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总喜欢说攻破楼兰,楼兰究竟是个什么地方?

用户6821404659


提到楼兰,大家第一时间估计会想到两件事。

第一个就是举世闻名的楼兰女尸。上世纪三十年代,科学家们在新疆库姆河附近一个沙丘上,发现了一个船型木棺。

打开后,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映入眼帘。这具女尸已经沉睡了3800多年,却还年轻美丽,双目紧闭,嘴角微翘,就像着了魔法刚刚睡去,脸上浮现着会心的微笑。科学家们制作的容貌复原图,让无数人惊叹于她的美丽。


(楼兰女尸复原图)

第二个便是各种脍炙人口的诗歌了。我们在读边塞诗的时候,常常能读到这样的句子: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边塞诗)

这不由得让人好奇,为什么古代诗人总喜欢把楼兰当做靶子?难道此国和中原有什么天大的仇恨吗?

其实不然。

楼兰只不过是汉时期与我国冲突的一个西域小国罢了。与其他少数民族政权相比,它并没有对中原造成大的冲击。那么为什么却总是受到诗人的抨击呢?

看看这些诗人,我们不难发现,李白、王昌龄,都是唐代诗人。作为汉之后的一个大一统时代,唐朝人对汉有着很深厚的感情,常常以汉人自居。

比如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用的便是:“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以汉喻唐,是当时诗人的惯用手法。

而楼兰,正是汉抗击的对象。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它成为众矢之的了。

接下来再介绍一下楼兰。


(楼兰遗迹)

楼兰,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地处新疆罗布泊,曾经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汉书》载:“……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 五百七十,口万四千一百,胜兵二千九百十二人。”

(楼兰地理位置)

从这些描述可以看出来,楼兰是个人口稀少之地,而且坐落于大西北,十分偏僻。

据科学考证,至少在3800年前,这一带就已经有居民了。 早前,罗布泊一带是茫茫沙漠中的一片绿洲。

《汉书》有云:“地沙卤,少田,寄田仰谷旁国。国出玉,多葭苇、柽柳、胡桐、白草。民随畜牧逐水草,有驴马,多橐驼,能作兵,与婼羌同。”

就是说,楼兰盛产玉石,骆驼和驴马,人们逐水草而畜牧而生活。

孔雀河和塔里木河在这交汇,水量充沛,成为沙漠中独特的风景线。美中不足的是,这里的土地多为盐碱地,无法种植作物,只能依仗旁国。


(楼兰古城遗址)

汉时,楼兰是西域最东边的丝绸之路上的当道之地。优越的地理位置,使之在贸易往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当时的西域,楼兰十分耀眼。

在林林总总的三十六国中,这里的商人旅客最为集中。各地的商人们长途跋涉,都以此为中转站。

(西域三十六国)

但是,尽管十分繁荣,此时东有大汉,西有匈奴,楼兰只能在两个大国夹缝中生存。

汉匈都欲控制楼兰,楼兰在汉匈之间“不两属,无以自安”。

匈奴人为楼兰指派了一个国王,名叫安归。安归对汉人十分敌视,屡次派人截杀汉使馆,抢夺财物。

汉武帝忍无可忍,便派出大将傅介子出征,一举凯旋。此后,楼兰便成为了汉的附属之地,改名为“鄯善”。

(傅介子雕像)

在汉的统治下,楼兰依然是很兴旺的。

东晋后,中原群雄割据,混战不休,无暇顾西域,楼兰便逐渐与中原失去联系。

那么,楼兰是什么时候消失在茫茫大漠中的呢?又是怎么消失的呢?

其实,其覆灭,既是天灾,也是人祸。

原来,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中的泥沙汇聚在罗布泊的河口,日久月长,泥沙越积越多,淤塞了河道,这两条河便另觅新道,流向低洼处,形成新湖。

而旧湖在炎热的气候中,逐渐蒸发,成为沙漠,水是楼兰城的万物生命之源。

湖水的北移,使得水源枯渴,树木枯死,市民皆弃城出走,留下死城一座,在肆虐的沙漠风暴中,终于被沙丘湮没了。


(干涸的罗布泊)

而当时,战争频发,过度开垦,也是导致荒漠化的一大因素。

在天灾人祸的影响下,这个神秘的小国,昙花一现般繁荣了五百年后,便随着风沙一起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了。

只有留下了的种种传说与美好的故事,让人对这千百年前响着驼铃的西域之地而心驰神往不已。

歪眼小史工作室


刚日读史


这个问题我略知之一二,若答得不充分,朋友们尽可指正。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古人总喜欢说攻破楼兰?

