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版)对中国历史的描述?

貘狞


这本书高中时看过,可能有些记忆模糊,欢迎指正。

这本书名字说的很清楚,“全球”两个字是重点。以往的史书一般都是本国家或本地区的记载。而这本书将世界各地历史连接起来,全球各国历史在地理,经济,文化上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无时无刻不在交融。给历史研究打开新的大门

这本书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其他各个地区文明的描写加起来都没有欧洲多,所以这本书仍是以西方文明为主,其他文明只是附属。这也没有办法,谁让欧洲人开启了近代文明,白种人占据了各种优势。

这本书带来新观点,也带着一些看不见的傲慢


无齿刁民


有人评论《全球通史》算是世界上最系统的历史书,都对各国历史评价和描述比较公正,从来不偏重以西方中心为主,从全球这个字眼可以看出它描述的各国史不止一些大国,还包括欧亚非美零星小国,意图全部盖过。可在中国时,这位美国作家从不以西方小心眼看待,很客观描述,他把中国隋唐到明初示为领先全球的超级大国,以西方视角看古代中国,可唯一不足一点就是没有把夏朝列为中国朝代之列,直接说成商朝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完全省略了商以前的三皇五帝唐扈夏历史,把中国五千年说成三千多年,这一点是西方其他历史学者都这样认为的弊病。



主要还是这本书将中国历史和世界各国历史放在一块,强调一些其他地方古代史时都是以一个时期,并没有把它们说成一个整体,比如埃及,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等等,但对待中国时却着重强调它是一个整体,中华民族的开始,说中国从商朝,经历秦汉,到隋唐,宋,元明,这一点做的好,最起码这位外国作家对中国历史凝聚性还是比较认可的,明白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可见斯塔诺夫里斯阿诺斯对中国历史还是有研究的。



为此还附有地图专门描述中国朝代版图,可是和我们现有教科书千差万别,都画得很小。先是商,周,秦,汉,把四个时期地图放在一块,膨胀般由小变大,这一点,他确实有创意,但还有区别,至于唐朝画得还是不符合历史,把唐玄宗天宝年间的地图(由盛变衰)当做唐版图,后来尤其是元朝,几乎就没有西伯利亚,只从贝加尔湖到黑龙江一线,沿着西南直到青海,元朝太小了,清朝还算客观。

除了疆域画小以外,其次对中国各个朝代细节描述一笔带过,主要以大的王朝为主,不放在一块,夹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中。比如春秋战国,南北朝,隋,五代十国几乎不提,就商,秦,汉只有一章,唐元章节两三章,后来近代附上几张图,意思一下就行了。也许它就是一部西方眼中全球史,不止给中国读者看,更是世界各地读者应用的教材。



虽然观点有些不足,但是这位美国作家的书可是出了名的畅销书,在中国经久不衰,不断的换包装,改版,分批,和其他外国历史书相形见拙。它虽然西方式的看待中国,有不足,也有长处,可闪光点很明显,向上面所说尽可能公平对待。尤其里面说到中国在自隋唐以来成功赶上欧亚大陆其他文明,一直到宋,元延续,明初郑和下西洋后终止达一千年。其次之前两汉时一些方面紧追欧亚各大陆文明,和罗马,贵霜,印度,萨珊竞技,那时中国探险队已经走向中亚,甚至红海与世界其他文明贸易往来。这一点主要是作者对丝绸之路描述,认为中国人在汉朝时有开拓精神,主动走出来。除了这些还主要描述四大发明,认为四大发明对人类文明推进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无法替代,这也是他的神笔之作,虽然简单,但把中国历史框架明了的摆在眼前,从不吝啬西方。


龙文说史


第一次读这本书感觉有些惊讶,惊讶的不是作者将世界史分为1500年前和1500年后两部分,而是惊讶于他对中国历史的描述。

首先,作者认为中国史从商朝开始,当时很疑惑:上学学的历史,这作者都没学过?!还不如我。当然现在可以理解,虽然不接受西方人对中国史的偏见,但作者这么写也是西方史学家的主流观点。

