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了,你還在認為男生比女生數理能力好?

連線題

兩種顏:藍粉;兩種性別:男女。你會怎麼選?

2020了,你還在認為男生比女生數理能力好?

好了。其實真正的問題是:

你下意識的選擇和那些約定俗成的東西是否真的合理?


2020了,你還在認為男生比女生數理能力好?

2020了,你還在認為男生比女生數理能力好?

一、性與性別

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學者Candace West稱,性(Sex)是由生理學定義的,是有關人體學,荷爾蒙,以及生理機能的。

而性別(Gender)是習得的,是由心理的,文化的以及社會各方面相作用而成的產物。


簡單一點說,

● 性是天生的,個體的生殖器官區分了性;

● 性別是一種行為,由我們約定俗成的女性化的特徵和男性化的特徵所組成,是後天學習的產物。

2020了,你還在認為男生比女生數理能力好?

2020了,你還在認為男生比女生數理能力好?

那麼男女生在STEM(數學,科技,工程,數學)學科上的成就差距是由什麼決定的呢?


是與生俱來的性(Sex)還是具有社會性的性別(Gender)?前者著重於大腦發展的差異,後者著重於解釋男女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受到的認知影響。

很多女生經常被灌輸這樣的思想:女孩子學數學是不重要的,無用的,數學是難以學習的,不適於女性身份的。

2020了,你還在認為男生比女生數理能力好?

二、數學尖子生中的男女差別

2020了,你還在認為男生比女生數理能力好?

Glenn Ellison等人在2010年發表的論文中提到,雖然從整體上看男生和女生選擇STEM課程的比例差距正在逐漸縮小,但在數學尖子生中,男女比例差距依然仍然明顯。

● 在SAT(美國學術能力評估測試) 數學學科上獲得800分以上的男女比例約為2.1:1;

● 在40個國家中,有36個國家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的結果顯示,成績處於上游1%的男女比例約為1.6:1

2020了,你還在認為男生比女生數理能力好?

論文中還提到,在針對美國高中學生的數學競賽中,成績最優的學生男女比例甚至可達10:1

2020了,你還在認為男生比女生數理能力好?

在對競賽中表現最出色的學生進行了背景調查後,他們驚訝地發現獲得高分的男生都來自不同的背景,而獲得高分的女生主要來自美國最頂尖的幾所院校。

這個調查暗示了美國幾乎所有的本具有極高數學潛能的女孩都還沒能夠將她們的數學潛能發展到極致。

有趣的是,世界經濟論壇所測得的國家性別平等指數和數學成績性別差異呈顯著的負相關。也就是說,性別越平等的國家,數學成績的性別差異越低。

2020了,你還在認為男生比女生數理能力好?

三、性別越平等,男女數學成就差異越小


2020了,你還在認為男生比女生數理能力好?

Fryer等人發現,PISA和TIMMS (國際數學與科學研究)的數據顯示,在性別更加平等的國家如挪威和瑞典中,數學成就的差異是不存在的。

這個結果並不令人感到奇怪,但令人感到不解是另外一個發現。

調查發現,在那些被認為男女權利最為不平等的國家,如巴林和伊朗,實際上,女生的數學水平超於男生。

這聽上去似乎有些自相矛盾。

2020了,你還在認為男生比女生數理能力好?

既然性別越平等,學術差距越小,那麼在性別極不平等的國家,為什麼女生的數學會勝過男生呢?

學者們對資料進行進一步的挖掘後發現,這些性別極不平等的國家普遍會區分女子或男子學校。

全世界大多數的國家的教育環境都是兩性相融合的,只有極少數的國家,如伊朗,巴林,巴勒斯坦, 沙特阿拉伯的絕大部份高中是劃分男女的。

一旦將這些常常把男女分開設校的國家排除過後,性別平等指數和女性數學成績的正性相關關係又再次出現了。

2020了,你還在認為男生比女生數理能力好?

那麼,為什麼和相同性別的學生一起學習,女生的表現會更出色呢?

Niederle等人解釋道,在兩性共存的環境下,女性意識到她們在面對和男性的競爭中,壓力可能會導致她們沒有辦法認識到自身真正的潛能。

Oakley 提出了雙重理論,

● 第一層在於女生意識到成年女性角色擁有較低的學術地位;

● 第二層在於被男生具有攻擊性的競爭行為所震懾

這兩層讓女生害怕過高的學術成就會使她們失去吸引力(俗稱找不到對象)。

2020了,你還在認為男生比女生數理能力好?

我們之前也分享過一篇關於男女數理能力的科學發現,指出男生和女生在早年的大腦結構,以及思考數理問題的方式是沒有差異的。

在解答數理問題的時候,女生和男生的大腦運作結構相似,且女生的數理能力與男生也沒有明顯的差異 ——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開鏈接閱讀)。

2020了,你還在認為男生比女生數理能力好?

四、結論

2020了,你還在認為男生比女生數理能力好?

所以,回到最初的那一道題,男女生在STEM學科上的成就差距是由什麼決定的呢?是生理上的差異造就的?還是社會期許造就的?

答案已經不言而喻。

● 每個人都有無限的潛能,我們不應以有色眼鏡、性別來評價或預估一個人的成就。

● 家長和教育者更應該注意自己對每個孩子的期許和評價,因為社會環境的態度、話語、行為,都會影響孩子對自己的信心和表現。

● 只要給他們足夠的空間和機會,多注重培養他們的自信,不要因為我們的固有認知和期盼限制了孩子發揮的空間,他們便有機會在各個領域釋放出自己最大的潛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