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昆藝術家聯袂呈現《鐵冠圖》演出持續近4小時坐無缺席

崑劇表演藝術家蔡正仁、京劇梅派大青衣史依弘、兩位大武生奚中路、柯軍與李派老旦胡璇等京昆名角聯袂主演的京昆傳奇大戲《鐵冠圖》,昨晚在上海大劇院演出。演出從7點一直演到將近11點,中間沒有休息,觀眾席三層坐得滿滿的,藝術家們優秀的表演令觀眾看的如痴如醉。

現場

連看四小時觀眾如醉如痴

昨晚,由崑劇表演藝術家蔡正仁、京劇梅派大青衣史依弘、兩位大武生奚中路、柯軍與李派老旦胡璇等京昆名角聯袂主演的京昆傳奇大戲《鐵冠圖》,作為上海大劇院20週年慶典演出重頭劇目,在上海大劇院演出。 演出從7點一直演到將近11點,中間沒有休息,觀眾席三層坐得滿滿的。《鐵冠圖》包括《對刀步戰》《別母亂箭》《撞鐘分宮》《貞娥刺虎》四出文武兼備的經典戲碼,讓人看得如醉如痴。尤其最後一出“大軸戲”《貞娥刺虎》更頗不尋常,這出是消失於上海舞臺長達一個多甲子的梅蘭芳代表作,再度重現令觀眾大開眼界。

京昆艺术家联袂呈现《铁冠图》演出持续近4小时坐无缺席

傳奇再現

傳奇《鐵冠圖》是清代無名氏所作,原本已佚。戲曲舞臺上所演的《鐵冠圖》,在吸收了曹雪芹祖父曹寅撰寫的《表忠記》、署名為遺民外史的《虎口餘生》等多個涉及“甲申之變”這一重大歷史題材的劇作之後,融為一爐,混雜上演,講述了明清易代之際,李自成起兵攻破北京、明崇禎帝自縊覆國以及清兵入關新朝建立等多個鉅變接連發生的這一歷史時期的故事。該劇在京劇界和崑曲界都有著很大影響,“崑曲大王”韓世昌、京劇大師譚鑫培、餘叔巖、梅蘭芳等都曾演出過其中摺子戲。經過歷代藝人不斷琢磨,該劇錘鍊出了文武並舉、聲色俱壯的表演特點,而且打破了生、旦格局,多個行當均有獨到之處,具備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稱得上是唱作俱佳的寶藏經典。但這部凝聚歷代京昆名家之功的全本《鐵冠圖》消失於舞臺已經長達三十餘年,甚至不少年輕觀眾從未聽聞,幾成絕響。

戲劇研究學者傅謹表示:“作為清初傳奇中最傑出的一部作品,《鐵冠圖》能以串折演出的形式再次登臺可謂意義重大。該劇不僅本身具有傳奇性,還有特殊的藝術特色,行當眾多、集合難得;傳承各異、影響巨大。全劇有多個主演,不同場次由不同主人公‘接力’完成,因此一部劇的不同部分便在不同的行當中流傳。如《對刀步戰》、《別母亂箭》是武生、老生戲;《撞鐘分宮》是崑曲官生戲;《刺虎》是旦角戲。不同行當成就了這部作品的藝術豐富性,能夠集合不同行當的名家共同演出該劇,在戲曲史上也是非常罕見的。而且劇中國家命運與個體命運相互羈絆、絞合在一起,這也是《鐵冠圖》的故事可以穿越兩百多年塵埃,在任何一個時代都能打動觀眾的重要原因。”

昨晚的演出從7點一直演到將近夜裡11點才結束,中間沒有中場休息,但上海大劇院的觀眾席三層都是滿座。

武生奚中路曾於2015年恢復上演《對刀步戰》,昨晚,已至花甲之年的他再度披掛上陣。劇中有刀架子、槍架子、槍下場、刀下場、趟馬、起霸等等各種京劇武戲表演,並且要數次改換兵器,再加上載歌載舞的表演形式,足見功力,贏得觀眾掌聲不斷。

《別母亂箭》前半出老旦戲較重,全出則是文武老生應工的經典戲碼。“梅花獎”得主柯軍集京昆兩家之長,唱、念、做、打各項俱精,他精心設計了九次跪拜,以及劍、箭等道具的充分運用,將一代名將周遇吉塑造得出神入化,表現出了人物豐富糾葛的內心。

《撞鐘分宮》是一出極見演員功力的好戲,演員表演難度也很大。20世紀80年代,蔡正仁曾向前輩沈傳芷學習了《鐵冠圖》中“撞鐘”、“分宮”兩出摺子戲,整整花了5天時間重頭學過,回上海又花了15天時間整理,再請舞臺導演把這戲復原到臺上,終於讓這出經典復活。2008年“雅部正音”崑劇藝術傳承專場中,他在學習20餘年後首度恢復演出《撞鐘分宮》,曾獲得“已臻化境”的好評。如今,又十年過去,77歲的蔡正仁再度演出崇禎帝,無論是演技還是藝品,都令人讚歎不已。

壓軸大戲《貞娥刺虎》也稱《刺虎》,講的是明朝宮女費貞娥假冒公主,與李自成結義兄弟“一隻虎”李過成婚,花燭之夜將其手刃,為國報仇的故事。作為崑劇刺殺旦行當重要代表摺子戲“三刺三殺”之一,表演與演唱上都極具看點,歷來為眾多崑劇、京劇名旦所重視。此次,梅派大青衣史依弘挑戰這出暌違舞臺半個世紀的梅派經典,成為當代京劇界首位公演《刺虎》的梅派名家。她史依弘坦言:“我們學‘梅’,更應該身體力行地學習梅大師獨到的藝術眼光和不懈鑽研的努力,梅大師在京劇、崑劇上都有著極高的造詣,‘梅派’藝術的傳承中崑劇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終場,觀眾全體起立,鼓掌叫好。78歲的蔡正仁面對此情此景,非常感動:“我特別高興!沒想到觀眾們這麼熱情、這麼有耐心,我在臺上都能感受到臺下的氣氛,對於演員來說這是一種享受和幸福,讓我非常感動!真是好觀眾,好劇場!”

