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及海外邦,番王不恭者生擒之,蛮寇之侵略者剿灭之,由是海清宁,番人仰赖者。”这是刻于南京牛首山郑和墓的墓志铭。读来与“明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一样的自信,一样的霸气。主人公郑和的一生确实如此,曲折、磨难、艰辛而又伟大。

他曾是大明王朝的一个俘虏,名叫马三保,云南人,在12岁那年被阉割成了太监。幸运的是,他被燕王朱棣看中并收入府中。在靖难之战中,他侍奉朱棣左右,出生入死,屡出奇计,在郑家坝之役中更是立下赫赫战功,被朱棣赐姓“郑”,从此,郑和这个名字响彻中华大地和世界航海史。

有明一代,太监出名者不在少数,土木堡之变的王振;害死于谦且造反失败的曹吉祥;挑起明边疆混乱的汪直;以及后来的刘瑾、钱宁、江彬、魏忠贤,无不臭名昭著,唯有郑和,凭借自己的丰功伟绩,光耀史册。

他从34岁开始,到62岁在远航途中病逝古里,28年的时间里,从中国到非洲好望角,从太平洋到大西洋,去国几十万里,处处留下了他的足迹。他率领当时全球最大的无敌舰队,带着足以灭掉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军队,却去完成伟大的和平使命,所谓“以德服人,威服四海”。

他的舰队有多大?以第一次出行为例,主舰长44丈,宽18丈,转化为米来计算,相当于长138米,宽56米,在上面跑马也没问题,每艘船可乘士兵1000多人,另外还有专门用来载战马和草料的马船,用来载粮食和日用品的粮船,用来储存淡水的水船和用来对外作战的战船,合计240多艘,27800余人,简直就是一特混无敌舰队。

但强大不一定霸道,他的航行是和平的、友好的、互通有无的;他的航行没有战争,没有杀戮,没有鲜血,所谓强而不欺,威而不霸,这才是我中华民族的气度和底蕴。他的航行比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早87年,比达伽马早92年,比麦哲伦早114年,1405年,郑和在印度古里立碑刻下了“其国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煦皞同风,刻石于兹,永昭万世。”

90多年后的同一个地方,达伽马率仅有四艘船,140多个水手的葡萄牙船队也来到了这个地方,还恬不知耻的立了个标柱,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根标柱象征着葡萄牙的主权,这就是强盗行径。从此,一个和平的航海时代结束了,一个为了黄金、奴隶和土地的殖民时代拉开了序幕。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