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現在的銀行理財還能買嗎?

用戶3981010308


如果將理財產品進行風險評級的話,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風險係數處於最低的水平。也就是說理財產品中銀行推出的屬於最優行列。當然了,風險係數低也不代表不會“爆雷”,只是“爆雷”的概率會大大降低。為什麼會對於銀行理財產品還能買麼,產生質疑呢?我認為:

一、投資者認購的理財產品“爆雷”誤認為是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銀行屬於金融機構,日常工作中也會代銷投資公司、金融機構推出的理財產品。而這些理財產品往往會比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年化利率高,當然風險係數越會高一些。可投資者在認購的過程中並未詢問清楚,或者詢問清楚以後並不瞭解其中的風險係數大小,又因為年化利率較高就認購了。可是由於風險的存在也就會出現“爆雷”的情況。但是,當“爆雷”以後,由於是在銀行處購買,很多投資者就會誤認為是銀行推出的產品。而著這個過程中,銀行只是充當著代銷機構,而並非真正的運營產品的機構。所以,就造成了很大的誤解。

二、P2P理財產品的盛行。雖然P2P理財時常會聽到“爆雷”的聲訊,但是投資者還是會陸陸續續的投入其中。為什麼?因為P2P理財的高年化利率所誘惑。對比P2P理財與銀行理財,明顯的P2P理財的年化收益率會高出很多。所以,在高利率的誘惑下,很多的投資者轉而投資P2P理財而逐漸的淡化安全係數更高的銀行理財。


厚金說


現在的銀行理財還能買嗎?答案是肯定的,可以購買。隨著資管新規的出臺,理財打破剛性兌付,很多投資客戶對理財望而卻步。雖然仍有一部分人在購買理財,但心中也時有忐忑,生怕到期後本金會有所損失。

下面著重介紹,資管新規出臺後,大家可以在銀行可供選擇的幾個產品。分別為淨值型理財、結構性存款、大額存單。

1、淨值型理財

淨值型理財產品,其運作模式與基金類似,非保本浮動收益,投資者購買產品前無法預知產品實際收益率,而是根據產品實際投資運作情況,在產品開放申購或贖回日公佈產品淨值,投資盈虧由投資者自負。

通俗一點,本金10000元,1元1份買入,買入10000份,投資結束後產品淨值高於10000元即掙錢了,低於10000元則賠錢了。

那麼淨值型理財安全嗎?

目前各銀行發售的淨值型理財都是趨於保守的,大都為固定收益類產品,即投資固定收益類產品一般在70%-80%左右,風險是可控的。淨值型理財還是比較安全的。

2、結構性存款

結構性存款是銀行的一種存款,一般是通過在存款基礎上嵌入金融衍生交易(包括但不限於黃金、指數、期權、調期、遠期等)而設計的一種產品。

簡而言之,它就是存款和衍生品的組合,這使得結構性存款既有“存款收益”,又有“衍生品投資的想象空間”。客戶所承擔的風險只是利息可能發生損失,而本金不會有任何損失。可以把結構性存款看作是原來保本理財的一種替代,其風險是低於淨值型理財的。

3、大額存單

大額存單屬於一般性存款,一般起點為20萬元,3年期,利率一般在3.85%~4.2625%之間。本息有保障,且受存款保險制度保護,安全性高。如果不想承受理財的風險,大額存單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綜上所述,銀行理財還是可以購買的。資管新規下,銀行發行的淨值型理財、結構性存款,風險稍低,可以配置一些。如果可以接受3年期限,可以配置一些大額存單。


河小葵話理財


朋友們好!

