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畫故事:明明是搶劫良家婦女,羅馬人卻說是借種

《掠奪薩賓婦女》是世界名畫,不止一幅,文藝復興時期很多大師級畫家都畫過,最有名的是尼古拉.普桑、魯本斯、雅克·路易·大衛畫的《掠奪薩賓婦女》,還有丟勒、畢加索等大師也都描繪過自己心中的“劫奪薩賓婦女”,讓這一事件成為了藝術史上最有趣的題材之一。

這源於一個很有意思的羅馬傳說。

據說薩賓人是生活在亞平寧半島拉丁平原附近的一個部族,和拉丁人一起同為古羅馬文明的創立者,拉丁人建羅馬城後,發現男女性別比例嚴重失調,於是找薩賓人協商要求聯姻 ,遭到薩賓人的拒絕。於是拉丁人設下一計,邀請薩賓人參加慶祝宴席,同時潛入薩賓人的城堡劫奪了一批年輕美貌的薩賓婦女回來為妻,在搶劫中,對其他薩賓人不加傷害,讓他們逃走。薩賓男人事後感到無比憤怒,一年後眾人拿起武器向羅馬人發起進攻。在決戰的前一刻,因無法忍受兩邊親人的死亡,薩賓婦女紛紛抱著和羅馬人生下的幼子來到兩軍間阻止雙方廝殺,最終阻止了戰爭,結局皆大歡喜。

慾望、暴力和欺騙正是這個千年不衰的藝術主題,羅馬人的暴行是在一個狂歡的夜晚悄然展開,官方的解釋是“藉助薩賓婦女來為羅馬城繁衍後代”,這個藉口當然十分可笑:既然只是為了繁衍後代,那為什麼要挑選最美的那一群?所以這只是一個藉口,繁衍後代確實在計劃中,而及時行樂卻是最重要最誘人的附加品。

本來這是一件很暴力很野蠻的事情,但這件事在史書上卻顯得無比的光輝而美妙:羅馬、薩賓一起快樂地締造出了古羅馬文明,其中掠奪薩賓婦女是歷史的神來之筆,整個事件極好地詮釋了男性的陽剛美和女性的陰柔美,正是陰陽相生、男女歡樂才創造了和平。

至公元前290年,薩賓人為羅馬人徹底消滅,所有薩賓人被授予無選舉權的羅馬公民權。羅馬人劫掠婦女已成了歷史上經常提到的一件重大民族矛盾史,因而成了藝術家們非常喜歡的表現題材。

尼古拉. 普桑(1594~1665)就創作過二幅,其中一幅創作於1634-1635年,159x206cm,收藏於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畫面比較簡潔,另一由創作於1637-1638年間,收藏於盧浮宮,,畫面比較雜亂,普桑本人亦不滿意。

名畫故事:明明是搶劫良家婦女,羅馬人卻說是借種

《搶劫薩賓婦女》 法國 尼古拉. 普桑, 154.6×209.9cm,布面油畫 , 巴黎盧浮宮藏

名畫故事:明明是搶劫良家婦女,羅馬人卻說是借種

《搶劫薩賓婦女》 法國 尼古拉. 普桑, 布面油畫 , 美國大都會美術館藏

這二幅畫是尼古拉斯·普桑的代表作,普桑作為法國古典主義繪畫的代表,崇尚文藝復興大師拉斐爾、提香,醉心於希臘、 羅馬文化遺產的研究,他的作品多取材於神話、歷史、宗教和文學故事,謳歌大自然和完美的人性,重理性,樸素 而莊重。這二幅畫也充分體現了他的美學思想,一是畫面古羅馬、希臘的雕塑感,每一個人物的動作都來自於古希臘、羅馬的雕塑;二是體現了文藝復興時期色彩的多樣性,三是畫面的戲劇性和均衡性,可以說,是他開啟了歐洲繪畫的新風貌。

名畫故事:明明是搶劫良家婦女,羅馬人卻說是借種

普桑素描版掠奪薩賓婦女。

魯本斯(1577-1640)筆下的掠奪薩賓婦女:

名畫故事:明明是搶劫良家婦女,羅馬人卻說是借種

魯本斯《洗劫薩賓婦女》,油彩,169 9× 236 2cm 創作於1635 - 1640 年間,收藏於英國倫敦國家畫廊。

彼得·保羅·魯本斯(Peter Paul Rube),是德國佛蘭德斯最偉大的畫家,巴洛克藝術的代表人物。他的特點是將高超的繪畫技巧與人文主義思想、以及佛蘭德斯古老的民族美術傳統相結合,畫面氣氛熱情洋溢,氣勢宏偉,色彩豐富,動感極強,這幅《洗劫薩賓婦女》就極好地體現這一風格。