當晚,91歲著名華裔影星、梅蘭芳義女盧燕也特意前來觀劇。

昨晚結束後,已經夜裡11點,盧燕在後臺拉著史依弘的手誇讚不已:“功底好,嗓子好,聲音好,表演非常細膩,恰到好處,對人物研究透徹,她把人物內心的矛盾、恐懼、勇氣都表現得非常淋漓盡致,演出非常成功!

演出終場,全體觀眾起立鼓掌叫好。78歲的蔡正仁面對此情此景,非常感動:“我特別高興!沒想到觀眾們這麼熱情、這麼有耐心,我在臺上都能感受到臺下的氣氛,對於演員來說這是一種享受和幸福,讓我非常感動!真是好觀眾,好劇場!”

盧燕觀劇 追憶60多年前梅蘭芳風采

京昆艺术家联袂呈现《铁冠图》演出持续近4小时坐无缺席

幕後

傳奇劇作如何得以重現

傳奇《鐵冠圖》是清代無名氏所作,原本已佚。戲曲舞臺上所演的《鐵冠圖》,在吸收了曹雪芹祖父曹寅撰寫的《表忠記》、署名為遺民外史的《虎口餘生》等多個涉及“甲申之變”這一重大歷史題材的劇作之後,融熔為一爐,混雜上演,講述了明清易代之際,李自成起兵攻破北京、明崇禎帝自縊覆國以及清兵入關新朝建立等多個鉅變接連發生的這一歷史時期的故事。該劇在京劇界和崑曲界都有著很大影響,“崑曲大王”韓世昌、京劇大師譚鑫培、餘叔巖、梅蘭芳等都曾演出過其中摺子戲。經過歷代藝人不斷琢磨,該劇錘鍊出了文武並舉、聲色俱壯的表演特點,而且打破了生、旦格局,多個行當均有獨到之處,具備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稱得上是唱作俱佳的寶藏經典。但這部凝聚歷代京昆名家之功的全本《鐵冠圖》消失於舞臺已經長達三十餘年,甚至不少年輕觀眾從未聽聞,幾成絕響。

戲劇研究學者傅謹表示:“作為清初傳奇中最傑出的一部作品,《鐵冠圖》能以串折演出的形式再次登臺可謂意義重大。該劇不僅本身具有傳奇性,還有特殊的藝術特色,行當眾多、集合難得;傳承各異、影響巨大。全劇有多個主演,不同場次由不同主人公‘接力’完成,因此一部劇的不同部分便在不同的行當中流傳。如《對刀步戰》、《別母亂箭》是武生、老生戲;《撞鐘分宮》是崑曲官生戲;《刺虎》是旦角戲。不同行當成就了這部作品的藝術豐富性,能夠集合不同行當的名家共同演出該劇,在戲曲史上也是非常罕見的。”

這其中,《刺虎》之於梅蘭芳的舞臺藝術,有著重要的特殊意義。20世紀30年代,梅蘭芳曾先後前往美國、前蘇聯訪問演出該劇,大受歡迎;尤其在美國上演次數最多,演畢謝幕高達15次。1930年,美國派拉蒙電影公司還特地為梅蘭芳拍攝了《刺虎》片段,成為世界電影歷史上第一部中國戲曲有聲短片;同年勝利公司發行的梅蘭芳錄音唱片中也含有《刺虎》片段。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梅蘭芳罷演八年後首登舞臺,便是以這出在上海蘭心大戲院演出的《刺虎》重啟舞臺生涯,轟動一時。然而由於種種原因,待梅蘭芳北上之後,便將《刺虎》割愛輟演,一眾梅派弟子也再未有機會學習,這出經典的梅派崑劇也在上海的舞臺上消失了一個甲子之久。

然而,在梅蘭芳留下的資料裡,崑劇本就稀少,《刺虎》除了美國派拉蒙電影公司不足1分半鐘的短暫錄像、極少的唱片錄音之外,再無蹤跡可尋。但機緣巧合,1998年,北京青年戲曲研究者陳超曾向梅蘭芳的親傳弟子李金鴻、梁小鸞這兩位老藝術家問藝,請老藝術家們說戲、根據記憶恢復梅蘭芳先生所演的《刺虎》,整整花去近三個月的時間才復排完全。史依弘正是在陳超的幫助下,習得了幾近湮滅的梅派《刺虎》。

與此同時,史依弘還向91歲的著名華裔影星盧燕求教。作為盧燕是梅蘭芳的義女,早年在上海生活時,曾親眼見證抗日戰爭勝利後,梅蘭芳首次復出,在上海蘭心大戲院演出《刺虎》一票難求的盛況,記憶至今仍清晰如昨,曾親看過梅蘭芳復出演出《刺虎》的盛況。經過盧燕指點,史依弘發現能夠大致與陳超所恢復的表演路子相吻合。在排演《刺虎》的過程中,史依弘進一步加深、重新體悟梅派藝術的精妙之處與表演藝術的至高境界,即綜合運用唱腔、唸白、身段、表情、指法、眼神、舞蹈、武打等藝術手段,最終仍是要歸結到人物塑造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