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正言顺”马老师:他为撕下商人标签筹谋十年

“名正言顺”马老师:他为撕下商人标签筹谋十年

经济观察报 记者 钱玉娟“我想回归教育,做我热爱的事情会让我无比兴奋和幸福。”9月10日,在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同时是自己的54岁生日这天,马云“许愿”要卸下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的担子,重新回到教师队伍中去。

身为杭州十大杰出青年教师,1995年主动放弃铁饭碗,选择下海经商,后成为中国首家网站的创始人,再到1999年草根逆袭般成立阿里巴巴,历经十几载成就了“中国互联网奇迹”的传奇企业家……书写马云的人生经历,算得上是中国21世纪商业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卷。

作为一个以追求财富而获得成功的商人,“马云”的名字之于中国商业的贡献不容小觑,但他仍旧喜欢别人称呼他“马老师”,如今更是做足了准备,撕下商人的身份标签,专注做教育、公益事业等。

湖畔大学第四届学员、Blued创始人耿乐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在加入湖畔之前,一直梦想有一天在马云面前讲讲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创业故事。”

在他看来,马云不仅是一位值得敬佩的企业家,更像偶像一样,“可望不可即”。直到他在湖畔大学的“古田大课”中,代表同期学员在全校师生面前分享学习心得时,而被马校长记住了名字。

马云不止一次提及,梦想能有一天回归课堂,让曾身处激烈商战中的“杰克马”成为历史坐标中的一个注脚。“世界那么大,趁我还年轻,很多事想试试,万一实现了呢?!”马云希望再进入公众视野,换个姿态站在三尺讲台上的他,被唤一声马老师时,会更名正言顺。

绸缪十载

按照马云公开信中的说法,做出这个决定“已经准备了10年”。

自阿里巴巴成立时,马云就对这家公司满怀希冀,“希望阿里能做102年,跨越三个世纪”。作为创始人,他深知要完成这样一个百年目标,单靠自己或当年联合创业的十八罗汉是不行的,只有阿里“独立起来”,“让比你更懂这家公司的人去驾驭”才行,最终,马云想到了一个办法——培养出更多的“马云”,薪火传承下去。

熟悉阿里巴巴的人都知道,这是一家拥有强势文化的公司,“很多人刚进入阿里巴巴,觉得我们的价值观、使命感,比较虚。但只要马云在一天,这就是一个天条。”这是马云2007年7月面对湖畔学院的学员时所讲的话。

在他看来,最不能容忍的是背叛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于是,他强调,“在阿里巴巴,核心价值观与使命被奉为不可触摸的高压线,围绕这根高压线,阿里巴巴通过培训、选拔考核及处罚三项进行信仰的具体灌输与强化。”

之所以会施行如此严格的铁律,是因为马云曾在“选才用人”问题上被绊过脚。

那是阿里迎来第一个五年时,马云告诫与他联合创业的“十七罗汉”们,“你们只能当班长,当连长,当个团长都很困难,只能当副团长。”其言外之意便是,创业初期的团队管理能力已经无法带着规模达数千人的阿里巴巴,进入下一个五年、十年,而“外来的和尚更会念经”。

于是整个2006年,马云先后引入了一大批国际型人才,不乏有卫哲(百安居中国区CEO)、谢文(和讯网CEO)、黄若(原易初莲花CEO)、曾鸣(长江商学院的教授)、吴伟伦(百事可乐中国区CFO)、崔仁辅(沃尔玛百货集团高级副总裁)、武卫(毕马威华振合伙人)。

卫哲曾回忆到,求贤若渴的马云从2001年起就向他多次抛来橄榄枝,在暗中观察了阿里巴巴6年之久后,卫哲才加入进来并任职B2B业务总裁。

“空降兵”的实力和经历毋庸置疑,但突然成为阿里巴巴元老级成员们的“顶头上司”,事情自然变得没预想的美好。

2007年初,阿里巴巴成立了集团控股公司,下辖五大子公司,而最重要的B2B、淘宝、支付宝分别由卫哲、孙彤宇(十八罗汉之一)、陆兆禧任总裁,在财务、人力、新业务规划方面拥有自主权。在卫哲看来,至少在B2B业务这一块,马云第一次在内部“放权”。

卫哲曾指出,身为职业经理人,他既要面对原管理架构的“质疑”,又把实现股东的利益最大化作为己任。于是,他大刀阔斧地对其负责的业务线进行改革,并将盈利和上市作为第一诉求。

2007年11月,阿里巴巴赴港上市,市值200亿美金,成为彼时中国市值最大的互联网公司,这也被视为马云和创业团队缔造的中国互联网史上的一大奇迹。当然,其中空降来的“团长”之一卫哲功不可没。

然而“文化”被马云视为企业价值观的问题所在,即便“放权”后,他依然“控制”的两件事:战略和文化。与其提出的“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的理念相比,卫哲的职业经理人思维及价值理念明显与之相逆,最终离开阿里巴巴。

从外面聘请的人才中,大多数没干几年就走了,据经济观察报记者了解,也就只有曾鸣仍留在阿里巴巴,并成为合伙人之一。这给一直坚信自身管理方式正确性的马云泼了一盆冷水。

在他看来,曾被怀疑过能力的创业同仁始终与他保持“步调一致性”,大多数做到了副总或董事。这让马云一度坦陈自己在管理上犯了错误,此后便有了他的那两个信条:“态度比能力重要,选择同样也比能力重要。”

经此“磨砺”,马云在2010年7月十分笃定地确立了创业之初便执行的“阿里合伙人制度”,由于他与合伙人们的首次会议在湖畔花园小区举行,故而将这种合伙人关系命名为“湖畔合伙人”。

马云一直将文化视为阿里巴巴最重要、最根本财富。为了传承文化,确保公司的使命、远景和价值观的可持续性,湖畔合伙人最终以协议的形式确定下来。当时的湖畔合伙人共27人,其中,“十八罗汉”中真正在列的实际上只有7人。截止到2017年,阿里巴巴公布的最新湖畔合伙人为36人,其中融入了更为年富力强的70后、80后群体。不难看出,通过提拔年轻人,阿里确保着其合伙人制度的年轻化。

实际上,马云以合伙人制度控制阿里巴巴的想法,也造成了其后来上市经历的曲折性。由于香港对上市公司股东一人一票的监管要求,让阿里巴巴不得不最终放弃香港转投美国。

在阿里巴巴赴美上市提交的招股书中,管理层不仅向国际投资者完整解释了其合伙人制度,其体现的阿里精神正是以马云为核心的合伙人精神,这也奠定了阿里上市后的管理结构。

即便如今马云宣布“传承计划”,他将没有任何职位,但其精神意志对阿里集团一以贯之的“控制”,早在上市之初就已定型。

“只有建立一套制度,形成一套独特的文化,培养和锻炼出一大批人才的接班人体系,才能解开企业传承发展的难题。”马云所说的制度便是合伙人制度,而他为能在合适的契机推出合适且优秀的“接班人”,近十年里从未停止过努力和实践。

五年铺垫

"从今晚12点开始,我将不是CEO。"2013年5月10日,一身潮装的马云现身阿里日及淘宝十年生日宴会上,发表着“最后演讲”。

在马云这句话后,新任CEO陆兆禧从他手中接过接力棒,对外发出“传承阿里价值观,传承开放公平的互联网精神”的呼声。

陆兆禧是2000年随着阿里巴巴的一次并购进入公司的。如今,阿里巴巴一些“天价”并购行为会让人惊呼不已,但在千禧年之际,那是阿里巴巴公司的第一次并购案,而陆兆禧则是被并购的那家网络传真公司的广州代理。

进入阿里巴巴集团后,陆兆禧的第一份工作是广州大区销售经理,此后他历任阿里巴巴集团支付宝公司的创建总裁、大淘宝公司总裁和阿里巴巴B2B上市公司CEO。

彼时,44岁的陆兆禧正式成为阿里巴巴集团CEO的时刻,让人难以忘怀的是他与马云在雨中拥抱交接的一幕。

“我不再回来了。”48岁的马云单膝跪地宣布卸任CEO后,将自己的精力逐渐投入到教育、环保等公益事业中。

2014年,他还以个人名义成立了马云公益基金会,其中关注的重点便是乡村教育。此后在马云的倡导建议下,基金会还陆续推出了针对乡村教师、乡村校长和乡村师范生的项目。也就是在这一年,马云将他的微博名称改成了“乡村教师代言人-马云”。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就在马云离任CEO两年后,2015年5月7日,“张勇接替陆兆禧成为阿里巴巴新任CEO”的消息,被马云以一封内部邮件的形式公示出来。

张勇也是当年阿里巴巴外聘的职业经理人高管之一。在卫哲来到阿里巴巴一年后,时任盛大网络副总裁和首席财务官的张勇接到了阿里巴巴的猎头电话。

而将阿里巴巴集团未来的第三任CEO雇佣到公司的是蔡崇信——阿里巴巴当时的CFO。

提及蔡崇信,有人称他是马云的“张良”。阿里上市前董事会有四个席位,其中有他;阿里的合伙人制度中,只有两个是永久合伙人,一个是马云,另一个也是他。蔡崇信的重要性不止如此。

“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最感谢4个人——孙正义、杨致远、金庸、蔡崇信,如果非得选一个最感谢的,那就是蔡崇信。” 马云曾说过,他最信任的人中肯定有蔡崇信,如果只选一个,也只有蔡崇信。

与马云一样生于1964年的蔡崇信,除此之外,其经历与马云再无其他相似之处。或许是庙堂高远,让蔡崇信在1999年5月第一次见马云及其创业团队时,就决定辞去瑞典投资公司的高薪工作,拿着象征性的500块薪水加入阿里巴巴,与马云并肩同行。

回到张勇接棒CEO前夕,2015年3月13日,陆兆禧曾宣布辞去高德集团总裁,并将这一职务交给阿里巴巴移动事业群总裁、UC浏览器董事长兼CEO俞永福。

正当外界还在议论俞永福或将“继任”成为“太子”时,与马云宣布人事变动内部邮件同步,阿里巴巴发布了截至2015年3月31日的2014年全年财报,这份业绩看上去还不错,全年总交易额2.44万亿元,总营收762.04亿元,但悉心看其增长率不难发现,同比降了近45%。