當然能買了!現在銀行理財產品仍然是比較安全的理財產品,特別是大型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雖然收益率比其他銀行低一點點,但是也更加穩妥一點。下面來分析一下。

銀行理財產品風險仍然是比較低的

現在的銀行理財產品風險仍然是比較低的,現在一般銀行理財產品風險等級雖然是中等風險等級,但是實際上延期支付的理財產品,達不到預期年化收益率的產品,可以說是寥寥無幾。因此,從整體上來說,銀行理財產品風險仍然是比較低的,一般情況下都可以購買。

現在雖然銀行理財產品打破了剛性兌付,但是一般銀行都是不願意自己的理財產品出現延期支付甚至達不到預期收益率的。畢竟銀行的信譽是進行經營活動的基礎,因此,銀行對於自己發行的理財產品都是會竭盡所能保證理財產品的安全的。

現在銀行理財產品普遍是短期理財產品,一般一年期理財產品年利率也就是4.5%以下,現在一般大型銀行一年期理財產品年利率為4.3%左右,中小型銀行一年期理財產品在4.5%左右,這樣的理財產品收益率不算高,一般來說銀行投資的底層資產還是比較安全的。這樣的收益率基本上也能夠基本保證安全。

因此,現在銀行理財收益率不算太高,而且銀行也是經驗非常豐富,因此,現在理財產品從整體上來說,風險仍然是比較低的。

大型銀行理財產品可能更穩妥一些

購買理財產品,大型銀行理財產品可能更加穩妥一些。一般來說,大型銀行資產規模巨大,營業網點很多,經營更加穩健。因此,一般大型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肯定更加有保障一些。

現在一般大型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基本上是非常全的,有按日開放的活期理財產品,還有按周開放的活期理財產品,還有各樣短期理財產品。可以說大型銀行理財產品的種類是非常齊全的。

而且大型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收益率也稍微低一點,一般大型銀行1年期左右的理財產品收益率大概在4.3%左右,比中小銀行稍微低一點。

一般情況下,大型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雖然低一些,但是大型銀行經營更加穩健,因此,理財產品可能安全上更有保障一些。

因此,如果想購買理財產品的話,購買大型銀行的理財產品,可能會更加穩妥一些。


綜上所述,理財產品當然可以買了。現在雖然理財產品打破了剛性兌付,但是理財產品仍然是比較安全的,如果想更穩妥一些,可以考慮購買大型銀行的理財產品。



如果您喜歡我的觀點,歡迎您關注我,也歡迎您加入我的免費投資圈子,可以進一步交流。歡迎大家多多評論,點贊,關注!

睿思天下


銀行理財如今打破了剛兌,所以,很多人擔心,是不是銀行理財也不靠譜了,是不是銀行理財也會虧錢?答案是:既然打破了剛兌,購買理財產品就有一定的風險,可能賺也可能虧,就如同買股票,明知股票隨時都可能跌,但是很多人還是會購買。所不同的是,銀行理財產品很多都是專門的基金經理在操盤,至少比啥都不懂的股民強,所以,銀行理財雖然也有風險,但整體來說還是可以購買的。



但是,購買銀行理財產品也要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購買適合自己風險等級的理財產品。銀行理財產品有的是銀行自己發售的,有的是代售的,不管怎樣,其中都分很多風險等級,如果第一次購買還會對你進行風險等級測試。對於普通老百姓而言,購買R1\\R2的就可以了,如果想要高收益,那就自己買股票好了。



其次,銀行理財產品種類的選擇。大部分理財產品都是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理財,所以存在一定的風險。但用戶應特別注意保險類理財產品,就是固定每年交一筆費用,保險是保本的,但是收益就很難說了,這種跟偏向於保險,收益相對較低,所以你要問清楚,也不排除一些銷售人員糊弄,讓用戶稀裡糊塗就購買了。還有一些是基金類的理財產品,顯然風險是存在的,大家根據自己風險偏好選擇。

總的來說,銀行理財還是值得購買的,只要你不太貪,那些號稱收益超過15%、20%甚至更高的,一定要悠著點。


坤鵬論


我認為,銀行的理財產品現在不宜購買。

銀行的理財產品由剛性兌付到彈性兌付,已經是一個巨大的變化,就是說理財產品到期,約定的年化利率不是保證兌付,而是根據所購理財產品的經營業績兌付。業績好,就按照約定的年化利率兌付,經營業績不理想,甚至虧損,也許客戶的本金都拿不回去了。在這個變化中,還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以前購買理財產品門檻較高,曾經要求過購買20萬、5萬等為起點,現在購買門檻下降到了1萬元。可以剛性兌付時理財產品我沒有資格買,現在彈性兌付了,風險大了,反而讓我1萬塊錢去賣。想一想,這“餡餅”我還真的不想吃。

近期,有消息稱,銀行的理財產品逐步與銀行脫鉤,成立專門的理財公司獨立運作。與銀行脫鉤的理財管理公司,經營能力怎麼樣,風險有多大,有待進一步觀察。

現在理財產品五花八門,魚目混珠,投資者應該擦亮眼睛,小心觸雷,碰上就血本無歸。

我的資金我做主!寧可買股票,自己操作,自擔風險,也不要把錢委託給別人操作。沒有人會對你的資金負責,而且,不管盈虧,人家管理費是要收的。想想,有必要嗎?!


