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點·觀察」青壯派領銜國民黨面對綠營圍剿 會否丟掉“中國”二字?

國民黨內的青壯派代表江啟臣當選新一任黨主席,他將如何帶領國民黨走出困境?目前國民黨內有哪些需要統一的共識?曾經讓國民黨贏得民意的兩岸政策,如今為何幾乎閉口不提?【慢點·觀察】第一時間為您分析。

國民黨要改名?

在與民進黨的島內領導人選舉競爭失敗之後,國民黨內對兩岸路線雜音不斷,無比糾結。黨內的青壯派將敗選的主因,歸結到國民黨的兩岸主張不合時宜。他們認為,“九二共識”在島內已經被蔡英文汙名化,堅持“一中”已經得不到多數臺灣年輕人支持。對此,有人建議兩岸主張“向中間靠攏”,下架“九二共識”;甚至還有人提議改名字,要將“中國國民黨”改成“臺灣國民黨”,或者去掉“中國”,直接叫“國民黨”。

對於這些雜音,島內媒體諷刺說,因為一場選舉失利,超過百年曆史的中國國民黨就要改名嗎?如果國民黨希望和大陸切割,也搞“去中國化”,凸顯臺灣的所謂“主體性”,“這等於拋棄九二共識所創造的模糊空間”。所謂“向中間靠攏”,其實就是“抄襲民進黨”,隨綠起舞; 所謂下架“九二共識”,無非是“山寨民進黨”,國民黨將變成“豬八戒照鏡子,裡外不是人”。

國民黨搖擺已久?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兩位參與國民黨黨主席補選的郝龍斌、江啟臣,也都在“九二共識”上出現搖擺,贊同黨內要重新辯論兩岸路線。特別是郝龍斌,曾是兩岸交流的大力推動者,競選期間卻對外放話,發出所謂“斷三通”的威脅,引發外界關注。

「慢點·觀察」青壯派領銜國民黨面對綠營圍剿 會否丟掉“中國”二字?

郝龍斌在黨主席之爭中輸給了江啟臣

郝龍斌是島內最早一批往來兩岸的市長。2008年,郝龍斌就作為臺北市長,率團赴上海出席參展世博會的簽約儀式。2010年6月,臺北與上海正式實現直航,郝龍斌親自搭乘華航首航班機飛赴上海。他還邀請上海市長韓正赴臺出席“臺北上海雙城論壇”; 2012年2月,郝龍斌與到訪臺灣的北京市長郭金龍會面,達成共同推動兩地文化交流等共識。而在競選黨主席的時間點,郝龍斌卻對大陸態度上發生大轉彎,被外界解讀為“選舉搏出位”,是爭取年輕選票的權宜之計。

在此前舉行的國民黨主席補選政見會上,郝龍斌認為,國民黨應帶領全體民眾,脫離民進黨的“臺獨”綁架,但同時又強調,國民黨要撕掉“又老又紅” 的“親共”標籤,並斷絕政治買辦。他還對大陸提出諸多“要求”,包括在加入國際組織等各個方面,對臺灣釋出“善意”等等。

江啟臣則主張,“應以解決人民的交流問題為出發點,來檢討兩岸路線”,他還表示,“‘九二共識’過去有用,但現在讓人民有所疑慮”;“現應該思考如何締造新的兩岸信任基礎。”他代表了國民黨內青壯派的所謂“九二共識”“過時論”。

在熟悉兩岸事務的藍營人士看來,“九二共識”核心就兩個問題:兩岸現在是什麼關係?終極願景又是什麼?恰恰在這兩個大是大非的根本問題上,國民黨內的大佬們都語焉不詳。郝江兩人對於兩岸關係的論述,既缺乏嚴謹的理論基礎,現實上又幾乎沒有可行性,可能還會造成國民黨兩岸政策空洞化的危機。如今國民黨高層在兩岸關係上糾結,藍營基本盤恐怕會因此持續流失。

相比之下,前黨主席馬英九態度仍然堅決。他透過幕僚蕭旭岑質疑說,只因一次選舉失利,國民黨就忘記“九二共識”對兩岸互信互利,以及美臺關係等多方面的貢獻,甚至要放棄多年的價值、主張,“選民又豈會給因一時選舉成敗,立場就搖擺不定的政黨,再起的機會?”

