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伯奎」徐州喪葬禮俗之四——扎紙,幾乎失傳!

侍 死 如 侍 生

——說說徐州西北部喪葬禮之扎紙

焦 伯 奎

扎紙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之一,扎紙取材用秫秸或蘆葦來扎製成人物的骨架和器物的框架,再用漿糊貼上紙,然後就再用顏料彩繪、最後用彩色剪紙來裝飾。完工的扎紙藝術品栩栩如生,極具觀賞價值。

「焦伯奎」徐州喪葬禮俗之四——扎紙,幾乎失傳!

在豐縣民間喪葬禮中,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前,扎紙的件數為三大件,分別為罩子一頂、轎一乘、馬或牛一匹(頭),逝者是男性,扎白馬一匹,逝者是女性,扎黃牛一頭。

罩子,就是逝者在陰間的房子,由兒子出錢扎制。

轎和馬(牛)屬於交通工具,均有女兒出錢扎制,如果沒有女兒,有的由侄女出錢扎制,有的都由兒子出錢扎制。其中轎子的附屬品童男六名,俗稱支使小,童女一名,俗稱支使妮,錢箱兩隻,扁擔一根。六名童男中,四名是抬轎的,一名是牽馬(牛)的,一名是擔錢箱的。童女是在身邊端水倒茶伺候人的。錢箱裡要裝滿紙錢,供逝者在陰間花銷和消費。需要請靈的,還要扎一座安裝靈位的小樓子。

如果逝者以上的先輩去世時沒有扎紙的,則在逝者出殯時一同補上,以人計算,每人一頂罩子,夫妻兩人兩頂罩子,又叫“補罩子”,補罩子的形制要比一般的罩子小一個型號,在其墳上放一放,象徵給逝者的先輩蓋房子,然後再起焚化掉。

到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隨著生活的改善,其逝者的生活也水漲船高,其生活水平逐步向陽間看齊,這就出現了汽車、電視機、冰箱、洗衣機、沙發、傢俱等等,除了這些還不滿足,甚至再紮上兩座金山銀山和搖錢樹、聚寶盆等等,讓逝者隨心所欲,金錢財寶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豐縣民間的喪葬扎紙都是有一定意義的,如果逝者是男性,則要扎一匹白馬,在以前,只有有權有勢的人才能騎馬,普通百姓生前沒有條件騎馬,後人為其紮上一匹高頭大馬,在趕赴黃泉的路上不僅省力還有排場。

「焦伯奎」徐州喪葬禮俗之四——扎紙,幾乎失傳!


如果逝者是女性,後人一定要為她扎一頭黃牛。因為女人生前主要以家庭生活為主,所以要洗衣服、洗碗、做飯等等,女人有很多的工作是涉及到水的,生活中難免有浪費水的現象,到陰間時要受到懲罰,而黃牛能喝水 尤其是喝髒水,讓黃牛幫她承擔些責罰,幫她多喝些生前勞作時候的髒水。

「焦伯奎」徐州喪葬禮俗之四——扎紙,幾乎失傳!


扎紙中的支使小和支使妮,下午送行之前要進行開光,主持人一般為外櫃上的人員。

其做法為:事先用白麵按照支使小和支使妮的人數烙制烙饃,每人一張,把烙饃中間撕一個圓洞,把烙饃套在脖子上,這就是在路上的乾糧。每個支使小和支使妮由開光者取上名字,並用毛筆寫在其背後,防止逝者忘記。以前,給支使小取名有一些說道的,有的一律取“來”字輩,如來福、來財、來寶、來喜等;有的取名取其含義好聽的,如聽話、順風、常隨等;有的取名取其一年四季,如春風、夏雨、秋露、冬雪等。給支使妮取名一般宜取以前丫環常叫的名字,如春紅、秋香、如意等。

「焦伯奎」徐州喪葬禮俗之四——扎紙,幾乎失傳!


在靈棚前支一張小方桌,把取好名字的支使小和支使妮圍在方桌周圍,脖子裡套上烙饃,方桌上擺上餅乾,這是他們的餐食,每人面前放上香兩支,權當他們用餐的筷子。

在用餐之前,逝者的女兒抱著破土的公雞,開光者拿一根針去刺公雞的冠子,用針蘸著雞冠上的血,給支使小和支使妮的五官、手腳開光,邊開邊念道:“開眼光,看四方;開鼻光,聞花香;開耳光,聽八方;開嘴光,吃四方;開腳光,走四方。”在其眼、鼻、耳朵、嘴巴、手腳上蘸一遍。據說未開光之前,它只是一個物件和擺設,開光之後則具有了生命和靈性。

全部開完光後,把他們放到方桌周圍,開光者則開始對他們進行訓話,訓話的內容無非是到陰間裡要聽您老爺爺(或老奶奶)的話,丫環要隨叫隨到、伺候好衣食起居;抬轎的要穩當著點,遇到上坡或者差路,要相互照應;擔箱子的要掌握好老爺爺(或老奶奶)的錢財,趕集上店,該添啥買啥;牽馬(或牛)的,要手不離僵繩等等。訓完話後讓他們用餐。

在開光的時候,周圍會聚集一些中老年婦女在觀看,她們觀看的目的一是看熱鬧,二是準備搶支使小脖子上的烙饃,據說小孩吃了這種烙饃,夜裡不磨牙,具體有沒有效果,也沒有人反饋。

開光之後,烙饃和桌子上的餅乾會一搶而空。

錢箱要放在扁擔的兩頭,把扁擔放在支使小的肩上挑一挑。抬轎的要把他放在轎子的前後兩頭擺好,比劃一下,然後同錢箱一起放到轎子裡。逝者的女兒要用盆拌點草料餵馬(或牛),象徵性的在嘴上放一把,餵過之後,用擀麵杖把屁股捅開,這樣,馬(或牛)也就有了生命了。

說到錢箱,在豐縣北部喪葬禮上還有一個習俗叫“裝箱子”。

裝箱子,顧名思義就是往錢箱子裡面裝紙錢。裝箱子分為“小裝箱”和“大裝箱”之分。小裝箱是由逝者的女兒直接把錢放進錢箱裡,放滿即可,這裡說的“裝箱子”特指“大裝箱”。大裝箱由逝者的女兒、侄女、孫女等女性晚輩來完成,裝箱子的時間一般在送行之前舉行,把疊好的錢紙放在箥箕裡,靈棚前放兩隻方凳,間隔兩米左右,一隻方凳上放一隻錢箱,錢箱上面靠一頭撕開一小口。

逝者的女兒準備十元或二十元小禮,大老執叫來嗩吶,其女兒、侄女、孫女等每人用孝袍前襟兜一包紙錢排好隊,大老執高喊:“裝箱子開始!”嗩吶吹起來,其長女帶頭,圍著錢箱走“8”字狀,走到一個錢箱時,拿出一個錢錢扔到錢箱裡,邊扔邊哭著唸叨著:“爹或娘,您收錢,該買啥買啥,別不捨得花。”其他的人也同樣叫著不同的稱呼。

裝箱子的人走到兩凳中間時,要一進一出,如安排妥當,場面很是壯觀;如果協調不好,則會出現迎面碰頭的現象,引得圍觀者哈哈大笑。

凡是在喪葬儀式上要求裝箱子的,一般逝者的女兒、侄女、孫女等人眾多,這其中也有炫耀的成分。

扎紙中的馬(或牛)、轎、錢箱、支使小和支使妮等,是在送行時送至西南方向路口焚化,罩子要在棺材移出院外的時候套在棺材上,到墳地後同其他的生活用具、金山銀山等一起焚化。

「焦伯奎」徐州喪葬禮俗之四——扎紙,幾乎失傳!


喪葬禮扎紙的應用,是人們在長期對自然和生活的抗爭中,創造的一種能安慰悲傷、調解消極感情的方式,即用扎紙人物和用具來供奉逝者、悼念逝者,這是人們對喪事處理的又一新的樣式,它不只是單純信仰崇拜,而更多注重人生觀念和情感表達。

2017年4月26日於上海寶山焦伯奎,1977年11月出生於漢高故里,現在中冶寶鋼技術第一分公司(上海)工作。稟承著家鄉的漢風道韻,懷著對生活的嚮往,從廣袤的鄉村走進繁華的都市,工作之餘,尤愛讀書和寫作,嘗用文學的修養去撫平心靈的浮燥,對散文、小說、詩詞、民俗等均有涉獵。

「焦伯奎」徐州喪葬禮俗之四——扎紙,幾乎失傳!

近年來,《檢修樂章中的一顆美麗音符》、《沁園春·觀巒有感》、《生命的呼喚與祈盼》、《對安全生產月的理性思考》等多篇稿件發表於中國冶建網、中國民俗學網、《寶鋼日報》、《中國冶金報》、《中冶月刊》、《鋼鐵服務》等網站、報刊,並多次在行業系統內獲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