運籌財進



現在銀行理財產品還能不能買?與其風險沒有多大關係,主要還是看業績,即預期收益率,因為銀行系理財產品90%以上屬於中低風險產品。

銀行系理財產品收益率持續下滑,投資者慾望正在下降。2018年之前,銀行系理財產品分為保本型和非保本型兩大類,而且保本型佔比還比較大,且6個月左右期限產品預期收益率在4-5%區間,起購金額較大且期限接近一年的,收益率很多超過5%,遠遠超過同期定期存款和儲蓄國債利率,甚至大額存單利率也不如理財產品收益率,所以投資者購買慾望異常強烈。



但是自2018年以來,特別是資管新規出臺後,以及央行的連續多次定向降準和全面降準,釋放的流動性使市場得以保持適當充裕,資金需求減弱,導致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至今超過15個月連續下跌,最新信息顯示,目前平均收益率已經跌至3.8%附近,很難令投資者滿意。

縱比互聯網金融平臺理財產品,收益率偏高,對投資者具有一定吸引力。首先,這些互金平臺理財產品在風險等級上,由於都是保險或券商等金融機構理財產品,背景強大,實力雄厚,因此絕大部分都是中低風險產品,與銀行系理財產品幾乎沒有差異;其次,在同期限產品對比中,6個月以上保險和券商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一般在4-5%區間,部分超過5%,而起購金額一般1000即可,低於銀行理財產品起購1萬的門檻,這就形成對銀行系理財產品的對比優勢,勢必會分流部分投資者。



創新型存款產品也開始對銀行系理財產品市場進行蠶食。創新型存款俗稱智能存款,現在不僅民營銀行有,個別城商行和農商行也開始發力,這類產品無論在安全性、流動性還是效益性等方面,綜合性價比完全可以碾壓傳統銀行存款和理財產品。隨存隨取型(當日系列)利率一直保持在4%左右,定期型按月付息(金城)利率達到4.15%,180天付息(新網)利率為4.6%,從期限來講與理財產品基本一致,沒有超過一年,但收益率至少超過1個百分點,而且屬於存款類產品,按期支付,同是受到存款保險條例保護,屬於風險極低金融產品,低於理財產品風險。

創新型存款之所以現在不瘟不火,主要原因還是品牌和口碑影響力不夠,因為它們都是線上產品,無實體網點銷售,宣傳上也力度不夠,瞭解的投資者不多,達到信任的更不多,同時由於監管要求限量限價發售也有一定影響。六大銀行理財子公司雖然已經陸續成立開業,淨值型理財產品陸續上市,但其風險和預期收益率究竟如何,相信眾多投資者仍在觀望之中。


龍門山財經


銀行理財如今打破了剛兌,因此,很多人擔心,是不是銀行理財就不靠譜了,是不是不能買了?確實,打破剛兌一定意義上提升了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但是相較於我們普通個人,銀行理財產品主要是一些專業的基金經理和投資人在操作,比起我們個人直接投資市場而言,通過銀行理財產品完成投資理財依然具有較高安全性。

所以,銀行理財產品現在當然能買!但是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之前,你需要對銀行理財產品的品種及風險有一個系統的瞭解,以此確保你在承受最小的風險情況下,爭取較好的收益。下面我們就具體來看看,銀行目前一般都有哪些理財產品:

1.根據貨幣種類的不同分類:咱們的銀行理財就分為了人民幣理財產品和外幣理財產品兩大類。

其中人民幣理財產品又分為傳統類和非傳統類理財產品。(1)人民幣傳統型理財產品收益率高、安全性強,主要有基金、債券、金融證券,目前,收益一般在4%左右。(2)人民幣結構性存款類產品(非傳統類)與匯率掛鉤,例如從本質上來講,它與外幣同類產品沒有多少差異,風險略高於傳統型產品。另外各大銀行紛紛推出外幣理財產品來回避短期風險,這種外幣理財產品往往具有短期、高息的特點。

2.根據客戶獲取收益方式分類:根據客戶獲取收益方式的不同,又將銀行理財產品分為保證收益理財產品和非保證收益理財產品。

前者(保證收益類)又分為固定收益理財產品,和最低收益的浮動收益理財產品。簡單來講固定收益產品是指銀行向客戶承諾支付固定理財收益,銀行承擔投資風險。最低收益的浮動收益理財產品則是由銀行給出一個最低收益承諾,其餘投資風險與收益則由雙方按合同約定共同承擔。後者(非保證收益類)又分為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和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這兩個概念比較容易理解,保本浮動就是指銀行承諾本金安全,但本金以外的投資風險由客戶自己承擔,並依據實際投資收益情況確定客戶收益的理財產品。“非保本浮動”簡單來就不保本啦,這種產品當然就面臨更高的風險,但收益也是較高的。

3.根據銀行投資領域的不同分類:理財產品又可分為債券型、信託型、掛鉤型及QDⅡ型產品。①債券型投資的主要對象包括短期國債、金融債、央行票據以及協議存款等期限短、風險低的金融工具等等。②信託型理財產品資金門檻較高,最低為100萬,但收益較高、穩定性好是信託產品的最大賣點,簡單來將,信託理財就是銀行將募集到的資金投資於指定信託公司作為受託人的專項信託計劃。③投資對象掛鉤型理財產品也稱為結構性產品,其本金用於傳統債券投資,而產品最終收益與相關市場或產品的表現掛鉤,例如與商品價格、匯率、股票指數等掛鉤,種類特別豐富。④QDII型產品,QDII是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的縮寫,簡單說就是銀行將你買入理財產品的錢兌換成美元,然後直接到境外進行投資的一種理財產品,產品一般不保本,風險較大,適合能承受一定風險的投資者。

詳細瞭解了以上內容後,你就需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了。你可以根據自己的風險偏好和資金大小做一個具體的計劃,然後找到銀行理財顧問作進一步分析。

雖然銀行理財都會預期最高收益率,但不可否認收益率的實現存在著不確定性。所以,在選擇銀行理財產品時還是應以“穩健型”的理財產品為主。好了,就解答到這裡了,如果還有疑問,歡飲你與我進一步的交流!

冥想自由頻道


當然可以買。

我感覺題主問出這個問題,一方面是傳統理財收益繼續降低,另一方面,可能是因為資管新規的影響,理財產品不再承諾保本了。

其實這兩個問題可以歸結到一個問題,資管新規。資管新規涉及到多種金融機構,涉及到銀行理財的,可以歸結到幾個方面:第一,打破剛性兌付,不允許再承諾保收益和保本。第二,以後理財再沒有90天之內的產品。第三,淨值化,類基金,不是再像現在這樣是收益型。

許多投資者,哦,不,資管新規把現在的投資者分成了“合格投資者”和“不特定的社會公眾”兩種,我們大家基本上都是不特定的社會公眾範圍了。

現在大家不敢投資銀行理財產品,恐怕是給嚇壞了。也是對資管新規的誤讀。資管新規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大家的風險觀念,讓大家樹立正確的投資和風險意識。讓大家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去投資。

投資銀行理財的風險,還是取決於產品投向。具體可以見投資產品說明書。資管新規的出臺,促使銀行根據不同的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發行不同風險等級的產品。大家可以選擇適合自己風險承受能力的產品去選購自己適合的產品。其實適合絕大多數人購買的產品和之前的,很多還都是一樣的中低風險。有需要的話,建議尋求專業理財經理諮詢。

建議大家正確瞭解自己,根據自己的實際風險承受能力做資產配置,不要談理財色變。


理財經理李玉娟


這個問題可以反過來問一下,現在除了銀行理財產品,還有什麼可以買的?

