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仇者聯盟3》鋼鐵俠是如何把一整套裝甲放進反應堆裡的?

熱愛發明的小胖子


當然是用了納米機器人,不過納米機器人並不是真的,只有幾納米的直徑,要玩這麼大一套裝甲放在一個小小的反應堆裡很不容易,相比起來黑豹的戰衣就遜色很多。

因為這種裝甲很像漫畫中的絕境病毒裝甲,所以我推測這套裝甲也是隱於皮膚下面的,電影后面就有類似的情節(託尼分解出自己的裝甲與自己的皮膚結合由於止血)如此可見,這套袋甲是可以與皮膚融合間融的。

在復2中開頭大戰鷹眼受了傷,鋼鐵俠用他們科技快速為他治療的傷口,這就說明鋼鐵俠有能力將某種物質移植到人體中代替人體的某些器官並且不會產生排異反應。

於是我推測鋼鐵俠的裝甲原來是隱藏皮膚表面下的,或者說在身體各處的組織之間的間隙中,或者說說存在血管中,(那些器官與器官之間無用的縫隙大約是人體體積的30%),胸前的反應堆可能只是個出入口,因為從可以看出納米機器人還不能從細胞的縫隙中傳出。

託尼可能是對自己的心臟進行了改裝,在主動脈上安裝了一個開關,這樣可以將納米機器人儲存在血管中隨著血液流動,需要的時候按一下胸前的反應堆,這樣從快速流動的血液中過濾出納米機器人來提取出來(我知道這樣有點扯

)。或者是移植在皮下組織的間隙中,反應堆是個出入口


一隻半解看社會


電影裡交代了啊,是用納米技術,何為納米技術,納米技術就是將物質縮小到納米級進行儲藏,而鋼鐵俠託尼在《復仇者聯盟3》就是把鋼鐵戰衣用納米技術存放在方舟反應堆裡,那麼,問題來了,如此重的鋼鐵戰甲縮小放在方舟反應堆裡託尼是如何正常行走的呢?


很多細心的觀眾發現了這個問題,於是很多粉絲聯想到了漫畫裡的血邊戰甲,什麼是血邊戰甲,血邊戰甲類似於納米技術,用特殊技術將鋼鐵戰衣縮小存放到皮膚表層之下,需要用鋼鐵戰衣時鋼鐵戰衣就可以直接從皮膚表皮之下出來,聽起來是不是很酷炫!

然而《復仇者聯盟3》裡的鋼鐵戰衣並不是血邊戰衣,電影中清晰地展現了戰衣是從胸口的方舟反應堆擴散而出,看到這一幕的班納被驚到了,託尼告訴了班納這是納米技術!

就算是血邊戰甲,鋼鐵戰衣一樣是有重量的,雖然分散在全身,帶著一堆金屬行走起來也不會輕鬆自如!而身著鋼鐵戰衣的託尼能夠行動自如也是因為鋼鐵戰衣裡的動力裝置!


好的,我們言歸正傳,《復仇者聯盟3》裡的鋼鐵俠戰衣是用納米技術存放在方舟反應堆裡是毋庸置疑的,而胸口存放鋼鐵戰衣鋼鐵俠還能行動自如我們可以認為託尼在方舟反應堆裡安裝了反重力裝置,以託尼的科技水平解決這個問題是不在話下的!

再者,其實鋼鐵戰衣並沒有那麼重,在《鋼鐵俠2》中我們曾經看到小辣椒手提鋼鐵戰衣然後扔給託尼,這說明鋼鐵戰衣的重量不是很大,只要託尼在方舟反應堆裡稍微加入一些反重力裝置就可以了!



草根說電影


運用的是納米技術,以往鋼鐵俠胸口的反應堆在做完手術後,在《復聯3》中被改成了存貯納米戰甲粒子的存儲器,有點像黑豹的振金戰甲被收納到項鍊當中的技術。

具體來說說鋼鐵俠的納米戰甲:

在電影中斯塔克的戰甲,擺脫了以往物理穿著和儲備的形式,在電影《復聯3》中採用了全新並且靈活度變態的納米技術,也就是全新全異戰甲。

和以往戰甲有何不同?

相比較此前的馬克系列的物理戰甲,全新的納米戰甲不僅實現看鋼鐵俠即時穿著的需求,更多在在戰鬥力上也是碾壓之前的系列。

1、納米技術,即時修補損毀。

在影片中,鋼鐵俠的戰甲能力展現最全面的一次戰鬥,就是在泰坦星戰場和滅霸互懟的一次,全程各種高能。

而在這場戰鬥中,比較明顯的戰甲特性就是面對滅霸強大的摧毀能力,當鋼鐵俠的戰甲出現損毀後,存儲器中的納米粒子就會一瞬間實現損毀修補。

這種技術,相比較此前馬克系列只能使用遠程召喚備用零件來說,簡直不要太牛掰。

2、具備多重形態,適應各種戰鬥環境。

在電影《復聯3》中,如果說雷神是全場的MVP級別,那麼全場的第一滴血獲得者 就是鋼鐵俠。

在泰坦星上,鋼鐵俠正是憑藉著納米戰甲的各種戰鬥形態,直接“擊傷”了滅霸。

同時,電影中鋼鐵俠的戰甲能夠化身速度型的推進器,也能夠利用納米粒子衍生出戰錘、利刃以及適用於戰鬥技巧的各種輔助形態。

驚豔!

3、不同於漫畫的戰甲改編。

此前在電影上映前,其實鋼鐵俠的戰甲,不少影迷都是接著漫畫中鋼鐵俠的血邊戰甲在做猜測。

但是實際上映後,改編後的鋼鐵俠戰甲使用的是納米技術,和漫畫中鋼鐵俠將戰甲植入到皮下組織不一樣。

不過,相比較漫畫來說,影版更符合斯塔克的風格,在視覺上也更純粹與科幻感,漫畫版本中有些偏向於人體改造,有點生化人的意思。

更多精彩電影情報、美劇推薦,神劇推薦,請關注OMG電影情報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