馬英九還表示,即使黨內基於選票考量,要下架“九二共識”,他仍將堅持既有的兩岸論述,為可能惡化的兩岸關係,留下指引緩和路徑的最後一盞燈。

「慢點·觀察」青壯派領銜國民黨面對綠營圍剿 會否丟掉“中國”二字?

馬英九為武漢抗疫情寫對聯

馬英九的擔憂和考量,源於實踐的真知。從2005年連胡會,到2008年馬英九執政八年任內,不論是三通直航、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等二十多項協議,都是在“九二共識”基礎上完成的。臺灣的經濟和社會,也因此迎來兩岸紅利帶來的“小陽春”。

但時至今日,國民黨在兩岸問題上卻盡顯“慫態”,不僅無法掌握話語主動權,只是一味地躲閃、迴避。因為害怕被抹紅,連臺北市長柯文哲喊出的“兩岸一家親”,都不敢附和。因為害怕被戴上“親中”帽子,國民黨不敢或無法說清楚未來的兩岸政策走向。

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在黨內,是以敢言著稱的“小辣椒”。她日前表示,雖然選輸了,但超過550萬的選票表明,很多人仍對國民黨有期待。國民黨在歷史上有特殊的責任,應該與時俱進,讓年輕人一起參與、瞭解,但並非放棄核心價值。如果要“去中國化”,國民黨不如解散算了。

「慢點·觀察」青壯派領銜國民黨面對綠營圍剿 會否丟掉“中國”二字?

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

事實上,原本核心價值奉行“一中”原則的國民黨,在指導理念上已經發生動搖和混亂,早已露出端倪。2015年,作為國民黨競選臺灣地區候選人的洪秀柱,因為主張“一中同表”,備受黨內同志攻擊和撤換,引發“換柱風波”,顯示國民黨內對“一中”原則的巨大分歧。

國民黨陷“生存危機”?

為什麼在“九二共識”的問題上,國民黨內部會出現這麼大的分歧?現實的困境是主要原因。連續兩場敗選,讓國民黨軍心大亂,選不上就意味著“生存危機”,於是“病急亂投醫”。

對國民黨的認識,人們很容易停留在影視劇的“強勢”印象中。但實際上,國民黨敗退臺灣以後,早已今非昔比。特別是80年代開始,臺灣的本土化和政治轉型不可逆轉,兩岸的力量也在此消彼長。國民黨早已沒有過去威權時代的資源和權威,而逐漸演變為島內的人民團體之一,也就是所謂的“柔性政黨”。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正是這個百年老黨的寫照。

這個演變過程,簡單來說,就是從兩蔣時期的“威權政黨”,到李登輝時期的“一黨體制”,再到2000年下野之後至今,國民黨逐漸演變為一部“競選機器”。而在兩岸關係上,國民黨也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

在臺灣的“白色恐怖”時代,激烈地反大陸的,是49年敗退臺灣的蔣介石。蔣氏父子領導下的國民黨,始終採取與大陸對抗、不合作的態度,直到1987年才迫於人道壓力,開放了“大陸老兵返鄉探親”。不過,雖然反大陸,但蔣氏父子在政治理念上是堅持“一中”的。

到了上世紀90年代,雖然曾有過兩次“汪辜會談”,達成以“一中”為核心的“九二共識”,但是李登輝領導的國民黨,逐漸向“臺獨”方向靠攏。1999年李登輝提出所謂“兩國論”。國民黨兩岸政策的論述,被李登輝所綁架。李登輝此後還成為島內“臺獨教父”。

國民黨在2000年和2004年經歷連續兩場敗選後,逐漸向“競選機器”轉變。在島內只有選舉獲勝,才是“政黨生存”的王道,所以一切以“勝選”為目標。不光是國民黨的組織結構,以選舉的需要來設置,黨的理念和政策,也全部都圍繞著選舉的考量,其中也包括對兩岸關係的態度。

選舉失敗失去執政權,國民黨才逐漸認清當時的現實:越來越嚴重的“臺獨”勢力的擴張,也在侵蝕著國民黨的社會基礎。不反對“臺獨”,不可能重新奪回政權。

「慢點·觀察」青壯派領銜國民黨面對綠營圍剿 會否丟掉“中國”二字?