我們這代人真的很無奈,生活壓力大,錢越來越難掙,好不容易勒緊褲腰帶存了些錢,都不知道該放在哪裡,放在銀行裡買理財無疑是最穩妥也是最無奈的選擇。

現在銀行理財收益基本在四點幾,2017年的年通貨膨脹率是7.5%,今年的通貨膨脹率肯定比7.5%高,在銀行買理財產品是部分抵禦通貨膨脹,總體來說購買了水平是下降的。

建議您到銀行找一個專業的理財規劃師,而不是找一個賣產品的客戶經理。專業的理財規劃師會根據您家庭的收入支出情況,為您量身定做資產配置方案,而不是單單介紹您一款發行的理財產品讓你買。

家庭理財規劃的資產配置方案裡,理財師要根據您家庭實際情況幫您編制當你的家庭資產負債表、收支儲蓄表和家庭現金流量表,幫您診斷出目前家庭資產配置和現金流量的問題,以此為依據再幫您做下一年的家庭財務預算表,幫您達到您的理財目標。人的一生理財目標大概有:讓家庭成員有保障(保險規劃)、子女成年有一筆教育金或創業金(子女教育規劃)、退休了之後保持一定的生活品質(退休和養老規劃)、子女成年時家庭換個洋房改善一下家庭居住狀況(換房規劃)、換一零好一點的車(換車規劃)、有餘錢了怎麼投資(投資規劃)、家庭稅務規劃和遺產如何傳承。

理財師要幫助您達到理財目標,幫您做現金流的測算,看達到目標有沒有資金缺口。現有的資產和收入如何匹配,然後才是產品。產品只是實現目標的工具。

如果您的理財經理只是在給您推銷產品,那一定是三流水平;如果理財師能幫您分析目前的一些經濟狀況,給你些資產配置的建議,那這是二流水平;能幫您做出家庭資產配置方案,每年根據您的情況做出調整,用一些產品(貨幣市場或資本市場)幫您達到預期收益,達成理財目標的是一流水平;既能出方案還能幫助您實施達成目標的才是真正的理財規劃師。

所以您需要的不是買一款理財產品,而是在銀行有一個合格的理財規劃師。


沙漠之雪


為什麼不能買呀,普通人現在的投資理財渠道只有兩個,一個是銀行的理財,一個是房子,這就是大部分人認為的安全理財投資了,現在還能找到更好的渠道嗎?90%的人是沒有其它渠道的,如果在銀行理財和房子上面在選一個更安全的理財方式,那麼銀行的理財比房子安全太多了。

銀行超過6%的理財產品都是有風險的了,低於6%的高於4%的是屬於低風險理財,如果連這個都接受不了,那麼只能把錢放在家裡了。

但是放在家裡通貨膨脹和貨幣貶值一定會讓你的錢更不值錢,所以我們要想跑贏通脹和貶值只能投資理財,所有的投資都是有風險的,理財的風險比較低,最起碼現在還不存在系統性的風險。

銀行的理財風險我個人認為對比其他的理財投資產品是最安全的了,除非有經濟危機這種系統性的風險,會對銀行產生衝擊,否則出現風險的概率是很低的。

那麼現在有沒有系統性的風險呢?肯定有在國內最直觀的就是房子。

但是現在國家調控的目的就是防止這種風險出現,至於能不能出現,我不知道,估計也沒有人敢給你打保票的。

房子如果出現風險肯定是金融危機這個在美國和日本上都體驗過了,所以國家才出的調控。

現在大銀行的理財相對平穩,中小銀行的攬儲壓力比較大,有競爭的需求,所以利息比較高,但是中小銀行的安全度肯定沒有大銀行高。

這裡面的風險主要是管理上的風險,但是系統性的風險還是沒有的。

大家在銀行購買6%以上的理財產品一定要看清楚合同,因為是有風險的,至於風險多大需要自己考慮了,不是說正規的銀行就不會讓你虧錢的,所以大家一定要仔細的看合同,以免為了蠅頭小利,讓自己本金虧損。

只要是正規的銀行,不管大,中,小銀行,合理的理財產品風險是最低的,也是普通人唯一的投資理財渠道之一,是可以購買的,但是一定要記住,不要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