在这份财报发出后,马云紧急制定了新目标——五年内要成为全球首个交易额超过1万亿美元的电商平台。而张勇则在此时被马云选中,带领集团朝着目标冲刺。

从先后任命陆兆禧、张勇,外界分析人士认为马云的管理逻辑简单明了——为阿里不断蓄力,合适的人才在关键节点带着集团进一步向好发展。

而马云不断提携年轻人到合适的管理位置上来,从侧面反映出他也在为自己铺垫一条“退休”路。

回归初心

在中国的互联网领域内,马云在众多企业家中是一个异数。

既不懂技术,又不做广告运营,也非管理专业人士的马云,最为擅长的是英语和做事的那股“犟”劲儿。

师范学院毕业时,马云成为唯一一个能留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教英语的人。他一边教学一边和朋友成立了海博翻译社(HOPE,希望的中文译音)。

曾经为了弥补入不敷出的“窟窿”,马云还去倒卖小商品赚钱支撑。自1991年成立两年后,翻译社逐渐活了起来,不仅组织起杭州第一个英语角,海博还成为杭州最大的翻译社。而马云则是学校里课程最多的英语老师。

回忆起自己早年的经历,马云在纪录片里甚至自豪地说,“我教英语还是炉火纯青的。”

即便时光荏苒,离开教育行业二十几载之后,马云对当老师,做教育仍有一股执念。

2015年,马云与多位企业家一起发起成立 了“湖畔大学”,他出任校长。2017年,马云还与阿里合伙人共同创建了15年制的“云谷学校”,其中覆盖老人幼儿园、小学、初高中等,并且是全英教学。

过去几年里,马云频频受邀出席高校演讲,每年的XIN公益大会、乡村教师表彰、湖畔讲课等,他也从不缺席。

马云在湖畔大学的讲课中,让耿乐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马校长曾说,‘真正的马云并不是别人眼中的马云,每个人眼中的都有不同的马云。’”耿乐告诉记者,这样的话要是放在与马校长接触前,“我肯定也是带有疑惑的 ”,而今感触大不同。

在采访中,耿乐提及,马校长在古田大课上竟然讲了一天,“下午时马老师已经很疲惫,但他仍然站在讲台上授课并与大家交流。”他深深地感受到马云对“传道受业解惑”的热爱,“那是发自本心的。”

“我完全是误打误撞进入商业的,本来就想玩两年,没想到一搞搞了二十年,最后我还是会回到老师这一行。”从教师到商人,马云不曾想自己能坚持这么久。

曾经有人就马云做的教育等事业反问他,“你这不是商人的做法。”马云随即答到,“对,我不是商人,而是企业家。”在他看来,真正的企业家是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对此,耿乐表示,“财富对马老师来说已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影响力和对社会的贡献。”马云不止一次对这些“求知”的学员们分享“什么是企业家精神”,他希望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心得,去帮助更多的企业家。

“老师有一个很重要的品德,是其他职业无法拥有的——老师永远希望学生超过自己,相信并希望学生比自己更优秀。”在马云看来,前半生在与阿里巴巴征战全球的过程中,实现了自我价值,而后半生,他梦想去帮助更多的人,“我这一辈子拿不掉的烙印就是老师。”

当马云决定从企业家再回归课堂之时,外界更为期待的是“一个时代的开始”究竟会怎样?

将马云比作“造钟者”的砺石咨询、砺石商业评论创始人刘学辉认为,马云致力于构建一个依靠团队、文化与制度使企业自动运转而不依赖任何强人企业家的体系,如今阿里巴巴的整体架构和发展态势,也证明这一体系已经完备,“即使离开马云,团队、文化与制度也能让阿里巴巴保持稳健发展。”

针对马云所谓的“退休”,互联网行业分析人士方兴东觉得,“起码在5年之内,不会实质性影响阿里巴巴的运营。”在他看来,阿里巴巴的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及云计算这三级梯度的战略部署已基本成型,5年之内只要保持基本的发展节奏和惯性,阿里就不会出现重大问题。

当然“对阿里巴巴的长远发展而言,马云的离开有利有弊。”方兴东告诉记者,其有利的一面是腾出位置让未来的核心团队创造更大的空间,而未来不可预知的是,在阿里即将成为5000亿美元世界级超级巨头之际,马云这样一个英雄人物的离开,企业难免会突破以往长期积累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局限。

“我有很多事情想做,我想做慈善、想做老师、想做环保。”马云在去年的达沃斯论坛上曾对话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安德鲁·罗斯·索尔金,彼时他表达了对加勒比海岸的阳光和沙滩的向往,“我来世界走一遭,并不仅仅为了工作。”

未来重新拿起教鞭,在教育领域施展抱负,实现教育理想的马云,也许会更忙,届时只希望,离阳光和沙滩更近一步之于马老师而言,不再是奢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