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質含量驚人,人工採摘、傳統制作,這種茶為什麼這麼精貴?

單叢茶,按一芽、二三葉採摘標準,經曬青、晾青、碰青、殺青、揉捻、烘焙等工序,歷時10小時製作成茶。

歷史上,單叢茶是“單株採製”的特定名稱;現代概念的單叢茶,是原有“單株採製”的延伸,有單株採製的、也有單叢品系、單叢品種採製。

名優單叢茶的採摘標準,以駐芽一梢中開面二、三葉的成茶品質較好。其生化特性與成茶品質有如下關係。

內質含量驚人,人工採摘、傳統制作,這種茶為什麼這麼精貴?

①鮮葉中醚浸出物含量較高,形成單叢茶香氣成分的物質基礎好;

②鮮葉中多酚類、兒茶素的總量適中,醋型兒茶素與簡單兒茶素的量比組成適當,有利於充分發揮單叢茶的特有品質;

③鮮葉較成熟,葉細胞壁纖維化程度高,氧化酶的活性與濃度適中,做青過程較易控制;

④鮮葉中單、雙糖含量 較高,有利於提高成茶品質;

⑤鮮葉較成熟,葉內蛋白質含量減少,能限制製茶過程有效成份的消耗,有利於保持成茶品質;

⑥鮮葉較成熟,葉中氨基酸、咖啡鹼、水溶性果膠物質含量較多,對成茶外形、香氣滋味、爽口性與刺激性及茶湯濃度等品質形成均有良好影響。

如此漫長的製作時間與複雜的採摘標準,為何不用機械代替人工呢?中國茶類中,許多茶葉都實現機械化採摘,可偏偏鳳凰單叢茶依舊採用的是人工採摘?

人工採摘有什麼秘密?

內質含量驚人,人工採摘、傳統制作,這種茶為什麼這麼精貴?

單叢茶最初含義為單株採摘、單株製作,確保一味。如今大規模茶葉搬運中,除百年單叢古茶樹確保了一茶一味,其餘都確保了香型、品種相同。但一茶一味,根據單叢茶傘形生長,機械採摘無法單株作業。茶園連片的單叢茶樹,因其高低存在差異,不利於機械作業。

單叢精貴,人工採摘才完美

內質含量驚人,人工採摘、傳統制作,這種茶為什麼這麼精貴?

機械採摘,無法保證茶葉的完整性,或殘缺不全或老葉過多、或茶碎摻雜或採摘未到位,從而造成浪費。一旦茶葉被損害,將直接影響茶葉的發酵,導致茶香發酵甚差,而製作出來的單叢茶條形也不美觀、不緊索。茶必然有摻雜茶樹老枝、老葉與茶葉受損也將影響茶湯純淨度,口感與美觀都大打折扣。

單叢採摘——雞蛋裡挑骨頭

單叢茶,歷史上是“單株採製採摘要求做到手快、眼快,輕採輕放;松堆、分類隔開,及時曬青。

所謂輕採輕放,即採摘時防止折斷葉片,避免芽葉損傷,防止葉片在採摘時,被手溫傳熱影響紅變;松堆、分類隔開,即採下來的鮮葉不能壓實,防止葉溫升高。

鮮葉採摘後要分類隔開,因茶樹品種不一,採下來的茶青有烏葉、白葉、厚葉、薄葉、大葉、小葉之分,應分別置放茶筐,以利於分類加工;及時曬青,即如果陽光強烈,或當天採青葉數量多,不能馬上曬青的鮮葉,應及時薄攤置放,為曬青程序作好準備。

延伸幾百年單叢茶史,這或許便是機械代替不了人工採摘單叢茶的主要原因。

單叢茶採摘從古至今仍用人工採茶,傳統制茶。這保留了茶葉的原汁原味,也讓無數茶人對單叢茶為之痴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