連戰大陸破冰之旅

正是認識到這一點,時任黨主席連戰開啟了2005年的大陸“破冰”之旅,也開啟了自國共內戰以來,兩黨最高領袖會晤的先河。雙方發表的《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標誌著國民黨的兩岸政策,迴歸到“九二共識”。自此以後,國民黨成為臺灣內部,代表與大陸謀求和平發展的力量。搞好兩岸關係,既是國民黨的成績,也是它在競選中的優勢。

“本土化”到底是啥?

不過,與此同時,國民黨“本土化”也腳步不停,並引發兩岸關係中的某種“衝突”。

國民黨在臺灣連續執政超過半個世紀,早已在臺灣落地生根,成為本土政黨。雖然在意識形態上,仍然堅守中國意識,但為了擺脫民進黨對國民黨是“外來政權”的攻擊,國民黨刻意淡化與大陸的歷史連結,轉而著力構建與臺灣的連結, 也就是所謂的“本土化”。

這主要是馬英九的手筆,2005年他當選國民黨主席之後,力推國民黨的“本土化”改革。2007年6月24日,國民黨有史以來幅度最大、牽動最深遠的黨章修正案獲得通過,其中最為關鍵的有兩處:

一處是在總綱第二條增列“堅定‘以臺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的信念”的文字,這是“國民黨史113年來,黨章首度出現與臺灣緊密結合的重大修正”;另一處是在“精神黨員”的定義中刪除“統一”字眼,改以“和平發展”代替,暗示著國民黨並不將“統一”預設為兩岸的終極目標。


「慢點·觀察」青壯派領銜國民黨面對綠營圍剿 會否丟掉“中國”二字?

那麼,馬英九如何在“本土化”和“九二共識”之間尋找平衡?

馬英九的政策核心是,維持現狀的“三不”,也就是兩岸“不統、不獨、不武”,他認為,這“最合乎臺灣的主流民意與兩岸關係的需求。”因此,執政八年中,在馬英九尊重“九二共識”的主導下,國民黨走上了一條維護兩岸和平發展道路,也得到了臺灣的主流民意的支持。

“反中”洗腦有何後果?

但不容樂觀的是,經過李登輝、陳水扁執政20年,將“本土化”傾向,誤導為“去中國化”甚至“臺獨化”的過程。馬英九在當時臺灣的政治環境下,也沒有積極地撥亂反正。所以,雖然馬英九時期開放的兩岸政策,受到臺灣民眾的高度肯定,但是臺灣民眾中,對中國認同,對統一認同的比例,仍然走低。 相反,越是深入交流,“臺灣本土認同”反而不斷升高。

蔡英文執政後,在“去中國化”教科書和環境中成長的臺灣年輕人,更是深受其害。他們被蔡定位成“天然獨”,其實這不過是民進黨長期洗腦下一代的結果。

臺灣的不少民眾,根本不瞭解何為“九二共識”,卻在民進黨的“反中”洗腦下,陷入非理性過程:所有尋求與大陸對話、和平共存的提議,都被視為“賣臺”, 對於不同立場和觀點,網上甚至群起攻之。長此以往,臺灣民眾、尤其是年輕世代,可能將失去務實看待兩岸關係未來發展的機會。

在民進黨大肆操弄“恐中”“反中”的氛圍之下,今天的國民黨,是否已經無力也無心,與大陸尋求解決政治難題?如果國民黨為了在臺灣生存,而採取與民進黨相似的兩岸政策,我們或許也不必感到驚訝。

“九二共識”仍是“定海神針”

2020選舉過後,中共中央對臺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在對臺工作會議中指出,2020年臺海形勢更加複雜嚴峻,要大力推動兩岸青年交流,堅持“一中”原則,堅決反對和遏制任何形式的“臺獨”立場。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也反覆重申“九二共識”作為兩岸“定海神針”的重要性。這既是對民進黨的警告,也是對國民黨的提醒。

“百年老店”的國民黨,目前改造工程可謂千頭萬緒。而要想找回年輕人的認同,更須先建立黨的中心思想,找到明確的方向。正如國民黨臺南市黨部主委謝龍介所指出的,“‘九二共識’沒罪,現在的問題是要能重新論述,挽回誤解者,更清楚國民黨的路線和基本立場。但絕對不能自毀長城,將國民黨在兩岸政策上的優勢拋棄。”



分享到:


相關文章: