方式与习惯等方面也逐渐潜移默化,少数民族单纯的游牧结合了农耕,他们的生活更加富裕,而幽云十六州本土的居民的地位却大大下降,甚至比不上契丹人,久之他们的内心也变得更加摇摆不定,同时中原争取占领幽云十六州的想法也慢慢落实到了行动上来。


后周时期的柴荣为后人做出垂范,一口气拿下三州三关,然而最终没能够攻下幽州,因此以失败而告终,到了宋朝夺取幽云十六州变成了更加困难的事情,他们不仅一次次失败,进度甚至不如当年的柴荣,在宋朝身上,占领幽云十六州似乎难于上青天,索性到了后期他们直接与辽妥协,直到后来金朝的崛起,宋金联盟终于击溃了辽军,攻下幽云十六州后金朝将其归还给宋朝,幽云十六州重新回到了宋朝的手中。

到了南宋,北方再次失守,当然包括幽云十六州,不久后被蒙古帝国占领,一直持续了455年,等到幽云十六州再一次回到汉人的手中时,已经到了明朝洪武年间,对幽云十六州的统治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对于幽云十六州的纷争也就此结束。

从历代帝王为了夺取幽云十六州所付出的代价中不难看出其至关重要的战略地位,而且幽云十六州所代表的一些区域至今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关于幽云十六州还有一个比较荒诞的事情,那就是经过几百年的你来我往,幽云十六州的主人不断改变,到了一些朝代,统治者都很难说出幽云十六州到底具体是指的那些地方,真可谓当局者迷,而这又为幽云十六州平添了几分神秘与传奇色彩。


尚武菌


  幽云十六州,也叫做燕云十六州,对于中国古代汉族人来说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但是这个地方对于内战来说并没有什么用处,而一旦发生外族入侵,那么这里将会是中原大地最重要的防线,一旦丢失,将直接面临着来自北方少数民族的铁蹄。

  

  幽云十六州的地理位置非常的广阔,包括今天的北京、天津、山西、河北等部分地区,东西之间长达600公里,南北宽足有200公里,面积高达十二万平方公里,是一块非常辽阔的土地。这十六州分别是:幽州是今北京,顺州是今北京顺义,儒州是今北京延庆,檀州是今北京密云,蓟州是今天津蓟县,涿州是今河北涿州,瀛州是今河北河间,莫州是今河北任丘北,新州是今河北涿鹿,妫州是今河北怀来,武州是今河北宣化, 蔚州是今河北蔚县,应州是今山西应县,寰州是今山西朔州东,朔州是今山西朔州,云州是今山西大同。

  

  幽云十六州正是取得幽州和云州的简称,我们从地区中可以很直观的发现,这一块地区刚好位于燕山山脉和太行山脉的交汇处,是从北方进入中原大地的必经之地,易守难攻。在漫长的历史中,幽云十六州牢牢的保护这中原大地的百姓不受北方少数民族的侵略,是中原地区百姓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


下午世界


幽云十六州可能不太懂历史的的小伙伴会对这个地区充满陌生感,这神秘的幽云十六州到底是什么地方呢?又是中国地图上的那些地方呢?

幽云十六州古时期是:幽州,檀州,顺州,儒州,蓟州,瀛州,莫州,涿州,妫州(读:gui),蔚州(读:yu),武州,新州,应州,寰州,朔州,云州。

其实简单来说就是现在的:北京市,北京密云,北京顺义,北京延庆,河北蓟县,河北河间,河北任丘北,河北涿州,河北怀来,现河北蔚县,河北张家口宣化区,河北涿鹿,山西应县,山西朔州东,山西朔州,山西大同一带。

幽云十六州还有其他两个名字: “蓟云十六州”和“燕云十六州”,它的所在地区是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去往中原农耕地区的唯一通道,也是中原和北方草原民族的区分地区,更是中原民族抵挡北方草原民族的天然屏障。

因此,如果失去了幽云十六州就相当于把中原暴露在了北方草原民族的铁蹄之下,其重要性,可想而知,所以从秦始皇开始治国起就很重视这一地区,此后的每一代中原王朝亦是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