第二个让我惊讶的地方,这个我觉得是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小学历史就熟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几个重大功劳——统一文字、度量衡和货币,修建长城,设郡县。但本书作者却认为秦始皇统的最显著功劳是车同轨,虽说学历史也学到了车同轨书同文,但是,我们学的历史书上讲秦始皇的最大功绩并不在车同轨,而是长城郡县和书同文。而本书作者却认为车同轨最大作用是使全国交通便利而更容易沟通发展。或许这就是中西文化中差异的表现之一。


冬葵果


读高中的时候,在书店看见了这本书,看到书的封面有众多名人推荐这本书,于是就买了一本。

这本书差不多四十万字吧,在周末闲暇之余,粗略地通读了一遍。阅读的速度很快,这本书基本上没有什么有新意的东西,而且,这本书基本上都是错误的,框架是错误的,逻辑是错误的,内容也是错误的。当时,怎么也想不通,这样的书怎么能出版?这样的书怎么会这么受欢迎?当时就在想,是一群蠢货造就了这本书,还是这本书造就了一群蠢货,这群蠢货到底想干什么?愚民?还是迎合愚民的心理赚一笔钱?

以前不懂,直到后来才知道,这是入侵,一场持续不断,源源不绝的思想文化的入侵。

一本以思想文化入侵为目的的书籍,对错已经不重要。能够改变你对自身历史的认同,改变你的价值观,历史观,那么赚多少钱都是其次的。这是在贩卖思想的鸦片。

中国迈入近代时间上比西方要晚一些,重要的是,迈入海洋贸易时代是通过学习西方以及卷入西方人制定的世界秩序中而实现的,直到现在依然如此。中国在不断崛起不假,而在思想文化上却是一片空白,不过是西方输入的洗脑的东西。我们中国缺少自主迈入新的时代的内动力,除了科学技术,我们思想文化本质上还是停留在大陆扩张时代,连立国治国的统治思想都是外来的。

我们缺少大思想家来实现我们本身思想文化的蜕变,所以只能用着外国人给我们定做的东西。或许,用不了半个世纪,中国人就会在西方人给我们定做的骄傲自信中消亡。就像我们看到的那些失去了历史,无法认清自己,依然活在骄傲中的外蒙人、越南人等一样。对错成败好坏,价值的评判标准,我们是在为了别人的眼光而倔强地生活吗?从个人到整个国度,国家实力在崛起,中华文明却逐渐只剩下了名字。

这是选自《全球通史》的一段:

在中国,公元222年,汉王朝最终被突厥-蒙古入侵者所打败分裂成三个王国:长江以北的魏国、南部的吴国、西部的蜀国。相争几十年后,魏国击败了它的对手,于265年建立了一个新王朝——晋朝。晋朝统一了整个中国。316年,一批新入侵者占领中国北半部,晋王室南逃,抵达南京,由此统治长江流域及汉族人居住的南部地区。从此,中国出现了两部分割的局面,直到589年,隋朝重新统一中国。

时隔十年,当再次百度找出这段话的时候,什么都不懂,还能乱写,还能流行,这世界还有天理吗?


放弃的回忆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常常拿用称为从全球史观看历史的典范。

也是历史老师的案边常备书。初读此书是在当老师之后,深深吸引我的是它讲历史的角度,把中国历史放置在世界背景之下考察,确实可读出另一种韵味。

关于其中对中国历史的描写,很多人讲到没有说夏朝。

关于夏朝,目前来讲只有中国大陆教材中讲到,海外一般是不讲的。究其原因,这涉及到文明的标准问题。国际通例判断一个地区是否进入文明的标准有三个:文字、金属工具的使用、城的出现。很显然,夏朝缺少至关重要的一个——文字。我们国家为此组织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实证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

在最新版的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对夏朝也只有这样的一段描述::

所以,《全球通史》中没有涉及夏朝是有依据的,无可厚非,不用纠结的。

但是站在全球史观的角度写就的《全球通史》却处处可见“西方中心论”的影响。这也许是作者难以逃脱的文化桎梏。


辰晨木


我首先必须要承认,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对我的影响很大。

如果不算中学时代的世界史,那么初学世界史,我接触的便是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和吴于廑的六卷本《世界史》。