畫面中一群被劫持的男男女女,在畫的左側被推擠成金字塔型,擁擠的人群一直延續到畫面中央,而處於近景的一名騎士,則正舉起一名驚慌失措的薩賓女子,右上角高傲的指揮官振臂高呼,背景深處在拱門之後,羅馬萬神殿的圓頂,依然清晰可見。在如此複雜的畫面中,卻完全不顯凌亂,關鍵在於魯本斯巧妙地以兩條斜線將畫面構成數個空間,將錯綜複雜的畫面,安排得井井有條。

在色調上,身著古裝的男子和法蘭德斯風格打扮的婦女,以及被劫奪的各個片段,都一一沐浴在明亮的暖色調中,而粗曠的線條以及渲染的畫法,讓畫面展現出慷慨激昂的力量,因此德拉克洛瓦曾說:“魯本斯的繪畫有著不必多加修飾的渾然天成之感。”

這那裡是打劫,分明是對人性歡樂的讚美!

雅克·路易·大衛(1748-1825)畫的《劫奪薩賓婦女》,表現的卻是法國大革命後畫家有點消極的心情。

名畫故事:明明是搶劫良家婦女,羅馬人卻說是借種

雅克·路易·大衛《劫奪薩賓婦女》, 創作於1794--1799年,385x522cm,巴黎盧浮宮藏。

名畫故事:明明是搶劫良家婦女,羅馬人卻說是借種

雅克·路易·大衛《劫奪薩賓婦女》(局部)

名畫故事:明明是搶劫良家婦女,羅馬人卻說是借種

雅克·路易·大衛《劫奪薩賓婦女》(草圖)

雅克·路易·大衛(Jacques-Louis David)是法國大革命時期的傑出畫家,新古典主義的開創者和奠基人。

1794年7月27日,拿破崙發動政變,推翻了雅各賓黨專政,繼而又對敵手實行殘酷鎮壓。羅伯斯比爾被送上斷頭臺,作為雅各賓黨的畫家大衛也被羅織了17條罪狀而被捕入獄,險遭殺身之禍。出獄以後,他深居簡出,停止了所有政治活動,除了與一些藝術界人士交往外,平時只在畫室裡教學。這時,大衛的情緒很消沉,遂將更多的精力用於繪畫上。這一幅《劫奪薩賓婦女》的畫稿,在他的畫室裡已閒置了整個大革命時期,此時他拿出來重新加工。改掉了於1789年著手時的構圖,至1799年最終把它畫完。

畫面呈現的是羅馬人與薩賓人廝殺的激戰場面,兩隊人馬中間是一群婦女和嬰兒,視覺中心描繪了一位美麗勇敢的女子,名叫艾埃茜妮。她奮不顧身地挺身而出阻止這場戰爭,孩子從她的懷抱中跌落在地,引起兩位婦女來搶救孩子,她張開雙臂用自己的身體阻擋雙方的殺戮。

名畫故事:明明是搶劫良家婦女,羅馬人卻說是借種

她身後的一位婦女高舉嬰兒,這一情節向人們宣佈:為了我們共同的下一代,我們要和平,不要戰爭,成為畫面的高潮和主題思想。

畫面構圖和人物造型完全遵循古典主義法則:嚴格按黃金分割律配置人物,對稱、均衡、變化中有和諧統一。

《劫奪薩賓婦女》和他後來的另一幅大畫《拿破崙一世加冕大典》一樣,追求的是對歷史事件的逼真感,歡樂氣氛沒有了,更多是畫面的穩定感和凝固感。儘管人人內心激動,但神情似無生氣。畫家著意於人物的裸體、半裸體造型,嚴謹的雕塑形體和細膩的素描功力使這幅激戰場面變成古代標準人體展覽,缺乏內在精神的感染力,人們普編認為這是畫家在大革命失敗後,悲觀失望,意志消沉,借復古以消愁腸的體現。

意大利畫家和建築師,羅馬巴洛克奠基者之一的科爾託納(1596--1669)也畫過這一題材,動感稍差於普桑,卻也多了幾分柔情和曖昧。

名畫故事:明明是搶劫良家婦女,羅馬人卻說是借種

畢加索也湊過熱鬧,他筆下的”搶劫薩賓婦女”是這樣的:

名畫故事:明明是搶劫良家婦女,羅馬人卻說是借種

名畫故事:明明是搶劫良家婦女,羅馬人卻說是借種

他筆下的薩賓婦女已經被撕裂,明顯多了殘暴和絕望、無助,完全是二戰時期“劫難”的寫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