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顺手拈来,把攻破楼兰变成表达必胜决心的象征

最大的原因,来自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的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这豪迈荡气的诗篇,代代相传,唤起人们对楼兰古国的神秘遐想。更由于楼兰古国地处遥远的西域边陲,具体情况了解有限,更增加了几分神秘感。久而久之,楼兰古国就变成了一个遥远天涯的代名词,每当远战征伐,人们自然而然想起了王昌龄的豪迈诗句,顺手拈来,攻破楼兰就成了表达决心的习惯性表述。

二、历史变迁,增加了楼兰古国话题的重复性

早在汉代以前,中原与楼兰古国并没啥联系,对其了解更是朦胧。从张骞通使西域,才开始与楼兰建立联系,并逐渐使楼兰变成了中原的附属国,每年向汉朝进贡,双方有了互通往来。但是,由于地处过于偏远,管辖乏力,加之匈奴不断入侵,弱小的楼兰国无力左右逢源,时不时就又变成了匈奴的附庸国,便又成了中原不断征伐的对象。不断的反复,不断的征伐,在人们心中形成了一种固有观念,仿佛那里是个是非之地,难以收服之地。所以就把攻破楼兰变成了征伐的代名词。

三、唐僧西天取经,把楼兰推向了新的高度

到了唐代,唐太宗为了加强对世界的了解,派遣唐玄藏远赴西域。在唐僧西去的路上,恰也路过楼兰古国。唐僧在传经布道的同时,也同时对那里进行了考察。在其撰写的回忆录《大唐西域记》里作了详细描写。亲自考察,又有文字记载,无疑增加了后人对楼兰古国的进一步了解,明晰了楼兰的来龙去脉。于是便有了“不破楼兰誓不还”的诗篇。“攻破楼兰”也就成了嘴边上的一句话。

下面回答第二个问题:楼兰究竟是个什么地方?


一、楼兰古国在新疆罗布泊地区

古籍记载,楼兰古国最先是在新疆的鄯善,后经过战争的变迁,迁徒到如今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若羌县北境,罗布泊以西地区。整个遗址散布在罗布泊西岸的雅丹地形之中。

鄯善和罗布泊地区,我十多年前都曾亲自去过。经过千年的历史变迁,在鄯善已找不见任何历史遗存。尤其鄯善大部份地区为荒原戈壁,刮起风沙遮天蔽日,什么遗迹也难以抵御长久的风沙剥蚀。

上世纪初,瑞典人赫文.斯定,来到罗布泊地区探险考察,发现了楼兰古城遗迹,并搜集了大量文物古董。至此,楼兰古城遗址被确定已经没有疑义。如今的楼兰古城已开发成旅游景点,八方游客纷至沓来。只是太过遥远,路途艰辛,一般的游客只能望而却步。

二、楼兰古国曾是个水草丰美的鱼米之乡

几百年前,楼兰古城还是个水草丰美的鱼米之乡。罗布泊,听名字就是湖泊么。只要有水,自然就会有鱼有草有树。罗布人村寨,就是最有力的证明。同时从那个地区发掘出来的鱼船鱼网更无可争辩地说明了这个事实。

另外,从地理位置上也可以说明这一点。从昆仑冰川发源的塔里木河,自西向东流向罗布泊地区,那里怎么可能不水草丰美。只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阻断,导致塔里木河水逐渐萎缩断流,才中断了对罗布泊的水源供给。

而从博斯腾湖发源的孔雀河,也是自北向南流向罗布泊地区,也是因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吞噬,导致了断流,使罗布泊同样没有了水的滋润。

三、历史之谜,造就了一段千古佳话

尽管没有了两条河流的水源供给,但并不是楼兰古国消失的主要原因。因为史料记载,罗布泊湖面曾达12000平方公里,最小时仍达500平方公里。这么宽阔的湖面,怎么可能轻易干涸。

目前对楼兰古国消失的原因,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四点


一是因为遇上了流行的大瘟疫,楼兰人本就因为这场瘟疫所剩不多,加之没有先进的医疗条件,只好弃城另寻家园。


二是战争导致古国消失。由于这个地区过于富庶丰美,多方前来争战夺取。导致古国灭亡。


三是当地人乱砍盗伐,不顾生态平衡,致使水土流失严重。加之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两条河流的断流,中断了水源供给。使人们无法生存下去。


四是由于地质构造更迭和自然条件变化,使楼兰古国在暂时间内被埋没消失。


以上四条不过是人们的推断。很显然,无论哪一条,都是经不住推敲的。

首先,瘟疫流行哪里都有,但还没有因为这个原因导致灭国的先例。

其次,战争导致灭国的原因更是牵强。既然这里水草丰美,战争夺取只能改朝换代,不可能流血牺牲夺取后反倒遗弃。在逻辑上都讲不通。

再有,滥砍盗伐只能是暂时的,当发现要灭国灭亡了,还能继续自取灭亡吗?这是个不现实的问题。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当年楼兰人在罗布泊边筑造了10多万平方米的楼兰古城,居住区,行政区和军事区布局合理,城市功能齐全而布局分明,城市规划和发展意识显著。从出土的遗物看,木雕、织物、钱币、文书、胡杨木架和少量的芦苇墙,无不证明当时罗布人精湛的手艺和楼兰经济的繁荣。而那里并没有发生地质构造更迭导致灭国的证据,更没有因自然灾害就一下子灭国的可能。

至此,地处古丝绸之路要冲,又水草丰美的富庶繁华之国,一下子消失在茫茫沙海之中,并且没有任何文字记截,其原因便成了至今未解的千古之谜!


文化一家人


经常阅读我答文的好友,可能会感觉到,我在做答文的时候,会经常提及“意象”这两个字,并且会利用可用的机会,解释一些诗词中的意象。



这是因为一直以来,我们都被带偏了。读书的时候,老师解释诗词时会说:“这个词的意思是……。”长大后,电视上的教授也是这样说。其实,意象和词汇是有区别的。

对诗词创作有兴趣的好友,一定要记下这句话:组成诗句的基本单位是意象,而不是词汇。

就以题目中的“楼兰”为例,假如将其作为词汇来解释,那其就是一个已经消失的古西域国名, 遗址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若羌县境内。



中国传统诗词的“意象”,可解释为能投影出一定含意的物象。物象包括景、物、人、事、典等。

在诗词中,“楼兰”也是一个源于典故的特定意象,出自《汉书·西域传上》及《傅介子传》。是说楼兰古国在汉代时,位于通向西域的南道上。“因居汉与匈奴之间,常持两端,或杀汉 使,阻通道。 元凤四年, 汉遣傅介子斩其王 安归 ,另立尉屠耆为王,更名为鄯善 。” 傅介子也因此立功封侯。



在诗词中,刺楼兰,斩楼兰,破楼兰,返楼兰,都护楼兰返等关键词都是指向此一典故,借用为杀敌立功的意象(事典)。而并非与“楼兰”有多大的仇。例如:

唐.李白《塞下曲六首》: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唐.杜甫《暮冬送苏四郎徯兵曹适桂州》:

卢绾须征日,楼兰要斩时。

唐.孟郊《猛将吟》:

拟脍楼兰肉,蓄怒时未扬。

唐.张九龄《送赵都护赴安西》:

自然来月窟,何用刺楼兰。

“楼兰”此一意象,在诗词中很常见,诗例也很多,篇幅所限就不一一列举了,大家补充吧。


诗词书院


自古唐诗宋词里,有不少关于"斩楼兰"和"破楼兰"的诗句,比如"却将旧斩楼兰剑,换得黄牛教子孙。"、"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功名耻计擒生数,直斩楼兰报国恩。"、"且挂空斋作琴伴,未须携去斩楼兰。",又比如"横行俱足封侯者,谁斩楼兰献未央。"等等,而楼兰这国家最早在司马迁的《史记·大宛列传》中有所记载:"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今罗布泊)。"但是在这些古诗词中大多运用了"斩"、"破"等并不太友好的词,可见这个国家给汉代时期带来了许多不愉快的记忆。

据《汉书·傅介子传》中所记,汉代时期地处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楼兰国,楼兰是个很小的国家,但位置较为特殊,地处通往西域的要道。而汉武帝在位期间,希望能跟西域交流,以便各国友好往来,而楼兰因屡次阻碍汉朝使节通往西域,汉武帝曾派兵征服了这个小国。相安无事几年后,楼兰老国王去世后,新楼兰王受匈奴使者的怂恿,背叛了汉朝,多次杀死汉朝前往大宛国的使臣。

汉朝自然不能容忍这么一个小国对国家造成的损害,于是汉朝准备再次派人征服楼兰。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出使西域,前往楼兰,表面上看是来进献物品,增进两国友好关系的,实则前往刺杀新楼兰王,楼兰王本身是个贪财之人,并未起疑,很喜欢汉代使者进献的金帛等贵重物品,放松警惕,与傅介子一起喝酒,酒醉后,傅介子与王单独谈话,两个壮士从后面将王刺杀,楼兰贵人、亲近等都逃跑了。

傅介子此时霸气宣告:"楼兰王有辜负汉朝之罪,天子派我来杀他,应当另立在汉朝的王弟尉屠耆为王。汉兵将要到了,你们不要乱动,否则,自取灭亡了!"傅介子就斩下楼兰王的头,用驿车送到长安朝廷,悬首于北阙下。正因为傅介子如此有勇有谋,立下军功,汉封傅介子为义阳侯。最终楼兰再一次被降服,立尉屠耆为楼兰王,改国名为鄯善,大汉还令他迁都扜泥城(今新疆若羌),断绝了与匈奴的联系。

这样看来,傅介子就算拿到现在来说,他的勇气也是值得称颂的。到了唐代,疆域空前辽阔,唐代大军到达西域时曾经寻找过楼兰,可是没有找到,它从此消失了,只存在于边塞诗人们的想象之中。唐代诗人诗中的"楼兰"也并非真实存在的了,而是诗人抒发自己精忠报国的豪情壮志的一种情感体现罢了。之所以在唐宋时期,故事中频频出现"楼兰"一词,可见并不是真正的与楼兰对峙,正如辛弃疾在《送剑与傅岩叟》中所提"且挂空斋作琴伴,未须携去斩楼兰。"也是泛指侵扰西北地区的一些国家罢了。

汉降楼兰易如反掌,楼兰消失众说纷纭

有人说,楼兰消失于战争。局势动荡,战乱不断,就楼兰国王的两面派做法,确实国家活得不能太长了,后遭北方强国入侵,楼兰城破,后被遗弃。当然也有人说,楼兰衰败于生态环境的恶化,上游河水被楼兰居民截断后改道,导致河流断流,人们不得不离开楼兰。不管是由于何种猜测,历史上的楼兰古国不复存在,终归消失在了茫茫的华夏大地一角了。而我觉得不论是环境因素还是人为因素,楼兰古国的消失也终究是一个国度对自然和社会的索取,一个国度的气数已尽。

楼兰古国今何在?遥望旧址忆往昔

我们中原地区知道楼兰这个地方是从西汉说起的,西汉张骞出使西域,途经楼兰重镇,这在司马迁在《史记》中正确地记载说:"楼兰、姑师邑有城廓,临盐泽(现今是罗布泊)。"这是中国历史文献上第一次记载楼兰城。

而在东晋至唐代,王昌龄诗中所题"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军将楼兰作为战斗目标,说明楼兰还处于唐代的边境地区。


而自唐代之后,楼兰就好似从这个世界消失了一般,再无记载。

直到近千年,楼兰古城部分遗址才渐渐呈现在了人们的眼前。

据考古发现,楼兰古城的确切地理位置在东经89度55分22秒,北纬40度29分55秒。它占地面积为10万8千多平方米,一南一北两条河流绕城而过,城东则是碧波万顷的"盐泽"罗布泊。楼兰古城位于今天中国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若羌县北境,罗布泊以西,孔雀河道南岸7公里处,整个遗址散布在罗布泊西岸的雅丹地形之中。

楼兰古国就是在汉代也不曾辉煌过,只是在《史记》中,有所记载罢了,若是感兴趣的,想去观赏一下楼兰古国旧址,那也是在断壁残垣之间找寻一些往昔的影子罢了(一往文学作者:阿新新新不了)


一往文学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王昌龄的边塞诗,应该是每个中国人自幼就学习过的千古佳句。那么,诗中的楼兰究竟在哪里呢?

