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赋”?你最喜欢哪几篇“赋”?

老刘105751014


赋的总体介绍

赋,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有韵的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如果与现代的文体相比,较类似于散文诗。

赋的特点是“铺釆摛天,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以景言志。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称为“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文,是诗向赋之过渡,称“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作“文赋”。

比较著名,同时比较令人喜欢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曹植的《洛神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等。

虽然对于现代人来说,赋远不及诗词、散文、小说那样脍炙人口。但在古代,特别在汉唐时诗与赋往往并举连称,从曹丕的“诗赋欲丽”和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可窥端倪。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在汉唐时期,有只作赋而不写诗的文人,却几乎没有只作诗而不写赋的才子。建安以后乃至整个六朝时期,对赋的推崇甚于诗。《史记》中称屈原的作品为赋,《汉书》也称屈原等人的作品为赋。后人因推尊《史》《汉》,所以便把屈原等人作品称之为赋。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它是在远承《诗经》赋颂传统,近接《楚辞》,兼收战国纵横之文铺张恣意之风和先秦诸子作品相关因素的基础上,最后综合而成的一种新文体。它与汉代的诗文一起,成就了汉代文学的灿烂与辉煌。

赋的来源

“赋”字用为文体的第一人,应推司马迁。在汉文帝时“诗”已设立博士,成为经学。在这种背景下,称屈原的作品为诗不太合适,但屈原的作品又往往只可诵读而不能歌唱,但是用“歌”称呼,也感觉名不正言不顺。于是,司马迁就选择“辞”与“赋”这两个名称。不过,他还是倾向于把屈原的作品以“辞”来命名,这是由于屈原的作品富于文采之故;而把宋玉、唐勒、景差等人的作品称为“赋”。真 正把自己作品称为赋的作家第一人是司马相如。而后,到西汉末年,文人们就常以“赋”名篇自己的作品了。“赋”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最初的诗词曲都能歌唱,而赋却不能歌唱,只能朗诵。它外形似散文,内部又有诗的韵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
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从汉至唐初这段时期,赋近于诗而远于文,从主题上看,楚辞体作品主题较为单一,多为“悲士不遇”。而其形式也比较固定,都是仿效屈原作品体式,像屈原那样书写自己的不幸与愁思。 屈原的《招魂》全篇的铺张夸饰,对汉大赋的影响不言而喻。赋自诞生之日便带有浓厚的文人气息,这就是受楚辞影响极深的原因。骚体赋,多采用楚辞的“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也常继用了楚辞的“引类譬喻” 手法。
赋与诗盘根错节,互相影响,从“赋”的形成时就已经开始。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更出现了诗、赋合流的现象。但诗与赋毕竟是两种文体,一般来说,诗大多为情而造文,而赋却常常为文而造情。诗以抒发情感为重,赋则以叙事状物为主。清人刘熙载说:“赋别于诗者,诗辞情少而声情多,赋声情少而辞情多。”

汉赋的体式

汉赋继承了《楚辞》形式上一些特点,讲究文采,韵律和节奏,又吸收了战国纵横家铺张的手法,内容上着力“体物”,也注意到“写志”,即通过摹写事物来抒发情志。此外,趋于散文化,经常使用排比,对偶的整齐句法,既自由又严谨,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即骚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从赋的结构、语言方面看,散体、七体、设论体、及唐代文体赋又都比较接近于散文,有的完全可归于散文的范畴。赋的似诗似文的特征,与现代文学中的散文诗有些相像。
骚体赋是赋体文学兴盛的开端,是从先秦时期到汉高祖时,继承了楚辞的特点,依旧使用“兮”字,枚乘的《七发》奠定了赋体文学的基础。

散体大赋产生于赋体文学的发展时期,是从汉高祖到汉武帝登基之前,这段时间的赋体文学风格以雄大壮阔为主,因而又被称为“散体大赋”,代表作品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赋的主要特点

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

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

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四、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五、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

六、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

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其中汉赋最具影响。

赋的主要表现手法

赋、比、兴是诗经的最基本,最常用的三种表现手法。赋是铺陈排比的意思,相当于近代的排比的修辞方法,南宋的朱熹认为“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者也”。