目前优秀的世界史大半都是西方人写的,但大多也都是欧洲中心论者,中国和印度都是点缀。《全球通史》号称从月球上看世界历史的演变,或许从国人的角度来看西方历史占的比重仍然太大,不过这部著作在打破欧洲中心论上的贡献依然巨大。

《全球通史》将人类文明分为中国、印度、中东、欧洲、亚欧大草原五大板块,然后从五大板块的互相影响来理解世界历史的形成,而非各国历史的堆积,这与此前单纯学习年代、人物、事件、意义要深刻的多。

不过,《全球通史》对于中国历史细节的描述确实有很多不足,想要用这部书来了解中国史也是不可能的,该书更多关注的是中国历史发展与其它文明的联系,且对中国古代的文明成就评价很高。

如果说《全球通史》的上册确实客观的描述了各大文明的发展与联系,那么下册就是用两倍的字数说明了西方文明是如何兴起的,又是如何称霸全球的,其原因又是什么。

我认为,《全球通史》依然是一种变相的欧洲中心论,书写其它文明的目的其实是为了证明欧洲文明为何会成为“文明终结者”。

每个史学家都有时代局限性,斯塔夫里阿诺斯所在的上世纪,西方文明处于绝对优势,且没有任何被取代的迹象,解释这种历史结果是许多历史学家的历史观。

总的来说,这不是一本适合历史初学者的史书,阅读以前需要一定的世界历史基础,这本书更多的是历史思想和历史观,而非具体的历史史实。

与之相比较,吴于廑的《世界史》则是典型的历史教科书,人物、时间、事件等一应俱全,可能比较枯燥,但却可以理清世界历史的脉络。


心向青山


斯塔夫里阿诺斯老先生已经去世了。我读过他的《世界通史》。对老先生表示尊敬。但是,这书中的内容不敢苟同。因为这书是典型的白人逻辑,欧洲中心论的产物。我是世界历史爱好者,这个通史那个世界史的看下来,发现,他们西方白人所谓的世界史,就是花上大篇幅先把西方历史说一遍,然后再花个一两章之类的小篇幅,稍微说点中国啊日本啥的,就说是世界史了!简直岂有此理!客观的说,中国一国的历史就已经堪比整个欧洲,甚至还更复杂。请各位想想看:灭亡希腊,波斯的压力山大大帝手下才不到4万人。波斯大流士西征也不过20万人。但是中国身边的游牧民族:匈奴,鲜卑,柔然,突厥之类的,随便拿出一个,比如匈奴,控弦之士就有40万!这在东亚历史上还属于少数民族!是的,少数民族!因为跟华夏族,汉族相比,他们人太少了。都是实话吧😄。但是就算这样的少数民族,放在西方,也是无敌的大国存在。更别说什么东亚的突厥,契丹,女真之类的了。近代200多年以来,自从西方爆发工业革命之后,生产力终于超过了东方。西方人仗着自己船坚炮利,殖民掠夺和社会化大生产赚取的钱财,大搞文化宣传,电影,电视剧,书籍,游戏无数,无不在正面侧面明里暗里强调白人优越,垄断话语权!刻意歪曲历史,贬低东方文明的高度。我们需要自己的中国话语!我们不需要向白人一样说谎,吹嘘自己。因为我们只要讲出真相,就足以让欧洲中心论的骗子们胆寒!因为真相就是——无论文明程度还是人口规模,东方自古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强于西方~( ̄▽ ̄~)~!大中华的兄弟姐妹们,咱们一定要树立文化自信!不要被西方人骗了!用开放,自信,独立思考,与时俱进来粉碎欧洲中心论的文化骗局!😁😄


阿卡林1


本人最近在阅读全球通史,觉得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是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对历史有深刻的思考,并赋予历史更为丰富的现实意义。而作者对于中国历史的描述,可谓是较为客观,也可看出作者对中国五千年悠久历史的赞美。但作者对于中国历史的很多史实的描述有明显的错误。