根据考古研究,楼兰应该是在今新疆罗布泊及周边地区。在汉晋时期,这里水草丰茂,也是汉朝使者前往西域诸国的门户之地。

最早确定楼兰古城位置的人,是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Sven Hedin),他在1900年漫游罗布泊时,发现了震惊中外的楼兰古城。

随后,斯文·赫定又在1901年经过精心准备再次进入罗布泊,找到大量的出土文化,包括一些佉卢文的书信、钱币、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足以确定楼兰古城的存在。

自此以后,各国的考古学家纷沓而至。

例如,那位大家耳熟能详的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Marc Stein),就曾对楼兰遗址进行了破坏性的发掘。

此外,还有日本人橘瑞超则发现了晋咸和年间的西域长史李柏写给焉耆王的书信,就是著名的《李柏文书》。当时西域长史的驻所正是楼兰。

总而言之,楼兰虽然已湮没于历史的风沙下,但经过后人的考古,已经能勾勒出那里曾经的灿烂与辉煌。


HuiNanHistory


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的一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至今读起来还是那样荡气回肠,让人们感叹大唐雄风震慑西域的同时,也更能体现出唐人的豪迈与自信。

楼兰,一个坐落在新疆罗布泊的边境小国,有何本领能让大诗人王昌龄如此看重,并且把攻破楼兰来比喻为自己建功立业的雄心?

夹缝中生存的楼兰古国

楼兰国,是秦汉时期在我国西域地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国,在秦朝之前,由于诸侯纷争,所有人的目光都放在了中原地带,致使西域的历史很少有人过问,当时的人们甚至都不知道秦国以西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直到汉朝统一了天下,由于汉初常年与匈奴作战,从俘虏的匈奴人口中才得知了西域原来有大月氏、乌孙、楼兰、大宛等国家,并且根据匈奴人的描述,汉朝人甚至都觉得有些恐怖,原来西域国家的这些人都有着黄发白肤,简直炸裂了汉朝的“三观”。

要不是匈奴的咄咄逼人,也不会有后来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没有汉武帝自然也就不会有张骞出使西域,更不会有后来有关西域的一切史料。

当年汉武帝为了寻找“战略合作伙伴”共同对付匈奴,他通过往返于西域和中原的商人处得知,在西域有一个大月氏国,这个大月氏国本也是强国,只不过中了匈奴的诡计,国王被匈奴人残忍杀害。

并且把头颅割下来做成了酒器,大月氏经此劫难,不得不选择西迁,以避免匈奴的打击。汉武帝认为如果能说服大月氏从西线加攻匈奴,自己的压力不但可以变小,而且能趁匈奴两线作战彻底解除60年来匈奴对于中原的威胁。

在派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楼兰古国第一次和中国发生了关联。原来楼兰早就变成了匈奴的附属国,国王不但对汉使恶语相向,而且还派兵袭击汉使的队伍,这让汉武帝大为恼火。

果然,天子一发怒,楼兰只有等着血流成河的下场,只不过楼兰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他知道自己与大汉相比不过是蚂蚁比之于大象,等汉军一到,国王就开城投降了。

并且把王子送到长安充当人质。然而,此时的匈奴在西域的势力依然很强,可以说,汉朝和匈奴哪一个都是小小的楼兰得罪不起的,楼兰不但向汉朝称臣,还同时跪在匈奴人的脚下。

小国的外交自古就是如此,只能在夹缝中取得一丝生存空间。

“虽远必诛”不止是有陈汤

之所以如今有很多人崇拜汉宣帝,不止是他是一个来自于“监狱”的没落皇子,深知民间百姓疾苦,更重要的是在他的带领下,汉王朝又一次带向了鼎峰。

如果说汉武帝彻底消灭了匈奴的有生力量,而汉宣帝则是将匈奴隐患彻底消除的关键人物。在他做皇帝时期,陈汤“假传圣旨”胁迫甘延寿出兵剿灭了一直对抗汉王朝的郅支单于,并且留下了“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千古名言。

无独有偶,在宣帝的上任昭帝时期,楼兰国就提前感受到了这句话不仅仅是汉王朝的说说而已。由于匈奴势力在西域的复苏,楼兰国再一次倒向了匈奴,又干起了劫掠汉使的勾当,这一次汉王朝没有再给他留一丝情面。