汉赋四大家介绍

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和张衡四人被后世誉为汉赋四大家。
司马相如(约公元前179年-前118年),字长卿,汉族,巴郡安汉县(今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人,一说蜀郡(今四川成都)人,西汉辞赋家,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上杰出的代表。
景帝时为武骑常侍,因病免。工辞赋,其代表作品为《子虚赋》。作品词藻富丽,结构宏大,使他成为汉赋的代表作家,后人称之为赋圣和"辞宗"。他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也广为流传。鲁迅的《汉文学史纲要》中还把二人放在一个专节里加以评述,指出:"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
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字子云,汉族。西汉官吏、学者。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县友爱镇)人。 少好学,口吃,博览群书,长于辞赋。年四十余,始游京师长安,以文见召,奏《甘泉》、《河东》等赋。成帝时任给事黄门郎。王莽时任大夫,校书天禄阁。扬雄是即司马相如之后西汉最著名的辞赋家。所谓"歇马独来寻故事,文章两汉愧杨雄"。在刘禹锡著名的《陋室铭》中"西蜀子云亭"的西蜀子云即为扬雄。扬雄曾撰《太玄》等,将源于老子之道的玄作为最高范畴,并在构筑宇宙生成图式、探索事物发展规律时,以玄为中心思想。是汉朝道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 对后世意义可谓重大。
班固(建武八年32年-永元四年92年)东汉官吏、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班彪之子,字孟坚,汉族,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东北)。除兰台令史,迁为郎,典校秘书,潜心二十余年,修成《汉书》,当世重之,迁玄武司马,撰《白虎通德论》,征匈奴为中护军,兵败受牵连,死狱中,善辞赋,有《两都赋》等。
张衡(公元78年-139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汉族,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数学、地理、绘画和文学等方面,张衡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广博的学识。张衡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并不发光,月光其实是日光的反射,他还正确地解释了月食的成因。张衡获得了很多荣誉,被一些学者认为是通才。

南一郎


人们经常说古人懂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诗"很显然是诗歌的意思,"词"就是一种有长有短的诗句,"歌"就是古代的歌曲,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性质。是以“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为手段,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以“颂美”和“讽喻”为目的的一种有韵文体。它多用铺陈叙事的手法,赋必须押韵,这是赋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一个主要特征。

赋,比,兴,源自于诗经。赋陈,一作铺陈。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是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它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最早的记载见于《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后来,《毛诗序》又将“六诗”称之为“六义”:“故诗有六义焉:风、赋、比、兴、雅、颂。”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对此解释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中国古代的名赋有100多篇,我个人最喜欢的有以下十篇,与你一起共赏。

1、宋玉的《高唐赋》

《高唐赋》是战国末期辞赋家宋玉创作的一篇赋。此赋在序中通过对话写了楚顷襄王之前的某位楚王与神女巫山欢会的故事。

正文分六段,第一段写雨后新晴而百川汇集时水势奔腾澎湃之状;第二段写山中草木繁茂兴旺,风吹枝条发出悲鸣声宛如音乐,打动了各种人的心弦;第三段写登山远望,所见山势高峻险恶,岩石崎岖参差,山高穴深,怪石嶙岣,动人心魄。

第四段写登上高唐观之侧可见迥然不同的景象:芳草丛生,众鸟和鸣,一些术士仙人正在聚会祈祷;第五段写楚王奏乐畋猎的盛况;最后一段指出楚王如能进用贤才,就会精神通畅,延年益寿,不必去与神女相会。

全赋辞釆瑰丽,铺陈排比,刻意形容,句法多变化,行文气势贯通,通过夸张描写给人一种壮美感,读起来琅琅上口。

2、司马相如《长门赋》

《长门赋》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编著的《昭明文选》,据其序言,这是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受汉武帝失宠皇后陈阿娇的百金重托而作的一篇骚体赋。

作品以一个受到冷遇的嫔妃口吻写成:君主许诺朝往而暮来,可是天色将晚,还不见幸临。她独自徘徊,对爱的期盼与失落充满心中。

她登上兰台遥望其行踪,唯见浮云四塞,天日窈冥。雷声震响,她以为是君主的车辇,却只见风卷帷幄。此赋以景写情,情景交融,表现陈皇后被遗弃后苦闷和抑郁的心情,艺术表现上反复重叠,表达女性感情极其细腻,是一篇优秀的骚体赋。

3、张衡《二京赋》

《二京赋》是东汉辞赋,为张衡的代表作。《二京赋》包括《西京赋》、《东京赋》两篇。二京,指汉的西京长安与东京洛阳。《二京赋》由于其结构的严谨精密,被多数人认为是汉赋中的精品。