首先作者是按照中国的朝代顺序来叙述中国历史,并在不同的章节里叙述不同的朝代。不仅如此,作者在对其他文明的叙述中也穿插有对中国历史的描述,以用来对比总结。


接着我们来看一下作者对中国历史的正面描写。作者在描述中国历史时,首先就敬佩中国历史的延续性,并赞叹中国是唯一未中断的古老文明。作者同许多历史学家一样,同样赞美中国的“四大发明”,认为中国的“四大发明”为西方奠定了发展基础。其中作者引用了英国哲学家、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年)的论断:“四大发明古人并不知晓,我们应注意到没有哪个方面的发明就其力量、功效和结果而言比四大发明更引人注目,因为这四大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



同时作者肯定了科举制对中国文明的连续性稳定性的贡献,并对此有具体的阐述,将其归为中国文明辉煌的原因之一。不仅如此,作者也赞美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东周时期是一个思想文化大变动,富有创造力的时期,它使人联想起希腊的理性主义的哲学家和印度的佛陀以及其他宗教改革者,在类似情况下取得成就。”除了以上所说的,作者还有很多对中国历史的正面描述。

但我们仍需要看到作者对中国历史的错误阐述,尤其是关于中国历史的史实。

一、首先作者在描述中国历史时,就缺少了对夏朝的描述。

二、作者在对商朝的描述时,就堂而皇之地说商是被游牧民族所灭亡,同时又大言不惭的说中国文明被灭,实在是可笑。周属于中华文明,并不是所谓的游牧民族。实际上这是作者用西方思维在看待中国历史。

三、作者在赞美科举制时,竟说科举制早在汉代就已经实行,在隋朝时恢复科举。这种错误太过低级。

四、作者在书后绘制的地图七中将西藏蒙古以及整个东北划入了汉帝国的版图,比今天的国土还要大,这也是作者的谬误之一。

总而言之,作者对中国历史持客观看法,但其中有不少史实谬误。作者凭一己之力编写《全球通史》这本书,的确不易,有错误也正常。希望广大读者能有自己的思想,不被其中的错误所蒙蔽双眼。


感谢各位的阅读,敬请指正,还请多多关注。


茶道赛高


第一,请注意,这是全球通史!不是中国史。并且是在上世纪70年代成书的。(好像是70年还是71年)当然,对于通史来说,差个三五十年好像并没有什么太大问题,只是读者的鉴赏力和眼光会更刁钻一些。作者本人说,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史书,不是因为早先的史书不对,而是新时代会面临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

这也是我们在看一些经典的时候,需要端正的心态。

第二,他的中国史部分,只能算是中庸,没有脱离西方史学界的一般观点,无甚出彩之处,也无诋毁之说,大致算得上良好评价。但是要注意,这本通史有一个极其重要的改变,就是改变了编年的方式。没有采用古代—中古—近现代的三分法,而是按照公元1500年来做为一个分界线,上册是1500年以前,下册是以后。于是中国的1840才开始的近代,比起世界的近代要晚个几百年。据说有的国内史学家很不满。不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家还真是对的。

第三,通史之所以是通史,就是让你不要局限在地区史和国别史的框框里。实际上,字里行间,能感觉到作者对于所有文明的定位和描述都比较善意。古代文明的大类别里,中国文明是和希腊罗马印度并列的。

只是,在古典文明的地方,第一个说的是商朝。很多国人都表示愤慨,我们的夏朝呢?前面我说了,这本书成书时间很早,那个时候,西方史学界是不承认夏朝的。好像到了今天,人家也是不承认的吧?这个其实没有什么不妥,因为我们自己,现在也没有找到什么确凿的东西。要知道,史学也是科学的一个分支,它是有定义的,有规矩的。

第四,在二战史前奏里,第一个说的就是九一八事变,不过,要知道,整个二战史里,七七事变和中国的八年抗战都没提一句!倒是用了不少字节阐述犹太集中营。这让我很悲哀。虽然通史不能苛求面面俱到,但是一个字都不提,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我们根本不在人家的视线里!