于是,昭帝派傅介子手持天子诏书出使楼兰,楼兰国王自恃有匈奴撑腰,对汉使相当傲慢。傅介子没有当面发作。到酒过三巡以后,他悄悄的接近楼兰王,并宣称皇帝有财物赏赐给他,楼兰王信以为真,就和傅介子来到后帐。

可没想到的是,傅介子随即掏出一把匕首,直接捅向了楼兰王的心脏,然后提着楼兰王的脑袋出来,大声说到:

“汉军已在城外,楼兰王杀害汉使,罪不容诛,如有反抗者,汉军一到必定玉石俱焚”!

楼兰的大臣哪里见过此等阵势,纷纷表示愿意投降汉朝。

而傅介子带着楼兰王的首级回到长安,霍光重重的赏赐了他,并且派兵占领了楼兰,把楼兰改名为鄯善,楼兰从此彻底纳入到了西域都护府的管辖之中。

楼兰古国消失之谜

从西汉一直到西晋,不管是中原战乱也好和平也罢,楼兰国经过上次的教训再也不敢与中原王朝叫板,而真正让楼兰彻底脱离中原王朝是发生在五胡乱华时期。

由于晋武帝选择接班人的失败,白痴皇帝司马衷就如同一个怀揣巨款的娃娃在闹市中行走一样,谁都会起抢夺之心。

先是有八王之乱彻底动摇了西晋的统治根基,然后五胡乱华让汉人丢掉了北方大好河山,楼兰国也彻底与中原王朝失去了联系。

直到后来北魏派兵攻灭了楼兰,这个在中原王朝的记载中存在了600年之久的古国就彻底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有人说是因为楼兰人长期的乱砍滥伐导致水土流失严重,为了寻找水资源,原来的都城就荒废了。也有人说楼兰国爆发了严重的瘟疫,致使楼兰人口大面积死亡,侥幸生存者也被迫迁徙,后来完全融入到了其他民族。

不管怎么说,楼兰古国的消失在史学界仍然是莫衷一是,也只能期待日后科技的发展能给我们还原一个真实的楼兰古国吧。


小小嬴政


楼兰国,名字最早见于《史记》。

楼兰的地理位置大概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北边,罗布泊西北角、孔雀河道南岸。

汉武帝时期,汉军打通西域要道,而楼兰国则位于汉与西域匈奴之间的咽喉之地。



起初的楼兰截杀汉朝使者商旅的事件时有发生,大汉哪吃的了这样的亏,于是攻伐不断。

楼兰很快被打服,与汉交好,于是又遭来匈奴的攻击,于是楼兰又向匈奴称臣,并向汉匈两方派去质子,成了名副其实的两面派。

这也是乱世中小国的悲哀。

后来匈奴的质子安归回到楼兰,即位楼兰王,开始亲近匈奴,公开与汉朝对抗。

汉皇大怒,后果很严重,派傅介子到楼兰,杀安归,并扶植在汉朝当质子的尉屠耆为王。

楼兰的名称也不让叫了,皇帝做主,直接改名。

于是公元前77年,楼兰国更名为鄯善国,并弃掉国都楼兰城,迁都泥城,从此向汉王朝死心塌地的俯首称臣。

这就是触犯大汉天威的下场!



而都城楼兰旧地,成了汉王朝屯田之所在。

经过多年屯田移民汉化,楼兰归汉,到了魏晋时期,楼兰已经归西域长史治所管辖。

公元400年,高僧法显西行取经,注意,这位大师比唐长老取经时间要早。途径楼兰古城时,在《佛国记》中写下了以下记录:

“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

楼兰古城无声无息的就此陨落在历史的长河里。

而鄯善国,也在公元4世纪,被北魏所灭,从此楼兰国彻底灭亡。

古代书籍诗歌中的“楼兰”已经不止是指代楼兰本身,更是对所以不服中原教化,暗通匈奴的西域小国的指代。



像楼兰这样的小国在东西两大文明碰撞中游走,是他们的悲哀,更是历史的无奈。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明离子


唐诗里有不少提到“楼兰”。著名的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等。由此可知在唐代,“楼兰”被视为劲敌。后世还有将“楼兰”和“突厥”并列为敌的,如“擒颉利,斩楼兰”。