4、曹植《洛神赋》

《洛神赋》是中国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曹植创作的辞赋名篇。此赋虚构了作者自己与洛神的邂逅相遇和彼此间的思慕爱恋,洛神形象美丽绝伦,人神之恋飘渺迷离,但由于人神道殊而不能结合,最后抒发了无限的悲伤怅惘之情。

全篇大致可分为六段:第一段写作者从洛阳回封地时,在恍惚之际看到洛神伫立山崖;第二段写洛神容仪服饰之美;第三段写作者爱慕洛神既识礼仪又善言辞,虽相互赠答,但担心遇合受阻;第四段写洛神为“君王”之诚所感后将来而未至的情状和举动。

第五段写洛神来临扈从之多,终以人神道殊,含恨离去;第六段写洛神去后作者对顾望思慕不忍离去的深情。全赋辞采华美,描写细腻,想象丰富,情思绻缱,若有寄托。

5、杜牧《阿房宫赋》

阿房宫赋》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创作的一篇赋体文章。文章通过对阿房宫兴建及其毁灭的描写,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全文运用了想像、比喻与夸张等手法以及描写、铺排与议论等方式,骈散结合,错落有致。文章语言精练,工整而不堆砌,富丽而不浮华,气势雄健,风格豪放。

6、苏轼《赤壁赋》

《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

全赋在布局与结构安排中映现了其独特的艺术构思,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在中国文学上有着很高的文学地位,并对之后的赋、散文、诗产生了重大影响。

7、袁枚《秋兰赋》

《秋兰赋》是清代诗人袁枚写的一篇咏物抒情小赋。文章先写发现兰花的经过,然后代兰花拟言,写兰花之情操;接着写作者移兰入室、倍加珍爱,衬托兰花品格的高洁;再接着正面讴歌兰花的“晚景后凋,含章贞吉”的品质;最后,以四言诗作结,寄寓作者的感慨。

这篇小赋作者通过对兰花的描写和歌颂,表达了他不同流俗、清高自持的处世思想。此赋以四六言为主,有骈赋之风,但还是文赋的笔法,灵动流畅。

8、陆机《文赋》

《文赋》是晋代陆机的文艺理论作品。

该赋序言说明创作缘由和意图,指出“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困惑,认为对写作的认识,虽然可以借览前人的经验,但主要靠个人在实践中摸索。“意物文”与“知能”的各自关系,是写作应处理的两大难题。

接着叙述创作前的准备以及写进入写作过程后,要保持精神意念的高度集中,排除任何杂扰,全心投入构思,充分运用想象和联想,而获得形象准确的语言,极为艰难,要发掘昔日积累,寻求充分表达情志的新颖文辞。

然后论创作立意,并从思想、语辞两方面,说明写作的乐趣,又论述文体多样性的成因,分析十种文种特征,论作文时注意处理的四个问题,说明创作的艰难,最后论艺术灵感及文章的作用。

9、欧阳修《秋声赋》

《秋声赋》是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的辞赋作品。此赋作于宋仁宗嘉祐四年秋,欧阳修时年五十三岁,虽身居高位,然有感于宦海沉浮,政治改革艰难,故心情苦闷,乃以“悲秋”为主题,抒发人生的苦闷与感叹。

全文以“秋声”为引子,抒发草木被风摧折的悲凉,延及更容易被忧愁困思所侵袭的人,感叹“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也是作者自己对人生不易的体悟。全文立意新颖,语言清丽,章法多变,熔写景、抒情、记事、议论为一炉,显示出文赋自由挥洒的韵致。

10、宋辞《月赋》

《月赋》是南朝宋辞赋家谢庄所写的一篇文章,它通过假设曹植与王粲月夜吟游的故事,描写了月夜清丽的景色以及沐浴在月光当中的人们的种种情思,在叙事中透出怨遥伤远之意,从而使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起来。

在写作上多用侧面渲染、烘托的手法,中间又穿插神话、典故以及历史传说,更深化了月的历史背景的文化意义。句式以骈偶为主,又杂以散句,显得整齐而富有变化。全赋写月神采飞动,用笔柔和细腻,风格清雅秀美,读来诗意盎然。

特别是篇末所系两诗,一咏明月,一咏落月,感叹岁月流逝,再致怨遥伤远之意,情思绵邈,韵味悠长,既总结全篇,又与篇首“沉吟齐章,殷勤陈篇”相呼应,反映了此赋结构的精巧完整,并昭示南朝赋在总体上走向诗化的趋势。

谢谢您的阅读,谢谢关注。





闻天下谈古今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性质。是以“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为手段,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以“颂美”和“讽喻”为目的的一种有韵文体。它多用铺陈叙事的手法,赋必须押韵,这是赋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一个主要特征。 起于战国,盛于两汉。赋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赋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体,叫“律赋”;宋代用散文的形式写赋,称“文赋”。著名的赋体文章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等

其中赋最早和比(比喻),兴(起兴)(以上三个为表现手法),风(民风民俗),雅(歌功颂德),颂(祭祀)(以上三个为内容)这六者被称为“六义”。

我最喜欢的是曹植的《洛神赋》,在玩三国杀时甄姬的台词就是“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这就是《洛神赋》里面的句子。

然后是庾信的《枯树赋》、《小园赋》,江淹的《恨赋》、《别赋》。其中江淹的《别赋》是最值得一读的。其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令人伤感。“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令人怀念。



而今又到落花处


八闽雄都,千秋福地。山海为怀,藏锋敛锐。

这是我最喜欢的《三坊七巷赋》的开头两句。说的是三坊七巷所在的福建省福州市是一块倚山面海的有福之州。偏居东南沿海的福州怀抱面积达六百余亩的三坊七巷,从这里走出了林则徐、沈葆桢、严复、林琴南、林觉民、林徽音、冰心等一大批志士能人,成就了“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的辉煌。

赋的作者是当代辞赋家,书法家陈章汉先生。他主持的“耕读书院”就在三坊七巷的郎官巷的严复故居隔壁。他说,这是希望能做严复精神的邻居,共享严复思想的福泽。

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单霁翔先生听闻陈章汉准备写作《三坊七巷赋》,敏感到其中的文化意味,对陈章汉说:“到时候你的《三坊七巷赋》立起来,我会亲自来参加剪彩。”这句话对陈先生的创作激励很大。

此赋之外,陈先生还创作了《闽都赋》《鼓山赋》《马江赋》《福州温泉赋》《旗山赋》《昙石山赋》等作品,成为写赋之大家。

写赋出名后,他被大家称为“‘赋’联主席”。他说“希望有一个队伍,而且希望还能够办班,我来讲讲课,培养一些学生,带动更多的人来交流探讨”。

兹引《三坊七巷赋》中介绍三坊七巷由来及规模的一段文字,以飨同好:至若坊巷之滥觞,衍脉乎晋唐,宏规于明清,勃兴于新纪。方圆六百余亩,中衢辐辏三七:东向曰巷,西向称坊。北抵双抛桥渡,南襟安泰河墘。巷陌如枰,沟渠若济;宅院毗连,望族踵继。峥嵘灰雕鞍墙,俯仰悬钟雀替。肯构肯堂,弥精弥细。巧匠眼神,墨斗记性。胜绝处,堪叹明清古建之大观也。

当然,除了喜欢读现代人创作的赋,我们也一定喜欢古代的赋。例如,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等。

读赋是一种艺术的享受。赋产生于汉朝,是文体的一次创新,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特点,在诗与文之间形成了新的文学形式。赋的文采斐然,韵律明快,读来神清气爽。只是我个人对用典和藻饰太多的赋有一点抗拒,才疏学浅遇到不懂的典故就读得比较慢,遇到华丽无比的词句就觉得有点晕。

至于写赋,陈章汉先生说“一个赋要有挺长时间的酝酿”。这十几年来,他平均一年写两个赋。他指出,写赋要挖掘、要到达,然后才有可能去表达好。要沉得住气,慢慢来,把文章做细做足。这是行家中肯之言。

我个人觉得,即使不写赋,我们也可以在读赋中学习赋的对偶对仗、排比押韵,应用到其他文种的写作中。即使在公文中也可以使用。

拉拉杂杂谈一点感想,并回答文化类的“什么是赋和最喜欢哪几篇赋”的问题,不知满意否?欢迎讨论,共同进步。





文游乐


赋是由《诗经》和《楚辞》发展而来的,《战国策》的铺排手法也是其来源之一。

分类:骚体赋、新体大赋(散体大赋)、抒情小赋,兴起于汉初,衰落于汉末。

①骚体赋:模仿楚辞写的一种赋,内容侧重抒情,其形式与楚辞相似。

②散体大赋:汉代辞赋的典型代表。普遍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继承了先秦散文,它作品篇幅巨大,铺叙摹绘成分多。

③抒情小赋:类于大赋但篇幅比较短小,铺叙摹绘成分减少而抒情成分增加的赋作。

发展过程:

A、西汉初期,骚体赋又称“辞赋”。其代表作是贾谊的《吊屈原赋》和《鹏鸟赋》;

B、西汉前期至东汉中叶,是汉赋的兴盛期。这个时期主要是散体大赋,随着枚乘的《七发》出现而分流:一、是骚体赋继续发展,代表作有董仲舒的《士不遇赋》、司马相如的《悲士不遇赋》,骚体赋的趋势由强到弱;

二、是枚乘《七发》的出现,标志着枚乘开创大赋的典范作品。《七发》不仅影响到散体大赋的发展,而且在赋中形成了主客问答形式的文体——七体。

C、东汉末年,散体大赋衰落,代之而起的是抒情小赋,代表作是赵壹的《刺世疾邪赋》、张衡的《归田赋》等。

我喜欢张衡的《二京赋》,它的规模、容量和篇幅都超过前人,铺陈胪列,细致描绘,更加不厌其烦,成为汉代京都赋的极致。他既是散体大赋的终结者,又是抒情小赋的开创者。


仰望星空的愚者


谢谢,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赋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对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我比较喜欢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



h千祥云集


赋这种文体出现在战国时期,儒学大师荀子曾作《赋篇》,赋,才做为独立文体出现。赋兼有韵文和散文的重要文体,有大小赋之分。大赋多写于宫廷的盛况和帝王的生活,小赋多数是抒情。此后,屈原、宋玉等人以这样文体进行文学创作,后人把他们的作品称之为“屈原赋”或“宋玉赋”。

赋在汉朝兴盛繁荣起来,汉赋的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创始期、全盛期、摹拟期、转变期。

赋的特点是:内容多写京华的繁荣和帝王的游乐,以此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文章前有序言,正文韵,散结合,其中散文用以记叙,韵文用于描写,韵脚根据需要经常转换。语言多用四六句,篇幅较长,且喜欢堆砌生僻字和形容词,通常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展开。△《铜雀台赋》,是三国时期,曹植在邺城铜雀台落成时所作,文辞华美,为汉赋中的经典作品。

《铜雀台赋》

附皇都之宏丽兮,瞰云霞之浮动。

欣群才之来萃兮,协飞熊之吉梦。

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

云天亘其既立兮,家愿得而获逞。

扬仁化于宇内兮,尽肃恭于上京。

惟桓文之为盛兮,岂足方乎圣明!

休矣美矣!惠泽远扬。

翼佐我皇家兮,宁彼四方。

同天地之规量兮,齐日月之晖光。

永贵尊而无极兮,等君寿于东皇。

御龙旗以遨游兮,鸾驾而周章。

恩化及乎四海兮,嘉物阜而民康。

愿斯台之永固兮,乐终古而未央。

建安十五年,曹操击败袁绍及其三子,并北征乌桓,平定北方。于是在邺建都,于漳河畔大兴土木修建铜雀台。落成之日,曹操召集文武在台前举行比武大会,又命曹植登台作赋,曹植下笔成章,给后人留下了这千年不杇的名篇。


用户言午泽群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是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它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

赋是与比兴并称的古代诗歌的基本手法。赋陈,一作铺陈、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

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


钱自涌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有韵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类似于后世的散文诗。

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

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

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

魏晋以后,日益向骈对方向发展,叫做“骈赋”;

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

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

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曹植的《洛神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



耕根


“赋”字用为文体的第一人应推司马迁。在汉文帝时“诗”已设立博士,成为经学。在这种背景下,称屈原的作品为诗是极不合适的。但屈原的作品又往往只可诵读而不能歌唱,若用“歌”称也名不正言不顺。于是,司马迁就选择“辞”与“赋”这两个名称。不过,他还是倾向于把屈原的作品以“辞”来命名,这是由于屈原的作品富于文采之故。而把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作品称为“赋”。真 正把自己作品称为赋的作家第一人是司马相如。而后,到西汉末年,文人们就常以“赋”名篇自己的作品了。 “赋”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最初的诗词曲都能歌唱,而赋却不能歌唱,只能朗诵。它外形似散文,内部又有诗的韵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

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从汉至唐初这段时期,赋近于诗而远于文,从主题上看,楚辞体作品主题较为单一,多为“悲士不遇”。而其形式也比较固定,都是仿效屈原作品体式,像屈原那样书写自己的不幸与愁思。 屈原的《招魂》全篇的铺张夸饰,对汉大赋的影响不言而喻。赋自诞生之日便带有浓厚的文人气息,这就是受楚辞影响极深的原因。骚体赋,多采用楚辞的“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也常继用了楚辞的“引类譬喻” 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