现代史不像古代史那么难,因为大部分东西都骗不得人。现代史史书里的地位,其实也是真实世界的写照。列位,不是咱们喊着自己有能耐就行的。

但是,随后的冷战史里,国共内战是一笔带过,而朝鲜战争,也就是我们的抗美援朝战争,占了一席之地!不瞒您说,当年我看到这里,是非常激动的。

第五,因为语言的关系,西方的史书读得不很多,感谢咱们的译者!不过,我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罗马史》,到这本《全球通史》,当年就读出了一个一脉相承的味道。我觉得,咱们中国文明没有过断绝!而人家欧洲文明,又何尝断绝过呢?所以,一脉相承,并不仅仅是中国文明所特有的权利。我们既不能妄自菲薄,亦不能狂妄无边。人家怎么看你,其实并不重要。譬如美国,你爱怎么看就怎么看,奈之如何?


米茶一味


《全球通史》在中国历史方面,有很多地方的描述都是错误的。

但题主说的这个问题的描述,却是基本属实的,——它说的,其实就是鼎鼎大名的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的准备工作,从当年9月份就开始了,主要领导人是“三武”,——也就是孙武、张振武、蒋翊武,以及刘公等人。孙武、张振武、刘公等人是共进会成员,而蒋翊武是文学社成员,武昌起义就是共进会和文学社两个团体联合筹划的。

起义原定于当年中秋节(即10月6日)进行,结果消息泄露,清政府严加戒备,明察暗访,于是孙武等人又决定将起义日期推迟三天,定于农历八月十八(即公历10月9日)夜间。

不料,10月9日中午,在位于汉口宝善里的起义总机关里,革命党人在制造炸弹时,不慎发生事故,据说是孙武在搬动炸弹时,不慎用力过大,将试管碰破,试管中液体滴落到炸药中,引发爆炸。孙武当场被炸伤,不省人事,其他人以白布蒙面,将他送至医院抢救。爆炸引来巡捕搜检,革命党人或被逮捕,或逃避他方,而为起义所准备之旗帜、袖章、文告等材料全部落入清政府手中。——当然,最最重要的是,起义人员花名册也被清政府搜走。

湖广总督瑞澂得到花名册后,其实他当时有两个选择,一是一不做二不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按图索骥,把人全部抓起来,该杀杀该关关。二是马上宣布既往不咎,不扩大、不株连,当众将名册销毁,以安军心。无论当时瑞澂选择哪个方案,其实都是不错的选择。

可是,瑞澂这个颟顸昏庸的官僚,却选择了一个最最蠢的做法,一方面他不敢大规模抓人,妄图息事宁人,可另一方面他又将抓到了三个革命党人彭楚藩、刘尧澂和杨洪胜斩首示众,首级挂在武昌城门上杀鸡儆猴。

这么一来,军队中的革命党人大为震恐,一时之间军中谣言大起,人心惶惶,纷纷传说瑞澂将要按名册抓人。这么一来,士兵们该怎么办?既然左右是个死,不如反了他娘的吧,(正所谓“等死,死国可乎?”)

于是,10月10日,在没有任何革命领导人的情况下(领导人都跑了),工程第八营士兵熊秉坤(共进会在该营总代表)等人自行发动起义,激战一夜后,占领武昌。——这就是武昌起义。

正因为武昌起义没有任何革命领导人,是受革命思想影响的士兵的自发举动,所以起义成功后,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够担任革命领导职务,最后不得不把黎元洪从床底下拉出了逼他当领导人。

所谓“革命者设在汉口的一家炸弹制造厂的意外爆炸却导致了附近帝国军队的兵变”,就是这个样子的。

至于为什么你们历史课本上没有这么说,那是因为你们历史课本要在薄薄的一本书中讲述几百甚至上千年的历史知识,只能举其大要,不可能具体到这样的小细节当中。这个事件,在你们课本中也就“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武昌发动起义,并取得了成功”一句话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