唐诗里大量提到的“楼兰”是西域古国的名称,但实际上“楼兰”在北魏时期就已经被灭,唐代早就没有了“楼兰”。西汉初,张骞出使西域,史籍中开始有了“楼兰”这个城邦小国的记载。楼兰是丝绸之路上的要冲,也曾经是中原王朝与匈奴、吐蕃等对抗时在战略上的必争之地。

据《汉书*西域传》记载,楼兰的王城叫“扜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今天考古发现的楼兰故城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若羌县北。《西域传》里记载“鄯善国,本名楼兰”,也就是说楼兰和鄯善是前后传承的关系。强大时候的鄯善国吞并了精绝、小宛等小国,但最后自己还是在北魏时期被灭国。

唐诗宋词里大量写到誓斩楼兰这样的内容是为了表达从军平边患、建功立业的情怀,以“楼兰”泛指边地邦国之患。就好像清代的康熙写的诗,“洱海昆池道路难,捷书夜半到长安”,其中就以“长安”指代都城。


沅汰


楼兰人是维族与古印度人的祖先!

楼兰国地址,在今新疆巴音郭椤,蒙古自治洲若羌县,罗布泊沿岸地区。






秀才说历史


唐朝边塞诗人王昌龄有一首《从军七首·其四》写的好。“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诗中的楼兰也就是指的西域楼兰古国,后改名为鄯善国。但诗中所指的楼兰,是代指整个西北地区的敌人。并不单单是特指楼兰国。王昌龄这首诗想要表现的是,戍边士卒决心抗击西北地区一切外来之敌的决心。不打垮敌人誓不还乡的信念。世人口中的楼兰后来也多代指外部的敌人。

关于楼兰的记载,最初还是体现在《史记》之中。楼兰是西域最东边的一个小国,其本身实力并没有多强。但其所处地理位置十分的优越,属于非常重要的战略要地。从公元前176年匈奴冒顿单于给汉文帝刘恒的书信上我们可以得知,当时楼兰楼兰归属匈奴统治。在后来随着汉朝实力不断的强盛起来,从汉武帝时期,汉朝不仅开始开辟丝绸之路,汉朝大军也开始向西域之地延展。此时就不可避免的和匈奴在西域领地上渐起争端。汉朝和匈奴都想要控制楼兰这个战略军事重镇。当时楼兰表示两不相帮。谁胜利楼兰就归属谁统治。在之后的战争过程当中,雄踞兵败逃往更深处的漠北之地。楼兰开始依附于汉朝。

汉昭帝时期,楼兰和龟兹背叛了汉朝,暗中勾结匈奴并且杀害了汉朝使臣。当时任职骏马监的傅介子受命出使大宛,且顺带去质问楼兰和龟兹为何要背叛汉朝。楼兰王和龟兹王在背叛汉朝之后也惴惴不安。傅介子到后,楼兰王和龟兹王都表示服罪。傅介子表面答应替他们向皇帝说好话。但是实际上傅介子向霍光以及朝廷表示,楼兰王和龟兹王必须要受到惩罚,既然他们敢背叛汉朝,那就必须给他们一个教训。所以傅介子请求刺杀楼兰王。霍光应允了傅介子的请求。

之后傅介子带着钱财谎称是朝廷赏赐的。傅介子也趁机诛杀了楼兰王。之后傅介子要求楼兰更名鄯善。楼兰人畏惧汉朝报复,所以不仅应允了汉朝的要求。还同意了汉朝的驻兵要求。东汉之后,汉朝开始势衰,此时汉朝对于西域的统治力度也开始下降,西域经过长期的相互兼并,形成七国争雄的局面。鄯善国并吞了婼羌、小宛、精绝、且末等国,成为西域七强国之一。

三国时期,魏国不仅在国内和蜀汉以及东吴争霸。对外则丝毫没有放松对西域的控制权,楼兰也就是鄯善同样在魏国的掌控之中。《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载:“黄初元年二月,鄯善、于阗、龟兹各遣使者奉献,是后西域遂通,置戊己校尉。”之后鄯善先后臣服了西晋、北凉、前秦、后凉、西凉、北凉、北魏、吐谷浑的政权。北魏太武帝时期,大将万度归西征覆灭鄯善国,鄯善历经六百年国运就此消亡。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